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財務管理問題及動因分析

時間:2022-04-13 03:14:07

導語:農村財務管理問題及動因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財務管理問題及動因分析

摘要:農村財務管理工作的效果會直接影響各項政策在農村的實現程度,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一環.通過對信陽地區多個行政村的實地調研,分析了目前農村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找出造成農村財務管理混亂的主要動因.

關鍵詞:財務管理;農村;村級會計委托制

1引言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大背景下,各類支農涉農的財政補貼不斷增加,而伴隨著農村可管理的資金大幅增長和財務管理任務的由簡入繁,村級財務管理工作在促進廣大農村發展、農民增收中呈現出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筆者以信陽市為例,采用實地調研、訪談與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式,對平橋區的5鎮21個行政村、羅山縣的3鎮11個行政村以及光山縣的3鎮9個行政村進行了調研,調研內容涉及村級財務狀況、財務人員素質、資產與財務管理、監督檢查等方面.基于對調研數據的整理和分析,實證研究目前村級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其背后的動因.

2目前農村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就財務管理模式而言,筆者調查的41個行政村全部實行了村級會計委托制,反映出河南省自2010年開始大力推行的村級會計委托制取得了較大進展.村級會計委托制與其他村級財務管理模式相比,在尊重村民自主權、增強會計監督、遏制腐敗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但是調研中發現,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仍普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2.1農村財務從業人員構成不合理、素質參差不齊

實行村級會計委托制后,鄉鎮會計服務中心了農村財務人員的部分職責,減少了村內財務人員的違規的空間,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廣大農村地區會計人員獨立性差、水平低的問題,但是在實踐中又暴露出了新的問題.一方面,鄉鎮會計服務中心的非正式員工比例過大、素質不高.在筆者調研中,由于缺乏編制,會計服務中心人員中有高達49%的人員是農經員或鄉鎮干部兼任的,有18%的人員是臨時聘用的,在全部人員中有將近40%的人員沒有會計從業資格證.由于所負責工作的多樣,兼任人員往往更重視本職工作,難以全身心投入到村級會計核算中,導致村級日常會計核算工作質量不高.而由于待遇差別大、轉正無望等現實因素,臨時人員往往消極對待工作,缺乏責任心.高比例的非正式員工和“無證”人員導致現實農村財務工作效率低、核算質量不高.另一方面,農村報賬員水平不足.改革開放后,城鎮的快速發展吸引大批的農村青壯年進城務工、經商、求學,農村地區常住人口整體受教育程度不高、知識結構僵化,進而從其中選配的很多農村報賬員水平不足、學習能力有限.在筆者調查中僅有32%的農村報賬員具備高中以上文化水平,有67%的報賬員年齡超過40歲.鄉鎮會計服務中心財務和農村報賬人員構成不合理、素質參差不齊,不僅難以完成日趨復雜的農村財務工作,也影響后續業務培訓和進修的效果.

2.2會計信息質量不高

在村級會計委托制下,會計賬簿由鄉鎮會計服務中心統一設置,多數村集體能按照國家、省、市各級規定和農村財務管理的相關要求規范設置會計賬簿和會計科目,從形式上改變了過去流水賬、包包賬的狀況,但實踐中會計核算質量仍需提升.在村級會計委托制下,服務中心大多設置在鄉鎮上,在地理位置上距離行政村落較遠;同時從時間上還是精力上考慮,服務中心的會計人員難以詳細了解各村情況、無法一一參加所各村的重大會議.筆者調研中僅有兩位服務中心人員表示參加過個別村的重大會議.這種對基層農村的不了解和不熟悉致使服務中心的會計人員更多的是從形式上對原始憑證的合規性、審批手續的完整性進行檢查,而對其反映的經濟活動的真實性難以審核.原始憑證作為反映經濟活動真實性的書面證明,其真實性都難以確保直接威脅到村級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其次,較遠的地理距離也使得實踐中很多村集體的日常性支出往往在備用金用完后先賒賬,過一段時間后才進行集中結算,隨后才入賬、公開.在調查中有86%以上的村集體存在這一情況,這一現象的普遍存在導致服務中心會計信息時效性不強.

2.3財務制度落實不到位,財務管理混亂

國家、省、市、縣等各層面近些年都針對農村財務管理制定了相關制度,但是實踐中規章制度并未得到完全的落實,村級財務管理仍存在很多問題.第一,村級費用支出結構不合理,非生產性費用所占比重較大.基于筆者調研數據,村級費用支出中所占比重較大的有生活接待費、干部報酬、參觀考察費、生產經營費用等,多數農村的生活接待費成為開支最大的項目,所占比重超過了25%.就大類而言,非生產性支出所占比例高于50%,超過生產性支出,而非生產性支出中用于學習培訓的支出卻僅有不足10%.第二,挪用收入、虛增費用現象頻頻發生.在筆者調研的行政村中,一些村干部在收到租金、承包費等集體收入后,既沒有村民代表記錄、也未經過理財小組簽字,長期不向會計服務中心報賬,將其存入私人賬戶或挪作他用,坐收坐支;一些村干部則未經科學測評和民主決策將村集體資金隨意出借,導致成為呆賬、壞賬;還有些村干部通過多種名目、途徑虛增費用,侵占集體資金.甚至少數村干部直接將集體固定資產費用化,據為己用.第三,費用開支的審批不到位.村級會計委托制下,原始憑證的審核需要經過鄉鎮會計服務中心會計人員的審核才能入賬,較過去村賬村管下“白條”充斥的狀況有了很大改觀,但是在調查中發現一些資金的撥付并沒有經過嚴格的審批流程.例如,有些鄉鎮會計服務中心的會計人員在進行原始憑證審核時,會考慮到實踐中農村所處的特殊經濟環境,即很多日常支出無法取得對應的票據,所以他們往往審核通過了部分不合規的票據或者默許用其他票據代替.費用開支的審批不到位還滋生了部分村干部的貪念,他們利用會計人員的審核“寬松”大肆鋪張浪費,導致村集體資金無端流失.

2.4財務公開不到位,監督乏力

第一,財務公開不到位.一是財務公開的內容過于簡單、形式單一.在筆者調研中,絕大多數行政村都通過貼告示的單一形式進行財務公開,只有不足24%的村民表示本村公開的財務信息全面、清晰易懂,超過62%的村民認為公開的財務信息不全面、不夠清晰或難以理解.在進行財務公開時,不少村僅僅公開匯總數據,不夠具體細致;有的則采用晦澀難懂的專業詞匯、術語人為制造理解障礙;還有的避重就輕,甚至搞半公開、假公開.二是財務公開不及時.在受訪村民中,認為本村財務公開及時、不及時的分別有52%和41%.一些村平時不及時公示,往往事后才公示,甚至是為了應付上級檢查而集中公示.三是財務公開程序不合理.根據有關規定,經過村民代表大會或民主理財小組審議通過的內容方可公開,但部分村民代表反映有些內容公開前并未上會討論.村級財務公開的內容簡單、公開不及時、程序不合理導致財務管理透明度不高,無法實現真正的民主監督.第二,民主監督流于形式.按照我省現行的農村財務管理相關規定,超預算支出、大額支出必須由村民主理財小組集體研究、上會討論,并且要求會議記錄留檔備案,但是在調查中,不少村民反映會議記錄有代簽名情況,而這種現象的長期普遍存在,直接導致民主理財小組形同虛設.同時,在農村現實中,部分村民代表和民主理財小組成員往往由村干部提名產生的現象在被調研的不少農村都存在,這一現象讓村民代表大會和村民理財小組難以發揮民主理財、民主管理的效用.第三,審計監督力度不足.當前在我省農村實行村級會計委托制下,雖然有鄉鎮會計服務中心財務人員審核票據、記賬,但由于上文中所提到的諸多因素及工資問題,服務中心會計人員對于票據的合規、真實性把關較松,其監管力度不高.現實中,不少鄉鎮未成立專門的審計組織對村級財務進行審計監督,完整的審計監督制約機制還未建立.

3農村財務管理存在問題的主要動因

3.1思想認識不到位,理財意識淡薄

改革開放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實行,這一制度極大解放了生產力,但也同時影響了集體經濟發展、降低了村民參與集體事務的積極性和民主管理意識.一段時期以來,“無財可理”、“事不關己”成為許多村民對村集體財務的態度,而近些年,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使農村呈現出一種“空心化”趨勢,進一步降低了村民參與村級財務管理能力的意愿與能力.村民的理財意識淡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村民代表大會和民主理財小組的民主監督能力不足,助長了基層農村干部的貪欲.而更重要的是,一些基層領導干部囿于傳統觀念,對財務管理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導致在實際工作中忽視了對財經法規、管理制度的學習,輕視了群眾反映的財務問題,疏于對村級財務管理工作的管理,致使相關制度執行不到位,造成農村財務管理工作的混亂.

3.2缺乏良好的用人機制

長期以來,我國農村、鄉鎮條件相對艱苦,其本身難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質專業人才,而基層編制的稀缺又導致沒有類似于大學生村官、特崗教師性質的公開招聘渠道.條件艱苦、待遇低、穩定性差等因素導致基層農村基本無法引進專業的會計從業人員.缺乏公開、正規的用人機制直接導致在實踐中鄉鎮會計服務中心的會計人員和村報賬員常常是干部按照“能寫會算”的要求指派或者就地選用.而這樣隨意安排的人員在時間精力、知識水平、素質能力、責任心等方面可能存在欠缺,難以完成較為復雜的成本核算、財務分析等業務,同時也無法充分發揮會計的監督職能.

3.3相關制度不健全、執行不到位

農村財務管理工作的有序進行依賴于相關制度的保障.但是目前,根據我國«村合作經濟組織財務制度»村集體經濟業務的外部監督檢查主要由農經部門和財政部門進行,而在實踐中雙頭領導、互相推諉導致外部監督不夠全面、缺乏力度.河南省農業廳、監察廳2012年7月聯合下發了«河南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公開實施辦法»,對各行政村財務公開的內容、時間、程序等進行了規定,并明確了民主理財小組、鄉鎮黨委政府在財務公開中的職能,對規范農村財務公開、推進民主監督具有重要意義.但在調研中發現,該制度的規范的內容不夠具體,在可操作性和可檢查性存在一定問題,難以充分發揮農村財務公開的民主監督效果.同時,我國目前法律體系中關于農村經濟犯罪的規定尚不健全,在實踐中對村干部和村財務人員的處罰更多是批評教育,導致部分基層干部心存僥幸.農村財務管理相關制度的不健全、執行不到位,導致農村集體財務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的民主監督和外部監督,為村級財務管理工作埋下了隱患.

作者:王宇平 單位:信陽農林學院財經學院

參考文獻

[1]趙筠.后農業稅時代村級財務管理模式探討[J].財會月刊,2010,(7):92G93.

[2]陳共榮,劉丹雷.貧困縣村級財務管理問題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3,(6):70G73.

[3]李陽.對村級會計委托制的思考[J].農業經濟,2011,(8):30G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