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院校國際法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時間:2022-07-30 10:15:01

導語:本科院校國際法課程教學改革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科院校國際法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摘要:國際法是法學本科專業必修課程之一,但與其他法學課程相比,因其難以直接應用且在總學分中所占比例較低,學生往往不夠重視,導致課堂教學出現諸多問題。國際法課程教學改革應充分考慮到學校、教師、學生及課程本身的特點,在此基礎上科學確定培養目標、豐富教學方式和手段、創新考核方式,以此提升國際課程法教學質量,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國際義利觀。

關鍵詞:教學改革;培養目標;義利觀

國際法又稱國際公法,是在國際交往的過程中形成的、主要調整國家之間以及其他國際法主體之間關系的法律規范。教育部于2018年的《法學本科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以下簡稱“國標”)規定法學本科專業核心課程采取“10+X”分類設置模式?!?0”指法學專業學生必須完成的10門專業必修課,其中就包括國際法。①可見對于合格的法學專業人才來說,國際法知識不可或缺。在培養人才的課程體系架構中,國際法具有基礎性的地位,國際法課程理應受到和其他部門法諸如民法、刑法一樣的重視。但現實是國際法教學長期以來處于一個“尷尬”地位,這種情況在地方本科院校尤甚。因此,要進行課程教學改革,首先需要對國際法課程的教學現狀進行總結分析,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革和嘗試。

一、國際法教學的中的“痛點”

與其他部門法相比,國際法在多數院校的法學教學中都處于被忽略的地位。究其原因,是由課程本身、學校、教師、學生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一)國際法課程內容缺乏直接適用性

國際法是調整國際法主體之間交往的規則,但國際上沒有一個超越于各主權國家之上的立法機構來制定國際法,更多是兩個以上或更多國家通過協議或認可(某種習慣)共同制定的。與國內法相比,法律規則并沒有通過法律條文直接體現出來,這無疑增加了國際法學習的難度。同時國際上沒有一套超國家的強制機關來強制實施國際法,因此實踐中國際法被違反的情況時常出現,甚至有“國際法并不是法”的聲音存在,這些都要求具有與國內法不完全一致的教學、學習方法。

(二)學校(院系)對國際法課程重視不夠

由于國際法課程的特點,其尷尬地位在各院校關于本課程的設置及安排上均可見一斑。法律104教育居于素質教育還是職業教育,一直存在不同的理解和爭議,地方本科院校近年來在應用型人才培養轉型的過程中,把“應用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直接與課程設置掛鉤,把大學教育錯誤地等同于職業教育。除少數特殊院校外,大部分院校在設置國際法課程時都不夠重視,一般不超過51課時,這與同是“10+X”中的其他9門專業必修課并不能相提并論。幾乎所有的法學院系對于民法、刑法、訴訟法都配套開設了相應的專業選修課,甚至還包括專門的實驗實踐類課程。但很少有院校開設和國際法相關的選修課程,龐雜的國際法內容需要在51課時甚至更少的時間內教授完畢??梢韵胂笕绻麌H法不是“國標”中的法學專業核心課程,估計很多院校會選擇不開設這門課程。

(三)國際法專業任課教師缺乏

由于國際法在整個法學教育體系中處于邊緣地位,直接導致了從事該課程教學的老師可能并非國際法專業出身,同時往往承擔著其他課程的教學任務。非專業出身的教師缺乏對國際法前沿問題的研究和關注,僅以完成教學計劃為授課主要任務,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學熱情和教學效果。

(四)學生的態度和特點不利于國際法教學

國際法不能被個體直接適用,學生普遍認為國際法解決的就是國家之間或國際社會的問題,與個人的關系不大。且法律職業資格考試中國際法知識所占的比例不高(總分480分中約占6-8分),多數學生只要能勉強通過課程考試拿到學分就算完成了學習任務。此外地方院校的學生相對而言英語基礎較差,而學好國際法要求具備較強的外語能力,對國際政治、經濟等均需具備一定的基礎知識和分析能力,這也客觀上增加了學生的畏難情緒。以上各種原因導致了國際法教學存在著教師不熱情、學生不積極的現象,教學質量較差、教學效果不佳反過來進一步導致國際法被忽略。

二、對國際法課程重新定位

教學過程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因此在現有的課程設置下,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應當重新認識國際法。

(一)中國需要國際法

在全球化交往加深的今天,中國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態參與國際事務。對于國際規則,中國經歷了“被動接受”→“主動參與”→“積極推動”的發展階段?!耙粠б宦贰背h、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疫情的國際抗疫合作等均體現出中國推進全球治理規則民主化、法制化的努力,“這些理念和舉措順應時代潮流,符合各國利益,增加了我國同各國利益匯合點?!盵2]中共中央印發的《法治中國建設規劃(2020-2025年)》中指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應加強涉外法治工作。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制定,推動形成公正合理的國際規則體系。推進對外法治宣傳,講好中國法治故事。加強國際法研究和運用。加強多雙邊法治對話,推進對外法治交流……”[3]毫無疑問,中國比以往更重視國際法。

(二)學生應當學好國際法

對學生而言,應該正確認識國際法是否“有用”。如果僅從職業化或者直接利益角度去考量,國際法的“收益”顯然無法和國內部門法相比,對學生來說就業前景也不那么廣闊。即便如此,國際法在一些“高大上”領域,還是稀缺的,如外交部、商務部、司法部等,這些領域需要精通國際法規則的專業人才。學生只要有興趣完全可以選擇作為努力的專業方向,從而為中國參與國際事務貢獻自己的力量。更重要的一點,國際法的觀念、規則、制度同一個國家的利益緊密相關,個體與國家的榮辱興衰休戚與共。學生本人即使不直接從事國際法具體工作,也應關心和關注國家發展,關注國際社會,這也是新時代人才的內在要求。

(三)教師如何教好國際法

對教師而言,掌握本課程的專業知識和授課方法是教學的基本要求。但要教好國際法,還需要自己對國際法以及國際法教學具有真誠的熱愛和興趣。有學者將此稱為“國際法教育的道,即真知與真愛,是教育者的知識與能力儲備中對于這一課程和知識體系的理解、把握與認同?!盵4]教師對所授課程有傾向性和認同感,積極創新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教好國際法的重要前提。

三、國際法課程教學創新思路及實踐

課程教學改革不僅僅是教學方式的改革,更是教學思想和教學觀念的深刻變革。需要從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改革,注重“以學生為中心”,要以新的理念和方式重塑大學課堂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教學改革的邏輯如下圖:

(一)確定科學的教學目標

在第十一屆“中國大學教學論壇”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提出了“兩性一度”的金課標準。其中“高階性”指的是知識能力素質的有機融合,要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和高級思維。[5]對學生而言,教學目標可分解為:1.知識目標。讓學生了解和掌握國際法基本原理和部門國際法,包括國際法的制定、實施、遵守以及國際爭端解決幾大板塊。2.能力目標。學生能有意識地將所學知識同國際事件和中國對外關系的實踐結合起來進行思考和分析,形成自己的看法、評價;能養成主動關注國際熱點問題和事件的習慣,形成國際視野,得出是與非的推斷或合理的結論;具有一定的外語閱讀能力。3.素養目標。通過介紹中國在國際法發展過程中的角色與貢獻,引導學生樹立愛國主義情懷,在分析國際事件時具有中國立場和中國態度。對教師而言,教學目標包括“授業、解惑、傳道”三個育人層次,這與上述的學生目標是一致的,除了所知、所了解內容外,國際法課程更關注價值觀和情感因素,終極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國際視野。

(二)豐富國際法教學內容

國際法既是國際主體交往的法律規則和制度,同時又與國際政治、經濟、歷史等其他學科有著交叉。在授課過程中應從以下幾方面努力:1.系統、扎實地講授專業知識無論課程如何創新,專業素養始終是課程的核心。因此在授課過程中對于國際法基本原理、制度、程序等內容的講解始終放在首位,引導學生系統學習教材的基礎知識。2.以相鄰學科和國際時事政治作為重要補充在授課過程中,有時候學生之所以對知識一知半解是因為對爭議的起因、背景等不了解,能看到的問題有限,阻礙了學生對所學知識點的深入了解。因此需要補充一些與課程聯系緊密的其他背景知識,例如中印領土爭端、中菲南海爭端中的歷史、地理背景,新形勢下美國等國家行為背后的政治因素對國際法的影響等。通過這種方式,既能讓學生對空洞的知識產生直觀的了解,也能極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分環節采用多種教學模式和方法

1.教學模式采用“傳授式+輔助式+探究式”在重要知識的講解堅持原有的傳授式教學模式,即復習舊課—激發學習動機—講授新課—鞏固練習—檢查評價—間隔性復習的程序。通過這樣的方式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部分較為簡單的章節和內容采用輔助式,即自學—討論—啟發—總結—練習鞏固的教學過程。通過由學生選取簡單章節進行講解的方式,既能體現出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又能鍛煉學生的概括和表達能力。在知識拓展部分,選取一些有爭議的國際法熱點問題提供給學生,通過問題—假設—推理—驗證──總結的過程,充分尊重學生自我論證的過程,不設固定結論。以此鼓勵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對自己的觀點進行論述,只要學生能夠自圓其說,則不輕易否定其觀點。2.創新教學手段和考核方式在教學手段方面,除了運用課本、法條,更要注重現代信息手段的運用,如各種公眾號、慕課等。通過讓學生觀看短視頻、電影等方式,讓他們有意識去尋找其中的國際法知識,寓教于樂;運用時事新聞提高學生對于國際事務的關注度,如將“中美貿易戰”“疫情”“敘利亞難民”等熱點問題引入課堂討論,同時要求每位學生在課程結束時整理出其認為當下最具代表性的國際法熱點問題,并說明理由。這些嘗試都能引導學生將目光從書本和教材擴展到實踐中,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己朔矫?,注重多角度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期中成績主要依據學生的分組報告,在班級內分小組討論,各小組通過分工合作,選取國際熱點問題從國際法角度加以分析,既鍛煉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又能讓學生了解前沿問題。期末考試在符合學校統一考試安排的基礎上對題型進行創新,如嘗試英語翻譯題、影視賞析題、繪圖、計算等類型,考查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外語基礎能力。3.注重學生對教學效果的評價除傳統評教和考核外,每學期初通過問卷方式了解學生對本課程的了解情況,并征求學生關于本課程的教學建議。期末時,要求學生對學期初所寫內容進行回應,總結所學知識、存在的問題以及對本課程教學進一步提出完善建議。以此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和溝通,教師能夠及時根據學生的反饋調整和改進自己的教學。

(四)落實課堂思政教育

2016年12月,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耙钊胧崂韺I課教學內容,結合不同課程特點、思維方法和價值理念,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程教學,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5]與其他課程相比,國際法課程的思政因素體現得更為明顯。因此要特別注意對學生的價值觀和愛國主義引導,例如正確看待西方國家主導制定的體現發達國家利益的國際關系準則,理性看待國際法中的民主、人權等理念。充分認識中國在構建國際關系新秩序中的重要作用,同時明白現有國際法并不能解決所有國際問題,解讀當今國際社會問題應有中國立場和中國態度。

四、國際法教學創新成效與問題并存

(一)創新成效

1.增強了學生學習國際法的熱情,改善了課堂教學氣氛通過案例、影視、時事新聞等教學手段的創新,學生對國際法的學習興趣顯著提高,養成了主動關注國際熱點問題和國際事務的習慣。課程參與度提高,學生能夠結合所學知識對實踐問題積極發表觀點。國際法課程教學在學生反饋、同行評價等環節都受到了相應的肯定和認可。2.實現了更高階段的教學目標學生通過本課程學習首先能夠完成知識和能力的積累,期末考試成績和司法考試中國際法版塊均成績較為理想。同時學生也明確了中國對待國際法規則的態度和立場,通過中國的國際法實踐對政治制度、國家利益的有了更為深刻的認知,自覺做到認同和維護,實現了課程的“高階”目標。

(二)存在問題

雖然影視、圖片、時事新聞等其他方式的引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產生了新的問題。通過與學生交流以及學生反饋來看,“課本-板書-PPT”之間取舍不清晰,個別學生在觀看課件、影視資料時興趣很大,但回到專業知識本身則不再投入,甚至提出“最好每個知識點都能通過視頻的方式講授”,本末倒置。因此輔助資料的選取就成了需要面對的新課題。這些資料的選取“不在于影響力的轟動與否,而是在于內容是否能與國際法基礎知識產生較好的契合度,是否能與教學目標相關聯,是否能起到積極的范例作用,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分析以及研習國際法基本理論。”[6]這還需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進一步思考、總結,通過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加以改進。國際法課程的教學改革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嘗試、探索,及時總結經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充分考慮本校師生特點的基礎上,積極學習其他院校國際法教學的方法和手段,如“線上-線下結合”“模擬法庭”等,不斷提升國際法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讓國際法不再是法學專業“可有可無”的課程。

參考文獻:

[1]:《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球治理格局和全球治理體制進行第二十七次集體學習時講話》,2015年10月12日,

[2]中共中央印發:《法治中國建設規劃(2020—2025年)》,2021年01月10日,

[3]何志鵬:《中國國際法教學提升的“道”與“術”》,《中國大學教學》,2017年第4期。

[4]吳巖:《遵循“兩性一度”標準,傾力打造五大“金課”》,2018年11月24日,

[5]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教高〔2020〕3號),2020年05月28日,

[6]邱雪璐:《論時事新聞在國際法教學中的選用標準》,《南方論刊》,2018年第3期。

作者:劉慧慧 單位:長治學院 法律與經濟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