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傾斜中厚礦體采礦方法設計分析
時間:2022-12-03 10:54:21
導語:緩傾斜中厚礦體采礦方法設計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針對某礦區緩傾斜中厚礦體賦存特征,結合開采技術條件,通過2種采礦方法的技術經濟比較,確定適宜于該礦體的采礦方法為平底結構分段空場嗣后充填法,并詳細介紹礦塊結構參數和采場回采工藝,為減少脈外采準工程量、便于無軌設備在采場內通行,出礦上山采用偽傾斜布置,大部分采切工程均脈內布置。該方法與底盤塹溝分段空場嗣后充填法相比,采切比降低三分之二左右,貧化率降低二分之一左右,經濟效益顯著,對相似礦體的開采具有一定的借鑒和指導意義。
關鍵詞:緩傾斜中厚礦體;平底結構分段空場嗣后充填法;采切比;貧化率
我國金屬與非金屬礦山中緩傾斜中厚礦體(傾角為5°~30°、厚5~15m)占有相當大的比重,開采該類礦體存在礦石不能借助自重運移、頂板管理困難和采切成本較高等技術難題[1-7]。目前,國內緩傾斜中厚礦體主要采用房柱法、含下盤底部結構的分段空場法、分段崩落法和充填法等;在國外隨著大型頂板安全檢查車、撬毛車、錨桿安裝設備等的推廣應用和充填技術的不斷發展,該類礦體一般采用房柱嗣后充填采礦法。西北某礦山位于昆侖山脈山前洪沖積平原區,礦區主礦體為緩傾斜中厚礦體。礦區礦體位于當地侵蝕基準面以下,含礦層頂板為厚大的、富水性強的松散巖類孔隙潛水含水層。礦山采用地下開采方式,結合該礦體的具體賦存條件對采礦方法進行了探討。
1礦體開采技術條件
1.1礦體特征。礦山主礦體呈似層狀,形態相對規整,埋深超過300m。礦體傾角較緩,一般為11°~22°,局部為4°~6°;厚5.72~15.90m,平均為8.92m。礦體規模較大,控制長度為900m,控制斜深最大為402m,最小為78m。1.2工程地質條件礦區工程地質巖組可劃分為堅硬巖類巖性組(巖體中等完整至完整)、半堅硬巖類巖性組(巖體中等完整至完整)和松散軟弱巖類巖性組(第四紀沖洪積層)。礦體頂、底板圍巖堅硬巖類巖性組約占8438.46%,半堅硬巖類巖性組約占53.85%,少數為軟弱巖類巖組。1.3水文地質條件。礦區位于昆侖山脈山前沖洪積平原區,區內地勢較為平坦,地表河流及大氣降水為區域地下水的補給源。礦區含水層主要為第四紀沖洪積層,成分為砂類充填的卵礫石,部分為漂石,其次為基巖裂隙含水巖組。沖洪積含水層滲透系數為1.04m/d,抽水試驗單孔出水量均大于5000m3/d,屬極富水-富水含水層;基巖裂隙含水層滲透系數為0.21m/d,抽水試驗單孔出水量小于100m3/d,水量較貧乏。礦區全部礦體位于當地侵蝕基準面以下,礦體上部依次為基巖裂隙含水巖組(平均厚度僅幾十米)和第四紀沖洪積含水層。礦區至東側河流的最近距離僅2.0km,礦體上部含水層補給充沛,水文地質條件復雜。
2采礦方法的選擇
本礦床開采不允許頂板冒落,因此,不應采用崩落采礦法。國內對緩傾斜薄到中厚礦體開采方法一般采用空場法。由于礦體均位于當地侵蝕基準面以下,上部為大厚度且富水性強-極強的松散巖類孔隙潛水含水層,為保證作業面開采安全和提高資源利用率,推薦采用空場類嗣后充填采礦法。根據礦床的開采技術條件,可能采用的采礦方法有底盤塹溝分段空場嗣后充填法、平底結構分段空場嗣后充填法。2.1底盤塹溝分段空場嗣后充填法。除布置在礦體上盤的充填工程外,其余采準工程均布置在礦體下盤。采準工程包括穿脈運輸巷道、采場溜井、溜井聯絡道、采區通風斜井、分段沿脈干線、分段出礦進路、集礦塹溝巷道等,因此,脈外采準工程量較高,采切比較大;同時由于需在礦體下盤布置集礦塹溝巷,當傾角較緩時,損失貧化也隨之增加。采用該方法時,鑿巖爆破均在集礦塹溝巷道內完成,采場崩落礦石由鏟運機經分段出礦進路、分段沿脈干線倒入采場溜井,因此,其作業安全條件較好。采礦方法見圖1。2.2平底結構分段空場嗣后充填法。該方法適用于礦體傾角小于20°、礦體及圍巖穩固性較好的情況。采準工程包括穿脈運輸巷、采場溜井、出礦上山、分段鑿巖出礦巷道、回風上山以及布置在礦體上盤的充填工程,其采準工程量相對較少,采切比相對較小。由于礦體傾角較緩,因此,出礦上山可偽傾斜布置,大部分采準工程均布置在脈內。采用該方法時,鑿巖爆破均在分段鑿巖出礦巷道內完成,采場崩落礦石由遙控鏟運機在空區暴露面下完成鏟裝,然后經分段鑿巖出礦巷、出礦上山倒入采場溜井。該法對礦巖穩定性、安全管理設備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8]。采礦方法見圖2。2種采礦方法的技術經濟指標對比見表1。考慮到該礦山礦體及圍巖穩固性較好,經綜合分析比較,最終推薦選擇平底結構分段空場嗣后充填法。
3平底結構分段空場嗣后充填法設計
3.1采場布置及構成要素。中段高度為50m,沿走向80~100m布置一個礦塊,每2個礦塊劃分為一個盤區。礦塊間連續間柱寬12~15m,在盤區中央連續間柱內偽傾斜布置出礦上山,與各分段條帶內分段鑿巖出礦巷聯通,一般坡度控制在15%左右,形成采場人員、材料及設備的通道。在盤區兩側連續間柱內偽傾斜布置回風上山,與出礦上山基本平行布置,回風上山與上中段運輸平巷連通,形成采場完整的通風風路。采準工程包括穿脈運輸巷、分段鑿巖出礦巷、出礦上山、礦石溜井、回風上山以及礦體上盤的充填上山、充填聯絡道和充填鉆孔。3.2回采工藝及設備選擇。礦塊內沿礦體走向劃分為多個分段條帶,采用間隔回采方式。當一步驟條帶回采完成,且充填完成養護、強度滿足要求后,才可進行二步驟條帶回采。根據礦巖穩固程度,調整分段條帶寬度,一般取15m左右。沿分段鑿巖出礦巷向出礦上山一端后退式回采,在分段鑿巖出礦巷內采用液壓鑿巖臺車鑿上向中深孔,分次爆破出礦。崩落礦石由遙控鏟運機(3m3)鏟裝后,經分段鑿巖出礦巷、出礦上山倒入采場溜井,下放至裝礦水平。3.3采場充填。分段條帶開采完成后,及時進行充填。充填管通過充填上山、充填聯絡道和充填鉆孔進入采場。采用全尾砂膠結充填,其步驟為封閉采場所有通道;在封閉隔墻前向采場內引2~4條采場泄水塑料管,并引出采場之外;一步驟充填體強度應在2~3MPa以上,二步驟充填體強度應達到1MPa左右。3.4采場通風。新鮮風流由穿脈運輸巷、出礦上山、分段鑿巖平巷進入采場工作面。沖刷采場后,污風經過分段鑿巖平巷、回風上山排入上中段運輸平巷。為了改善采場工作面通風條件,采用JK58-1No4型局扇輔助通風。3.5頂板維護和空區處理。為保證回采作業的安全,并避免礦房回采結束后發生大面積冒落,礦塊間連續礦柱僅回收50%,其余均留作永久性礦柱支撐頂板。遙控鏟運機出礦前,采用撬毛臺車進行控頂;分段條帶回采完成后,及時充填空區,減少頂板暴露時間。
4結語
(1)當礦體傾角小于20°時,如采用含底部結構的分段空場嗣后充填采礦方法,盡管提高了采礦作業安全性,但脈外采切工程量較大,礦石貧化率也比較高。結合礦體的具體賦存條件,經比較分析,選擇平底結構的分段空場嗣后充填采礦方法。(2)充分利用礦體傾角較緩的特點,為減少脈外采準工程量、便于無軌設備在采場內通行,將出礦上山偽傾斜布置,使得大部分采準工程均可布置在脈內,大大減少了脈外采準工程量。(3)采用平底結構出礦,不需要在采場底部形成塹溝等底部結構,降低了礦石的損失貧化。(4)鑿巖爆破均在分段鑿巖出礦巷道內完成,采場崩落礦石需由遙控鏟運機在空區暴露面下完成鏟裝,因此,該法需選擇大型頂板安全管理設備。(5)平底結構分段空場嗣后充填法雖增加了部分設備投資,但降低了礦塊采切比和礦石貧化率,與底盤塹溝分段空場嗣后充填法相比,采切比降低三分之二左右,礦石貧化率降低二分之一左右。該方法在緩傾斜中厚礦體應用,提高礦山的經濟效益,對相似礦體的開采具有一定的借鑒和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董凱程,楊小聰,田云飛,等.緩傾斜薄至中厚礦體采礦方法研究[J].礦業研究與開發,2016,36(5):10-13.
[2]白銀.緩傾斜中厚復雜礦體采礦方法優化研究———以蒼山鐵礦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5..
[3]吳啟海,周禮,趙國彥.緩傾斜中厚礦體房柱嗣后充填采礦法實踐[J].化工礦物與加工,2013(12):43-45.
[4]趙永峰,張雄天,馬紅福,等.緩傾斜中厚礦體高效采礦方法研究[J].金屬礦山,2016(6):19-23.
[5]修蕾,喬木,李志軍,等.緩傾斜中厚礦體開采方法研究[J].有色金屬:礦山部分,2011,63(2):8-10,63.
[6]潘慶軍.某磷礦緩傾斜中厚礦體無軌機械化采礦技術研究[J].礦業研究與開發,2019,39(7):33-36.
[7]趙長政,王貽明,徐恒,等.某錫礦緩傾斜中厚礦體的分段空場嗣后充填采礦法[J].金屬礦山,2017(7):20-24.
[8]岳振輝.緩傾斜中厚礦體機械化采礦技術研究[J].機械管理與開發,2017(9):150-151.
作者:嚴佳龍 單位:長沙智能制造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 上一篇:采礦工程中綠色開采技術的作用
- 下一篇:注漿采礦法在張莊礦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