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監測社會化質量監管新思路
時間:2022-01-25 03:35:54
導語:環境監測社會化質量監管新思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我國居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的背景下,人們對居住環境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人們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環境監測人員監測負擔也逐漸加大。本文以環境監測社會化質量監管為研究對象,對環境監測社會化質量監管現狀進行了分析,闡述了環境監測社會化質量監管問題。同時,根據環境監測社會化質量監管特點,從環境監測質量監管制度、環境監測質量評估體系、環境監測質量監管人員等方面,對環境監測社會化質量監管新路徑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環境;檢測;社會化;質量監管
新時代,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持續穩定發展,人們對環境保護的關注度日益提高。近幾年,我國環境監測社會化事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是還處于起步階段,其具體質量監管還存在較多問題。因此,為了保證環境監測社會化質量監管效率,有必要對環境監測社會化質量監管進行優化分析。
1環境監測社會化質量監管現狀
21世紀初,我國將濕法空氣自動檢測設備數據納入空氣質量監測體系。環境監測項目主要包括PM10、NO2、SO2等。2012年,我國推行了新的環境空氣質量檢測標準,并將O3、PM2.5納入了環境監測體系,對顆粒物、氣態污染物月度濃度也提出了更高嚴格的要求[1]。同年,我國頒布了《關于實施〈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的通知》,對于長江三角區、京津冀地區環境監測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并設置了將近500個國家空氣網絡監測點位。在近幾年環境監測事業發展進程中,環境監測運維補充力量急劇增強,為社會化運維監管空間的擴大提供了充足的驅動力。但是,現階段環境監測社會化監管主要運維能力與預期發展仍具有較大差距。
2環境監測社會化質量監管問題
2.1環境監測社會化質量監管力度不足。從社會化環境監測機構質量監管方式層面進行分析,雖然我國各地區均要求對社會化環境監測機構進行管理,但是并沒有指定具體可行的社會化環境機構監測辦法。除山東、新疆等地采取目錄登記+備案的方式進行管理以外,其他地區大多選擇能力認證+認證證書的形式進行管理,導致環境監測社會化質量監管工作實效性不足。2.2環境監測社會化質量評估體系不完善。隨著環境監測市場開放程度的不斷提升,以往單一檢測資質評價方式,并不能有效檢測社會機構與環境監測行業要求的符合程度。2.3環境監測社會化質量評估人員缺失。相較于公益性環境監測機構而言,社會化環境監測機構具有較大的自由度。另外,環境監測行業發展初期并沒有較為完善的社會環境監測技術及信用等級管理機制,導致環境監測社會化管理難度較大。
3環境監測社會化質量監管新思路
3.1加強環境監測社會化質量監管。首先,為了完全打破環境監測技術對社會化環境監測工作的限制,區域內環境監測監管部門可制定統一的標準進行認證管理。也就是說,通過跨省域管理指南及標準的制定,結合社會化環境監測領域附加要求的設置,對環境監測社會化質量進行嚴格管理。由于我國環境監測社會化管理經驗不足,在環境監測社會化質量監管工作開展過程中,相關人員可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設置獨立的社會化環境監測標準。例如,美國針對社會化環境監測領域特點,頒布了《環境分析實驗室管理技術要求》,并以此為基礎,協同環境監測委托機構增設了環境社會化監測亞類認可項目。附加要求的設置,可為環境監測社會化管理工作順利進行提供充足的制度支持。據此,我國可在社會化環境監測領域引入補充條款,如環境測試領域的化合物測試、微生物測試、空氣質量在線監測等。同時,對社會化環境監測人員、記錄控制、設備、介紹、采樣、質量保證、溯源和方法確認等方面進行進一步細化。其次,在社會化環境監測機構管理過程中,區域環境監管機構可協同上級部門,構建以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為主導、評定機構為輔的社會化環境監測管理組織體系。同時,為了避免CMA資質認證缺陷,針對環境監測保護工作的專業需求,可借鑒國際實驗室認證經驗,加強對石棉、二噁英等物質的現場采樣及監測管理。在這個基礎上,增設自動檢測、危險品廢棄物鑒別認證模塊,并設置具體的分類檢測標準。再次,現階段,我國社會化環境能力檢測大多以CMA認證評審為依據,極易發生交叉認證情況。因此,各級環境保護主要管理機構可在社會化環境監測機構招標階段,將環境監測對象作為重點,對社會化環境監測機構進行適當約束,并強化事中、事后分模塊監管,減少社會化環境監測管理盲點。同時,從質量體系運行、質量監督管理技術、質量監管方法認證等方面協同技術部門開展不定期飛行檢查作業,最大限度提高行政資源利用效率。3.2完善環境監測社會化質量評估體系。環境監測社會化質量評估體系可為環境監測社會化質量監管作業順利進行提供良好的借鑒。因此,依據《國務院關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審批項目的決定》文件的規定,針對不同社會化環境監測運維管理機構在規模、技術水平、行業服務實踐、人員數量等模塊的巨大差異,環境空氣自動檢測站點運維機構可制定系統可行的環境監測社會化監管評估方案,并從評價要素、分值權重、評分技術、管理標準等方面,對準入、運維績效及服務進行全方位評估。首先,依據環境監測社會化質量監管機構運維資質、業績、績效、子模塊儀器運轉率及巡察頻率情況,可將運維績效作為主體,結合準入、運維服務權重分配,以百分制的方式對其工作情況進行定量分析[2]。其次,在實際環境監測社會化質量評估過程中,準入評估主要占用分值為25分。其中,運維資質及能力占15分,主要對環境監測社會化運維機構獨立法人資格、是否通過ISO14001認證、機構固定場所與運維站點所需設備差異、運維人數配置及運維能力覆蓋范疇等進行逐一評測;而運維業績占據10分,其主要包括運維機構內部財務會計制度運行情況、社會保障資金占額、近幾年參與政府采購經營活動違紀情況及運維項目合同總額等。再次,運維服務評估主要占據分額為15分,其主要包括運維服務方案、運維收費兩個模塊。其中,運維服務方案占10分,主要包括站點儀器設備運維與修理方案、運維質量與控制方案、運維服務響應方案等;而運維收費主要占5分,主要包括收費價格與服務方案運維成本匹配程度、收費價格是否超出預算方案兩個模塊。最后,運維績效評估占60分,其主要是指環境保護主管機構對運維活動檢查數據的定量分析。其具體包括運維子站儀器運轉效率、委托單位質量監督檢查情況、委托單位質量監控考察情況等,各占20分。其中,委托單位質量監督檢查主要依據《環境空氣顆粒物(PM10和PM2.5)連續自動檢測系統安裝和驗收技術規范》(HJ655-2013)的相關規定,對采樣系統儀器、現場測試標準檢測數據、運維記錄規范性等進行檢測。3.3加大環境監測社會化人員管理力度。人是影響環境監測結果質量的重要因素,環境監測質量監管人員技術水平、管理規范性及管理意識等對最終監測管理結果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依據現階段環境監測社會化管理情況,環境監測質量監管委托單位可從社會環境監測人員信用登記、監測能力評估管理兩個方面進行管理。一方面,社會環境監測人員信用登記主要包括社會環境監測人員從業履歷、從業信用、再教育三個模塊。其中,環境監測社會化人員從業履歷主要針對環境監測的技術性,對關鍵崗位環境監測人員采取履歷登記的方式,便于環境管理機構第一時間了解社會環境監測市場人員流動情況,避免某一崗位人員頻繁流動對整體環境監測市場造成影響;環境監測社會化人員從業信用主要通過個體從業信用等級制度進行進一步細化,避免人為因素或者外部因素影響檢測結果的準確性;社會化環境監測人員再教育主要依據環境管理需求,跟隨環境監測領域發展步伐。在社會檢測機構內部,有計劃地開展社會化環境監測人員培訓工作,通過社會環境監管專業技術培訓、儀器設備培訓或檢測機構專業培訓等多種渠道,全方位提升環境監測社會人員專業素質。另一方面,社會檢測機構環境監測能力信用評估主要是依據公益性環境特點,對社會化環境監測機構專業能力、行業信用及人員結構性流動情況進行全方位管理。其中,社會化環境檢測機構專業能力主要通過對社會化環境監測機構階段計量認證資質進行管理;而社會化環境監測業務信用評估,則是依據體系質量檢測標準,構建長效且穩定的環境監測機構信用評估體系,為社會環境檢測市場穩定運行提供保障;社會化環境監測機構人員結構性評估主要是針對人員異常變化機構,對其內部人員流動與環境監測業務質量進行關聯分析。此外,依據“兩高司法解釋”對社會化環境監測科學性的新要求,社會化環境監測監督管理機構可采取數字化管理技術對社會化環境監測工作進行管理。通過動態化數據更新,推動社會化環境質量檢測管理重心前移,為社會化環境監管效率提高提供依據。在以信息化為主的社會化環境質量監管過程中,主要從人員、設備、材料、制度和環境等多個層面,利用IT技術構建計算機集成質量信息管理平臺,即CIQS[3]。CIQS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可利用數字化信息流,對社會化環境監測站點內質量信息進行有機整合,并形成完整的證據鏈條,為檢測數據溯源分析提供依據。同時,在計算機集成質量信息管理平臺上,也可以對整體系統信息進行實時動態更新,如環境監測儀器狀態信息、環境檢測上崗信息、環境監測方法標準等。多模塊信息的有機整合,可為社會化環境監測管理部門在檢測任務開展前期獲得最新質量管理要素提供幫助。
4結論
社會化環境監管是我國環境監測領域的主要發展趨勢。因此,針對社會化環境監測行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低價競爭、弄虛作假情況,社會化環境監測管理部門應結合環境監測市場要求,借鑒其他國家經驗,構建專門的多部門統一的社會化環境監測管理機構。同時,逐步完善社會化環境監測評估機制,結合人員信用登記機制進行推廣和應用,為社會化環境監測行業良性運轉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李娟,王湜.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站社會化運維量化評估體系研究[J].環境監測管理與技術,2015,27(5):1-3.
2董錚,王琳,田芳.淺談“兩高司法解釋”出臺后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的新思路[J].環境科學導刊,2014,(1):42-43.
3朱燕玲,姚玉剛,丁銘.蘇州市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信息化平臺建設思路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4,39(9):138-140.
作者:張曉燕 戴肖云 單位:蘇州市吳江區環境監測站
- 上一篇:鄉村旅游轉型升級研究
- 下一篇:建筑經濟管理問題及應對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