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企業管理的權威理論與意義
時間:2022-04-02 03:40:00
導語:小議企業管理的權威理論與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關鍵詞:經濟學管理學權威
論文內容摘要:管理學關于企業的權威依次經歷了暴力權威論、制度權威論、共享權威理論、權威接受理論以及知識權威論。通過經濟學和管理學對企業權威的分析,文章指出知識成為企業的權威話語,擁有知識的人成為企業權威的來源。權威是企業中一種無形的力量,它意味著權威的擁有者可以利用權威來配置稀缺資源而使企業價值最大化。經濟學的企業理論論述了企業的權威從傳統的物質資產所有者的至高無上到人力資本所有者擁有權威。
經濟學關于企業的權威思想始于科斯的《企業的性質》一文。科斯在文中指出,企業與市場的區別在于,企業具有某種權威特征,企業依靠權威節約交易費用。本文從經濟學和管理學的視角考察了企業中的權威,以期為企業管理提供理論和實踐意義。
經濟學中的權威來源
自從科斯提出企業的權威思想以來,相繼有學者對科斯關于企業的權威思想提出質疑。巴澤爾從節約度量費用提出了企業的權威來源。在巴澤爾看來,企業權威的重要性在于考核產品生產投入的成本,從而節約度量費用。阿爾欽和德姆塞茨把企業看作“另一種類型的市場”,反對科斯以權威作為企業區別于市場的標志的觀點。他們把企業看作一個聯合體,強調人力資產的重要性。人力資產合作會形成外部性收益,由于這種收益很難在每個員工之間做出明確的區分,因而員工偷懶就在所難免。為了減少偷懶的損失,就需要有人監督,而為了防止監督的人偷懶就必須賦予監督人合作剩余的收益權。威廉姆森為了彌補科斯等人的交易費用企業觀缺乏行為基礎的缺陷,從人是有限理性的經濟人出發,推論出人具有機會主義的行為動機,進而推論出交易費用的來源以及控制機會主義有助于節約市場交易費用的結論。他認為,權威的功能在于防范專用性資產投資過程中的機會主義。克萊因等人的研究是建立在威廉姆森的研究基礎之上的,試圖為交易費用經濟學尋找某種理論基礎。在他們看來,市場交易的低效主要是因資產專用性而產生的可占用性準租,使得機會主義行為由可能變為現實。因此,用縱向一體化來替代現貨市場交易,就是一種保證關系性的專用性投資達到最優的有效辦法。
但是,格羅斯曼和哈特認為,只要合約是不完全的,縱向一體化也可能會給機會主義行為留有余地。所以,如果說企業合并可以減少機會主義行為,重要的是要知道它的原因是什么。為此,他們將合約權力區分為兩種類型:特定權力和剩余權力。由于有關第三方的不可證實性,使合約具有不完全性。因此,合約的執行就會出現困難。既然現實中不可能訂立一份完全的合同,那么合約在執行的過程中出現的“漏洞”就需要有人來填補,在他們看來,這個人必須是擁有剩余控制權的人。因此,縱向一體化要有意義,一方必須要有除人力資產以外的某種價值來源,或者說某種“粘結物”,以拴住另一方的人力資產。而在哈特等人看來,這種“粘結物”就是非人力資產。據此,在哈特看來,對非人力資產的控制,將直接導致對人力資產的控制。換句話說,企業中的“權威”主要來自于對非人力資產的控制。楊小凱和黃有光據此評論,眾所周知:一方面,人力資產也具有專用性,一體化并不能解決人力資產專用性投資的機會主義問題;另一方面,人力資產具有一定的獨立性,特別地,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人力資產的獨立性及其價值在不斷地增強,并不一定完全依附于物質資產,在一定條件下物質資產可能還要依附于人力資產。基于不斷出現的人力資產專用性越來越強、價值越來越大、獨立性越來越明顯的現象,拉詹和津加萊斯認為,企業的權威在于對某些關鍵性資源的“進入通道”的控制。這里所謂的關鍵性資源,既可以是物質資產,也可以是人力資產。在他們看來,由于關鍵性資源的稀缺性,其他要素和勞務都試圖“進這種資源,“權威”便由此而來。與哈特等人不同,周其仁是用人力資產的產權特征來解釋企業中的權威,進而將企業理解為一個人力資產與非人力資產的特別市場合約,因此,企業中的權威來源于人力資產的特性。
對于“誰將成為權威者,非人力資產所有者還是人力資產所有者”這個問題,早期的企業理論認為,由于非人力資本與其所有者的可分離性,非人力資本具有抵押和保險功能;而由于人力資本與其所有者的不可分離性,人力資本的抵押與保險功能不強。因而,非人力資本所有者的承諾比人力資本所有者的承諾更值得信賴。同時,由于人力資本與其所有者的不可分離意味著人力資本所有者容易“偷懶”,而非人力資本與其所有者的可分離意味著非人力資本容易受到“虐待”,從而企業風險的真正承擔者是非人力資本所有者。因此,非人力資本所有者享有剩余索取權和剩余控制權,便成為企業所有權的最優安排。隨著人力資本在現代經濟增長和經濟組織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非人力資本日益顯示出“消極貨幣”的本性,而“積極貨幣”的握有者—企業的人力資本,保證了企業非人力資本的保值、增值和擴張。人力資本所有者控制企業,分享企業剩余,充分調動企業里的人力資本,成為有效利用非人力資本的前提,這便是企業所有權的最優安排。由于作為消極貨幣的非人力資產是不具有生命的物體,只能在經濟條件變化和人的努力下轉移或減少,其背后發生作用的還是人。而人力資產是人力資本所有者,是具有生命和思維的人。企業是真正由能動性的人在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因此,企業的權威是人力資產所有者擁有權威。
管理學中的權威來源
在泰勒以前的管理實踐里,管理主體主要是以暴力為載體來為自己權威的合法性進行“說明”與“辯護”,并向管理客體來施加自己意志的。暴力權威論是一種非人道、高成本、低效率的權威觀。在這種權威關系下,被管理者雖然選擇了信從,但只是基于武力而促成的一種操作性反應。在該理念下,被管理者被視為操作性的“工具人”,無自由與理性可言。他們只是麻木、機械地執行管理者的意圖,創造性被嚴格壓制。
在科學管理時代,最早對權威進行系統研究始于韋伯。他根據權力合法性的不同來源,將其分為三種類型:法理型權威、傳統型權威和魅力型權威。并依次形成三種不同類型的組織。三種權威之中,他最推崇以官僚制為依托的法理型權威。在官僚集權組織中,詳細規定了組織成員的權力和職責范圍,組織通過制定明確的工作程序和規章制度來約束和規范組織成員的行為。韋伯認為,從純技術的觀點來看,純粹的官僚制形式的組織能夠實現最高效率,在這個意義上說,它是對人實行強制控制的最合理的已知手段,它在精確性、穩定性、紀律的嚴格性和可靠性方面都優于其他任何形式。理想的組織應該摒棄各種不合理的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的勢力,使人們在工作的過程中能保持理性和客觀的態度。官僚集權組織使組織的行為不會受領導者個人的個性、偏好、情感所影響,它使組織能像一部性能良好的機器一樣有效地運轉著。韋伯權威觀的突出貢獻在于,它超越了對人的權力尊重的認識,開創了一個對制度的權威尊重的時代。
福萊特的共享權威觀認為權威源自形勢與規律,所以“是由現實控制,而不是由人控制”,“應該使命令客觀化,統一于情境中涉及到的所有人,發現該情境中的規律,并且遵守它”。福萊特認為,這種“非人稱化”的命令,能消除組織中“上司”和“下屬”這一角色差異,變下屬服從上司的命令為雙方共同服從于客觀形勢規律。這樣,就使組織中的權威存在于形勢之中,而不是存在于個人或職位之中,它使組織中的權威非人稱化,把權威轉向知識和經驗。因此,在組織內部形成了一種雙向、共享的權威觀。福萊特的這種權威觀首次體現了下屬的利益需求,觸及到了權威的有效性問題,這是有歷史進步意義的。但是應該看到,福萊特的權威理論具有很大的理想色彩。
巴納德的權威接受理論認為,權威取決于命令的接受者是否接受命令,如果一個命令下達給了命令的接受者,命令對他的權威就被確認或確定了,這成為行動的基礎。如果他不服從這個命令,就意味著他否認這個命令對他有權威。因此,按照這種定義,一個命令是否有權威,決定于接受命令的人,而不決定于權威者或命令發出者。巴納德以其權威接受理論在“管理理論的叢林”中獨樹一幟。巴納德的權威理論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因為他首次提出了從管理客體的接受角度來定義權威,這種定義首次觸及了權威概念的內核,也使權威概念從權力、命令等概念中獨立出來,使權威成為一個獨立的研究對象成為可能。
西蒙在有限理性基礎上提出了職能權威觀。西蒙將權威歸于職能地位,而行使職能的能力部分地來自職能執行人對形勢與規律的把握,對形勢與規律的把握越準確,執行職能的能力就越強,職能行使的越好,其權威就越能得到下屬的認同與服從。該觀點與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相適合,暗含了對知識的認同和尊重。西蒙被公認為權威理論研究的集大成者。他將權威的“權”首次明確界定為決策權,這使權威的定義減少了較多的歧義;其次,他將管理客體的接受度定義為對上級決策權的認同,這使得權威概念具有了一定的可操作性和獨立性。
從西蒙以來,我們所面臨的世界發生了巨大的變遷。隨著知識社會的興起,一些知識型員工在組織中的地位越來越得到重視,他們依靠所掌握知識的不可替代性在組織中具備越來越大的發言權,知識成為一種權威話語。知識權威作為一種新的權威類型已經初露頭角,并對組織的發展起著越來越重大的作用。在理論上,一些富有遠見卓識和敏銳洞察力的管理學家也紛紛對知識權威的崛起做出了回應。德魯克首先提出“知識工人”的概念。他說:知識已經變成了關鍵的資源,而不是一般意義的一種資源,這一改變使我們的社會成為后資本主義社會。它從根本上改變了社會的結構。它創造了新的社會動力。它創造了新的經濟動力。它創造了新的政治學;知識工人既是知識社會中真正的資本家,又依賴于他的工作。知識工人,連同當今社會受過教育的工薪中產階級,他們退休基金、投資信托等擁有生產手段。知識就是力量,是劃歸名下的財產。在知識經濟時代,個人領域和公共領域的權力關系出現了深刻的變化,權力結構發生深刻地轉移,知識的擁有者正成為權力的重心。圣吉在世紀之交,針對知識權威的興起,提出了適合于知識權威的新型組織模式—學習型組織。權威概念的演進,是隨著社會時代背景的發展變化而演進的,在這個演進的過程中,權威概念逐步走向獨立、清晰。
結論
經濟學關于企業的權威是物質資產所有者擁有權威到由人力資產所有者擁有權威。而管理學關于企業的權威經歷了從暴力權威論到知識權威論。這表明企業的權威經由經濟學和管理學的發展后,都認識到由企業具有知識的人來管理企業的事實。
經濟學對企業的權威始于科斯關于有關要素和勞務買賣合約中的“細節”控制權,到后來對非人力資產和人力資產擁有所有權的爭論,最后到人力資產擁有企業的權威??梢?,經濟學關于企業的權威來源暗含了知識在企業中的重要性。管理學關于企業的權威來源在前泰勒時代的管理實踐中不僅自身沒有知識含量,而且被視為被動的工具,這阻礙了人的理性與知識的運用。
參考文獻:
1.馬克斯•韋伯著,杭聰編譯.經濟與社會[M].商務印書館,1998
2.瑪麗•福萊特著,吳曉波等譯.福萊特論管理[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
3.巴納德著,王永貴譯.經理人員的職能[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
4.西蒙著,詹正茂譯.管理行為[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