法制新聞報道策略分析

時間:2022-08-09 08:31:34

導語:法制新聞報道策略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法制新聞報道策略分析

摘要:法制新聞報道是關乎“依法治國”與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工作,新聞媒體應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加大法制新聞的報道與宣傳的力度,滿足社會發展與人民群眾的需求。然而,目前法制新聞報道中仍存在著一些問題,導致有些新聞報道失真,誤導社會公眾。因此當務之急,新聞媒體應努力研究對策,解決問題,使法制新聞報道更具權威性,為和諧社會的建設發揮出積極作用。

關鍵詞:法制新聞;報道;策略

一、引言

近年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迅猛,人民的法治觀念和意識日益增強,但是在多媒體日益發達,社會環境越來越復雜的條件下,增強法制新聞報道的權威性就顯得尤其的重要。為此,新聞媒體應在合法、公正、真實、嚴肅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各種媒介增強法制新聞報道,向廣大人民群眾普及依法治國、依法維權等方面的知識,從而提升人民的法律意識,增強人民的法治觀念,助推社會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

二、法制新聞報道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管子•法禁》:法制不議,則民不相私。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法制進行的不斷推進,法制新聞報道在為社會大眾普及法律知識、提供法律服務等方面雖發揮出了積極的作用,但其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影響了其工作的開展,也降低法制新聞報道的公信力和權威性。(一)新聞記者專業知識欠缺,整體素質偏低。南懷瑾先生曾說過:“新聞記者是雜家,知識要淵博,天文地理、諸子百家、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管理科學等等,無所不知不曉?!庇纱丝梢?,當今的新聞記者應加強終身學習,在使自己博學的同時不斷強化自身的專業知識。法制新聞報道最重要的作用是向社會大眾宣傳法律知識,普及法律,引導大眾遵紀守法?,F如今,社會環境更加復雜,社會大眾極易受到一些錯誤信息的誤導,這對法制新聞報道的記者的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目前有些新聞記者缺乏相應的法律專業知識,有的甚至不懂得基本的司法程序、不懂區分“違法”和“犯罪”、“刑事拘留”和“行政拘留”、“有罪推定”和“無罪推定”等,對于新聞事件只能進行一知半解的報道,如此很容易引起輿論的混淆,也會引發不必要的混亂局面。(二)新聞報道泛濫,造成負面影響。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步伐的加快,法制新聞報道也緊跟形勢的發展,加大宣法普法的力度,致力于引導人民群眾遵紀守法、依法維權等,在推動我國和民主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有些新聞媒介對司法案例進行泛濫報道,特別是一些刑事案例上,以至于社會大眾時不時的就會看到這樣的新聞報道,時間久了,很容易給受眾造成一種錯覺,就會產生不安的心理,總感覺世風日下,社會環境很不安全,因而不愿走出家門,不愿意與他人交往,這就給本來安定、和諧的社會造成不利的負面影響。(三)服務功能不強,有待改進。立足于高度信息化的時代中,我國的社會法制化程度越來越高,人民群眾對法制信息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因此,法制新聞報道應完善與增強自身的服務功能以滿足廣大公眾的需求。然而,目前有些法制新聞報道的內容不但不夠深入,反而呈現出炒作、媚俗的趨向。在這種情況下,法制新聞不但不能充分發揮出其普及法律知識的作用,反而會把受眾引向平庸、膚淺甚至低俗,這對于受眾來說,特別是青少年是一種誤導,不利于社會法制化進程的推進。

三、法制新聞報道優化的策略

倡導依法治國、傳播法律知識、弘揚法律意識是法制新聞報道工作的核心內容,其作為專業性很強的新聞報道,不同于其他新聞報道,因而,法制新聞報道的工作人員應尊重法律,恪守職業操守,提高新聞報道水平和服務水平,促進我國的法制建設與民主建設。(一)題材貼近群眾,服務百姓。中央政法委書記郭聲琨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努力以服務大局、服務人民的新作為建功新時代。法制新聞報道的服務對象就是廣大群眾。因此,新聞報道應盡量選擇百姓生活相關的題材,如農民工工資拖欠、交通事故、老人撫養、家庭暴力、網絡詐騙、名譽侵權等等。我們可以用大眾喜聞樂見的故事形式對案件進行深入的描述,剖析其中的違法行為,并由此進行相關法律知識的宣傳,增強人們的法律意識。如禮讓斑馬線,這本是最為基本的行車常識,是一名合格司機必須具備的,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搶行斑馬線屢見不鮮,走私時有發生,令人扼腕痛心。2016年10月7日下午,福州華林路一輛小車在斑馬線前撞倒一輛電動車,導致電動車上母女受傷,該事故引發了廣大市民的關注。這只是斑馬線亂象的一個縮影,我們在報道這類案件時可邀請交警進行講評,告訴人們這是一種違法行為及其所帶來的危害,從而引起人們的重視,增強人們的安全意識,遵規守紀,文明交通,也能提高法制新聞報道的吸引力。(二)彰顯人文關懷,做好新聞報道。我們要做好法制新聞報道,就不能單純地對事件本身進行報道,還應從幫助他人、關懷他人、尊重他人的角度出發,對新聞事件深入采訪,探究其成因,從而達到宣法和普法的目的。比如,2016年8月22日下午,福州寶龍城市廣場AGOGOKTV內發生了一起惡性的未成年人砍人事件,兩名初中生分別被砍掉拇指,場面暴力血腥。本應是讀書的大好年華,卻做出如此惡劣行為,既讓人痛心,更值得人們深思。對此,我們應該對犯罪嫌疑人的家人、親戚、朋友等進行走訪調查,深入了解犯罪嫌疑人的生活背景,才能準確還原事件發生的原由,這也是人們更想知道的。通過對事件來龍去脈的深度報道,才能更好地發揮輿論的作用,才能讓民眾全面了解事件的真相,才能提升法制新聞報道的影響力和公信力,讓民眾樹立法治意識,引導孩子們一起學法、普法,進而為和諧社會的建設奠定良好基礎。(三)杜絕虛假新聞,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目前,有些法制新聞記者為博得廣大民眾的“眼球”,不惜對新聞內容進行炒作,甚至對新聞進行造假,這將會導致民眾對新聞內容誤讀曲解,引發不必要的麻煩,也會對法制新聞報道的公信力和權威性產生不良影響。因此,我們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堅決杜絕媚俗、低俗、虛假報道,堅決正確的輿論導向,從本質上入手,從根源上抓起,做大做好法制新聞報道。我們在法制新聞報道的工作過程中,應盡量減少負面新聞報道的總量,而且對新聞的報道不炒作、不獵奇、不渲染,尤其是對一些重大暴力事件的報道,如兇殺案件,我們既不應進行“媒體審判”,也不能對案件的作案過程和手段進行詳實的描述,不能曝光辦案人員的偵破過程和手段,以避免新聞報道成為不法人員的教科書。這樣我們的工作才能有利于和諧、民主社會的建設。(四)加強專業學習,提高服務水平。高素質人才隊伍的建設關乎法制新聞的報道質量與服務功能。因此,我們應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努力學習和掌握豐富的新聞知識,還應積極學習法律知識,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深入學習、了解對各行各業的知識內容,并明確自己的政治責任使命。這樣才能與時俱進,更好地發揮法制新聞報道的作用,提高服務水平,滿足民眾的需求。我們的法制新聞報道的根本目的是向廣大民眾宣傳法律,普及法律知識,弘揚社會正氣,這就要求我們應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這是新聞工作者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素養。在新聞報道工作中,我們應在法律法規解讀、法理探討等方面下足功夫,要以法律知識為依據,堅持實事求是,對事件進行準確描述,還原事件真相,并由此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從而增強法律知識的宣傳與教育作用,實現引導民眾從法治、自治走向德治,共建美好、和諧社會的目標。

四、結語

隨著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不斷完善,人們對法律知識的渴望日益迫切,而法制新聞報道不僅能夠起到很好的法律宣傳和普及作用,引導社會大眾學習法律,懂得運用法律,從而自覺遵紀守法,規范自己的行為,推動社會由法治走向自治,再由自治走向德治,共同營造民主和諧的社會氛圍。因此,我們應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學習專業知識與法律知識,不斷拓寬知識面,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更好地發揮自身的積極作用,更好地服務民眾。

參考文獻:

[1]湯穎.電視法制新聞節目特點與其采訪技巧探討[J].傳播力研究,2017,04.

[2]馮建平.地方性法制新聞報道社會治理功能及對策[J].中國報業,2017,17.

[3]劉若松.淺談法制新聞報道的新特點與存在的問題[J].新聞研究導刊,2016,07.

[4]覃璇.如何解決法制新聞傳播中的道德問題[J].新聞研究導刊,2016,07.

作者:肖流坤 單位:肖流坤福州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