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我國古代科技衰落緣由
時間:2022-12-01 03:59:00
導語:小議我國古代科技衰落緣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特點
(一)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科學思想的發展,既有連續性,又顯示出階段的特點.我國古代社會從五帝、夏、商、周、春秋戰國直至清末,一直綿延不斷,既不曾發生過像羅馬帝國那樣中斷無繼的歷史悲劇,也不曾經歷西歐中世紀的黑暗時代.這就使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得以世代相傳、連續積累,并在這個基礎上走向自己的巔峰.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春秋戰國、兩漢(尤其是東漢)與宋元(尤其是北宋)時期,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基于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內外因素又都顯示出階段性的高潮.
(二)官辦為主.幾千年來,天象記錄、歷法編制都是連續不斷,代代相傳,和它相關的大型天文儀器的研制,大規模的天體測量,水利工程的興建與治水理論的探討,地理志的編纂,一些大型藥典的修撰等方面都是在"士"的積極參與下由統治者組織龐大人力、物力來完成的.另外,技術的絕大多數精華也都掌握在官辦企業及其人員手中.《考工記》、《武備志》、《營造法式》等技術著作也都是在官辦情況下編纂完成.對各門科學技術有重要貢獻的著名科學家或技術專家多數人又均出身于官僚世家,而本人也都是現任的高官.
(三)以滿足封建自然經濟和統治階級生活等需要為目的的實用科學技術得到發展.從總體上、從主導方面來看,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基本上屬于經驗科學.重視經驗而忽視理論抽象的傳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國古代科技向高級形態的發展,這一缺點在中國古代實用科學體系終于走到了經驗科學形態的盡頭之后便暴露出來,它使中國古代科學遲遲難以過渡到近代科學形態.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更多地具有實用性的色彩.實用科學特別注重生產實踐和直接經驗,注重工藝過程、工藝方法和實際操作的效益,具有實際經驗的工匠、文人、醫生對實用科學作出了巨大貢獻.實用科學把研究的最后落腳點放在應用上,如把天文學的研究建立在觀測的基礎上,以便更好地為修訂歷法服務.
二、中國近代科技發展滯后的原因
(一)從地理上來看,地理因素對社會的發展、民族的特色、人們的思維模式等都是有影響的.我國處于東亞,地勢相對閉塞,東西文化交流不易,中世紀時基本未吸收古希臘文化,也未能吸收古埃及、古巴比倫等國的文明.傳統文化一直在本土發展,雖然保證了它的延續性,但無外來文化的沖擊和刺激,就很難更新文化模式.于是,在中國古代科技發展到成熟階段后,就很難再有突破,漸趨衰落.在經濟基礎方面,中國這個農業大國自古以農耕經濟為主,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農民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生產規模狹小,分工不發達,男耕女織即可安居樂業,似乎并無擴大生產規模,積累更多財富的迫切需要.在這樣的經濟基礎上,統治階級一直采取的政策就是"重農抑商",嚴重限制工商業的發展和手工業的大規模生產,這就使中國沒有催生近代科學技術的土壤.
因此,改寫了整個世界歷史進程的四大發明對中國的貢獻遠不如對西方;各個行業的許多個人獨創,祖傳秘方不僅難以形成大的生產規模,得以不斷創新,甚至根本得不到推廣,有的還幾乎失傳.
(二)在意識形態方面,先從政治上來看,建立在農耕經濟基礎上的封建專制制度,不利于科技進步.在長達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里,"重道輕器"思想一直占據主導地位.因此,在觀念上,上自統治階級,下到黎民百姓,都不重視科技發展,不重視科技人員.技術被視作"末技",技工社會地位也極低下.在制度上,封建專制國家一方面壟斷全國的各種資源,控制各行各業的生產,獨占天下之利并獨占一切獲利之途;另一方面又通過選舉制度和科舉制度操縱天下人的榮辱沉浮,使"天下英雄入吾彀中".那些與國家命運、國家政務無關的學科極難生存;即使是比較發達的農、醫、天、算、地等學科也都在政府的直接控制之下,科技不過是國家政治的附庸.由此也造成了中國未能形成探索大自然奧秘的獨立的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
(三)從文化因素來看,中國古代社會特定的經濟基礎和政治體制造就了其教育特點和文化心理.封建國家的官辦學校都致力于培養政治奴仆,以儒家經典為教育內容,科學技術或被排斥,或受到忽視,教育對象為貴族子弟,不重視培養創造性人才,更不重視培養科技人才.民間辦學也多重于經書理學,希望學子能藉此走上仕途.可以說科技在正式的教育中得不到滋養,科技人才在正式的教育中也找不到成長的土壤.在民族文化心理方面,農耕經濟決定了先民的務實觀念,農民重視的在于農業、歷法、水利、建筑、醫療等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知識,而對物理、化學、光學、聲學等理論性知識缺乏興趣.農業型社會造就了中國古代人民的保守性,安定的生活和生存模式使他們易于滿足,缺乏趨新求變和積極開拓精神.
中國這個封建大國的上層階級一貫自封中華為"天朝大國",謂我華夏地大物博,根本無須向夷族引進和學習,自高自大,而無危機感,從而也較少有強烈的進取心.這些都給科技的發展造成阻礙,中國科技的發展愈來愈故步自封,難以突破,終于在近代,落后于西方各國.
結束語:中國古代科技的實用性、經驗性等特點明顯體現了中國古代科技的思維方式是直觀、頓悟式的.講究實用、重視經驗就容易缺乏理論探討的熱情,難以養成理性思考的習慣,沒有形成嚴密的邏輯體系,科技在經歷一定的發展之后很難有新的超越,取得新的發展,達到新的高度.重實際應用,輕理論探討;重直觀經驗,輕抽象概括;重整體綜合,輕個體分析的研究方法和思維模式,限制了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從傳統形態向近代形態的創造性轉化,于是,到近代,曾一度輝煌燦爛,引領世界之先的中國科技就漸漸落在了新崛起的西方科技的后面.
- 上一篇:黨委在區創先爭優調研大會講話
- 下一篇:教育技術在企業培訓中運用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