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經濟學基礎思索
時間:2022-04-16 05:49:00
導語:經濟法經濟學基礎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現代經濟法,是法律與經濟在較高層次上的結合,是多學科、多領域的大融合。因此,毋庸置疑,經濟法更是與經濟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德國學者海德曼曾指出,現代社會的時代精神就是“經濟性”,經濟法就是滲透著這種經濟精神的現代法。在我國經濟法學界有“七分經濟三分法”、“經濟法者,在某種意義上可謂經濟為其質,法為其形”,之說法。因此,研究經濟學基礎,是研究經濟法的邏輯起點,研究經濟法有必要從經濟學角度來考察。本文擬從市場失靈、國家干預以及政府失靈等經濟學理論的基礎上闡釋經濟法的產生與之發展變動軌跡的切合點,發一家之言,以求教于學界同仁。
市場失靈理論對經濟法產生與存在的影響在20世紀30年代之前200年左右的時間里,世界上幾乎只要是實行了市場經濟體制的國家和地區,都實行的是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政府幾乎是站在市場之外的彼岸。在這個階段占統治地位的西方經濟學是“古典”的經濟學,也就是自由放任市場經濟理論。在這些經濟學家的眼里,市場是完美的,他們信奉甚至崇拜市場經濟,相信所謂“看不見的手”的作用。按照這種“看不見的手”的原理的見解,當個人在實現他自己的利益目標時,他好像在被一只看不見的手去引導著實現公共利益。在這種理想化的狀態中,政府對于自由競爭的任何干預都是有害的。
所以,出現了“干預的越少的政府是越好的政府”,“最好的政策,還是聽任事物自然發展,既不給予津貼,也不對貨物課稅”的信條。薩伊在此基礎上,于1803年提出了“供給能夠自行創造需求”,即著名的薩伊定律,把“看不見的手”推到了一個極致。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發揮著主要作用,其最理想效果的發揮,必須是建立在完全競爭的市場經濟基礎之上。但完全競爭在市場經濟的現實中根本就無法實現。因此,西方經濟學家把研究的重點放在了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經濟中,并從不同角度客觀深入地分析導致資源配置無效率———“市場失靈”的種種表現和成因,同時提出了解決“市場失靈”的途徑和方法,為經濟法的產生與存在提供了充分的經濟學理論準備。
有四種情況會引起經濟學家所謂的“市場失靈”:壟斷、外部效應、公共產品和信息的不對稱。第一,壟斷。壟斷的市場結構所引起的經濟損失是巨大的,一方面會導致資源分配無效率,另一方面會產生資源運用無效率。因此,“市場失靈”理論認為,要解決壟斷僅靠市場無法完成。因為壟斷是由市場所產生的,只有借助市場以外的力量———即靠國家來校正和規制。第二,外部效應。外部效率有兩種情況:或者是當事人不付代價便可得到來自外部的經濟好處,即正的外部性;或者當事人經濟活動造成外部主體經濟損失而受害者得不到賠償,即負的外部性。
- 上一篇:經濟法課程多媒體教學綜述
- 下一篇:語言文字規范化指導意見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