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自主創新能力透析論文
時間:2022-12-16 10:49:00
導語:國企自主創新能力透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知識經濟時代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是國家科技發展水平和潛力不斷提高的穩固基礎和實現途徑。深入分析中國企業自主創新現狀及制約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影響因素,提出通過制定適合本國國情的科技發展戰略和信息決策機制、研發機制、組織機制和產學研協同機制,不斷提升中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關鍵詞:企業;自主創新;提升機制
當今國家的競爭優勢已從過去以資源和成本優勢為主轉向以技術優勢為主,科技實力是各國經濟乃至綜合國力競爭的關鍵。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是提升國家的自主創新能力,獲得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一、企業自主創新的概念與內涵
中國對于企業自主創新的研究尚屬起步階段,關于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升機制研究方興未艾。對于企業自主創新概念的界定,常曉清結合經濟學和管理學視角,將自主創新定義為:企業以獲取首創核心技術的自主知識產權并迅速使之商品化為宗旨,以自我為主發展與整合企業內部與外部各種創新資源為途徑,為持續獲得市場競爭優勢而進行的科技創新活動[1];施培公認為,自主創新是指企業通過自身努力,攻破技術難關,形成有價值的研究開發成果,并在此基礎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動創新的后續環節,完成技術成果的商品化,獲取商業利潤的創新活動。當用于表征國家創新特征時,是指一國不依賴他國技術,而依靠本國自身力量獨立研究開發,進行創新的活動[2];譚賢楚認為,自主創新能力的內涵是:企業主要通過自身的自主性努力,有效運用企業內外的各種創新資源攻破技術難關,形成有價值的自主核心技術,獲取自主知識產權能力[3]。不難看出,核心技術的自主突破、關鍵技術的領先開發、新市場的率先開拓是自主創新的三個特性。
二、中國企業自主創新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中國企業自主創新面臨著一系列瓶頸約束。第一表現在自主創新的國際競爭力薄弱。根據2007年中國科協常委會促進企業自主創新專門委員會舉辦的“技術創新與企業發展報告會”一份報告表明,中國發明專利的優勢領域主要是飲料、中藥和食品,而發達國家在中國申請的發明專利則主要集中于高技術領域;第二表現在中國企業存在著技術對外依存度過高。中國的對外技術依存度達50%,而美國、日本僅為5%左右;第三表現在關鍵技術缺乏核心競爭力。中國高科技含量的關鍵裝備基本上依賴進口,中國大型科研設備利用率只有25%,而發達國家則達到170%~200%。有研究將影響中國企業技術創新成敗的因素分為內部和外部兩種因素,其中內部因素包括:高層領導的支持;研發部門,生產部門與營銷部門的合作;技術帶頭人;合理的體制等。而外部因素則包括:得到消費者或供應商的合作與支持;政府的支持;與研究機構的合作;與大學的合作;獲得咨詢服務以及與其他公司的合作[4]。從內部和外部兩個層面對中國企業自主創新存在的障礙進行研究,內部障礙包括企業家精神不足、缺乏技術開發人才和創新組織管理人才、創新資金不足、內部激勵機制不完善、研發組織結構不健全等,外部障礙包括促進自主創新的法律體系不完善,政策激勵與導向功能不強、要素市場不健全,市場機制不完善、服務體系功能薄弱,各創新主體間缺乏互動與合作等[5]。中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現狀不容樂觀,制約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影響因素更是不容忽視。因此,全面推進企業自主創新,是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面臨的重大課題。
三、中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機制
著名經濟學家Denning認為,外國直接投資對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具有積極作用,但不是最重要的作用,對本國經濟發展最重要貢獻來自于國內具有創新能力的本土企業發展[6]。
1.制定適合本國國情的科技發展戰略和信息決策機制
首先,制定引導國家創新能力的創新戰略。國家要引導企業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實現從跟蹤模仿為主向自主創新為主的轉變,妥善處理引進技術與自主創新之間的關系,加強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力度;加大政府對企業的支持力度,整合政府創新資源,形成扶持自主創新的合力,在政府采購、財稅政策、風險投資、知識產權等方面形成有益機制;聚焦自主創新的方向和重點,通過國家重大科技計劃確定戰略性、前瞻性技術領域,有針對性地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提高關鍵行業和關鍵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并帶動其他行和領域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其次,形成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建立國家科技創新合作體系,中國企業要大力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核心技術和專有技術,真正成為創新主體。發揮企業在創新活動的執行、創新資源的配置、創新制度的建立等方面的主體作用,對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企業及中介機構等從整體上進行合理布局,形成對科技發展的全方位和持久性的激勵和支持,對重大科技項目開展聯合攻關。同時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在科技發展和經濟進步中的主力軍作用,從宏觀和整體上控制本國科技發展的規模和速度,并通過政府補貼、設立技術標準和特別開發區、開辦孵化器等經濟政策和產業政策制定科技創新政策,對科技創新活動進行支持。最后,建設高層信息決策機制。高層領導的創新傾向是影響自主創新的重要因素,擔任政府科技創新決策的領導應該具備創新主動性和前瞻性的企業家素質。中國應建立由國家最高領導掛帥的高層次的科技領導體制,成立專門的技術委員會,由多方高級權威組成國家科技決策班子,實施民主決策機制。公務員之家
2.積極建設完善研發機制
首先,加大研發投入。健全研發機構,加強研發經費投入,是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促進中國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大推動力量。中國應加大政府對自主創新的投入力度、完善企業研發機構建設、設立高新技術產業專項補助資金、對經認定的國家級和省市級技術研究開發機構與國家工程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給予資助。同時要逐步實現研究資金來源的多元化,讓企業成為應用性研究的投資主體。其次,重視預先研發。政府要重視預先研究,對基礎研究和應用性研究的投入要有所側重,把基礎研究作為創新的根本,作為保持創新大國技術優勢的源泉,作為后發國家突破國外技術封鎖、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途徑。對于大型的、結構復雜、靠全國相關單位的大協作進行研制或由多個分系統組成的項目,更要重視預先研究,加大對先期技術開發,科學地驗證新思路、新技術、新理論的可行性、實用性和經濟性,減小研制的風險,縮短研制的周期。最后,強調創造性研發。隨著創新活動的日益系統化以及在管理領域的不斷延伸,新的企業模式必須轉向強調人作為創新主體的創新管理模式,充分調動更多員工更廣泛的員工參與到創新研發活動中,將個體與團隊創新結合、企業家創新與研發人員創新結合、社會影響因素與人的因素相結合,通過新產品開發、工藝改進、降低成本、結構重組、運用新的管理方法等活動,以轉化成可實現企業價值增加或價值創造的成果。
3.營造具有創新氛圍的組織機制
首先,積極培養和吸引科技創新型人才。加強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應該成為國內企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關鍵。為此,企業要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人才資源管理和開發體制,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對科學技術有執著追求的、能進行國際交往的新型創新人才,形成鼓勵提高創新能力和效率的機制;完善客觀和公正的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制定和實施對各類人才具有強大吸引力的政策,建立國家和地方海外高層次人才信息管理系統,不斷完善人才引進、培養、使用有效機制,為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其次,努力創造寬松的創新環境。人才是自主創新的主要因素,因此,企業為人才創造寬松的創新環境和自由的研究氛圍非常重要。企業應該提供能夠讓科研人員專心于研究事業的心情舒暢、氣氛寬松、管理靈活的科研環境;對研究成敗提供很大的自由度,讓有創新能力的人不帶有功利思想,不急于求成,不怕研究失敗,能更加自由地進行科學探索和技術發明;鼓勵并激發創新性的工作方式及團隊合作;為員工的發明創造提供優厚的物質獎勵和精神生活。最后,弘揚企業家精神的社會價值觀。作為其基礎的國家自主創新力的持續生成和不斷增強是不能僅僅依靠部分企業家和科學家的獨立開發和偶然創新的,必須將“自主創新”泛化為全民的共同價值理念;激發敢于冒險和追求成功的進取心,倡導風險偏好和成功欲望,形成大眾性的自主創新氛圍。
4.形成有利于自主創新的產學研協同機制
首先,形成以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協同形成科研產業鏈。企業在產學研合作中發揮著主導性的作用,高校和科研院所則是重要依托,政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四者的互動,成為推動自主創新的有效形式。其次,促進產學研協同實現優勢互補。在技術創新的過程中,生產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應該構成一個協調發展的協同,更有效地促進技術創新和科研成果的轉化。
加強產學研協同,就要利用各方的優勢,對各方的工作進行協調、管理,在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基礎上,實現各方的經濟利益與戰略目標。最后,推動產學研協同成果轉化。中國應建立良好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成果轉化機制,建立國家科學技術的推廣機構,還可以在新產品售賣出現銷售問題時由國家加強購買,以促使創新成果迅速應用于實踐,創造社會價值并為創新主體帶來利益,激發創新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王黎娜,龔建立,溫瑞珺,常曉青.創新模型選擇與自主創新能力提升機理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6,(7):5-7.
[2]施培公.自主創新是中國企業創新的長遠戰略[J].中外科技政策與管理,1996,(1):9-11.
[3]譚賢楚,葉明.自主創新:新世紀中國科技發展的主導模式[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76-78.
[4]高健.美國的科技教育與經濟創新[J].經濟論壇,2002,(11):36-38.
[5]李劍力.中國企業自主創新的障礙與對策[J].學習論壇,2009,(2):38-41.
[6]約翰·鄧寧.外國直接投資:全球化與發展的新挑戰與機遇[J].國際經濟合作,2005,(4):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