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刑法解釋觀念
時間:2022-02-23 03:25:21
導語:淺談刑法解釋觀念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正確的刑法解釋既要掌握應有的觀念,又需要熟練相應的技術方法。二者皆是在刑法解釋學說中重要研究的課題。在刑事訴訟案件的審理過程中,需要司法部門對案情展開妥善的刑法解釋,以此彰顯法律的威嚴。刑法解釋中涉及的應有觀念較多,本文對此展開簡單的分析。
關鍵詞:刑法解釋;應有觀念
刑法解釋過程必須以正確的觀念為導向。如對當前的刑法保持應有的尊重,不去妄加批判,明確刑法解釋的原則與方向,使得最終的結論不脫離刑法的根本準則,在刑法解說中要充分考慮條文的文義和實質內容,皆是展開刑法解釋時的基本觀念。
一、對現行刑法保持充分地尊重
現階段,高科技的不斷發展使得犯法案件更加復雜。唯有充分尊重當前刑法條文,展開系統地解釋,才會使法律有效應對各類案件,進而實現對社會矛盾關系的良好調節。因此,對刑法的解釋如果未能取得完善現行刑法的效果,是不可稱謂正確的解釋的。第一,立法者因本身的缺陷,制定法律條文時對社會的分析、預知以及運用語言的能力存在局限性。因此法律不是完善的。第二,充分尊重當前刑法,解決好當下難題。事實證明,任何批判或抱怨的行為是解決不了眼前問題的。所以,應當將重心放在思考刑法解釋的方法與結論正確與否。對于立法方面存在的漏洞,應當通過相關的刑條,以補救方案來處理問題。進而對刑事責任進行追究。第三,培養優秀的司法工作者。一是對法律產生敬畏心理;二是可以對法律進行妥善地解說,并依法對問題進行處理等皆是判別一位司法人員是否優秀的重要標準。
二、秉承解釋的根本準則
解釋刑法中應當始終遵循兩條根本的準則,即著眼于大局,著手于細節。兩點要保持方向上的一致性。若沒有全局觀,大局觀念,則對于具體的法律進行的解釋就會脫離根本,致使處理相關的案件過程產生誤差。若在刑法解釋中無法從具體的細節做起,僅作出抽象性的概括,則刑法會變為沒有實際價值的理論空談。所以,要將刑法的根本準則傳達的精神在解釋結論里充分地體現,并且確保每條解釋和刑法的根本準則相統一。任何違背刑法根本準則的刑法解釋都是錯誤的。
三、把握刑法解釋的方向
在充分尊重當前刑法的條件下,怎樣確立刑法條文的具體意義,是刑法解釋學里的重點與難點。在進行刑法解釋過程中,必須先要選擇解釋的方向。是完全遵守立法的本意來解釋,還是按照法條中呈現的客觀含義來解釋?這在學術領域存在著異議。由于刑法解釋的最終結果會直接關系到裁判。應用包容性的觀點,在對實際案件或條文進行處理中,允許客觀與主觀的解釋說展開公平競爭,有助于分辨雙方的優劣。然而,在對刑法進行解釋的時候,都要思考以下幾點內容:其一,怎樣對立法的本意進行界定?法律是統治階級的工具,所以制定的每條法律必定存在相應的意圖,對此應當進行辨析。其二,法律文本存在特定的解釋嗎?實質上,除了刑法具有的立法原意,法律文本不會存在其它特定的意思,持有這樣觀點的人無疑是對刑法的誤讀。其三,法律到底完成在什么時候?一般以為法律自然是完成在立法人公布的時候,這應當是不爭的事實。但實際上不是如此。唯有解釋人最后明確了法律的含義、當解釋的結論成為司法裁判的結論之時,才會說這個案件中法律切實地完成。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法律會衍化出立法時未能預料的新含義。若是不去依據新的含義對法律加以理解,則法律將會失去應有的作用。其四,怎樣預防解釋人的篡位思想?在依法治國的理念下,法律是高于一切私人思想的。關于預防解釋人篡位立法本意,應當展開形式依據與實質依據的檢驗相結合的方式。把解釋人的結論用在具體案例的裁判中,看解釋的觀點能否與當前國民的價值觀相一致。
四、展開妥當的解釋
第一,形式解釋。這是對刑法條文進行解釋的第一環節。也是解釋的基礎。對條文文本的解釋結論皆要與當代漢語言的運用規則與習慣相符,并盡量被眾多國民認可。應當對過于側重實質性的解說進而超出條文邊界的情況加以警惕;第二,充分重視刑法的實質內涵。在進行刑法條文的解說的時候,應當緊緊圍繞立法宗旨。所謂的妥當解釋說,指的是條文的實質或立法的根本目的。第三,著力確保刑法應有的機能。即,若是一種行為觸及了刑法文本可能的范圍,而且有必要進行處罰時,就要進行定罪與量刑處理。
五、結語
現階段,我國的刑法文本己經全備,從提升司法執行效果方面,有必要對刑法相關的解釋工作者強調解釋的要點。以充分尊重現行刑法、正確解釋為根本職責,堅持遵循根本準則,明確解釋的方向,確保結論和法律本意相一致,展開妥當的解釋,且為廣大國民所認同,促進我國刑法在新時期擔負應有的使命。
[參考文獻]
[1]李立眾.刑法解釋的應有觀念[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5,23(05):3-20+172.
[2]周少華.刑法解釋的觀念和方法[J].東方法學,2009(02):55-66.•902•
作者:王海宇 單位:長春理工大學
- 上一篇:貪污賄賂案件刑法分析
- 下一篇:憲法案例教學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