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現狀與改善措施初探
時間:2022-07-29 03:41:20
導語:生態環境現狀與改善措施初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人為因素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人為因素,一是人口增長與草原爭地,隨著人口的逐年增加,人類對土地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因此只能占用草原補充土地不足。二是私開濫墾破壞生態環境。私開濫墾使很多草場被毀加之降水量少,蒸發加劇,出現了鹽漬化等土壤退化現象,并逐步加劇。鎮賚縣生態建設的投入能力不足,資源依賴型的工業結構對資源環境壓力較大,水資源利用不足。農田長期連作,土壤肥力下降,過量施用化肥和農藥,面源污染嚴重,草原遭到破壞,“三化”日趨嚴重。近年來地區性氣溫上升,降水減少,蒸發量加大,給濕地環境帶來很大威脅。洮兒河沿岸核心區,由于連續春旱和上游斷水,致使水位下降,局部濕地已經干涸,生態環境破壞有加重趨勢。
2鎮賚縣鹽堿地情況
根據調查和資源衛片解譯結果,鎮賚縣耕地中鹽堿耕地面積為153.47萬畝,中度鹽堿耕地39.61萬畝;重度鹽堿耕地21.39萬畝。鹽堿荒地面積124.99萬畝,其中,中度鹽堿荒地面積104.35萬畝,重度鹽堿荒地面積20.64萬畝。主要分布在建平鄉、東屏鎮、坦途鎮、黑魚泡鎮、莫莫格鄉境內,是危害本區域生態環境最主要的因素。鎮賚縣鹽堿荒地有利用價值的鹽堿地104.35萬畝。在有利用價值的鹽堿地中從未被開墾利用的鹽堿荒地103.52萬畝,已開墾但撂荒3年以上的鹽堿荒地0.83萬畝。2011~2020年鎮賚縣將對這一部分鹽堿荒地進行規劃治理,治理鹽堿耕地109.21萬畝,鹽堿荒地40萬畝。鎮賚縣鹽堿地土壤主要以蘇打鹽堿地為主,其鹽堿危害較重,其碳酸鹽含量較高,碳酸鈉和碳酸氫鈉占全鹽量的80%~90%,土壤PH值在8.0~10.0之間,堿化度10%~15%,總鹽量為0.3%以上,有機質含量在0.5%~0.7%之間,屬于中度貧瘠鹽堿地。多年來,鎮賚縣在鹽堿地改良方面下了很大力度,通過政府投資、招商引資、農民投工投勞等形式來開發鎮賚縣鹽堿地。根據鎮賚縣地理、氣候、土壤類型等因素,因地制宜采取以稻治堿、種植耐堿作物、以砂壓堿、增施有機肥、施用改良劑等方法治理鹽堿地。尤其是隨著吉林省西部土地開發鎮賚縣土地整理項目建設的逐步完善,通過開發水田種稻治理鹽堿,建設好田間排灌工程,做到單排單灌,排灌暢通,采用綜合改良鹽堿地措施及科學的栽培管理,從中摸索出治理鹽堿地的有效途徑,為鎮賚縣鹽堿地治理提供科學依據。通過建立試驗示范點,采用相應的改良措施,縮短鹽堿地改良周期,使得鹽堿地治理試驗示范有了初步進展。
3.1加大對草原保護和投入
近年來,國家以及吉林省對草原生態環境一直非常重視,鎮賚縣先后完成農業綜合開發以工代賑草場建設項目、天然草場保護建設項目、草籽基地建設項目、牧區示范工程草場改良建設項目、無鼠害示范區建設項目、草原防火站建設項目等,共投資1000余萬元進行建設項目的開發,使草原生產力得到了提高,草原生態環境得到根本的改善。在完成項目開發的同時,鎮賚累計建設草原圍欄40萬畝,人工種草25萬畝,草原更新30萬畝,還完成退耕還草10萬畝,計劃到2020年退耕還草面積達到30萬畝,使鎮賚縣的所有草原均變為人工草地,草原生態環境得到徹底改變?,F階段主要任務是繼續實施人工種草等草原建設措施,加強草原管理。在部分重度退化草場種植紫花苜蓿、羊草等草種。紫花苜蓿、羊草根莖的穿透侵占能力很強,能形成強大的根網,盤結固持土壤作用很大,是很好的水土保持植物。對中度“退化”的草原采取深松改良措施。對輕度“退化”草原進行草原圍欄。同時對發生大面積鼠蟲害進行了科學防治,建設草原的排灌設施、落實草原的承包責任制等。
3.2加大對鹽堿地治理和投入
主要措施:一是在政策上給予支持。建議縣政府把鹽堿地治理列入政府議事日程,通過招商引資、土地承包費和稅費適當減免、優先辦理貸款等優惠政策,吸引域內外大企業、大集團以及鼓勵個人投資開發治理鹽堿地。二是通過鹽堿地治理項目的實施和推廣,鞏固鹽堿地治理成果。鎮賚縣毅騰有機農牧業發展有限公司利用水田泡田治堿的方法成功治理鹽堿地800公頃,通過鹽堿地的治理和開發,改善了土壤環境,提高農業生產條件及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企業也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鎮賚縣東佳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投資1.7億元在建平鄉于圍子村等6個村利用脫硫石膏改良治理1700公頃鹽堿地項目通過省審批并開工建設,項目已完成投資8200萬元,完成1200公頃的土地平整工程(其中600公頃已經通過脫硫石膏等改良泡田),項目建成后經濟效益顯著,利潤可觀。同時,通過項目建設,可將電廠廢棄的脫硫石膏變廢為寶,實現資源的綜合利用,并通過脫硫石膏對堿地的治理,改善項目區生態環境,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生態環境的治理是一項長期而且系統的工程,需要諸多方面的努力,希望通過鎮賚縣全縣上下的共同努力,使生態環境得到改善、生產生活得到改善,加快建成小康社會。
本文作者:李建華工作單位:鎮賚縣發展和改革局價格認證中心
- 上一篇:礦產資源勘查工作要點探討
- 下一篇:資源環境遙感調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