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貸角度下大學生法制素養培養策略
時間:2022-01-07 09:01:23
導語:校園貸角度下大學生法制素養培養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各種借貸方式為人們提供資金周轉的渠道,隨之“校園貸”一詞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近些年,借貸平臺深入我國各大高校,其具有門檻低、到款快等特點。部分學生由于缺少法律知識,法律意識淡薄,面對校園貸的套路無法識別,沉浸于高標準、高消費的自我世界里,深入其中,無法自拔。本文以校園貸為例,深入研究高校法律基礎教學現狀,對教學改革背景下培養學生法律素養策略進行研究,旨在提升學生法律意識,加快法律教學改革。
關鍵詞:校園貸;高校教育;法律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法律素養
近年來,因校園貸所導致的悲劇事件屢見不鮮,一些學生在遇到問題時不知如何處理,陷入校園貸陷阱中,最終導致悲劇發生。究其原因,很多學生對法律知識的認識不足,容易被迷惑;校園法律基礎教育存在問題,缺少相關課程設置,因此,深入研究高?;A課程改革,培養學生法律素養十分必要。通過完善高校法律教學體系,提升學生法律意識,在面對校園貸等陷阱時,可以快速準確甄別,找到處理問題的途徑。
一、高校校園貸發展現狀研究
學生步入大學后,會接觸到各種新鮮事物,大部分學生沒有收入,每月從父母那要生活費用。部分學生開支較大,每月無結余,在面對各種誘惑時如缺少控制力,則會提前透支,甚至會想方設法借貸或掙錢。正因為了解現代大學生生活現狀以及需求,校園貸油然而生,其侵蝕著學生的價值觀,使學生誤入歧途。一些高校的角落張貼校園貸廣告,吸引著學生的注意力,其往往以到賬快、無擔保抵押等特點誘惑學生,一些學生天真地認為可以先拿錢做自己想做的事兒,等有錢時可以零利息還款。但當還款時發現各種服務費和手續費等已使還款金額成為“天價”。為實現周轉,學生選擇去其他借貸平臺拆東墻補西墻,滿足自己虛榮心,直到自己無能力還款后,選擇服從借款者的無理要求,花樣年紀本應感受校園生活的美好與充實,因校園貸而使自己的生活變得黯淡無光,甚至對生活毫無希望。各大借貸網絡平臺激發了學生消費的強烈欲望,這也導致校園貸發展迅速,在高校中占有一席之地[1]。通過實踐可發現,部分高校隱蔽角落中張貼校園貸相關的廣告很多,雖高校已經加強管理,但部分隱晦字眼以及行業術語等內容依舊存在,如果不深入分析或者不了解當前行業發展術語,則可能會使不法分子“鉆空子”。學生可以先拿到錢之后再還款,且一般校園貸打著零利息、無需擔保的旗號,學生使用身份證可以輕輕松松地貸款。但實際上學生貸款的金額與實際到手的金額有很大的出入,因為校園貸公司雖掛著零利息的名頭,但需扣除服務費以及辦理手續費等各項費用,貸款人需要留下親朋好友的聯系方式,當無法還款時,貸款公司會以此為要挾或電話騷擾其親朋好友催債。作為當代高校學生,因為自我欲望以及虛榮心而誤入歧途是我們所不愿看到的,但這也是現代社會普遍存在的事實。網絡貸款的盛行,學生消費實力的“提升”,刺激著學生消費欲望,滿足學生虛榮心理的同時,帶動了整個網絡貸款行業發展,給社會發展帶來很大影響。
二、“校園貸”為高校學生管理帶來的危害研究
“校園貸”在高校的興起,為校園管理帶來很大的影響,其主要危害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到還款期如學生逾期或者拒絕還款,則可能會面臨違法被起訴的風險。很多學生當自己意識到無法償還巨額債務后會選擇逃避,甚至是拒絕還款。一些學生還被“蒙在鼓里”,自己明明貸款的金額不多,但是還款的數額卻很巨大,高額手續費以及隱藏的利息已經如雪球般越滾越大,還款金額使學生無法承擔,催債者的恐嚇和威脅讓學生感到懼怕,不知如何應對,只能選擇逃避。結合近兩年校園貸案件,大多數貸款學生都會選擇逃避的方式,或者在多個貸款平臺東西墻差補,為了解決債務逾期等相關問題失去理智和信仰,明知道自己的行為不妥當,但陷入泥潭已無法自拔。學生不知道的是自己的行為已經觸碰到了法律,當貸款公司未收回債務時,可以利用法律手段起訴學生,而學生只能“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另一方面,貸款公司采取非法手段收取債務,對學生人身安全造成極大威脅。近幾年校園貸案件中,因無法償還巨額債務,學生最終選擇跳樓自殺、自殘、患抑郁癥等案件較多。這些案件的當事人選擇用極端的方式解決問題的根本原因是人身安全受到威脅、名譽被毀、感覺自己毫無生還希望。一些校園貸公司給學生打電話威脅、恐嚇,并騷擾其同學好友等,甚至讓學生做非法勾當還債、限制學生人身自由。學生社會經驗尚淺,在面對對方惡意追債的各類行為時,并沒有及時地反饋給家長和老師,也未尋求法律幫助,在潛意識中認為自己未償還債務,與他人訴說也解決不了問題,錯誤認為法律不會站到自己的一邊,如果自己把事情說出去,對方可能會采取更加極端的手段迫害自己等。學生無知的想法與缺失法律知識有很大的關系,其法律意識淡薄,面對非法追債,不知如何保護自己。個別學生認為都是自己的錯誤,沒辦法償還債務才會引起這么多的事情,如果聲張,自己會面臨法律制裁。事實上,高?!靶@貸”平臺已經嚴重違反國家法律規定,非法貸款、催收的行為顯然與法律相違背,通過威脅手段,甚至引導學生裸貸等方式償還債務是十分惡劣的違法行為。法律只能保護合理的債務,對于非法債券不會姑息。
三、高校法律基礎教學現狀研究
(一)法律教學實用性較低,形式化凸顯
現階段,我國高校法律基礎課程設計存在一定問題,主要體現在形式化嚴重,教學結構設計不合理,教學內容與社會實際存在偏差。近年來普遍發生的校園貸事件為我們敲響警鐘,但部分高校對于培養學生法律素養的關注度不高,法律教學更注重專業性,對于基礎類內容不多,法律課程時間的設置不夠合理化,很多學生對于法律基礎課程的了解較少,無法深入體會法律知識學習的真正意義。一些院校雖開設法律基礎課程,但教學內容實用性較低,學生只學習到表面的理論知識,在面對實際問題時依舊不知如何處理。法律基礎性知識只限于大一教學安排,在較短時間內,學生無法深入理解法律基礎知識,課堂延展也較少,導致學生對于法律基礎課程的重視度較低[2]。
(二)法律教材內容老舊,缺少針對性
高校法律基礎教學中,所選用的教材不符合社會發展實際,很多內容比較老舊,現實社會問題無法突出,課程內容比較淺顯,教材中未涉及當代輿論問題,部分教師在講解法律知識時缺少延展,只注重教材內容的呈現,并未考慮學生的實際需求。一些教學內容實用性很低,課堂內容比較宏觀,與實際社會內容關聯性不大。學生通過發達的網絡可以獲取各類信息,校園貸等問題并未在課堂中體現,法律教學方式也比較滯后,學生對于校園貸可能存在的危害了解少之又少,不法分子在法律邊緣徘徊,誘惑學生。部分學生只看到校園貸帶來的便捷,并未考慮到其潛在隱患。在校園貸相關法律法規出臺前,學生對于相關法律知識的意識淡薄,法律教材內容未涉及相關內容,且缺少針對性解決對策,導致部分學生深受校園貸的困擾,而法律基礎教學也失去了教育意義。
(三)教師專業度有待提升,法律經驗不足
部分高校雖已設置法律基礎課程,但對于非法律專業院系來講,所選用的教師專業度不夠,法律經驗較少,對于法律知識的解讀不夠深入,甚至一些院校授課教師并非法律專業畢業,缺少專業化的背景。一些高校沒有設置法律專業,只將法律基礎課程設置為選修課,高校未組建專業教師隊伍,部分院校的選修課由思政教師擔任,可想而知,教學效果并不理想。法律基礎教育師資力量的薄弱,導致很多學生缺少了解法律知識的途徑,在接觸校園貸時,缺少判斷性[3]。
四、高校法律基礎課程改革策略
(一)完善法律基礎課程體系,加快法律教學
改革現階段,校園貸所引發的悲劇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各大高校對于法律基礎教學的關注度逐漸提升,教學改革也在逐步推進,避免因教學體系不完善導致的悲劇再次發生。學生在步入大學生活時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和希望,在此期間,學生可以接觸到各種新鮮事物,也會面臨復雜的問題,這對學生價值觀導向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加強高校法律基礎教學十分必要。高校在設置法律基礎課程時,應做好教材的選擇,盡量選擇與社會實際相符、內容貼近社會現狀的教材,在教學中融入當代法律案例,擺脫思政教學中法律內容的束縛,選擇豐富的教學內容。針對非法律專業的學生,同樣增設法律基礎課程,合理設置課堂內容,教師應關注課堂教學效果,積累教學經驗,引導學生思想,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哪些問題可能會引發不可估量的后果,提升學生判斷力。在教學中,教師應設置合理的教學目標,結合教學內容融入社會真實案例,如校園貸等真實案例觸動人心,可以使學生對法律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貼近生活的案例可以有效提升法律教學效果,并將學生思維拉入到現實中,認清現狀,不要追求過于縹緲的物質生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熱度較高的案例,鼓勵學生對案例進行分析,并引導學生換位思考,如果是自己深陷校園貸泥潭中,該如何自救或向他人求救。如何準確地判斷存在的法律風險,利用所學法律知識如何解決問題等。學生在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識后,可以培養自我法律素養,面對各種誘惑時能夠增強判斷力。高校通過完善法律基礎教學體系,合理設置教學結構和內容,將經典案例融入教學中,加強學生道德品質教育,注重基礎性教學,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為學生未來發展保駕護航[4]。
(二)組建專業的教師團隊,增強高校師資力量
現階段,部分院校法律基礎教學由思政教師擔任,教師缺少法律專業性,高校師資力量比較薄弱。部分教師在解讀法律案件、講解法律知識時缺少經驗,很難達到法律基礎教學效果。針對高校法律基礎教學改革,需強化教師隊伍專業性,聘任具有專業背景和相應教學經驗的人員,提升教學有效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向學生講解當代社會存在的法律問題,如校園貸可能帶來的風險和危害,并向學生講解其中存在的風險問題,以及校園貸違法行為有哪些,呼吁學生不可以身試法,在遇到問題時,應及時利用所學法律知識保護好自己,保障自己人身安全。針對法律知識比較薄弱的教師,高校可邀請當地有名的律師開展法律講壇,并針對社會熱點問題開展專題教育活動。除此之外,高校還應加強與其他院校的交流,派選優秀教師進行互換學習,使教師積累經驗,增強專業能力,從而培養一支專業性強、素養高的教師隊伍。
(三)提升學生法律意識,發揮法律基礎教學的意義
隨著高?;A法律教學改革的逐步推進,越來越多的學生可以了解基礎化的法律知識,逐步培養法律素養,對法律的信任感增強,法律意識也逐步提升。在校園貸這一問題上,國家也出臺了多個政策進行管控,監管更加嚴格。如果學生陷入校園貸泥潭,也應知曉逃避并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逾期未還款已經侵犯了他人的權益,如不發聲、不解決則法律也很難發揮保護作用。但是類似校園貸等各大平臺在設置不合理的債權規則時,就應該受到法律的規范與制裁。學生應該學會利用法律知識保護自己的權益,學會勇敢面對[5],必要時向司法機關以及律師等法律專業人員尋求幫助。
五、結語
高校法律基礎教學中,通過教學改革,培養學生法律素養,提升法律意識,在面對校園貸等各種套路時,學生可以利用法律處理問題,冷靜判斷是非。高校應加強法律基礎教學的專業性,組建專業教師隊伍,完善教學體系,為學生構建良好的校園環境。
參考文獻
[1]周榮榮.高校法律基礎課程改革助力大學生法律素養提高——以校園貸為視角[J].課程教育研究,2019(4):45-46.
[2]楊燁.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與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0(14):82,85.
[3]汪學僑,馬健.互聯網金融背景下高校不良“校園貸”對策研究[J].滁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0(2):11-14.
[4]柴菲.高校校園網貸的法律監管問題研究[D].蘭州:西北民族大學,2021.
[5]田潔.高?!靶@貸”風險防控和教育路徑研究[J].理論觀察,2021(2):96-98.
作者:謝軍 單位: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大學
- 上一篇: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職業道德教育路徑
- 下一篇:高師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