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傳統文化對和諧企業文化構建的意義

時間:2022-04-10 10:23:00

導語:小議傳統文化對和諧企業文化構建的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傳統文化對和諧企業文化構建的意義

關鍵詞:傳統文化和諧企業文化天人合一

內容摘要:文章指出,中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走“和為貴”的發展之路,積極構建和諧的企業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諧境界。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精神和顯著特征。

中國傳統文化無論是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道家思想,還是強調以禮樂制度支持人際和諧的儒家思想,都為構建和諧的企業文化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思想資源。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的深刻變遷,充分吸收和運用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構建和發展適合中國本土的企業和諧文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

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家倫理為正統,提倡“仁愛”、崇尚“禮儀”,主張以德治國、以民為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及“和為貴”、“天人合一”等?!叭收邜廴恕薄ⅰ叭蕫邸笔侵袊鴤鹘y文化的核心價值觀。除儒家文化外,中國傳統文化還包含道家和佛教文化等。經過千百年的歷史積淀和磨合,儒、道、釋“三教歸一”,互相補充,彼此滲透,構建了中華文化傳統。

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包括:一是民為邦本,民本德政。在德治、法治、禮治中,德治始終處于核心的主導地位。二是和諧統一,禮義教化。三是中庸適度,貴和持中。四是義先于利,以德制欲。五是自強不息,求是務實。六是共濟均平,取財有道。

中國和諧企業文化構建的意義

(一)和諧企業文化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

企業文化是企業在生產經營中逐步形成的,為全體員工所認同并遵守的價值觀念、經營理念、精神風貌和發展遠景,以及這些觀念形態在經營實踐、管理制度、員工行為與企業形象上的體現的總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十六大和十六屆四中、五中及六中全會提出的重要內容,也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企業順應時代的發展要求,切實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努力建設和諧企業,走和諧發展之路,構建“和”文化?!昂汀蔽幕ㄆ髽I成員身心健康、人際關系和諧、富于團隊精神和創新意識、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等。

(二)和諧企業文化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和諧企業文化是企業在長期的經營管理活動中形成的精神積淀,具有強大的約束力、凝聚力和導向性。首先,就企業內部而言,和諧企業文化是企業的生存之本。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依賴于高素質的員工。只有創建企業和諧文化,才能擁有高素質的員工隊伍。其次,顧客和市場是企業發展的基礎。企業要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贏得市場,就要構建與顧客、市場的和諧關系。最后,企業對外要實現與其他組織、自然和社會的和諧發展。因此,企業“和”文化包括內外兩方面的和諧關系。一是在企業內部,要構建企業與員工以及員工之間的和諧關系,包含個體身心和諧、個體之間的和諧、個體與組織之間的和諧;二是在企業外部,要構建企業與顧客、其他組織,以及自然、社會、環境相和諧的關系。

中國傳統文化的和諧精神及其啟示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小我”、“大我”的和諧統一,追求社會“大同”、“天人合一”。從先秦諸子百家、漢唐道統、宋元理學、明清賢達,歷經近代民主與科學思潮,發展到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科學發展觀,乃至構建和諧社會的系統提出,中國文化傳承的思辨傳統,以及深邃的文化理念和人本哲理,對于企業倡導和諧文化具有深刻的價值啟示。企業文化的和諧構建必須以人為本,把企業一切活動都納入以人為中心的軌道上來,堅持人的主體性地位,并積極地承擔社會責任,實現企業與社會、自然的和諧相處。

(一)天生萬物,以人為本

儒家主張“天生萬物,唯人為貴”,“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治國當以富民為本,強調對人的關心、愛護和尊重,講求具有人情味的管理。人是企業的第一要素,企業文化的重要特點是重視人的價值。堅持以人為本,推崇人性管理,實現企業與員工共同成長、全面發展是企業文化的核心,也是企業文化能否實行的關鍵。從科學發展觀的角度,激發員工的主體意識,將中國傳統文化、民族精神和現代市場價值融入企業價值觀、企業理念之中,內化于心,并外化為社會主義價值實踐。對此,道家“道法自然”,“上善若水,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的思想,值得企業反思。

(二)和諧共贏,天人合一

“和”者,和衷共濟也;“諧”者,相合調順也。經商之道,和氣生財,關鍵是“和為貴”?!耙院蜑橘F”,合作雙贏。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也是協作經濟,即合作“雙贏”。“雙贏”模式就是中國傳統“和”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企業應成為全體員工目標相同、利益一致、榮辱共享、共同發展的和諧命運共同體,并與自然、社會和諧共生。儒家特別提倡人與自然、天道等和諧相處的大“和”思想?!肚f子•達生》也曰:“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易經》中強調三才之道,天、地、人,三才統一,一脈相承,并將人放在中心地位。漢儒董仲舒則明確提出:“天人之際,合而為一?!比伺c人之間的和諧,人與群體之間的和諧,群體與群體之間的和諧,乃至人與組織、社會、自然的和諧,就是“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三)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白詮姴幌ⅰ保床粩嘣鲞M自身的主體意識的修養和能力,努力去達成自己所預期的人生目標和事業理想?!暗貏堇?,君子以厚德載物?!本討撓翊蟮啬菢?,用寬厚的德行、博大的胸襟把萬物負載與包容起來。企業文化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企業家文化。而企業家往往是企業成員的楷模,他們的思想道德、經營理念構成企業發展的靈魂。儒家主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企業家應把個人、家、國、天下統一起來,在社會整體中建立個人的社會價值。企業家應培養個人對社會、國家的使命感,以天下為己任,積極踐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理想。

(四)重才尚賢,嚴于律己

儒家主張“師道尊嚴”,尊師重教,重人才、尚賢能?!皣⑺ハ涤谌瞬?,功于才成,業由才廣”就充分闡述了人才的重要性。而用人之道強調“許士之風必求其實,用人之術當盡其才”;“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用人如器,各取其長”等。中國傳統文化倡導“修己安人”,要求管理者按照道德規范自覺“修己”,并通過言傳身教,達到管理“安人”的目的。儒家主張正人先正己,嚴于律己,寬于待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強調的是,要管理好別人,首先要管理好自己。作為企業領導人,尤其應“正人必先正己”,應當在才學、能力、品德、責任等各個方面率先垂范。

(五)以義統利,誠信為本

孔子說,“見利思義,見危授命”(《論語•憲問》);孟子說,“先義后利”。儒家倡導生財有大道,利己不損人。企業應把追求利潤與服務結合起來,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熬訍圬?,取之有道”,“誠信為本”,“誠”是儒家倫理的重要典范。宋儒周敦頤在《通書》中寫道:“誠者,圣人之本”;“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信義不欺,一諾千金”?!罢\”可以贏來商業信譽,引來更多的顧客?!凹核挥鹗┯谌恕?,“誠信為本”的企業理念也可以被視為中國傳統企業道德的核心規范。

(六)外圓內方,中庸之道

“外圓內方”是中國幾千年優良傳統積淀而成的人文精粹,是社會良知的人格體現?!皥A”,代表著曲線和美感?!皥A”可以減少阻力,代表著事順人暢。企業成員相互尊重,和若春風,彼此信任,企業內聚力就會不斷增強?!胺健?,是人格的獨立,情操的慎守,是企業文化核心價值觀的原則追求和實現。儒家倫理也強調中庸之道,孔子說:“中也者,天下之大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薄胺綀A之間,天地之大”,各就其位,各得其所,勞資合作,和諧共融。

(七)剛柔并濟,以德服人

中華文化提倡“剛柔并濟”、“以柔克剛”,為人豁達,處世隨和,懷柔天下。柔是自然之道,養身之道,治世之道。中國法家以韓非子為代表,強調嚴密的法規制度,孟子也曾說,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當然,儒家更強調倫理道德的重要性,主張培育人的美德和良好的社會風尚,以德服人,注重人本教化。孟子說,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心悅而誠服也?,F代企業管理既重制度約束和經濟、行政手段的綜合運用,更應重思想引導、文化激勵。企業文化對每個企業成員的思想和行為都具有約束和規范作用。顯然,制度、法律、規范、德性應當是相輔相成、并重互補的關系。道德規范、文化理念作為一種無形的約束力量是現代企業管理不可缺少的?!皠側岵笔谴笾腔?,也是現代企業文化管理的有效手段。

只有立足于中國的國情,立足于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積極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精華,并整合西方先進文化元素,結合企業自身條件,才能創造出全面、和諧、科學、發展的企業文化,從而塑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傊?,現代企業能否持續生存與發展,決定因素在于能否構建有強大凝聚力的和諧、共進、融洽的內外部關系,建立能夠不斷自我完善、適應市場環境變化、易于與環境相融合、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企業文化價值體系。

參考文獻:

1.陳義堂.中國傳統文化與構建和諧社會[J].長春大學學報,2006(1)

2.孫玉霞,張雅麗.中國傳統“和”文化與構建和諧社會[J].貴州社會科學,2005(6)

3.王玉蓮.我國傳統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辯證分析[J].當代經濟管理科學,2008(9)

4.鞠北平.中國特色企業文化構建的歷史資源挖掘與導入[J].商業時代,2008(23)

5.張輝.論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企業文化的融合[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