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管理審美智慧的研究
時間:2022-05-14 04:33:01
導語:科技管理審美智慧的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雖然科技管理在科技發達國家早已經成為一門重要的學科與實踐,而且那里的管理者早就認識到科學技術與管理藝術、審美智慧之間的緊密關系,把科學技術看做一門有用而又令人興趣盎然的藝術,把管理看做一種能夠指揮“千軍萬馬”的智力活動,然而概觀我國現實中的科技管理體制、管理傳統、管理模式和管理風格,基本上被一種強大的權力場域所把控。原因就是長期占據統治地位的“權力至上主義”和“官本位傳統”使得在廣大的科技人員頭上總是高懸一把“尚方寶劍”。大多從事科技管理工作的官員則根深蒂固地持有一種教條主義、形式主義和老爺式的工作作風,特別是那一套很少具有審美特征、真理意味和誠實品格的頤指氣使和裝腔作勢,不僅不會贏得科技人員的好感,相反會經常挫傷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熱情,損傷他們的想象力,堵塞他們的思維,壓抑他們的智慧,從而阻滯了重大的理論創新和技術發明。要知道美好的憧憬、奮發的動力和創造的激情,往往來自審美主體的親身經歷、內心體悟和真情實感。而現在作為管理者的官員由于通常都缺乏審美境界和表達真理的素養,經常是既不懂得美在人生中、在日常的工作生活與發明創造中的重要性,也不懂得真善美之間的緊密關系和相互轉化的內在機制,更難理解真理的發現往往需要善舉的推動和美感的扶持。他們無論如何都很難明白諸如美國學者西哥爾所言:“寧可把科學看做一種愉快的消遣,也不把它看做一種謀生的討厭而陰郁的手段?!雹龠@是一種發自創作者內心的真實感受和內心需求。因為許多理論的產生都“是從某些不相關的活動,例如游戲開始的。游戲的一方面結果就是使得那些沒有被認識的實際問題的解釋在后來得到發展。”②而我們的官員給予人的往往都是一些威風凜凜和居高臨下的形象,他們語言枯燥乏味、冰冷無情,自然也就難以激勵科技人員奮發向上和一往無前。
加之中國相對落后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這就決定現實的科技管理運作和管理體制總是:部門重疊、機構臃腫、官員眾多、人浮于事、養尊處優、懶散怠慢、思想僵化、辦事低效,且無處不擁有一種官僚習氣。他們經常是把主觀意志和個人情緒發揮得淋漓盡致,不顧客觀規律和現實條件,一副主人派頭,自以為是,好擺門面,好說套話空話,既不具備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權利、義務和責任等現念,更少關心關注科技人員的身心健康和工作環境。這種管理理念和管理環境的結果,不僅不利于科技人才的培養和智力開發,而且會導致科技人員的發明創造和知識生產的嚴重異化。在這種情勢下,科學家和技術人員無法將科學技術的創造發明和研究工作當做一種符合內心探索欲望的自然要求,而只能將之看做一種負擔、重壓和強迫性勞動。即如馬克思所言,在這里,“每一種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新發現的財富的源泉,由于某種奇怪的、不可思議的魔力而變成貪圖的根源。技術的勝利,似乎是以道德的敗壞為代價換來的。隨著人類愈益控制自然,個人卻似乎愈益成為別人的奴隸或自身的卑劣行為的奴隸。甚至科學的純潔光輝仿佛也只能在愚昧無知的黑暗背景上閃爍?!雹圻@時的科學技術通過權力機器驅使那些“無生命的機器肢體”有目的地作為自動機來運轉,使得自身并不存在于科學家的自覺意識中,而是經常作為異己的力量而被迫地發生作用。換句話說,當科學技術及其成果連同物化的機器一起成為當權者獲取利益或權力資本時,它除了對統治者有吸引力之外,對于被統治和被奴役的人來說,則失去它應有的福祉、效用及全部魅力。這時的科學技術對于科學家來說已經變成一種外在的、疏離的和不再屬于自身本質的東西。結果,科學家在自己的科學活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愉悅而是感到痛苦。他不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智,也不再是滿懷深情和積極主動地追求真理,而是在被迫無奈的科研工作中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務。這一過程不僅會使科學家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意志受壓抑,也會使他們的工作充斥著空洞、虛假、無奈和焦慮。
此時的科學再也不像近代科學活動完全是科學家的一種自覺的非職業活動,而是猶如“在宗教中,人們的幻想、人們的頭腦和人的心靈的自己的活動對個人發生作用是不取決于他個人,而是取決于某種異己的、神靈的或魔鬼的力量”①一樣,不再屬于科技人員,只屬于統治和利用科技人員的權力者,致使現實中的科技管理體制幾乎完全背離美學本質;使得許多科技成就都是科技人員為了生存或某種外在于人格的目的,被迫用辛勤的勞動和汗水換來的。就是這樣,他們的付出和應該取得的成績與報酬,也經常受到各種權力和關系的制約。審美在許多官員那里,似乎只與“食、色、性”相關,很少認識到科技管理中的審美智慧就是盡可能多地給科技人員以充分的自由、平等、尊嚴和健康的身心,給管理對象帶來合乎內在本性的運行節奏、操作秩序和發展規律。當然,這些管理者更不會認識到,在科學發生發展的過程中,不僅任何一門科學領域的新發現、新創造都常常是各種各樣的科學知識、非科學知識———包括宗教、藝術、游戲、神話、寓言、傳說等———相互作用、觸類旁通的結果,而且科學家也往往都具有很高的思想境界。他們通常都能夠自覺地關注人類命運;超越狹隘的個人主義、民族主義,抵達普世主義;擁有高度的社會責任心和使命感;把追求科學真理當做人世間的一項神圣事業,并為此終生奮斗,無私奉獻,任勞任怨、竭心盡智,不惜犧牲榮華富貴,甚至生命;將個人命運與社會道義不可分割地揉為一體,既培養了科學家誠實剛毅、信念堅定、敢于冒險、長于創新等優秀品性,也推動科學技術具有客觀性和真理性等特征。為此,對于真正的科學家來說,所賦予人生的全部“期望只有在美學的贊美詩中才能堅持得最頑強”,也只有贊美詩才能真正幫助他們“指向人類生存的原初文本”②從而促成科學家在審美映像的實現中達到自我。
遺憾的是,現實中由于私有制度、人的自私本性導致的勞動異化和物化,不僅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成赤裸裸的物的關系,而且以“一種幽靈般的對象性”在抹殺和消磨著人格中的真善美品性。特別是由資本統治的工業社會,既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受著物質和技術的控制與奴役,也使得他們幾乎完全生活在一個物質至上的世界。在這里,商品拜物教使人們越來越面對一個異己的對象,不僅使人的勞動變成背離人的自主性而壓抑人的某物,也使人因日益變得職業化、機械化和客體化而失去整體性、有機性和主體性。這種由勞動分工導致的技術專門化不僅破壞了每一個整體形象,也常常將世界撕成碎片,使整體的美好夢幻煙消云散。結果是,原本科學技術作用的對象,大自然的美景會使“人的思考達到最正確的程度”,而今天由于管理者和科技人員審美情趣的缺失,使得那些典雅而高貴的審美對象好像受到野蠻人的抓撓和褻瀆一樣,日益變得衰敗和朽壞。這樣,不僅使得科技人員喪失審美對象和科技創新的情趣,也使整個世界變得暗淡無光。因為美,特別是大自然之美不是靠占有者的肆無忌憚的意欲來塑造的,而是依賴其對合自身的理念與規律的自由展示而實現的。不認識美的這種自然本性將既不利于對大自然的認知和利用,也不利于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繁榮。
二、在科技管理中確立的審美理念
盡管眼下我國的科技管理行為十分缺乏審美意識和審美智慧,但這并不能排除迄今人類從事的一切科技活動及科技管理,就其內在的目的性、合理性以及歸根結底是旨在滿足人類的物質和精神需要方面,具有某種娛樂性和審美性。因此科技管理領域,也應像教育領域一樣,貫穿和實施一種“寓管于樂”的審美理念,因為科學技術也一向固有美學性質??v觀科技發展史,至少從古希臘直到現代工業革命之前,大多數科學家從事宇宙探索或科學研究的目的都是非功利的。他們只是為了揭示自然界的奧秘,滿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欲??茖W活動充分體現著人的無窮的自由性和超越性,如同古希臘數學是有閑富人的消遣一樣,科學技術也是自由人、有錢貴族或宮廷成員從事的一種高級的審美藝術和娛樂活動,是一種體現其超越于日常事物時的心靈自由感和精神愉悅感。人們之所以稱呼畢達哥拉斯派為一批科學/美學家,就是因為數學在他們那里展現出充沛的美的力量,使他們從“數”中看到和諧、明確、簡約和秩序,并由此勾繪出一幅和諧的宇宙圖景,使人們從中產生出一種美的體驗和趣味。
在數學家和科學家眼里,用數學符號和科學定律構筑的精美的宇宙結構,不僅勝過音樂家用音符構造的聽覺世界,也勝過畫家用筆和色彩描繪的視覺世界??茖W中的審美特質具有強大的力量,尤其體現在文藝復興運動給神學統治的僵化冰冷的世界帶來人文主義的雨露甘霖之后,人們開始覺醒,開始認識到人有權享受人生的歡愉,品味沁人心脾的愛情,追尋創造的熱情,于是一場轟轟烈烈的科學革命便將人類推入自然,將思想轉向外部世界的大發現,從虛空的上帝之城帶領人們回歸到自然那充滿秘密和厚愛的懷抱之中。為此,從古至今,許多人都把科學當做一種高級、特殊的游戲,深深為科學中所綻放的簡約之美、和諧之美、無限之美而陶醉。正因如此,無論是哥白尼的“天文學體系”、開普勒的“行星運動三定律”、伽利略的“自由落體實驗”,還是萊布尼茨的“微積分”、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直到今天,深諳其魅力的人們依然經常地把它們比作美麗的圖畫、優美的詩篇和動人的旋律。認為正是科學家用自己的審美藝術在大自然這個舞臺上導演出一出出有聲有色的“戲劇”,造出一個個多姿多彩的宇宙。如果說貝多芬的奏鳴曲深深地喚起人們幽暗心靈中迸發的激情,那么科學家編織的壯麗宇宙不僅激起人們無限崇敬的情感,而且使人們對理性產生堅定的信念與孜孜不倦的追求。因而我們說科學活動不僅體現美的本質和人對美的渴求,而且正是這種智慧之美在經常地給科學家的情感帶來強烈的刺激與震顫。既然如此,我們的科技管理者在面對管理對象的時候,就需要把自己放在藝術家的高度,把被管理者既看做審美主體也看做審美對象。要確立這樣一種態度和立場:科技人員就是發明創造和制作藝術品與審美對象的藝術家和游戲者。正像諾貝爾獎得主弗萊明在陳述其科學發現時所言:他不是在做研究時而是在做游戲時發現了青霉素。他相信“正是做游戲的人做出了最初的發現,而更按部就班的科學家發展了這些發現?!雹偈聦嵣希幢闶墙裉?,藝術與游戲在人類的科學活動中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如果沒有人類對藝術游戲、神話傳說和科學家或科幻小說家茶余飯后的奇思妙想,就無法真正推動當代的科學創造和技術發明。正因為如此,科學巨匠愛因斯坦認為:他獻身科學是由于被自然界向人類所顯示的數學體系的簡潔和優美強烈地吸引。法國數學家彭加勒也承認:科學家研究自然,并非因為它有用,而是因為它美麗?!翱茖W家之所以投身于長期而艱巨的勞動,也許為此緣故甚于為人類未來的福利?!雹谑聦嵣?,科技史上無數事例都證明許多科學家都是在把科學當做一種高級的游戲過程中,揭示了大自然的奧秘和真理。科學游戲充分調動著科學家的興趣愛好、求知欲和獵奇心。
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今天遍布全世界的各類游戲,其中就隱含著無窮智慧,運用得當就會為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開拓無限美景。因此今天的科技管理者要學會欣賞和鐘愛科技人員,精心地呵護和支持他們;要能夠與科技人員融為一體共同創造美和藝術。要確信:天才人物,越是擁有個性,越是長滿針刺。就像叔本華、尼采和??碌热耍瑤缀鯚o一不是“偏執狂”、“癲瘋者”或“自虐狂”。但正是這些個性鮮明、氣質獨特的狂人往往更勇敢,更善于冒險,更擁有創造性和自主性,更想成就大業,精力更旺盛,當然也更加智慧超群,斗志高昂。面對這樣一群獨具個性的成員,管理者一定要學會謙虛謹慎和禮賢下士。要認識到他們都具有獨立的意識和人格。他們的職業、智慧和敏銳決定其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理念。在這里,管理者的領導藝術就是“少說多做”,要將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建構寬松的創造空間,而絕不是不斷地施加高壓和指指點點。管理者要能夠“大氣地”高屋建瓴地看待問題。當發生問題時,通常不是責怪別人,而是如杜魯門的名言:“問題的責任到我這里為止?!雹僖獜纳顚诱J識和把握科學管理的奧秘和真諦,否則在管理上就可能一敗涂地。另外,作為新一代科技管理者也只有具有審美智慧,才能懂得真假是非和美丑善惡,才能激起人的憧憬、希翼和自我犧牲精神,控制人的情欲、貪欲,樹立不朽的信念,將人的各種欲望都統合于無形的秩序之中,釀成才智,將愛心和奉獻結合為一。也只有如此,在面對當今盛行的物質至上、急功近利、金錢第一以及由虛榮心誘發的各種強烈的欲望時,人們才能抵制物欲的洪流,靜心揣摩生命的真諦,從精神家園的深處去捕捉審美的靈犀,駕馭人生內含的深刻哲理去感知生命所渴求的內在本質與目的。否則僅靠當下管理者掌握的一些雕蟲小技和政治手腕,是難以在其管轄區域培養出偉大而富有創造力的科技人才的。
正因為如此,我們堅信,沒有對于美的熱愛和渴求,人們很難深入地思考人生之意義和文化之真諦;沒有藝術化的體驗維度,人們將很難擺脫由狹隘的意識形態和功利主義所導演的真假不明、善惡不辨、美丑不分的現狀。事實上,一個民族是否有文化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要用美的力量滋養人的性情、激發人的探索欲望、培養人的素質和品格。因為對美的追求是人對外部世界的最高超越,是人對自私小我的積極否定,是將生命引向充滿快感的自由創造境界的永不枯竭的動力和源泉。人類生存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去尋求那約束自身的功名利祿,而是旨在成為自身命運的主人,滿足自身的審美愉悅和生命快感,使自己能夠將日常的生命活動提升到審美高度和進行自我美化的過程,當成追求最高自由境界的一種“自身技巧和審美實踐”。目的就是為了塑造和提升生命,滿足自身的審美要求,釋放過剩的能量和激情。所以,杜威在其《藝術即經驗》中早就指出,人類的日常生活或更廣泛的生命運動都可謂是一種鑒賞美、創造美和享受美的藝術活動。當人們認真地、熱切地、激烈地投入到一件事情時,生命的本質就彰顯出來。就在此時此刻,人面臨各種可能性,時刻與各種極限、冒險和逾越相遭遇,并能夠通過想象性的超越和虛構閃爍著美的耀眼光輝與特性。正是在這種全身心地投入性活動中所生發的經驗構成一種審美經驗,一種藝術化的生存感受。這種自主而強烈、圓通而充沛的審美感受就是人的存在感的最明確標示。不把生命看作美,就不會懂得人生,也不會懂得管理,因此也就不會激發出被管理者的智慧與潛能。在這個意義上,美就是人生之花的自然綻放,就是智慧的變形與身心的合體。真正的科技管理者任何時候都不應該去踐踏美,而應該千方百計地去感受美、發現美、雕琢美、維護美和創造美,要關注科技美學,重視情感之愛,培養精神語言,誘發肉身激情,豐富人類靈魂,將科技的異化從過去的長期壓抑中解救出來,愉悅和美化人生。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將科技人員變成人的自由想象對象、欲望對象和審美對象,使科技主體變得更美妙、更真實。
三、科技管理主體審美智慧的培育
既然科學技術從本源上講就具有一種高級的游戲和藝術性質,其本質和最高要求就是為人類創造物質財富,揭示大自然的奧秘,而且歸根究底是為了人類的幸福和快樂,因此科技管理者絕不能把自己的職責和任務混同于一般的商人或政治家。如果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科技管理者就是科學家和藝術家的塑造者、引領者和服務人。為此,中國的科技管理者必須盡快把自己提升到審美主體和藝術家的高度。要認識到正是科技人員連同藝術家一起在為人類創造美,包括創造和維護美的環境與生態。也只有把自身和科技人員一起上升到藝術家和美學家的高度,方能深入了解科技之美的內涵,真正做好科技管理工作。當然,要想培養自己成為一個成熟和成功的審美主體也并非易事。因為這不只需要在審美理念上要能夠認識美和理解美以及怎樣才能發現美、覺識美、創造美和構建美,還要在實踐上,能夠發揮審美主體的自覺性和能動性,將“美的理念變成感性的顯現”,將“美的精神和意識外化為美的對象”,從而將主觀美推進到客觀美,最終變成美的成果與作品。
至于怎樣才能在科技領域及其團隊中實現藝術化和審美化管理,顯然不能只限于抽象的美學概念和審美標準。因為一切美都與科學認識的真理性、數學的精確性、實踐的簡約性、社會的公正性、各類關系的和諧性以及人的身心的平衡感、歡愉感、充實感、自由感和智慧的提升感緊密相關。究其原因,不僅在于真善美具有內在統一性,還因為追求優美與經濟、簡約與方便、秩序與和諧,也是人之天性。正是由于美感與真理和效用密不可分,以至于杜威把真理看做“使人滿足的東西”,即“一切事物凡是會使人感到愉快的,就是真的?!雹龠@實質上,與亞里士多德的美學命題“凡是真的都是美的”以及休謨的“和諧性即美的本質”的界定等具有異工同曲之妙。正是針對真善美的統一性,理查德•羅蒂主張消解科學劃界,指出:“人文學科、藝術和科學之間的對立是可以取消的。就像無需用一個詞把工程、法律、社會工作和醫學集合起來一樣,也不需要用一個詞來把古生物學、物理學、人類學和生理學等集合起來?!雹谡軐W、科學和藝術都只是一種文化樣式,而且藝術比哲學和科學包含著更多的真理。既然美學家、哲學家已經從理論和觀念上為管理者提供對美的理解和界定,那么管理者就有必要在科技管理中去自覺地灌輸美的理念,實施美的行為,執行美的實踐。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在管理工作中擁有審美智慧呢?關鍵還在于理論聯系實際,比如根據美學要求的“簡約原則”,就可以從重疊臃腫的機構入手,實施精兵簡政,壓縮編制,裁減冗員,刪繁就簡,杜絕人浮于事、消極怠工的官僚現象,消除濫用權力的腐敗行為,祛除“人多亂、龍多旱”的痼疾,給人一種精兵強將、以一當十和煥然一新的氣象。
在各項事務的處理中也應當貫徹“簡約原則”,盡量減少不必要的繁瑣程序。據德國研究聯合會(DFG)網站報道,2009年德國大學校長聯席會議主席瑪格麗特•溫特曼特爾教授和德國研究聯合會主席柯睿禮教授就聯名給歐盟委員會研究事務專員寫了一封信,呼吁歐盟減少研究資助中的繁文縟節,使具體問題領域的程序變得更加快捷、透明和簡單。他們認為,過長的處理時間、過多的報告要求以及不透明的決策過程和復雜的審計程序已經阻礙科學界為頂尖科學家建立有顯著吸引力的研究條件以及提供信任、公平和透明的競爭環境。從管理的微觀層面上看,面對一群以發明創造為己任、苦干加巧干的科技人員,不論是哪級官員都必須學會辦事干脆利落,說話簡明扼要,為人光明磊落,胸懷開闊誠篤。要學會物理學家馬赫主張的“經濟思維原則”,懂得為下屬節省空間、時間、精力和能量。只有去除繁瑣、浪費和內耗,恢復人的樸實本性,尊重科學研究的規律,管理層才能真正遏止官僚作風,科學管理才能真正推動和服務于科學技術的發展與繁榮。再比如,精確性更是科技管理所必須的要求之一。因為一切科學技術歸根結底都是數量、時間、距離、力量等在精確性上錙銖必較的認知與實踐。為此,美國科學哲學家庫恩把精確性看做評價科學的重要標準之一。一切科學研究如果陷入松弛無力、松散無序、無精打采、混亂不整的狀態,將一事無成。只有通過認知和實踐上的精致、精確和一絲不茍,才能保證運行的質量和獲得優秀成就。任何科技管理的靈活性必須是以精確性為前提的靈活。換言之,只有在管理上做到精確無誤、細致入微和明察秋毫,才可能在科技實踐中優化資源配置,保證科技活動的持續性、安全性和公平合理性。沒有精確性,就沒有發達的科學技術。因此管理者決不可按照常規來管理隊伍、處理事務,必須依賴具有精確性、簡明性與合理性的科學知識來指導管理實踐,并在管理實踐中,兼顧美學所追求的“和諧”原則。當然,這里的“和諧”并不僅僅指謂一般意義上的溫和、安定和無矛盾狀態,而是指謂“和而不同”,指謂通過各種異質性要素之間的相互對話和碰撞,不斷生成新質的可持續發展過程。這種“和諧”也是科技活動中最重要的創造性狀態之一。因而,科技管理要呵護、尊重和利用這一規律,要寬容差異性、多樣性、異質性的觀念和行為的存在,要深刻領悟如果只有清一色的要素和性質存在,就無法產生碰撞和交融,也就沒有美好的旋律、靈動的觀念和新鮮創意的生成。因此,科技管理智慧格外要求管理者要心胸開闊、涵養八方,能夠窺見差異的力量并引導其進入良性對話。
當然,審美管理的最大目標還是管理的功用和績效。有些人強調非實用的審美態度,認為審美活動必須完全擯除實用性和目的性,由此獲得一種心理距離,使心神專注于美的對象之上。杜威早就批評過這種審美觀,認為這樣做只能導致一種非現實的感覺,而非現實的感覺就是沒有感覺。事實上,效用恰恰是美的本質規定之一,即如最美的藝術作品也只有被人欣賞才擁有美的價值,美只有能激蕩起欣賞者的強烈感受才擁有美的價值。要想在科技管理中達到最優績效目的,就必須在管理中切實運用審美智慧,使其既能夠影響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還能夠刺激起人的好奇心、神秘感或求知欲,促動人們去能動地利用知識充實、改造和發展自身,去能動地認識、改變和創造世界。在這里,管理藝術所要求的智慧對于管理者的重要性,就好像靈魂對于身軀。因為智慧不只是人之為人的根據,也是人與人相互區別的根據。成功者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高超的智慧。因為智慧在社會實踐和管理工作中,可以使人足智多謀、聰明機敏、可以使人知難而進、克服分裂、精誠團結、可以使人克服急躁魯莽、狂亂無序,變得清醒冷靜、鎮靜自若,識大體,顧大局。智慧可以超越人力、物力、權力、經驗與技藝,使人變得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敗到勝。智慧也可給人以發明創造和理論創新的能力,推動人類擴大新視域,成就新事業。正是這種超越金錢和權力的智慧可以使人從貧苦到富貴、從丑惡到美善,將藝術審美、日常生活與社會實踐和諸多生命活動相互結合。在這一過程中,人類通過各種有審美魅力的觀念給管理實踐以深層次的推動,進而“從事對自我認識和自我創造的追求,從事對美貌、力量和歡樂的追求,從事將直接經驗重構為改善生命的追求。”①將審美的潮流推向現實與未來,力求消除令人煎熬的高壓、打破功利性研究的枷鎖,解放人們久被禁錮的身體,釋放久被束縛的激情,豐富長期單調的靈魂,讓生命盡情享受宇宙賦予的美和自由。
正因為智慧是人得以生存、成功和獲得幸福快樂的根本,所以自古以來,人們都認定智慧對于愚蠢就像光明對于黑暗。而審美智慧是當下科技管理中最需要也是最缺乏的智慧之一。審美智慧在引導人走向至善至美的途中,影響著管理者的工作模式,使其認真而細致,有服務意識、責任感和使命感,遇事慎察慎斷,從不心浮氣躁。即使遇到棘手問題也能做到宛然從物、寬大包容,始終把“平衡、和諧”看做事物存在的最佳狀態。與此同時,審美智慧也能夠陶冶管理者的品性,使其既能夠做到境界高潔,不沾惹財色,心胸寬闊,襟懷坦白,也能夠不問貴賤長幼,一視同仁,給人一種安全溫馨的感覺,使人能從那審慎負責的管制中,感受到生命的寶貴和做人的尊嚴??萍脊芾碇挥薪高@種審美智慧,才能夠使全體科技人員心志開闊舒暢,德行寬厚溫和,精神超脫高遠,使整個隊伍團結奮進,共同實現所企求的目標和成功。可以說,只有在審美智慧之光的普照下,那些混跡于科技管理隊伍中的自私自利、“心胸狹隘、缺乏進取心、無領導才能和洞察力的鼠目寸光的管理者”①才顯現其丑態,無處安身。也只有在審美智慧踐行之處,才能最終將具有強權性質的權力統治轉化為在審美觀念和美學智慧指導下的行政管理、業務管理、道德管理以及人文精神的關懷,突顯現代管理呵護人性和關愛生命的審美本性,使科學家能夠通過對美的理解,從思想家園的深處捕捉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的靈犀,駕馭人生內含的深刻哲理,感知生命所渴望和追求的內在本質與目的,從而使其真正擁有一個能夠不斷散發出美的芳香和智慧圣光的人生。(本文來自于《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雜志。《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張卨工作單位: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生南京師范大學商學院講師
- 上一篇:煤礦科技管理信息化運用分析
- 下一篇:LED科技管理下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