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國際競爭力研究論文

時間:2022-08-30 09:05:00

導語:產業國際競爭力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產業國際競爭力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全面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是維護產業安全的戰略舉措。針對WTO后過渡期我國產業安全面臨的嚴峻形勢,本文從深化體制改革、突出科技創新、加快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優化升級、加大行業重組、培育企業核心能力以及主動運用WTO貿易規則提高自我保護能力等方面就如何全面提升我國產業競爭力提出一些對策。

關鍵詞:產業競爭力產業安全

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是以新的發展觀做好維護產業安全工作的戰略舉措,這關系到我國能否處理好外貿發展速度與結構、質量與效益的關系,實現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關系到我國能否成功應對加入WTO后過渡期的復雜形勢,從根本上解決當前貿易摩擦和各種貿易壁壘的影響。由于影響產業國際競爭力和產業安全的因素十分復雜,因此,提升產業競爭力以維護我國產業安全的基本對策思路應當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一切有利于我國產業國際競爭力提升的國際因素,充分調動一切有利于我國產業國際競爭力提升的國內因素,主動適應國際貿易形勢和國際市場要求,積極發揮產業政策的作用,以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為基點,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產業結構優化和產品結構升級為基本路徑,同時積極運用我國作為世貿組織成員的各項權利,依法維護國內產業的合法權益。

充分認識國際貿易形勢對提升我國產業競爭力的新要求

盡管我國是貿易大國,但產業國際競爭力總體不強,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從近幾年《世界競爭力報告》中我國的排名遠不及印度,就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我國產業國際競爭力的現實狀況。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一方面我國產品出口市場過分集中,美國、歐盟、日本三大經濟體和中國香港占近70%;另一方面,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及高附加值的出口產品比重很低,在當今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知識、人才競爭激烈的形勢下,我們應當有憂患意識,看到我國一些產業確實存在著生存和發展的危機。

當前的國際貿易形勢對我國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進步的加快,國家保護國內產業的形式也越來越多,不再局限于使用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等貿易救濟措施。特別是發達國家以知識產權保護、技術標準等非貿易壁壘為武器,加大了保護國內市場的力度。由于我國出口商品大多為勞動密集型產品,技術水平相對不高,受環保因素影響較大,國外對我國實施的這些技術性貿易壁壘,使我國出口的化工產品、機電產品、農產品、紡織品、建筑材料等都已經或即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面對越來越多的各種各樣的貿易壁壘,我國產業應當充分認識到產業安全面臨的嚴峻形勢,絕不能因為當前出口貿易的高速增長而失去正確判斷,必須從根本上采取切實措施提高產業整體競爭優勢。

深化體制改革,突出科技創新

經濟體制對產業競爭力的培養具有重要影響,在不同的經濟體制下,產業經濟活動的決策主體、信息傳遞方式、動力機制、調節方式也有所不同。當前我國經濟處于從傳統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轉軌中,市場秩序比較混亂,行業壟斷和地方保護主義造成產業分散,市場分割的現象比較普遍,新舊兩種體制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要素資源的合理配置,影響了產業競爭力的提升。要提高我國的產業競爭力,促進產業發展,必須突破影響產業發展的體制性障礙,積極推進經濟體制改革,轉變政府配置資源的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培育提升產業競爭力的制度環境。

增強技術創新能力是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因素。技術創新是產業競爭力的制高點,是產業發展的源泉和取得長期競爭優勢的基本保證。國內外經驗表明,增強技術創新能力對一個國家和地區產業經濟的安全和繁榮起著關鍵性作用。目前我國產業技術水平不高,大多還處于產業鏈低端,附加值不高。隨著我國經濟逐步融入國際化,技術創新在提高產業國際競爭力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特別是要形成產業持續的競爭力,保持持續增長的空間,就必須在技術創新上有新的作為,即把產業發展的基點放在技術創新特別是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以至擁有核心技術的基礎之上。因此,必須制定和實施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設產業技術創新體系,把產業競爭力的優勢定位在高科技含量上。

當前,我國的各類產業,無論是成熟產業還是新興產業都面臨著技術進步的艱巨任務。通過技術創新提升產業能力,要建立企業技術創新動力機制,強化競爭力發展主體意識;優化技術創新的發展環境,積極培植高新技術產業,促進產業競爭力總體水平提高;加速科研、教育體制改革,強化技術創新的發展基礎;增加技術創新經費投入和技術創新人員數量,以提高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能力;重視觀念、體制和經營戰略上的創新,鼓勵創造和創新,并通過建立國家創新體系等措施來增強創新能力。

加快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優化升級

目前我國產業結構的主要問題是高度化總體偏低,極大地制約了我國產業的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升級以及加快產品升級換代,是提高我國產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從整體來看,一國不可能在所有產業都具有國際比較優勢,更不可能在所有領域都具有競爭優勢。目前,我們應立足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國際比較優勢,加快這些產業的設備更新與技術進步,盡快提高勞動密集型產品的質量與附加值,實現勞動密集型產業與產品的升級,進而形成強大的國際競爭優勢。但是,僅僅依靠勞動密集型產業難以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更難以在國際競爭中實現較高的附加價值。所以,要發展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型工業;同時,引導出口企業進行產品創新,優化產品結構,采用國際標準生產,加快產品升級換代,最終提高產品質量和附加值。

政府通過對產業推行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可以干預資源在產業間和產業內的配置,使資源配置方向不同于市場機制引導下的配置方向,從而形成產業的競爭優勢。今后,我國政府應以提升產業競爭能力為基點,充分利用加入世貿組織的后過渡期,注重發揮產業政策的宏觀調控作用,尤其是要根據不同產業的特點和發展水平,加強分類指導,制定扶持、鼓勵或限制產業發展的政策。例如,我國應通過產業政策,優先發展和扶持電子工業、汽車工業、機械制造業、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和高附加值產業,使其成為國民經濟和進出口貿易的主導產業。這些產業自身的集成度高,各自具有一整套嚴密的產業鏈,在發展這些產業的同時,可以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對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也起著重要的拉動作用。又如,對與國際先進水平尚有一定差距,但經過努力可望在較短時間內具備競爭力的冶金、石化、化肥、造紙、醫藥等產業,應積極鼓勵、引導其發展,要以國內短缺和需要大量進口的產品作為調整結構的切入點,把推動產業技術進步和結構調整,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名牌產品,優化出口產品結構,作為化解貿易摩擦,降低貿易風險,維護產業安全的根本性工作來抓。

加大行業重組,培育企業核心能力

企業核心能力的提高是推動產業競爭力提升和競爭優勢形成的關鍵。具體可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加大行業重組力度。通過對企業進行資產重組,可以實現社會資源優化配置,提高經濟運行效率。對那些資不抵債、扭虧無望的老國有企業要堅決實行破產。國有企業應盡量退出競爭性行業,避免國有經濟與非國有經濟在這些領域里的不公平競爭,將國有資本更多地投入到公用事業。對于在行業內具有技術優勢、規模優勢的企業,要在政策上給予優惠,鼓勵他們通過聯合、兼并、收購等形式,對劣勢企業實行改組、改造,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企業的集中度,最終打造出在國際市場上有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

實現企業的科學化管理。國際化大公司成功的經驗證明,只有通過現代化的科學管理,才能實現對企業各項資源的有效整合。我國企業應積極引進國際化的專業管理人才,加強企業信息化建設;要制定名牌產品策略,打造名牌產品,培養國際化品牌,提高企業國際形象。

創造企業核心技術。政府應結合國家創新體系的建立,鼓勵并扶持企業加大科技上的投入,重點抓好電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工程與現代醫藥、精密機械制造、新材料、光電子、機電一體化等產業的科技化進程;引導企業將自身優勢和市場空間組合起來,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形成規模經濟,提高國際競爭力。增強國際資本經營能力。有條件的企業,應當積極進行國際化融資、國際化投資、國際間資本合作,發展跨國資本經營。通過并購國外企業,可以快速占領國際市場,提高我國企業抵御風險的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政府要鼓勵有條件的中國企業進行跨國并購、國際戰略聯盟、海外投資,并在政策上積極加以扶持。

主動運用WTO貿易規則,提高產業自我保護能力

增強我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以維護我國產業安全,要求我們必須更加重視WTO有關規則的研究和利用,要積極借鑒發展中國家的經驗和發達國家的某些做法,不斷增強自我保護的能力。

充分采用差別化保護方式。通過對國際差距大的產業或產品實施傾斜保護,或對具有發展潛力的產業或產品實施重點促進,可以達到同等開放條件下提高總體保護水平(或有效保護水平)、減弱整體沖擊的效果。我們除了要在降低某個產業(大類產品)關稅平均水平的過程中對不同產品采用不同的下調幅度,在取消非關稅措施的過程中對某些產業或產品保留較長的過渡期,在開放工業品市場的過程中對某些產業或產品實行關稅配額、指定經營或國營貿易,還應在實施或調整發展戰略、提高工業發展水平和增強國際競爭力的過程中,對具有競爭潛力和發展前景的產業實施重點促進和傾斜政策。

合理運用一些非關稅保護措施。很多發達國家在被迫放棄傳統的非關稅壁壘之后,又從各種角度制定或形成了很多新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和環境性保護壁壘。隨著我國逐步取消進口許可證、配額、特定招標要求等基本非關稅措施以及一般性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我國應根據行業特點建立健全相應的產品技術標準、質量標準、環保標準、售后服務標準、進出口產品檢驗標準,并對某些產業或產品的進口保留申報要求和登記制度,還可以對一些具有傳統優勢的產品制定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國質量標準,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發揮對進口產品的限制作用和對國內市場的保護作用。

充分發揮各種協會組織的作用。在WTO規則下,民間協會組織可以繼續對國內產品和內資企業受到的沖擊或影響發揮一定的保護和協調作用,同時可以對進口產品和外資企業進行必要的監督和調查。近年來,我國的各種協會組織在發展規模和制度建設上都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面對加入WTO之后全方位對外開放和國際競爭的新環境、新情況和新問題,協會組織在職能定位和功能完善方面還要繼續推進,服務質量和發展水平還要進一步提高。各級政府部門應當積極培育、發揮和改善協會組織的作用,并協調好各種協會組織的相互關系。

參考文獻:

1.藍慶生.我國產業國際競爭力現狀研究[J].四川省委黨校學報,2003

2.曲如曉.中國成為貿易強國的戰略路徑[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