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專用性研究論文
時間:2022-02-01 09:50:00
導語:資產專用性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最早的資產專用性概念見于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1948年),書中提到:一些企業領導人對自己企業的人和事具備特殊的了解,這種了解是他們所專門擁有、與企業共依存、不可分離的資產,這類企業領導人對企業來說就是一種專用性人才資本。后來,邁克爾•波蘭尼等人的進一步研究指出,那些身懷絕技、經驗豐富的工人實際上也是企業不可多得的專門財富,擁有這類專門資產的人將會與企業建立起更加固定的關系。這也是對資產專用性與合同方式選擇關系問題最早的研究。但是,正式的“資產專用性”概念是(1971年)威廉姆森在分析縱向一體問題時提出的。
1972年科斯提出,現實當中除了那些早已為人們熟悉的標準市場交易外,還存在大量人們不熟悉的交易方式,例如:企業內部交易,特許經營或縱向一體化,合同或契約等非市場化交易。對于這些大量存在的準市場化交易活動,傳統經濟理論認為它們不是市場經濟中的典型交易方式,而是“市場失靈”或“壟斷”帶來的弊端。對此科斯雖持否定態度(Coase,1972),但進一步的分析是由威廉姆森提出的。威氏首先將市場經濟中的各種交易方式還原為“合同”或“治理結構”,認為企業的“治理結構”與“資產專用性”密切相關。為此,他在企業縱向一體化研究中說明了資產專用性與交易成本節約之間的關系,相應建立了他的整個交易成本學說。
與資產專用性相關的若干理論問題
資產專用性與治理結構的選擇。在威氏的交易成本理論中,“合同”、“交易方式”和“治理結構”并無本質區別。“治理結構”主要劃分為四類:市場治理:此結構進行標準的市場交易;多方治理:通過簽訂合同和引入中介,如建筑合同中的技術機構、會計審核、法律顧問等,保證交易的完成;雙方治理:沒有第三方介入,交易雙方通過簽訂長期交易合同來維持交易;統一治理:即交易活動在一個統一的組織中按照事先的計劃安排來完成。威氏認為,上述四種交易都有存在的必要性,并不能說哪種結構更合理。但具體交易究竟選擇哪種治理結構來完成,取決于三個因素:不確定性、交易頻率和資產專用性程度。不確定性是因為交易者的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傾向所致;交易頻率指一定時期內的交易次數,分為偶然和經常兩種情況;資產的專用性程度則分為非專用的、中等專用的和高度專用的三種;若排除不確定性,治理結構的選擇就取決于資產專用性程度和交易頻率。
據表1顯示,一項交易不涉及資產專用性時,無論交易頻率高低,都將以標準的市場治理結構來完成,原因是市場上有許多供貨商和需求者,供需雙方無需與任何人簽訂合同就能很容易地進行交易;當交易涉及中等程度的資產專用性時,偶然的交易可能會以三方治理的方式出現,因為此時,資產一旦投入后就很難再改變用途。所以以某種相對固定的合同來對雙方的行為進行約束,甚至某些中介力量的介入可以確保合同的執行;此時,經常的交易使雙方彼此了解,不需要第三方介入,而以雙方治理的合同方式進行;當投資的資產具有高度專用性,無論是偶然的還是經常的交易,雙方都更愿意采取統一治理結構的方式,因為資產的專用性越強,其用途就越是單一,資產的沉沒性也就越大,交易過程中任何的波動和不確定性都將給交易雙方帶來重大損失,故只能采取一體化的治理方式了。統一治理是針對復雜的交易建立的高級治理結構,它必須按照嚴格的計劃來執行;市場治理是最簡單的治理結構,只需按照市場機制來完成;介于其間的是三方和雙方治理結構。此即威氏所言:不同的交易活動,必需建立不同的治理結構與之相適應,用復雜的治理結構來解決簡單的交易成本會太高,而用簡單的治理結構來解決復雜的交易問題則會使事情一團糟(威廉姆森,2002)。理想的治理結構應該是能夠節約交易成本的結構。
資產專用性與交易成本的關系。威氏認為,資產專用性通過影響人的行為屬性影響交易成本的高低。因為經濟活動中人具有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傾向。因為人類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有限,因此決策時難免不周到之處;同時趨利弊害的人在利益的驅動下可能會做出損人利己的事來。人的這兩個行為特征因資產專用性的強弱而有不同程度的表現,從而影響到交易成本的高低和交易方式的選擇。
舉例說:一汽車生產企業與生產通用輪胎的A企業和專門為其生產特殊點火裝置的B企業有經常性業務往來;由于該企業對輪胎無特殊要求,同時生產輪胎的A企業其產品也不一定非要賣給某一家企業,所以雙方按照正常的市場交易方式來進行交易;而對于生產特殊點火裝置的B企業,由于兩家企業都是對方惟一的交易伙伴,它們之間具有極強的資產專用性關系,如果不建立特殊的治理結構,在市場波動的情況出現時雙方都有可能會產生機會主義行為,增加風險,而雙方治理和三方治理,都不足以阻止機會主義行為的發生,因此,惟有建立統一的治理結構,才能保證交易的順利進行。可見,資產專用性越強,人們的機會主義傾向越嚴重,交易成本越高,治理結構也越復雜。資產專用性與縱向一體化。傳統經濟學認為,縱向一體化是由于技術因素引起的,不同的生產階段之所以成為連續的過程,主要是為了從技術上降低單位產品的生產成本。交易成本理論認為,現實中一家企業經常將一些并無技術聯系的生產環節結合,而一些有很強技術聯系的生產環節卻可能是相互獨立的企業。對此,威廉姆森提出:技術上的相互依賴并不是節約成本的唯一理由,交易成本的節約才是說明縱向一體化的主要原因,而資產專用性是影響交易成本的主要因素?,F實中對煤炭有特殊要求的發電廠,與遠距離的、能滿足其要求的采煤廠,實行縱向一體化,而同臨近的采煤廠沒有任何交易便是例證。
資產專用性與企業融資結構選擇。所謂企業的融資結構,是指企業對債券融資或股權融資進行的選擇和搭配。合理的融資結構不僅可以節約交易成本,而且可以約束人行為,減輕現代企業的目標偏離問題。上世紀50年代莫迪利安尼(Modigliani)和米勒(Miler)M-M理論的提出引起了人們對融資問題的探討。上世紀70年代,羅斯(Rose)提出債券發行量與企業的破產承擔率成正比,由于前景看好的企業具有較強的破產承擔力,因此它可以比前景較差的企業發行更多的債券,人們可以通過一家企業的債券內容摘要:資產專用性是交易成本理論的核心概念之一。它與不確定性和交易頻率一起決定著交易成本的高低和治理結構的選擇。認真研究資產專用性概念的各種屬性,歸納和總結它與諸多環節的聯系,有助于我們正確理解和認識交易成本理論,并建立起正確的理解和評價觀。
關鍵詞:資產專用性交易成本治理結構
- 上一篇:企業財務管理發展特點分析論文
- 下一篇:現代財務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