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林區精細化管理論文
時間:2022-10-24 02:47:08
導語:國有林區精細化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管理科學分3個層次,即規范化、精細化、個性化。根據林業的特點闡明了實施精細化管理的必要性,賦予了精細化管理新的概念和內涵。以山西省太行山國有林管理局為例,在規范化管理的基礎上對森林資源管護、育苗、造林、流域治理等方面就精細化管理進行了一些探索和實踐,以此促進國有林區的改革創新,促進林區各項事業的發展。
精細化管理是將企業精細化管理概念引入林業管理中,旨在提高國有林場管理水平,精準提升森林質量的科學管理舉措,也是國有林場適應經濟社會新常態、生態建設新要求的重要舉措。對國有林場管理方式的轉變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1]。
一、開展精細化管理的必要性
一是加快林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需要。長期以來,林業工作一直處于底數不清、經營管理粗放的情況之下,管護責任不落實、培育目標不明確、效果不明顯、投資效率低的問題一直制約著林業的發展。通過精細化管理,可以逐步查清林業資產資源底數,掌握其動態變化,為林業發展提供精準依據。二是促進林業提質增效,加快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精細化管理把資源的保護、培育、利用目標細化到每一個小班,責任落實到每個基層管護站、管護員,他們常年守著這片林,對其情況十分了解,在搞好管護的同時,可以利用最低的投入、最佳的時間、最簡單的辦法實現對森林資源的培育。林下經濟的發展直接關系到個人的收入,他們會更加嚴格、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林下資源,促進可持續利用。三是推進國有林場改革和林區扶貧工作的需要。國有林場改革的兩大目標是“保生態、促民生”,而精細化管理通過管護責任的細化落實,提升了生態保護和修復的力度,同時可安排一定數量的富余職工和農村貧困人員。整合森林管護、造林、管護設施建設等方面的投資,使得單位面積綜合投入增加,可以適當縮小責任區面積,增加個數,增加管護人員數量,合理利用資源,開發林下資源,增加管護員的收入,促進林農致富。
二、精細化管理的概念內涵
開展精細化管理就是要轉變森林資源管護體制,推動單一的森林管護責任制向造、管、用結合的森林管護經營責任制轉型。精細化管理的概念就是落實管理責任,將管理的責任具體化、明確化。在林業上的內涵是,結合林地變更調查,在查清森林資源底數,明確培育目標的基礎上科學劃分責任區。以合同形式將每個責任區的森林資源管護、培育和設施建設任務核定落實給管護人員,管護人員在管護森林的同時承擔適量的造林、改造以及設施建設維護任務,同時適度開發利用林下資源,發展林下經濟。國有林場明確權責清單,對責任區的管護和經營成效進行貨幣化計價,定期考核兌現獎懲,確保森林資源達到有效保護,森林質量得到精準提升,管護人員收入穩步提高。
三、精細化管理在太行林局的應用實踐
當前,隨著國有林場改革的推進,又賦予了精細化管理新的內涵,其應用范圍不僅局限于森林資源的保護管理,也擴展了林局管理的方方面面。這里筆者以山西省太行山國有林管理局(以下簡稱林局)為例進行分析研究。山西省太行山國有林管理局地處太行山中段,跨涉晉中市的榆社、和順、左權、壽陽4縣和陽泉市的盂縣、平定2縣,經營總面積133萬畝,有林地面積77.25萬畝,活立木蓄積226.35萬m3,森林覆蓋率達到58%,這里是漳河、瀟河、滹沱河的主要發源地。
(一)建章立制,規范管理,夯實林局發展基礎
管理是一切工作的基礎,沒有規矩,不成方圓[2]。從2013年開始,太行林局針對工程項目多、標準不統一、管理效益低等問題,決定從基礎管理入手,深化改革、創新機制,將從嚴、從實和從緊管理作為林局工作的一條主線,立足局情,嚴格政策,緊緊抓住人、財、物等各種要素,圍繞資金、資產和項目管理這些關鍵環節,全面推進規范化管理。一是抓制度建設,注重管理的整體性。堅持在繼承中揚棄,在創新中規范,在完善中發展,全方位對原有制度進行充實、修改、完善,從資源保護、生產經營、產業開發、人事管理、財務管理、資產管理、信息管理、檔案管理和考核管理等方面,研究制定了一套切實可行的管理制度和辦法,重點落實了一崗雙責制、重大事項會議制、領導包場聯系制、目標責任考核制、財務支出會簽制、黨務政務公開制等,建立起比較系統完善的制度管理體系。二是抓程序規范,注重管理的協調性。隨著國家生態建設逐步提速,太行林局實施的國家級和省級工程項目多達十幾個,各項目的技術要求和財務管理規定不盡相同,在具體操作環節、工作要求上也不盡一致。為了保證項目實施的精準度和可行度,林局從理順程序入手,圍繞造林、封育、森林撫育、產業開發、天保管護和公益林管理等項目制定了21項操作規范,實施過程中做到不缺項、不漏項,使復雜的工作簡單化、常規性工作標準化。為實現工程管理與資金管理的無縫對接,編制了《工程項目業務和財務報賬實施規范》,并匯編成冊,建立起業務管理和財務管理聯動機制,讓管理人員真正做到心中有邊界、手中有尺度。三是抓預算約束,注重管理的系統性。資金是項目的“血液”,財務是管理的“中樞”,預算管理在全局的各項管理中起著支撐和先導作用。為此,太行林局首先嚴格實行了全面預算制度。將局屬各單位各項收入和支出全部納入預算范疇,嚴格做到不重項、不漏項。在預算編制過程中,參照年度上級經費投入水平,結合上年度收支決算,本著“以收定支、量入為出、收支平衡、略有盈余”的原則,通過“兩上兩下”的程序,把各項收入和支出指標落實到法人單位,最終形成林局的財務預算草案。其次,嚴格實行了財務預決算職代會審議制度。每年初在林局工作會召開之前,首先召開職代會,對上年度財務決算和年度預算草案進行審議,根據審議建議,再對預算草案進行調整。經職代會討論通過的年度預算,在全局范圍內予以公開,自覺接受全局職工的監督。最后,嚴格預算執行的剛性約束。對照各單位預算指標,我們堅持“一月一公開、一季一檢查、半年一小結、全年一通報”,全面提高預算指標的剛性約束力。同時大力推行財務公開制度,把財務公開內容按月細化到具體人、具體事和具體項目,讓預算執行在“陽光”下運作,把外在約束變成內生動力,從而有效提高了資金的使用效益。
(二)精準管理,創新舉措,提升林局發展水平
科學管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規范管理是科學管理的基礎和前提,精細管理是規范管理的升級和延伸[3]。隨著國有林場改革的不斷深入,林區進入了轉型變軌的調整期,由生產經營型向管理服務型轉變。為適應新要求,在規范管理的基礎上,全方位推行精細化管理的時機已經成熟,為此,太行林局從2015年開始,確立了以轉型創新為主線,以精細化管理為抓手,努力促進林區發展提檔升級,工程建設提質增效。1)以資產化管護試點為突破,努力探索森林資源精細化管理的新機制。根據《山西省林業廳關于開展森林資源“精細化管理資產化管護”試點的指導意見》的要求,從2016年開始,林局選定12個管護站開展試點工作,試點區域面積21.24萬畝,占林局總經營面積的15.7%。主要做法為:一是摸清底數。按照“五清”(森林資源底數清、培育目標清、資源動態變化清、林下資源種類規模清和管護設施建設和維護情況清)要求,結合林地變更調查,組織開展了森林資源準二類調查,基本摸清了試點區域內林地林木、野生動植物、林下經濟資源的狀況。同時以管護責任區為基本單元,按小班制卡建檔,造冊登記,建立了試點區域內各責任區森林資源檔案。二是綜合規劃。參照《山西省森林經營方案編制技術細則》的要求,結合2016—2020年森林經營方案,編制了試點區域五年綜合規劃。規劃內容包括森林管護、森林培育、管護設施建設和林下資源開發、投資概算、效益分析、保障措施等11個方面的內容。對試點區域造林營林、森林撫育、低質低效林改造等做出總體規劃,明確實施進度和組織方式,并制表上圖,形成了規范文本。三是列出清單。制定了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和監管清單4個清單,明確了管護人員的責任、權利、待遇、任務、標準和禁止事項、處罰方式及場站監管措施,并按照定地塊、定人員、定時間、定獎懲的“四定”要求簽訂了管護協議。四是績效掛鉤??冃Х?塊:第一塊為基礎工資。管護人員完成森林管護任務,未發生負面清單所列事項,兌現基礎工資。第二塊為績效工資。森林管護達標并完成不低于30畝的營造林任務,經場局3年驗收合格,按局投資標準支付管護人員勞務收入,作為績效工資。發生山林火情、非法占地、大的偷砍濫伐、牛羊踐踏新造林地、管護設施毀壞等,按協議條款進行處罰。處罰的最高額度限定在本人的績效工資范圍內。第三塊是自營創收。管護人員開展林下資源開發、大苗定植的撫育、采松果和拉網封禁等任務,按協議獲取報酬。資產化管護目前尚處于試點階段,效果還沒顯現,但可以肯定,管護人員的責任心增強了,管林營林的積極性提高了。2)以苗圃擴容增效為引領,精心打造精細化管理的骨干苗圃。種苗產業是太行林局的優勢項目。近幾年,面對苗木市場持續低迷的現實,林局著力從調整結構、優化品種、強化管理、提升效益入手,振興苗木產業。一是多輪驅動,做大規模?;仡櫩偨Y太行林局在發展種苗產業上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和教訓,必須采取兩條腿走路的辦法,一手抓保障性苗圃建設,一手抓經營性苗圃擴容。苗木生產要同時面向林局內部保障和社會綠化供給兩個市場,苗木投入要充分發揮國家、林局和林場3方面積極性。除國家正常種苗投資外,林局每年都要拿出不低于300萬元的自有資金,以指令性育苗任務的形式下達給林場,同時要求各林場根據自身的經濟實力,每年也要拿出不低于30萬元的自有資金,投入到苗圃建設中,做到保障性苗圃和新特優經營性苗圃同步推進、同步建設。林局近4年新增苗圃面積2000余畝,總面積達到4500畝。全局建成以坪松、海眼寺林場經營性苗圃為骨干,以石源、禪堂寺、營盤和萇池林場的保障性苗圃為基礎的7大苗木培育基地,在圃苗木60余種,數量達6000余萬株,優質苗木的供給水平和社會知名度大幅提高。二是精細管理,提升品質。培育物美價廉的優質苗木是對苗圃經營者的基本要求,精細化質量控制標準是確保苗木品質的根本途徑。為此,林局在執行國家各項育苗技術規程的基礎上,自加壓力,提高標準,從種源品質良種化、品種選擇鄉土化、品種質量優質化、施工質量精細化、苗木感觀景觀化等5個方面,研究制定了《苗圃精細化管理標準》《分樹種育苗精細化管理標準》,同時將這些標準匯編成冊,印制了《苗圃精細化管理手冊》,人手一冊,便于查閱和使用。在管理層次上,建立責任清單制度,細化到每一個區域、每一個品種、每一道環節,項項有人負責,層層有人把關。在技術層面上,率先在坪松和海眼寺林場苗圃建立起苗木檔案管理數據庫,給每一品種都上了“戶口”,利用“互聯網+苗木”網絡平臺,實施對苗木的精細化管理,市場化運作。每個品種都有一個二維碼標識,能準確了解苗圃的規模、品種、數量及生物習性、形態特征,生長狀況、用途和培育時間等。此外,還把各項管理措施細化到地塊上,從澆水、鋤草、施肥到整形等都錄入電子檔案,把互聯網技術運用到苗圃的日常管理,實現圃地管理科學化、信息化。短短兩年時間,坪松、海眼寺兩個苗圃已建成集引種馴化、科技示范、良種繁育和種質保存為一體的示范景觀苗圃。三是多元發展,適應市場。在保障生態建設用苗的基礎上,積極優化苗木品種結構,加大闊葉苗比重,大力引進彩葉苗木,主要有女貞、紅葉小檗、香花槐、金絲柳、茶條槭、紫葉梨等40多個品種,以滿足綠化市場需求。與此同時,結合森林撫育進行采挖定植,大力培育珍稀鄉土樹種,全局已采挖定植大苗10萬余株,主要品種有遼東櫟、五角楓、暴馬丁香、白樺、胡桃楸、葛蘿槭等10多個品種,每株按200元的保守價估算,市值可達2000多萬元,為林局儲備下一筆寶貴的物質財富。3)以工程提檔升級為抓手,全方位對工程項目進行精細化管理。目前,林局承擔的生態工程建設項目主要有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森林撫育,建設任務每年大約在15萬畝左右,工程建設的質量直接關乎生態建設的成效。為此,林局采取了以下措施進行精細化管理。一是提高工程實施標準。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森林撫育技術規程,是我們從事林業工作的基本遵循,在此基礎上,林局堅持高起點定位、高質量營造的原則,制定了《太行林局人工造林精細化管理標準》《太行林局封山育林精細化管理標準》和《太行林局森林撫育精細化管理標準》,從技術和管理兩個層面,全方位提高建設標準。我們在精細化造林中,全部采用容器苗,苗高由35cm提高到50cm以上,地徑由0.5cm提高到1.5cm以上,整地標準由60cm×60cm×30cm的穴狀整地變為100cm×80cm×30cm的魚鱗坑整地,全部使用生根粉、噴灑植物蒸騰抑制劑和防兔害驅避劑等造林新技術。在森林撫育上,確立了6種撫育模式,即落葉松人工林近自然經營模式、人工油松純林近自然轉化模式、低質低效林向高效優質林的近自然轉化模式、補植加密人工促進天然更新模式、生物多樣性和再生性修復模式、風景林的人工促進自然優化模式。按照這6種模式,精準施策,因地制宜,采取不同技術措施、不同的投資標準進行細化管理。做到撫育和造景相結合,撫育和產業發展相結合,撫育和大苗移植相結合,促進森林經營效益最大化。二是引進監理制。為保證工程建設質量,變結果監督為過程監督,林局通過向社會公開招標的形式,外聘監理公司,每項工程從開工到結束均有監理公司全程專人監督,發現問題,及時整改,減少返工成本,促進各項工程向精細化邁進。三是建立兩制度。第一是建立工程建設責任人清單制度。將每一項工程任務全部細化到小班,施工員、技術員、分管副場長、場長層層明確責任,簽字背書,并且裝訂成冊,印發全局,形成分工明確、任務具體、責任到人、倒查有據的完整鏈條。第二是建立分類管護制度。按不同的造林工程,分別采取定人看護、定點管護、拉網封禁等措施,杜絕牛羊踐踏,確保造林成活、成林。四是創新三舉措。首先,現地推動。黨委成員全部包場、包工程,深入一線,督查指導。其次,通報推動。實行造林進度半月一通報制度,先進的表揚,后進的批評。再次,會議推動。每年4月底組織各有造林任務單位負責人通過現場觀摩造林、撫育工程,互相交流,借鑒經驗,查找問題和不足。每年5月底召開亮點工程觀摩會,單位介紹,領導點評,互動打分,總結提升。充分發揮典型帶動效應,營造創優爭先的激勵氛圍,促進工程質量的穩步提升。目前,林局按精細化管理理念作業的面積已達總任務的50%,隨著精細化管理工作的深入推進,精品工程比例還會進一步提高,從而實現生態建設工程的全面提檔升級。
(三)系統經營,流域綜治,增強林局發展能力
實現森林系統的科學經營,高效經營,加快生態建設步伐,流域綜合治理是強有力的措施之一。太行林局通過認真總結經驗,從資源現狀出發,將一個流域內的全部小班作為一個作業單位,進行“流域經營、綜合設計、集中作業”,針對不同森林類型采取相應的育林技術,“宜造則造、宜撫則撫、宜改則改、宜封則封”,把建設重點由小規模、分散型的游擊戰轉向集約化的陣地戰,發揮了林地的生產力,提高了森林的經營效益。從2013年開始啟動流域治理工程,先后實施了5大工程。一是以戀思水庫周邊為主戰場的清漳河源頭生態修復綜合治理工程。它是局地共建合作造林的一個典范,高起點規劃、高標準營造,實施造林面積3萬畝,分3大片,在2013、2014、2015年3個年度實施,目前已全面完成,此項工程受到當地政府及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成為區域生態建設的一項標桿工程。二是里禪堂寺溝綜合治理工程。它是以森林公園建設為主體,實施了大苗定植、闊葉苗培育、黑木耳培育、造林、森林撫育、蔬菜溫室大棚種植、通道綠化、景點建設、景觀樹培育、森林步道建設等10個項目,打造出了一條以禪堂寺為主要景點的森林旅游線路。探索出了一條以旅游產業為主導,森林撫育、綜合利用為手段,因地制宜、多元發展的流域綜合治理新模式。流域內道路通達,景觀優美,森林的各項生態功能充分發揮,逐漸成為人們森林康養、旅游休憩的度假點。三是正在推進的坪松林場陽曲山綜治工程、王景林場杏榛溝綜治工程和營盤林場段峪溝綜治工程,都是按照精細化管理的要求,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可望在兩年內全面完成。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逐步將流域綜合治理區建成資源保護的示范區、森林經營的集約區、產業發展的潛力區、科學技術的試驗區和森林文化的展示區。綜上,太行林局在精細化管理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嘗試,有許多經驗值得借鑒和推廣,但還存在一些問題,如目標激勵、財務指標和考核指標的細化等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日臻完善。
作者:梁廷杰 單位:山西省太行山國有林管理局
參考文獻:
[1]肖剛.經營科學第一書:科學經營管理[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3.
[2]彼得•德魯克.管理的實踐[M].齊若蘭,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
[3]李曙光.森林資源精細化管理技術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5(7):192-193.
- 上一篇:高職院校信息化管理的挑戰及對策
- 下一篇:煤礦企業精細化管理策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