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犯罪的法律思考論文

時間:2022-12-17 03:14:00

導語:交通肇事犯罪的法律思考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交通肇事犯罪的法律思考論文

摘要:2009年至2010年6月份,筆者所在基層院共受理公安機關移送審查起訴交通肇事案件52件52人,占同期總受案數(245件)的21.2%,即1/5強;與2006-2008年三年受理的交通肇事案件總數(50件)相比,絕對數仍有上升。期間因肇事共造成54人死亡、17人受傷、國家及個人財產損失1000余萬元。

一、通過對該院2009年至2010年6月份所受理案件的分析,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1、道路交通事故絕對數大幅上升。該院2007年、2008年受理的交通肇事案件數分別為19件、19件,2009年受理數39件,絕對數呈大幅增加趨勢。2009-2010年6月份(一年半)的受理數為52件,較2006-2008年(三年)的受理數50件,絕對數仍有增加。

2、從肇事車型看,大貨車類21起占40.3%,二輪摩托車類18起占34.6%,小汽車類8起占15%,客車類4起占7.7%,值得一提的是,還有1件是騎電動車肇事致人死亡。由此可見,貨車、摩托車是事故發生的主要交通方式,其次為小汽車、客車,而電動車在帶給人們輕快、便捷的同時,也在成為馬路殺手。

3、發生事故的時段較集中。發生在中午(12-15時)及晚上(18時以后)的有39起,占75%,即中午和晚上仍為事故的多發時段。

4、駕駛人員違章駕車、行車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違章駕車主要有:無證駕駛共9起,無牌駕駛共8起,酒后駕駛共6起。違章行車的51起,占96.8%,主要表現在:超速、逆向行駛,未保持安全距離,避讓、臨危措施不當,轉彎角度大,精力不集中及疲勞駕車等。由于機動車(制動系、燈光系)缺陷原因造成事故發生的只有1件。由此,違章駕車、行車是引發事故的直接原因。

5、肇事地點多發生在路況良好的國道、鄉級公路上。52件交通肇事案件中,有20件發生在路況良好的105國道上,占38.5%。25件發生在路況相對較好的鄉級公路、縣城區域內,占48%。只有7件發生在村道上。

6、肇事人員相對集中在中、青年人群。60至80年代的有43人,占83%。且低學歷者多,小學、初中文化的有41人,占78.8%。

7、受害方存在過錯的占一定比例。從責任劃分看,肇事人員負全部責任的有36起,負主要責任的有16起。即行人、騎自行車人、騎摩托車人等不遵守交通規則、存在過錯的占30。7%。主要表現在:不走非機動車道,搶占機動車道,不遵守道路交通信號及各種標志,橫穿馬路,騎車追逐嬉戲,駕駛摩托車人不按規定佩戴安全頭盔,對突然行進的車輛反應遲緩等。由于這部分人處于弱勢地位,一旦發生交通事故事故,很容易受到傷害。

二、交通肇事犯罪案件多發的主要原因

1、部分駕駛人員安全意識差,交通法規意識淡薄。實踐中,有部分司機未經專門的交通知識培訓,不懂安全駕駛知識,對交通標志熟視無睹,怎么開車隨自己的意,尤其少部分駕駛員職業道德素質低下,故意開快車,違法超車、搶道、占道、猛拐等,全然不顧公眾安全。隨著多種交通工具快速更新,不斷涌入市場,駕車人員不斷新增,而交通法規教育相對滯后,交通安全意識尚未深入普及,這是導致事故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2、部分駕駛員駕車技能差。新駕駛員培訓簡單,一些汽車駕駛員大多是跟隨他人學習點簡單操作技巧后便大膽上路行駛,不熟悉車輛技能,只會機械地駕駛,對復雜路面狀況的應急能力差,遇到突發事件不懂如何采取正確的應急措施。尤其摩托車駕駛員,一買摩托車就上路,根本沒接受過專業訓練和培訓。

3、部分受害人安全防范觀念不足,自我保護意識差。一些群眾的文化素質較低,自覺遵守交通法規的觀念不強。主要表現在:行人、騎自行車、摩托車人對交通標志、線路熟視無睹,對喇叭置之不理,強行橫穿馬路,搶道,占道等。相比之下,目前對行人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較駕駛員更薄弱,對老年人等弱勢群體的交通安全教育則更是缺乏,導致這部分人的自我保護意識差。

4、道路通暢降低了駕駛人員的警惕性。隨著國、縣、鄉、村道的不斷修設、改進,道路越來越平,路面越來越寬,駕駛人員在平坦的路面上駕車,往往放松警惕,加大油門,輕松飆車,一旦出現突發情況,往往措手不及,事故在眨眼間就發生了。

5、道路配套設施不完善。一些鄉鎮、村級道路的設計、鋪設沒有相應的配套設施,在一些陡坡、彎道、窄路、易發事故等危險地段沒有設置醒目、指示標志,未能有效提醒司機注意,而且鄉鎮、村級公路不分車道,行人、牛馬、機動車、非機動車混行,出現爭道、占道搶行。

6、車主過分追求經濟利益,駕駛不合格的車輛上路。一些車主或駕駛員為節省開支、追求經濟利益,對有故障車輛不及時維修保養,駕駛不合格的車輛或報廢車上路營運,人貨混載或超載,造成事故隱患。尤其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廣大群眾出行頻率大增,交通工具需求量增加,一些偏遠地方的農民乘車不便,供需不足,致使一些安全系數低、無牌、無照、無證的農用車、摩托車成了廣大農民的主要交通工具。

7、執法監管方面存在缺陷。一是由于警力不足,交警部門一般在縣城、國道沿線宣傳、巡查、監管較多,很難派出更多的警力長期深入鄉村、偏遠地區去宣傳、巡查,路面監管難以一一到位。二是仍然存在一定的以罰代管現象,如對機動車的掛牌、過戶交易、強制報廢等在管理上存在一定漏洞,監管不力,以罰代管現象依然存在。公務員之家

三、預防及減少交通事故發生的對策

預防交通事故,不應停留在事故發生后對肇事人員進行責任追究的事后處理,也不能單純依靠警力,如何減少和預防交通事故的發生,是事關社會各部門及至每個公民的事情,是一項社會綜合治理工作,需要上下齊心協力、齊抓共管。筆者認為:應建立科學的預防方法,采取得力措施,才能有效防范,減少此類犯罪的發生。

1、立足于預防宣傳教育,提高社會公眾的法制安全意識。交警部門要會同相關職能部門、鄉鎮一級政府,密切合作,多渠道、多途徑加大交通安全宣傳教育力度,使全民樹立交通安全意識,自學遵守交通規則。要借助當地報紙、電臺、電視等新聞媒體宣傳;利用宣傳車深入縣城各大街小巷及邊遠山村巡回宣講;堅持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公路沿線學校和單位上交通安全法制課;結合典型案例制作警示宣傳圖展、制作通俗易懂的宣傳標語等一系列靈活多樣的方式,向廣大群眾宣傳交通法規、政策,宣講案例,讓廣大群眾多見多聞,使交通知識、安全意識真正深入人心,人人重視安全,個個自覺守法,不僅珍惜自己的生命健康,同時也珍惜他人的生命及財產的安全。

2、嚴格駕駛員管理制度,從源頭上堵截犯罪。交警部門要切實加強管理,一方面要嚴把駕駛證的發放關,做到先培訓、考試后發證,確保經過嚴格培訓并考試合格的人員才有資格上路,從源頭上降低因不合格駕駛發生交通事故的機率。同時應定期舉辦駕駛人員學習班,進行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和交通道德規范的教育,促使每個司機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文明守法、安全駕駛。

3、強化執法管理,突出打擊重點,加大對交通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一是交警部門要不斷更新執法理念,摒棄以罰代管思想。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不斷制定、完善措施,真正提高防范交通事故的能力。二是要加大對違章行為的處罰力度。采取路面常規檢查、定點巡查、突擊整治、集中打擊相結合的方式,重點查處機動車超載、超速、無證駕駛、無牌駕駛、酒后駕駛的清理和打擊,一經查出予以嚴懲。三是要突出打擊重點。交通肇事雖然是過失犯罪,但造成的后果嚴重,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大。因此,對負全部責任、肇事后駕車逃逸等惡劣情節的要及時追究,快審快結,從嚴懲處。三是在懲處機動車違章行為的同時,也不應忽視對非機動車和行人遵守交通法規的管理,非機動車和行人違章的,亦應依法進行處罰。

4、完善道路建設及安全設施設置。交警部門應根據工作中發現的道路安全方面存在的隱患問題,及時主動向相關部門反映,針對危路險路段和事故多發路段,應會同相關部門認真研究制定對策,提出有關整治改造的建議。如可在事故多發、危險路段增設警示標志和防護標桿,在主要路口增設紅綠燈或鋪設減速帶,在急彎且視野不良處設置反光鏡等,以減少事故的發生。

5、強制車輛保險,完善配套措施。應強化機動車強制保險措施,加大對車輛入戶、強制保險的管理力度,對未投保的車輛不登記入戶、不年檢,未入戶、未年檢的車輛不得放行,以降低交通事故的風險,確保被害人能夠得到足額的賠償,維護社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