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管理模式分析

時間:2022-03-11 02:50:43

導語:危機管理模式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危機管理模式分析

一、危機管理體系重構必然性

在當前形勢下,中國式危機管理新模式的建構具有非同小可的意義:中國社會處于轉型期,各種前所未有的危機會密集型地爆發出來。這憑借傳統的危機管理模式,已經很難予以應對和解決。因此,必須要用新的思維和方式來變革傳統的危機管理系統,才能有充分的活力去應對難以預知的危機挑戰。我們所依賴的生存環境,受到了極大的破壞。大自然在以近似瘋狂的手段正在發起一輪接一輪的報復,波及的范圍已經在不斷的擴展,并且傷害力非常巨大。如果按照傳統的危機管理模式,那么這類天災型的危機,我們更是難以駕馭,因為這中間所需要的力量可能是全國的甚至全球的,我們只有建構起危機管理新模式,才能更好的予以把握、控制。人們的主人意識的覺醒,對政府質疑的聲音會越來越強烈。對政府的危機處理表現,人們往往會有自己的看法,這種看法就會形成輿論,影響著政府在人們心中的形象。這種形象往往會影響到政府其它工作的支持率和配合度。因此,當今政府會越來越重視危機中自身的表現,怎樣把危機管理的水平逐步提高,對政府而言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在當今時代,人們的生存壓力本身就非常巨大,而與日俱增的各種危機,更是增加了對人生與未來的不確定性,而這種不確定性,就會使人們感到前途渺茫,悲觀厭世。這就是為什么專家說中國有2億人患有精神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要使人們改變這種狀態,就必須使人們擁有一種能應對危機的辦法或希望。所以,危機管理新模式的構建或多或少能讓人看到應對危機、把握危機、戰勝危機的曙光,讓其從生存的茫然與絕望中解脫出來。因此,要打破傳統危機管理的原則和方式以及繁瑣復雜的條條框框,使其得以重新架構,就成為一種必然的時代召喚。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中國式危機管理新模式的重新探索與架構就是大勢所趨了。

二、中國危機管理新模式架構

(一)新原則:

主動出擊轉危為機其實任何危機都是有一個潛伏期的,會有若干的征兆。我們的神經只要有稍微的敏感,那么我們對危機還是能有一定的洞察的。像四川汶川地震就有大量動物反應極度異常,如蜻蜓鋪天蓋地等。當這些危機處于潛伏期或表現為局部的小危機時,我們就應該做好充分的心理和應對準備,如適當躲避、防護等即可有一定的效果。主動出擊,就是要求通過我們的思考和洞察盡量取得先機,規避危機的爆發期,使我們的損失降到最低點。而轉危為機,則是要求我們在遭遇危機時應該沉著應對。畢竟不是所有的危機都是具有即時的毀滅性的。在我們和危機相伴時,應盡量利用自己的智慧和現實中可資利用的各種條件,消除危險,最好是創造機遇。有句俗語叫“大難不死,必有后福”,也許多少反映了這一點。我們一旦頂住了危機,勢必就會有新的機遇迎接我們。

(二)法律支撐:

建議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危機管理法》以專項的法律條文,確定危機管理的重要性,并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內的危機事件處理進行實體及程序的強力規制。在狡黠的人性與官性面前,一切規則都似乎無以遵循。唯獨只有通過把規則上升到法的層面,才可能使社會有章可循。對于危機而言,這種專門的法條更是異常必要,因為危機之中的人們往往都慌亂無序,盲目失措;如果沒有嚴格的法律條款作后盾,那么人們則會陷入混亂與恐懼之中,而法律則使其在思維中有所敬畏和依靠,以能更為沉穩,更符合程序地應對和處置危機。

(三)體系:

我們提出全員投入、分層應對、重心下移、專業高效的體系建構原則。我們認為危機應對體系應該分為以下幾個梯隊:第一梯隊:個人、單位、社區第二梯隊:地方及市場力量第三梯隊:國家及軍隊第一梯隊的建立,意味著我們把危機應對的重點和中心已經高度下移。我們認為只有提高個體和基層單位特別是社區的危機意識和危機應對能力,那社會對危機的反應能力和處置效率才能實現質的飛躍。當然這就要求我們國家要加大平時在危機處置方面的投入,加強對基層梯隊的培訓,并配置相應的設施和設備。第二梯隊為地方和市場力量。當我們在面對中小型危機時,第一梯隊的能力無法應對時,我們可以考慮動用地方的資源。以前地方更多的是利用地方駐軍來完成,但是我們認為在面對中型危機時,我們應該首選市場力量介入。因為這樣的話,既可以少動用軍事資源,使部隊能更好地完成軍事任務,以及避免不必要的傷亡;同時又可以通過專業的危機處置力量提供較為周到和高效的危機處置服務,對于拉動地方產業也是非常有好處的。盡管這一梯隊停留在構想階段,但我們認為隨著危機的日趨頻繁,特定的需求必定會造就專門的市場。只要政府政策開明一些,必將會有更多的專業危機處置公司、企業會成立成長及迅速壯大。第三梯隊,為國家和軍隊。到了這一層次,即意味著危機已經具有非常的破壞力和影響力。國家對于中小型危機應盡量不出手,因為這樣的話,可以給他以更多的自主權,也能使地方找到更適合的危機應對方法,以免同樣的危機再次出現時無從下手,這可使地方政府更加成熟。國家一旦出手,既可以動用軍隊資源和軍人,全力以赴,反制危機,將危機遏制于最弱的危害階段。像汶川大地震這類大災害以及像關系到民族外交問題的危機時間,國家是有必要扮演較為充分和積極的角色的。國家一旦介入,勢必會極大地改觀危機應急狀況,但是作為新的危機管理模式體系而言,我們認為國家和軍隊應較審慎地介入危機管理之中。只有這樣,才能使整個國家整體的危機應對水平達到歷練和提高。

(四)規程:

我們認為危機處理新模式應包括危機管理的規程。雖然我們不可能事無巨細的羅列,但大體上,我們認為應該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

1、調研危機源。

2、各地方制定危機管理規劃。

3、市場力量給出危機處理預案。

4、專門力量定期排查危機潛伏情況。

5、危機發生時,啟動危機處理預案,進行危機處理。

6、危機處理總結。

盡管以上幾個規程和步驟看似非常簡單易懂,但是在現實的執行中卻需要投入相當的精力。這對于我們基層及地方各級來說也是一項非常繁瑣的工作。但是只有這樣做,我們才能真正主動出擊、減少危機,同時能做到有備無患、轉危為機。總而言之,當代社會是一個危機社會,我們都必須樹立起危機意識。同時用我們的創造思維,去應對和化解危機,從而贏得機遇,使我們擁有更加安全和美好的明天。這是時代對我們的召喚。雖然,危機的解決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在我們的不斷思索與重構的導引下,我們必將會找到應對危機迎刃而解的方法,所以我們或許都應更微笑的、更自信的對待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每一個危機。

作者:熊常君單位:廣東女子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