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方略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15 05:14:00
導語:治國方略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
鄧小平同志在把發展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根本任務時,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同時必須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他指出,解決這一方面的問題,一靠法制,一靠教育。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必須通過法律來規范,但道德作為調整人們行為的一種手段,在社會生活中對法律的實施卻起著一種輔助的作用。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決議指出,我們所要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與社會主義的基本政治制度、經濟制度以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相結合的市場經濟。這里所強調的就是在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在法律建設的同時加強德治。無論是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和完善,市場秩序的維系,法律的維護與實施,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行為等,都離不開德治。因此,“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治國”,“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這是整個治國方略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剛一柔,如鳥之雙翼,車之兩輪,缺一不可。
縱觀古今中外發展歷史,治理國家都離不開嚴厲的法治和良好的德治,從來都是道德與法律并用,只不過根據歷史不同條件和當時需要或輕或重,或偏或倚。在中國古代治國方略中,十分注意德治,使德治成為中華民族文明傳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繼承一切優秀文化傳統遺產,并發揚光大,是可持續發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德治是以倫理道德為統治手段的社會管理模式,即以德性作為管理國家調控社會的必要手段。在中國古代,以德性手段調控社會,主要表現在運用綱常倫理、理想人格等教化民眾。
(一)通過重視道德教育,使綱常倫理內化為人們心性中的良知良能,最終使人們“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傳統德治的積極內涵就在于對道德教化與對培育和提高民眾的基本道德素養的重視??鬃诱f過:“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在孔子看來,用“政令”和“刑罰”來威懾,禁止民眾作壞事,不觸犯法律,但不會有羞恥之心。如果用道德和禮節來引導和規范民眾的行為,民眾就不但有羞恥之心,而且能逐漸成為有道德的人。孟子講:“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說明人一旦衣食無憂,就必須會精神懈怠,如果不進行教育,就容易行為放蕩,做出不道德的行為。
(二)通過圣賢理想人格對人們的召喚,呼喚出人們“本心”中的圣賢潛能?!叭私钥梢詾閳蛩础钡男拍钣绊懭藗兣π摒B心性,完善人格。傳統德治的要旨,是“治者”作為道德表率和示范的作用來教育和感化“被治者”。實行德治的關鍵,在于統治者的德性修養??鬃诱f:“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顏淵》他又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路》“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論語·為政〉)孔子的治國思想內涵,強調治者的道德修養,并對治者的德行有著較高的要求,以行為的“正”,作為治理國家的先決條件,具有一定道理。吸收這一傳統德治的積極因素,遵守法律,依法辦事,發揮領導干部的表率和示范作用,不僅能垂范地世,而且可以感化人民群眾,激發起人民群眾的道德感。
(三)反對“暴”與“虐”,提倡“寬猛相濟”的統治方略??鬃涌偨Y了歷史上的統治經驗,又鑒于奴隸主暴虐統治的現實狀況,認為“尚力”者不得善終,“尚德”者終有天下。就德治與法治而論,孔子明顯尚德治。但并不是完全否認刑罰,反對法治,而是主張實行以寬為主,“寬猛相濟”的統治方法。他認為:“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左傳·昭公二十年》)孔子主張的“仁政”,反對“暴政”但又不能沒有刑罰,刑罰的實施要“寬猛相濟”軟硬兼施的兩手策略。傳統社會的法律、政令體現的是封建專制君主及其所代表的統治階級的意志,是鎮壓勞動人民的暴力機器,與我們要建設的法治國家的性質是根本不同的。社會主義的法治,是體現廣大工人階級和人民群眾的意志。
它的宗旨是保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并行使自己的權利和履行自己的義務。培育廣大人民群眾遵紀守法的意識,維護法律的實施,其關鍵是社會道德建設,這是實現法治不可缺少的內容。
總之,盡管孔孟關于德治的思想反映的是中國傳統社會的要求與歷史狀況,有其歷史局限性。但是,古代思想家強調道德教化,重視道德水準的提高,是值得借鑒的。傳統的德治只有創造性的繼承,吸收德治思想的合理內涵,剔除其不合理的內容,才具有現實意義。
二
大力加強德治,建立道德的調控機制,充分發揮道德的規范與約束作用,是保證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在社會生活中,必須確立必要的社會規范和限制,即道德規范的調控,以規范人們在可持續發展進程中的不道德行為。
(一)為保證社會正常、有序的運行,必須進行道德“立法”,道德是“軟性”規范,也是一種“立法”。道德是通過善惡標準、義務和良心等形式,約束和規范人們的行為。它以自我醒悟、自我約束來表現人們對行為的評估與追求,并形成一種自我需要的內驅力,激勵和推動人們的道德意識上升到更高的精神境界。道德的這一屬性決定著它對人們不道德行為的制約作用。
道德“立法”也包括確定配套的道德規范。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主體是多元和多層次的,人們的價值追求也隨之出現多元化的取向。但這并不意味著每個社會成員可以各行其是,隨心所欲。要維護社會正常運行,就必須有一套社會全體成員共同認可的最高價值目標和最基本的行為規范,而在這最高和最低之間,可以給人們留出相對自由的空間。所以,有必要加強與提高人們的道德自律意識和守法意識,確定或形成經濟和社會正常有序發展的道德規范。
(二)健全社會道德監督機制。道德監督主要通過道德評價對人們的行為做出善惡價值判斷,并把這種價值判斷反饋給行為者本人,借助社會輿論的力量,并發揚光大這種行為;對自己不道德行為知恥、愧疚,并及時改正,從而培養人們知善知惡的能力和從善棄惡的態度。
道德監督機制首先要以自我節制原則來發揮道德的調控作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個人都有其相對獨立的價值目標和利益的追求。達到此目的,必須在相互節制中才能實現。自我節制具體體現在行為的節制和利益追求的節制。當然,這種節制是以人們的趨利動機為前提的,即在滿足自身的利益追求中,不損害他人的利益。同時,自我節制是人們的一種內在克制,它不是來自外部而是作為個體意識的內在意向,在個體的意愿和要求的基礎上實現的??梢?自我節制原則的建立旨在使道德調控與社會生活之間建立一種富有彈性的動態平衡機制,它要求人們在實現利益的過程中,要不斷地調節和制約自己的行為方式,為自己的行為結果承擔責任。并要根據社會外界的評價、要求和自身行為的結果,不斷反省和調整自己的不符合社會的要求和行為。
(三)開展道德教育,創造良好的道德調控環境。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取得了巨大進步,但在黨風和社會風氣方面還存在著許多問題。比較突出的,即人們最為關注、最不滿意的問題,就是腐敗現象屢禁不止。這些問題為什么會產生,如何才能根除,需要我們認真反思。因此,在進行法治的同時,必須重視思想道德建設,狠抓“德治”,以德治國,對于堅定理想、信念,塑造正確的道德觀,升華人生境界,提高道德覺悟,具有重要意義。
開展道德教育,應當強化社會一元化的價值導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利益主體的多元和多層次,個人價值取向多元化的趨勢日漸明顯。個人價值取向多元化的轉變,不能視為社會價值導向也必然趨向多元化的依據。相反,越是在個人價值取向多元化的背景下,越是應當加強社會一元化的價值導向,而不是放任自流。一個社會的凝聚力,往往來自于社會成員的共同理想和信念。我國社會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就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出“以德治國”,加強思想道德教育,樹立共同理想和信念,是實現社會主義一元化價值導向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三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我們必須充分利用德治與法治這兩種不同的社會規范,充分發揮各自的社會調整功能,力求社會秩序達到最佳的協調狀態。加強道德建設的同時,我們必須承認,德治并不能,也不可能解決社會所有問題,道德也不能替代法律的作用。因此,我們還必須大力加強法制建設,完善法制體系,進行司法體制改革,建立適應現代市場發展的、獨立的、公正和高效的司法體制,以推進法制建設,依法治國。
(一)制定和完善法律體系,是建立現代市場經濟體制,促進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陸續制定和通過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法規,為保障我國各項事業的正常有序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經濟、社會發展進程較快及其復雜性,還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已有的法律尚需進一步補充與完善。法律的制定不能超前,但也不能遠遠滯后,如果不能及時、準確的制定出相應的法律、法規,勢必影響經濟、社會的發展,并帶來損失。因此,加快立法進程,制定完備的法律,為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環境已勢在必行。
(二)大力推進司法體制的改革。完備的立法,必須由高效、公正的司法作保證,否則,法律制度形同虛設。因此,發展市場經濟,建立現代市場經濟體制,離不開完備的立法、高效和公正的司法體制。首先,對全國各級法官和檢察官的任命分別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任命,從而保證司法工作不受地方的影響和干涉。其次,改革司法系統現有的經費撥付方式。司法機關工作人員的工資、辦事經費、基礎設施和裝備等由中央財政支付,并行到充分的保障,以使法院、檢察院不受制于地方政府。
(三)加大對司法機關的監督力度。這些監督包括各級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上級法院、檢察院對下級的監督。另外,新聞監督也尤為重要,除涉及到國家安全、個人隱私等案件外,都允許新聞單位采訪、報道,等等。
(四)改革司法機關內部的管理體制和工作秩序。在鞏固和發展以往改革成果的基礎上,逐步實行主審法官和主訴檢察官制度,形成權責統一,提高司法工作質量和效率;進行司法機關的機構改革,合并職能重疊部門,精簡人員,建立符合司法機關工作特點,有利于發揮司法機關職能作用的業務機構體系;實行法官、檢察官的輪崗制,防止司法工作人員形成地方小集團,增大監督力度。
(五)完善法官懲戒制,建立錯案責任追究制。許多國家都給予法官、檢察官的職務和報酬等方面的優越待遇。同時也十分重視對貪贓枉法、失職和瀆職的法官進行嚴懲,以保證司法官員廉潔奉公,獨立、公正地依法行使職權。我國在給予法官、檢察官較高的物質待遇前提下,對濫用職權,枉法裁判的司法官員不僅應調離司法機關,而且還應依法嚴懲,以達到教育與懲罰的目的。在完善司法官員懲戒制的同時,必須建立完善的錯案責任追究制。
綜上分析,建立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保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不僅取決于法律的制定與完善,法制的健全與有效實施,而且也在于人的道德理性。如果沒有人們自身的道德責任心、義務感、道德觀和價值觀,人們的道德水準低下,制定的法律再多再嚴厲,也起不到威懾的作用。因此,我們不僅要健全法制,加強法治,依法治國,而且要加強道德建設,強化德治,做到法治與德治相結合。法治治身,德治治心;法治治近,德治治遠;法治禁惡于已然之后,德治禁惡將然之前。兩者不可偏廢??梢?法律的健全固然重要,但“德約”的基礎和配合作用,對法律的實施卻是“有之未必然,無之必不然”。所以,我們只有堅持社會主義德治與法治的統一,才是國家長治久安、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
論文關鍵詞:法治德治司法制度道德調控機制
論文摘要:同志“以德治國”重要思想的提出,明確反映了我們黨“法治”與“德治”并行的基本治國方略。實踐證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僅需要健全法制,加強法治,依法治國,而且需要加強道德建設,強化德治,做到法治與德治相結合。治黨治國,重德輕法、重法輕德都不行,只有做到二者的統一,才是國家長治久安,經濟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
- 上一篇:司法警察專業化發展論文
- 下一篇:政教分離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