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內控效率與盈余質量研究
時間:2022-04-10 02:53:15
導語:上市公司內控效率與盈余質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制度背景與文獻綜述
(一)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與盈余質量的發展相比西方國家對企業內部控制體系的關注,我國的有關實務操作和學術研究起步較晚,從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才逐漸開始。這一方面受到我國赴海外上市公司需要按照上市地規范進行操作的影響,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國上市公司的盈余質量偏低,各種造假和盈余管理層出不窮。2001年銀廣夏事件成為當時的一個典型代表。這雖然與我國證券市場的歷史發展有關,但企業缺少合理有效的內控不能不說是重要影響因素之一。2007年,證監會、上交所、深交所要求上市公司必須在年度報告中全面披露內部控制的建立健全情況。2008年,財政部、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五部委聯合《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并于2010年《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為企業實施內部控制,對內部控制進行自評估及注冊會計師對內部控制進行審計提供技術標準和依據,為我國企業內部控制體系有效運作提供了指引。以此為代表的內部控制體系已經于2011年在境內外同時上市的公司開始實施,并于2012年開始在主板上市公司實施。另一方面,隨著2007年上市公司正式開始實施2006年財政部的新會計準則,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方式及其形成的盈余質量也逐漸發生著變化[9]①。通常,實務界主要通過會計造假、應計項操縱(Accrual-BasedEarningsManagement)和真實活動操控(RealActivitiesManipulation)這三種途徑實施盈余管理②。我國的會計準則變化雖然一直貫徹了穩健性原則[10],但實證研究發現,2006年新會計準則的應用僅改變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具體方法,卻無法從總體上約束盈余管理行為[11]。而且隨著會計制度趨于嚴謹、監管力度不斷加強,應計項的操縱空間不斷減少,真實盈余管理已經切實存在[12],并有逐漸增多的趨勢[13]。西方有關研究已經發現企業通過減少研發費用或調整其處理方法來滿足盈余標準[14][15]、出售固定資產以避免報告虧損[16][17]、控制支出進行盈余管理[18][19]等,真實盈余管理逐漸增多[20]。進一步來看,真實盈余管理以犧牲公司未來經營能力為代價,最終會損害企業價值[21],且管理層甚至可以利用公司的供應商和客戶構建真實交易進行盈余管理[22],隱蔽性很強。也就是說,真實盈余管理具有嚴重的經濟后果并不易被相關利益者察覺。這亟需引起我國企業的重視。因為即使對于企業內部人,由于契約的不完備性,也存在不同層級和不同部門間的信息不對稱,這種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和危害性同樣存在。在這樣的背景下,研究內部控制效率和盈余質量的關系對于這兩個領域的實務與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二)內部控制效率對盈余質量的影響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對于內部控制有效性的最基本度量是觀察企業所披露內部控制報告中包含的重大缺陷[4][23]。在此基礎上,大量研究關注了內部控制缺陷與應計項的質量[24]。Ash-baugh-Skaife等[25]發現披露內部控制缺陷的企業的應計項噪音更多,應計項最終轉換為真實現金流的比例顯著小于內控無缺陷企業,證明內控薄弱會導致有意的盈余管理和無意的會計錯報。Chan等[26]發現報告內控缺陷的企業與未報告內控缺陷的企業相比,盈余管理程度更高。Epps和Guthrie[27]按應計項目的高低分層,將樣本分為高的正向、高的負向、低的應計項目三組,對比內部控制有缺陷的公司與沒有缺陷的公司的應計利潤,發現存在重大缺陷的公司更容易利用可操縱應計利潤進行盈余管理??傊?,即企業內部控制效率與應計項質量高低顯著相關[28][29]。近年來,也有學者發現,薩班斯法案的頒布帶來了管理層披露決策的變化和投資者對信息反應的變化[30]。在法案頒布后,操縱性應計利潤顯著減少[31],但管理層盈余操縱的行為并未減少,主要就是采取了真實盈余管理的方式[32]。我國有學者研究發現,內部控制有效性與財務報告可靠性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33],認為內部控制形成了嚴謹的內部制衡關系,任何破壞規則的一方都會被及時發現并受到相應懲罰,所以管理層盈余管理行為很難成功[34],盈余管理與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顯著負相關[35]。并且有研究發現無論是應計項操縱還是真實活動操控,都隨著內部控制制度的完善而減少[36][37]。然而,張國清[38]以2007年公司自愿提供的、并獲得外部審計師或保薦人的無保留核實意見的內部控制報告代表高質量的內部控制,發現高質量的內部控制并未伴隨高質量的盈余,內部控制質量得到改善并沒有伴隨著盈余質量的提升。(三)盈余質量的經濟后果高質量的盈余信息可以為使用者了解公司業績提供更多參考[39],所以企業內外的利益相關者在進行決策時更容易依賴會計盈余[40][41]。根據契約理論,盈余作為企業契約中人努力程度的一個很好替代[7],其質量的變動會影響契約的完備性[42]。一個典型表現是盈余質量不同的上市公司三類沖突的嚴重程度不同,盈余質量得到改善的上市公司問題也得到了相應的緩解[43],盈余質量與權益成本、債務成本負相關[41]。而且盈余質量作為很多企業管理層薪酬的標準,其改進還能夠影響薪酬業績敏感度[44][45],進而影響管理者薪酬[46]。與之相反,低質量的盈余則會使契約的有效執行受到沖擊,特別是采取真實盈余管理的公司,其經營業績會出現明顯下滑[21]。我國學者李彬、張俊瑞也發現[47][48],操控生產的企業在其隨后兩期的經營活動中,現金流水平都低于配對樣本,操控費用的企業隨后三期的經營業績水平普遍低于配對樣本的對應水平,操控銷售的企業隨后三期的股東獲利能力和公司投資水平普遍低于配對樣本的對應水平,證實了生產操控、費用操控以及銷售操控對企業未來的業績會造成負面沖擊。(四)對已有研究的評價已有研究圍繞內部控制效率和盈余質量取得了很多有益成果,但仍有以下問題需要我們思考:第一,我國企業中成體系的內部控制制度建設和實施時間較短,其效率的顯現尚存在不同聲音,需要在內部控制發展越來越完善的情況下進一步研究其對盈余質量的具體影響。第二,隨著新會計準則實施時間的增長,已有的應計項盈余管理方式在發生一些變化,內部控制對于真實盈余管理所產生的效果需要重新加以驗證。第三,盈余質量有利于契約的完備,內部控制建設也是多個契約的組合,那么盈余質量能否幫助包含“信息與溝通”等核心模塊在內的內部控制實現效率提升,尚無足夠的經驗證據。所以,本文準備從理論上厘清兩者間的關系,并給予大樣本的數據檢驗,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內部控制效率與盈余質量的動態依存關系分析
(一)內部控制效率對盈余質量的影響在由一系列契約聯結而成的企業中,委托人與人在契約的簽訂執行和監督過程中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后者可能會借助信息優勢采取機會主義行為而不能夠或者不能完滿地履行受托責任進而導致問題的產生。此處的問題既可以發生在股東與管理者之間、大股東與小股東之間,同樣也可以發生在企業內部的不同層級管理者乃至員工之間。不論人是誰,他都可以借助信息優勢,通過損害委托人利益來謀求個人私利。從約束機制出發,內部控制是對這些自利行為的監督和防范,提高內部控制效率可以減少盈余錯報和管理者的機會主義行為[2][3],限制盈余管理的操縱空間。特別是對企業自身來說,有效的內控可以防止發生以損害長期企業利益為代價的真實盈余管理行為,避免業務部門管理者為了實現薪酬契約的目標而在職權范圍內破壞正常的經營秩序。所以,本文提出假設1。H1:內部控制效率高的企業其盈余質量也較高,反之亦然。(二)盈余質量對內部控制效率的影響現代企業理論認為,市場中的企業實質上是一系列契約關系的組合和法律虛構[49],這種契約關系不僅存在于企業與供應商、顧客、債權人等之間,而且也存在于企業內部不同部門以及不同層級的管理者和員工之間。締約各方通過契約明確約定各自的權利及義務,形成一個有序運轉的整體。可是在現實的經濟生活中,由于個人的有限理性、外在環境的復雜性、信息的不對稱和不完全性,契約當事人或仲裁者無法證實或觀察一切[6],往往造成契約條款的不完全。即使契約的簽訂是完全的,也并不代表它可以得到完全執行。在現實經濟生活中,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需要確立一個締約雙方都能接受的標準來衡量契約的執行情況。在有效資本市場前提下,會計是信息優勢方向信息劣勢方傳遞信號的一種手段,而且是符合成本效益原則的手段之一[50]。所以以盈余為代表的會計信息作為人努力程度的度量[7],已經廣泛地應用于股票定價、債務契約和管理層報酬契約中[51],以促使不完全的契約盡可能執行有效,盈余質量的高低反映了契約的可靠性和可行性。進而,盈余質量會直接影響約束契約參與方的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與運行。據此,本文提出假設2。H2:盈余質量越高的企業內部控制效率越高,反之亦然。
研究模型與樣本
鑒于目前對于內部控制效率的評價沒有普遍接受的方法,同時受到本文的篇幅限制,本文沒有將內部控制效率評價方法納入研究,而是選擇采用“迪博•中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數”作為內部控制效率的變量①。該指數②是在中國會計學會全國重點會計課題《中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數研究》的基礎上,由作為課題主持人之一的深圳市迪博企業風險管理技術有限公司的,具有一定的社會認可度。為了在當前的經濟背景下對盈余質量進行更好的度量,本文選擇了應計項盈余管理模型和真實盈余管理模型進行對照和驗證。(一)應計項盈余管理的計量模型國內外學者對應計項盈余管理進行了大量的實證研究,針對其目的、方式、影響因素及其產生的影響等方面都有了比較全面的探索。在這些研究中,常見的有Healy模型、DeAngelo模型、Jones模型、修正Jones模型等。本文選用橫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來計量應計項盈余管理的程度③:TAitAi,t-1=α0Ai,t-1+α1ΔSitAi,t-1+α2PPEitAi,t-1+εit(1)NAit=α0Ai,t-1+α1(ΔSit-ΔARit)Ai,t-1+α2PPEitAi,t-1(2)DAit=TAitAi,t-1-NAit(3)按照證監會CSRC行業分類標準對兩市上市公司分行業運用OLS法估計等式(1)各變量的回歸系數α,將其帶入等式(2),估計出企業的非操控應計利潤,進而以等式(3)計算得出可操控應計利潤,用以衡量應計項盈余管理。(二)真實盈余管理的計量模型Dechow等[52]最早提出真實盈余管理計量模型,以異常經營現金流量、異常酌量性支出和異常1生產成本三種變量衡量真實盈余管理的程度。隨后Roychowdhury[19]將各變量的數值由絕對量轉換為相對量,以比較不同規模企業的真實盈余管理程度。李彬、張俊瑞[53]借鑒Roychowdhury修正后的真實盈余管理計量模型,以異常值之和作為盈余管理的變量衡量真實活動操控行為,這一模型在我國目前關于真實盈余管理的研究中應用較多。本文參照該模型,計算異常經營現金流量(ACFO)、異常酌量性支出(AEXP)和異常生產成本(APROD)。CFOitAi,t-1=β0Ai,t-1+β1SitAi,t-1+β2ΔSitAi,t-1+β3ΔSi,t-1Ai,t-1+β4TCitAi,t-1+β5ECitAi,t-1+β6OCitAi,t-1+εit(4)DISEXPitAi,t-1=β0Ai,t-1+β1Si,t-1Ai,t-1+εit(5)PRODitAi,t-1=β0Ai,t-1+β1SitAi,t-1+β2ΔSitAi,t-1+β3ΔSi,t-1Ai,t-1+εit(6)同上述計算應計項盈余管理的模型相同,對兩市上市公司分行業運用OLS法估計上述模型(4)(5)(6)各變量的回歸系數β,然后代入(7)、(8)、(9)求出當年異常值:ACFOit=CFOitAi,t-1-β0Ai,t-1+β1SitAi,t-1+β2ΔSitAi,t(-1+β3ΔSi,t-1Ai,t-1+β4TCitAi,t-1+β5ECitAi,t-1+β6OCitAi,t)-1(7)AEXPit=DISEXPitAi,t-1-β0Ai,t-1+β1Si,t-1Ai,t()-1(8)APRODit=PRODitAi,t-1-β0Ai,t-1+β1SitAi,t(-1+β2ΔSitAi,t-1+β3ΔSi,t-1Ai,t)-1(9)上述三種異常值產生的方式不同,對盈余產生的影響也不同。異常經營現金流ACFO是由企業通過銷售折扣或放寬信用政策等促銷手段引起的,其提高了企業的當期利潤,但降低了單位產品的現金流量,導致當期經營現金流量的下降,則異?,F金流量亦下降;異常酌量性支出AEXP是企業為了提高當期利潤而削減研發支出、銷售及管理費用引起的,直接提高了企業當期的現金流量;異常生產成本APROD是由過量生產引起的,通過擴大生產,企業能夠降低單位產品的成本,提高產品的邊際利潤,從而提高企業當期利潤,但過量生產同時增加了其他生產和庫存成本,導致企業當期生產成本提高,則異常生產成本亦上升。若企業向上操控盈余,可實施的手段有:產品促銷(結果會降低ACFO);削減酌量性支出(結果會降低AEXP);過量生產(結果會提高APROD)。為系統衡量不同的真實盈余管理手段引起的盈余操控程度,本文參考Zang[54]的做法,構建綜合真實盈余管理計量模型(10),值越高表示企業真實盈余管理程度越高,盈余質量越低。RAMit=-ACFOit-AEXPit+APRODit(10)以上各公式的變量定義如表1所示。(三)結構方程模型———非遞歸模型結構方程模型中的路徑分析模型里有兩種基本的類型:遞歸模型與非遞歸模型,其中非遞歸模型表示變量間的關系不是單向的,而是互為因果關系的。基于此可以構建內部控制效率與盈余質量間動態影響關系的模型(見圖1),用以驗證兩者的相互作用。圖1非遞歸模型的基本框架(四)研究樣本本文選取深滬兩市所有上市公司作為研究對象,剔除金融、保險類及2010年之后上市的企業,共確定樣本1659家企業,進一步剔除有數據缺失的企業,最終共得到研究樣本1580家,其中深市768家,滬市812家。按照證監會頒布的《中國上市公司分類指引》對樣本企業進行分類,相關財務數據取自CCER、RESSET數據庫,內部控制效率信息取自“迪博•中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數”。
實證分析結果
(一)描述性統計分析通過表2全樣本描述性統計可以對比兩種不同的盈余管理方式。應計項盈余管理均值為0,取絕對值后為總資產的7.84%,其中向上操控盈余的企業總數少于向下操控盈余的企業總數,但盈余管理的程度則是向上操控的高。真實盈余管理均值也為0,取絕對值后為總資產的16.66%,其中向上操控盈余的企業總數多于向下操控盈余的企業總數(808>772),但盈余管理的程度則是向下操控的高(0.1629<|-0.1705|)。即盈余管理在我國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真實盈余管理的程度高于應計項盈余管理;多數企業采用應計項盈余管理以降低其盈余,采用真實盈余管理以提高其盈余;當使用應計項盈余管理時,向上操控盈余的程度高于向下操控盈余,當使用真實盈余管理時,向下操控盈余的程度高于向上操控盈余。對比真實盈余管理的三種不同手段,向上操控盈余時,管理層多采用削減酌量性支出,其次是過量生產,最后使用銷售促銷(959>795>769),而向下操控盈余時,多采用銷售促銷,其次是縮減生產,最后使用調增酌量性支出(811>785>621);另外管理層操控生產的程度高于其余兩種方式(0.0983>0.0648>0.0526)。就深滬兩市來看,深市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比滬市略高。根據中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數研究課題組的研究結果可知,滬市上市公司的內控指數均值高于深市上市公司(690.97>679.18),可以初步斷定,高質量的內部控制能夠抑制盈余管理,包括應計項盈余管理和真實盈余管理,進而提高盈余質量。區分企業性質來看,兩市共有國有企業859家,非國有企業721家。無論是應計項盈余管理還是真實盈余管理,亦或是真實盈余管理的三種不同手段,非國有企業的盈余管理程度均比國有企業的盈余管理程度高。同樣根據中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數研究課題組的研究結果可知,國有企業內控指數均值高于非國有企業(694.96>673.65),再一次說明,高質量的內部控制能夠提高盈余質量。(二)內部控制效率與盈余質量的相關性分析從表3中的相關性指標來看,“迪博”公布的內部控制指數與應計項盈余管理和真實盈余管理均在0.01的水平上呈顯著負相關,即內控指數越高,盈余管理越低,也就是盈余質量越高,初步驗證了假設1。另外內控指數與描述真實盈余管理的三個指標也均顯著相關。內控指數與異?,F金流量、異常酌量性支出顯著正相關,與異常生產成本顯著負相關。因為異?,F金流量和異常酌量性支出越高,說明企業向上操控盈余的程度越低,盈余質量越好。所以正相關關系說明企業盈余質量(向上操控盈余的程度)與內控指數正相關;而異常生產成本越高,說明企業向上操控盈余的程度越高,此處的負相關關系表明內部控制效率越低則異常生產成本越高,盈余質量越低。(三)非遞歸模型分析圖2至圖6分別為修正后的應計項盈余管理和真實盈余管理以及三種異常值與內部控制效率的非遞歸模型,表4為上述五個模型的適配度檢驗結果??梢钥吹?,經過修正后盈余管理與內部控制效率的以上五個模型均滿足上述所有適配度指標,表示這五個模型與數據都達到可以適配的標準①。表5為各模型路徑系數表,五個SEM模型的所有路徑p值均小于0.05,即載荷系數均達到顯著水平,滿足模型內在質量的效度檢驗。在盈余管理與內部控制效率模型中,內部控制效率對DA的載荷系數為-0.111,對RAM的載荷系數為-0.089,即內部控制可以抑制盈余管理,提高盈余質量,假設1得到驗證,并且內部控制對應計項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高于對真實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同時,DA對內部控制效率的載荷系數為-0.002,RAM對內部控制效率的載荷系數為-0.006,說明盈余管理程度越高(盈余質量越低)則內部控制效率越低,驗證了假設2。對比兩者的相互作用,內部控制效率對盈余質量的影響要高于盈余質量對內部控制效率的反作用。
根據契約理論,不完全契約要求更高標準的契約基礎,同時該基礎的質量也影響著契約的執行。內部控制是企業契約的有機組成部分,而會計盈余信息則是我國上市公司中普遍接受的契約基礎。當前,我國內部控制的制度建設和實施是監管部門大力推行的一個重要舉措,從2008年《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的出臺,到2012年內部控制在主板上市公司的全面實施,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正在快速發展。與此同時,會計準則的制度性變化雖然無法立即消除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但監管日趨嚴格,也由此帶來了盈余管理方式的改變。此時,進一步研究內部控制效率與盈余質量之間的動態關系具有較為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本文以2010年深滬兩市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以“迪博•中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數”作為內部控制效率的度量標準,以應計項盈余管理和真實盈余管理作為盈余質量的度量標準,采用結構方程的方法,對兩者間的關系進行了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結論包括:第一,內部控制效率對盈余質量有顯著影響。良好的內部控制可以減少盈余錯報和管理者的機會主義行為,進而提高盈余質量,而效率低的內部控制則缺乏責任劃分機制、會計確認不恰當、會計信息不確定性大。本文數據顯示內部控制效率越高,應計項盈余管理和真實盈余管理的程度越低,即盈余質量越高。第二,盈余質量對內部控制效率具有反作用。在契約不完全的情況下,會計盈余作為我國上市公司中普遍接受的契約基礎,其質量高低直接影響到企業契約的運行效果,內部控制作為企業契約的組成部分也不能例外。本文的非遞歸模型結果說明,無論是應計項盈余管理,還是真實盈余管理,還是真實盈余管理的各個組成部分,均與內部控制效率負相關,即盈余質量越高內部控制效率越高。第三,盈余管理在我國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即上市公司的盈余質量存在一定問題,并且深市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略高于滬市上市公司;非國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略高于國有上市公司;真實盈余管理的程度高于應計項盈余管理。文章在內部控制效率的度量、樣本的時間跨度等方面尚存在一定局限性,值得在未來的研究中進一步思考。
本文作者:佟巖徐峰工作單位:北京理工大學
- 上一篇:論節能減排效率的差異評價
- 下一篇:區域產業化效率的差異化研究
精品范文
10上市公司盈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