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法案例教學法研究
時間:2022-02-23 03:27:04
導語:憲法案例教學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憲法作為母法,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而長期以來形成的灌輸式教學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的法學教育模式,案例教學作為一種優秀的教學方法,可以替代傳統教學模式。憲法教學案例應當是選取具有影響力的真實案件。課堂案例教學流程主要有理論講授、案例討論和教師總結三個階段。案例教學模式擴展了教法空間,但其本身所存在的缺陷需要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來彌補。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憲法學;案例選取;教學流程
選擇一種好的教學方法對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是大有裨益的。它一方面可以幫助教師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另一方面則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教學方法多種多樣,可因教師個人水平的高低和喜好的不同而靈活選擇。因此,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成為教師教學成功的關鍵所在。筆者認為,在眾多教學方法中,案例教學法是比較適合高校法學教改的教學方法。本文僅就案例教學法在憲法學中如何應用談談自己的體會與看法,與同仁交流。
一、在憲法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法的重要意義
憲法作為我國的根本大法,其重要性在法學教育中毋庸置疑。憲法作為母法,對其他部門法律的制定起到了根本的指導作用,所以,憲法無論是從它的學科地位還是它在法律體系中的地位來說,學生學好憲法都顯得格外重要。憲法是特殊的部門法,有著自己獨立的研究對象和學科體系。同時,憲法也有別于普通法律,憲法與國家的政治生活關系緊密,它所調整的是關系國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的一系列憲法現象。“諸如規范國家本質及它賴以建立的社會經濟制度;國家性質、國家形式;國家機構的組織和運行;選舉制度、政黨制度;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等等。”而這些憲法現象似乎離我們的日常生活很遠,學生在單純地接觸這些憲法理論知識時,就顯得很吃力,而且興趣不大。隨著我國對憲法的日益重視,教師如何教授好這門課程,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一個問題。傳統的憲法教學是一種填鴨式的灌輸方法,這樣會使學生逐漸失去學習的積極性,對于所學知識,學生只會死記硬背,而不能靈活掌握。而法學案例教學法是一種特定情境式教學方法,它可以說是對蘇格拉底“問答式教學法”的近現展。它借助于“案例”中設定的角色與情節來模擬現實,通過這樣的學習環境和語言環境,能夠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圍繞相關法律專業問題加以思考,通過這種還原案件真實的實踐性活動,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的爭議點,嘗試性的尋找解決爭議所適用的相關憲法知識。在這樣一種對問題的探索過程中,學生既要與同伴一起發現問題,解釋、論證自己的判斷、觀點,又要對照有關法律規定來進行反思,同時還要聆聽他人的探索結果。具體到憲法教學中,應以憲法理論為基礎,并結合分析憲法學案例,用案例教學法取代單一的理論講授模式。憲法案例教學法是通過具體案例總結出憲法的普遍規律,進而導出憲法學的一般原理。
二、憲法教學案例的選取方法
(一)憲法案例教學的基礎———恰當的案例。案例教學法的主要環節是要圍繞某一案例來展開教學工作。但案例教學也不是隨意選取個案既可進行的即興教學。案例教學需要有案例來源,所選取的案例應該具有代表性,能夠引導學生就某一法律理論得出正確的結論。就憲法的案例選取而言,應遵循以下幾點:首先,憲法案例一般是經典案例。憲法案例應該選擇那些對社會產生過重要影響,案例內容豐富,且對憲法制度產生過重要作用的經典案件。例如,教師在講授違憲審查制度時,會首選馬伯里訴麥迪遜案;在講香港特別行政區問題時,又會聯想到吳嘉玲案。所以說,許多經典案例,不僅是個案的判決結果會引起社會的關注,更重要的是它會推進某一憲法制度的改革。其次,憲法案例必須是真實案例。憲法案例必須是真正發生過的且要與國家的政治生活相關連的真實案件。例如,可以歸類于憲法案例中的齊玉玲案、趙作海案、佘祥林再審案、中國乙肝歧視第一案等,這些案例均是真實案件。這樣的案例對學生是極具說服力的,產生的影響也是直接的。第三,憲法案例最好是能夠提供探討空間的案例。憲法案例的選取范圍應該是全球性的,不要僅局限于國內案件,因為我國目前的涉憲案件數量極少。許多著名的憲法案件,在判決過程中往往會產生很大的分歧,而這樣的分歧恰恰打開了對某一憲法問題的討論空間。例如,2000年在成都市發生了一起關于憲法平等權利的案件,原告認為被告紅光飯店對顧客存在職業歧視,違反了憲法33條關于公民享有平等權的規定。而該案的判決存在很大爭議,即“私人能否違憲”的問題。像這種存在爭議的案件,對教學而言的好處是,可以豐富教學活動,使得課堂討論更加激烈,無形中鍛煉學生主動思考問題的能力。作為法律專業人才,對爭議案件提出自己的思考結論是法律實踐中的必備技能。(二)憲法教學案例的構成。選擇合適的教學案例只是案例教學法的第一步,如何組織所選取的案例,使之成為合格的教學標本,則需要對案例進行設計規劃。一般來說,一個相對完整的教學案例應由案例主旨、案件背景、案例事件解說、對案件的反思四個部分構成。1、案例主旨。任何一個教學案例都要有主旨,主旨最好以標題的形式一言蔽之。例如,涉及公民基本權利的“自由遷徙案”、涉及憲法修改權的德州禁止墮胎案都是以案例中的事件作為案例的標題來突出案例主旨;再例如,涉及到人身權利的“胚胎的生命權案”、沉默權與中國刑事正當程序問題、涉及人大職權的“洛陽玉米種子案”則是以另一種形式反映案例主旨,即從案例事件中歸納總結出案例主旨。2、案件背景。交代案件背景主要是為了將學生引入案件情境,一般需要簡要介紹案例的發生時間、地點、歷史環境等方面的基本情況,這些介紹對于學生準確理解案件,選擇解決的策略,對案件進行評判都非常重要。如在講述馬伯里訴麥迪遜案時,交待好19世紀初美國的立法情況以及三權分立不平衡的時代背景,對學生理解案件、評判案件是非常必要的。3、案例事件解說。對案例事件的解說是案例構成的主體部分。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對案例事件進行解說時,應該有主有次,用詞準確,突出案情重點,有針對性地對整個案件的發生過程進行教學上的加工。如在介紹趙作海案時,對司法人員如何刑訊趙作海的過程就可以粗略介紹,但對于刑訊所造成的后果則要著重強調,這樣才能將學生引入正確的討論軌道。4、對案例的反思。對案例的反思,是一次完整的教學活動中最為重要的環節。如教師在講授馬伯里訴麥迪遜案時,都會講到該案掀起了違憲審查的先河,但對該案進行反思后,教學活動還會繼續深入,從該案還可以做以下推理:美國憲法的有限政府原則;憲法是“更高的法”;“法院判決違反憲法的法律無效”;“憲法的司法化”等問題。可以說,案例的反思環節是案例教學的精華部分,反思的過程其實是對憲法基礎理論知識深入學習的過程。
三、憲法案例的具體教學步驟
(一)案例。案例的可以是在課堂上順勢進行,也可以提前布置給學生,此兩種做法各有優點,可以適用于不同的憲法章節。例如,在講授公民基本權利與義務時,可以在講授過程中直接穿插案例供學生討論,因此章內容最貼近我們的現實生活,案例也往往是發生在身邊的案件,學生不會有太多陌生感,會很快進入討論階段。案例教學的目的是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教師在與學生的相互配合中完成授課。但在講授像憲法基本原理這種比較抽象的章節時,則需要對一些案例做提前布置工作,這樣有利于案例教學法的順利展開。(二)提出問題。案例之后,教師要適時地引導學生展開案例討論。在案例討論過程中,一般應圍繞這樣幾個方面的問題展開探討:案例中的疑難問題是什么?哪些信息至關重要?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哪些?作出決策的標準是什么?什么樣的決策是最適宜的?應制定怎樣的實施計劃?如何進行整體評價?(三)學生討論。首先需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分小組討論比個人獨立分析,具有一定的優勢,它可以整合多方面的意見,比個人思考問題更加全面;與教學班的討論相比,又有人數少、機動靈活等優點。在小組討論時,每位成員都有表達自己觀點和意見的機會。同時,為使討論更加充分,允許存在不同的意見、見解,討論的目的不是非要達成共識不可。各小組的最終討論結果,可由組長或代表發言闡明。(四)教師總結。案例教學的最后環節是教師做最后總結,總結的內容包括學生表現的點評,討論的程度,案例爭議點是什么,從案例中可以得出哪些憲法結論,等等。教師對學生討論結果給予及時的信息反饋,既可以告知案例的正確答案,也可以給出教師自己具有傾向性的處理意見。同時,教師還應再次重申與該案例相關的憲法理論知識,該案需要反思之處等相關問題。
四、結論
以上是以教學為例,分析了案例教學法在憲法教學中的優點。案例教學法可隨著選取案例的不同,使課堂教學活動變得豐富多彩。與此同時,我們也要認清,案例教學法本身也存在著一定的不足。它可能導致學生對法律知識的掌握不連貫,還可能學生過于重視對所持觀點的辯解,而忽視了對理論知識的真正掌握。此外,案例教學法依賴于學生的積極參與,但在我國目前的法學院校,學生人數眾多,課堂規模比較大,案例教學法實施起來存在一定的難度。而且,大多數學生習慣于保持沉默,參與意識薄弱,即便是小班授課,案例教學法有時也很難成功進行。面對案例教學法的不足,教師必須要拓展思路,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如目前較為流行的診所式、啟發式、互動式等教學方法來彌補案例教學法上的不足。教師只有在教學實踐中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才能從根本上改變目前單一呆板的授課方式。
【參考文獻】
[1]賀衛方.中國法律教育之路[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
[2]王玉杰.刑事法案例教學課程的設置與運用[J].教育與職業,2009(27)
[3]姚懷生.法學案例教學理論研究及其教學試點經驗總結[J].中國高等教育,2002(7)
[4]劉邦奇.多媒體網絡教學的特點及發展趨勢[J].中國電化教育,1999(2)
作者:夏婷婷 單位:沈陽師范大學
- 上一篇:淺談刑法解釋觀念
- 下一篇:民法學說司法適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