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面臨的問題與策略建議

時間:2022-04-16 10:17:18

導語:科技創新面臨的問題與策略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技創新面臨的問題與策略建議

文獻綜述

科技創新環境是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所必須的社會文化環境,它是地方行為主體(大學、科研院所、企業、地方政府等機構及其個人)之間在長期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與交流的基礎上所形成的相對穩定的系統。好的創新環境要有企業家群體、新產品不斷開發和新一代企業不斷出現、企業在競爭中相互作用和合作、創新主體相互依存的集體學習環境??萍紕撔颅h境可以分為硬環境(由物質環境和剛性的管理體制及人員組成)和軟環境(由人文環境、彈性的研究方向和評價體系組成)兩大類,其中物質環境的要素是校園房舍、儀器設備、經費薪給等組成,人文環境主要由科學和人文精神、國家政策制度、學術傳統、學風和治學氛圍組成?!皠撔隆钡母拍钭钤缬擅兰畩W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J.A.Schumpeter,1883-1950)于1912年引入經濟和科技領域。作為創新理論的開創者,熊彼特對技術創新理論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使創新理論體系框架得以初步建立,為后繼者研究技術創新理論開辟了廣闊的空間。熊彼特認為創新是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是在經濟活動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實現生產要素的新組合,這種“新組合”包括引入新產品、采用新技術、開辟新市場,控制新的原料供應來源,實現新的工業組織。后來,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把技術創新界定為“是以其構思新穎性和成功實現為特征的有意義的非連續性事件”。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則強調技術創新是產品和工藝引入市場或應用于生產。國外研究技術創新環境問題的學者較少,最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是要有政府的支持,要有政府的投入和激勵等。國內學者自20世紀70年代才開始著手對技術創新問題進行研究,國內最早開始系統研究技術創新理論問題的學者是清華大學的傅家驥教授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鄧壽鵬教授,他們對中國特色的技術創新理論問題進行了研究,并建立中國特色的技術創新理論體系框架。傅家驥等認為技術創新是企業家掌握市場的潛在盈利機會,以獲取商業利益為目標,重新組織生產條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強、效率更高和費用更低的生產經營系統,從而推出新的產品,新的生產(工藝)方法,開辟新的市場,包括科技、組織、商業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動的綜合過程。沈倩嶺認為,技術創新是企業采用新設備、新材料、新工藝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和把產品從設想推到應用的全過程。國內也有不少學者對技術創新主體、技術創新功能和技術創新過程進行了研究。國內對科技創新環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科技創新外部環境的研究,特別是政策法律環境等。欒玉廣(2000)對科技創新諸多問題進行了分析研究,透徹說明了創新環境對科技創新的重要作用。方旋等(2000)探討了區域科技創新理論的來源、內涵和特征,并從區域科技創新的結構、作用和能力等方面對區域科技創新理論進行了系統的研究。李婷(2005)界定了科技創新環境的內涵,再對其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建立了評價科技創新環境建設的指標體系并提出科技創新環境減少的發展方向。劉玲(2005)指出我國現行科研體制的弊端、傳統思想的束縛是我國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的主要原因。同時指出形成崇尚科學的良好環境,增大科研投入力度、優化科研資金投向,加強科學道德觀念、優化科技隊伍等措施有利于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孫健敏等(2007)根據全國科技工作者的調查數據,分析了目前影響我國科技工作者創新的主要環境因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國內還有不少學者從區域的視角對科技創新環境進行了研究,蓋文啟(2002)認為,區域創新環境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促進區內企業等行為主體不斷創新的區域創新環境(靜態的環境);二是為進一步促進區域內創新活動的發生和創新績效的提高,區域環境自身不斷隨著客觀條件的變化,而不斷自我創新和改善,以形成自我調節功能的區域創新系統(動態的創新環境)。蔡秀玲(2004)認為,創新環境是國家政策與法規、管理體制、市場和服務的統稱,是指為創新提供規則和機會的體制和結構因素。創新環境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不僅包括經濟要素(資金、勞動力等),還包括各種非經濟因素(社會文化)。以上國內外關于創新環境的研究成果,為我們深入進行科技創新環境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礎。但無論國外還是國內,對創新環境的研究,主要都是基于外部環境這一視角。本文通過了解對廣大科技工作者的調查,了解、分析科技創新主體對創新環境的一些看法和希望,從內部環境的角度對科技創新進行探索,是本文研究的意義所在和新穎之處。

創造良好科技創新環境的意義

率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激發科技工作者的創新欲望,是提升上海整體創新能力的關鍵所在。進入21世紀后,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的推動作用日益凸現,決定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綜合競爭實力。創新是一種復雜的知識學習和創造實踐活動,其活力來自于創新要素及其相互協調能力;而這些要素能力的發揮需要在一定的“空氣”中進行,這種空氣就是創新環境。創新主體只有在一定的創新環境中才能有效地培育和展現出創新活力??萍紕撔颅h境則是科技創新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理空間,它影響和制約著科技創新活動的質量。1.良好的創新環境可以為科技工作者提供寬松的科研創新氛圍,有利于他們最大限度發揮創新潛能。良好的創新環境可以提供寬松的科研創新氛圍,對科技創新具有巨大的激發作用,允許失敗的寬容的創新氛圍,可以極大限度地發揮科技工作者的創新潛能,提高他們科技創新的成功率。華人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朱棣文(StevenChu)在他的諾貝爾獎講演中說:“貝爾實驗室是研究的樂園”,“樂園”指的就是科技創新的優良環境,這是科技人員為了獲得重要科技成果所極其渴求的,朱棣文認為那時的貝爾實驗室具有這樣好的治學人文環境。貝爾實驗室第一任總裁、二戰時期為美國戰時科技大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長尤厄特(FrankB.Jewett),對于科學研究的氛圍說過這樣的話:“所有豐產的科學是人的頭腦工作的結果,是在極其自由的氛圍中才能十分繁榮起來的。事先沒有任何人或群體能預言別人的頭腦里會產生出什么思想,也不能制約人們產生新的想法,他們能做的最大事情只能是為創造性的努力提供有利的環境。如果必要的話,只能在后來對那些創造物的用途施加控制,以便它們將會有益于社會,而不是對社會有所損害”。由此可見,在硬環境基本具備的情況下,科技創新最需要的是科技工作者在學術上能獨立自由思考,知識底蘊要廣博而豐富,充分交流,以及能激發新穎的創新思想的人文環境,也就是我們說的寬松、活躍的軟環境。科研管理者最不應該做的是挫傷和限制這種環境,而應為這種良好的創新環境的形成和發展做出竭誠的努力。2.良好的創新環境可以為科技工作者提供科研創新支持,有利于調動他們的科研創新積極性??萍脊ぷ髡叩目萍紕撔路e極性關系到科技創新項目的多少以及創新的成敗,而創新積極性離不開一個良好的創新環境。良好的創新環境給科技工作者提供優越的科研條件,首先從科研硬件措施上提供保證,在科研設備、儀器、實驗室、科研信息平臺等方面保證科技工作者的創新能夠順利進行;其次從軟環境方面給予支持,比如在技術專利的申請和保護、科研成果的轉化、科技中介的培育和規范、對科研創新的社會認同等方面給予支持,以及對提高科技工作者的收入,形成良好的創新軟環境。當創新硬環境和軟環境都形成后,科技工作者的科研創新成功率會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同時成果的轉化和專利的申請以及創新的回報會得到極大的提高,從而會最大限度地調動科技工作者的創新積極性,促進全社會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3.良好的創新環境可以吸引全國乃至全球的高端科技人才云集上海,有利于提升上海的自主創新能力。上海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提供科技工作者寬松的創新氛圍,允許失敗,減輕科技工作者創新的壓力。良好的創新環境可以充分調動科技工作者創新經濟性和創新的效率。因此良好的創新環境可以對全國其他地區的科技工作者形成強大的吸引力,讓更多的富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尖端科技人才來到上海。甚至可以利用上海進行國際化大都市建設的契機,吸引大量的海外科技人才來到上海從事科研工作。當大量優秀科技人才來到上海后,自然會提高上海的科技創新能力,形成大量的自主創新品牌,給上海的經濟提供新的增長潛力。

上??萍脊ぷ髡邉撔颅h境存在的問題

上海的科技創新能力在逐年得到提升,科技創新環境也在逐步改善,但是良好創新環境的培育也存在不少問題,這些問題對上海今后的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會產生一定的制約作用。盡管有關部門不斷出臺相關政策進行規范,如教育部在2004年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第一部《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學術規范》,用以規范學術道德行為,科技部也于2006年11月7日《國家科技計劃實施中科研不端行為處理辦法(試行)》,該辦法于2007年1月1日起施行。但要建立良好的學術風氣,依然需要長期的、多方面的不懈努力。上海的科技創新環境依然不容樂觀,在科技工作者隊伍中,學風浮躁、學術不端行為仍比較突出。經過對問卷的梳理以及對部分科技工作者的訪談,歸納出上海科技創新環境面臨以下六個問題。1.科研項目申報方面存在不少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是審批程序不透明??蒲许椖康纳陥笾苯雨P系到科研經費分配的公平性,利用職權、關系、學術地位影響科研項目的申報結果,嚴重影響到科研項目中標的結果,從而扭曲科研資源的分配,降低科研經費的使用效率。最終會導致科技工作者創新的積極性,創新的動力,影響科技創新的成功率。上??萍脊ぷ髡咴陧椖可陥蠓矫娲嬖诓簧賳栴},從調查的數據來看,313位科技工作者中有43.13%的人認為審批程序不透明,拉關系/走后門嚴重、申報手續復雜、基礎研究不受重視、申報周期過長、招標信息不公開的比例分別為38.98%、24.92%、21.73%、19.17%、17.57%。313位科技工作者中有45.37%人目前財政支持的科研項目經費管理制度基本上合理;27.48%的人認為經費管理太緊,不利于工作;12.14%的人認為經費管理太松,容易造成浪費和濫用。2.上??萍脊ぷ髡邉撔颅h境中缺乏將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機制,導致產學研之間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脫節。產學研緊密結合是提高科技創新效率和科技創新回報率的重要環節,緊密結合的產學研,從市場需求、企業生產、大學科研機構的研發等方面進行了合理的平衡與銜接。保證隨著消費者的對產品功能的變化和不斷升級的需求,企業從市場的變化中發現對產品的新的需求,然后把市場信息準確無誤地傳遞給大學科研機構或者企業自身建立的科研部門,按照市場的需求進行科技創新?;蛘呤瞧髽I將大學科研院所等機構的科研成功中的有市場需求的部分進行生產轉化,滿足市場的需要。其中需要科技中介機構的牽線搭橋作用,讓雙方的信息進行有效的溝通。上海在開展產學研合作上存在不少困難,供需信息不暢通、找不到合作對象,利益分配機制不完善和大學/科研機構的研究脫離實際是三大主要的困難。在我們調查中有642位科技工作者對產學研合作的困難或障礙做出了評價,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困難:供需信息不暢通、找不到合作對象,利益分配機制不完善和大學/科研機構的研究脫離實際,所占比例分別為32.09%、26.32%和25.39%。各方互不信任和企業不愿意出錢所占比例都為17.13%。可以看出,要想提高產學研的結合程度,讓更多的科研成果能夠迅速轉化為生產力,讓科研更好地為企業生產服務,必須建立為科技工作者于企業溝通合作的信息平臺,確??蒲许椖繛槠髽I所需要,不至于偏離市場實際需求太遠。3.上??萍贾薪轶w系尚需要進一步完善,特別是科技中介機構的管理體制不順和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改革開發以來,上??萍贾薪楂@得了快速的發展,在科技成果的轉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形成了上海技術交易所、上海技術產權交易所、上??萍奸_發交流中心、上??萍汲晒D化服務中心、上海科技創業中心和科技評估中心等單位為代表的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在科技信息傳遞和咨詢、科技成果轉化、對專利、技術、創新等評估方面做出了大量的成績,為科技創新提供了大量的支持和幫助。但是隨著改革開發的繼續深化,大量的科技中介機構應運而生,對科技中介機構相應的管理辦法和法律法規的制定沒有及時跟上,過去的法律法規跟不上新的形勢發展的需要,導致科技中介機構的管理體制不順和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健全。比如由于對技術交易場所技術交易方面缺乏相應的法律規定,供需雙方分散自由的場外交易仍然占有很大的比例,這樣既造成了寶貴的技術資源的大量浪費,同時也給地下的技術詐騙活動提供了可趁之機,使技術商品的潛力難以得到充分發揮。另外政府行政部門對科技中介機構存在多頭管理和政企不分的問題,以及中介機構從業人員的素質落差大等種種因素造成中介機構自身的管理跟不上,導致了一些科技中介機構無論是在機構內部的管理還是外部的市場運作上均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混亂。缺乏統一的科技中介機構地方性法規,僅靠相關部門頒布的規章制度難以確立科技中介機構的法律地位,難以發揮它們對科技創新信息的傳遞、科研成果的轉化和科技資源流動的促進等方面的巨大作用。4.科技工作者所在單位的人事管理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合理性,影響科技工作者創新積極性的發揮??萍脊ぷ髡咚趩挝坏娜耸鹿芾碇贫葘萍脊ぷ髡叩膭撔路e極性的發揮有一定的阻礙作用,主要表現在選拔聘用制度、職稱評審制度、職務晉升制度、工資/薪酬制度、進修培訓制度等方面。從我們的調查結果來看,有204人覺得單位的人事管理制度對科技工作者的創新積極性具有阻礙作用,所占比例為16.09%。在204人中,有66.67%的人認為人事制度的阻礙作用表現在工資/薪酬制度上。收入分配制度的不合理主要表現在收入差距太太,個人收入與能力業績不成比例,收入分配過于平均化,缺乏激勵等幾個方面,所占比例分別為32.54%,27.00%和18.62%。收入差距過大,不利于形成穩定和諧的科研團隊,不利于科研創新的持續性,特別是一些年輕人的科技工作者在科研創新中所獲得的分配過低,影響到年輕科技工作者的收入水平,從而影響到他們對科研工資的熱情,阻礙他們的科技創新積極性和創新潛能的發揮,不利于科研團隊的后續發展。個人收入與業績能力的不成比例和缺乏激勵過于平均化的收入分配,會導致吃大鍋飯的流行,對那些熱情于創新并且取得了成績的科技工作者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不利于體現科研創新的價值。5.知識產權的保護有待于進一步提高,不端學術行為有一定的空間,對科研道德和學術規范知識的了解程度不高。知識產權的保護可以防止科技工作者的科研成果被其他人剽竊,有利于提高科技工作者對自己的科技創新成果的享受,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創新積極性。上海科技工作者存在知識產權被侵害的情況,從被調查的1300名科技工作者來看,有76人在知識產權上被侵害過,所占比例達到13.54%。知識產權受到侵害主要表現在成果被抄襲,所占比例為3.69%,文章未經許可被發表或者轉載所占的比例為2.77%,技術秘密被盜用的比例為1.46%。被調查的科技工作者中有642人對學術界存在的不端學術行為發表了看法。16.04%人認為科技工作者在沒有參與的科研成果上掛名的現象相當普遍;11.53%的人認為弄虛作假(如偽造數據)的現象相當普遍;10.59%的人認為抄襲剽竊他人成果的現象相當普遍;9.19%的人認為一稿多投、多發的現象相當普遍。科技工作者認為造成學術不端的主要原因有研究者自律不夠,現行評價制度驅使,監督機構不健全,處罰不嚴厲,學術規范教育不夠,學術規范和規章制度不明確。1300名被調查的科技工作者中有3.54%的人對于科技工作者的弄虛作假行為非常同情,21.46%的人對科技工作者的弄虛作假行為有點同情。有0.77%的人覺得這類弄虛作假的行為可以完全原諒,10.77%的人認為這里弄虛作假行為基本上可以原諒??梢娕撟骷龠€存在一定的被容忍的空間,必須大力加強科技工作者的科研道德和學術規范的教育。有12.62%的人對科研道德和學術規范知識了解比較多,56.62%人了解一些,23.15%的人了解很少。超過半數的科技工作者沒有系統地學習科研道德和學術規范知識。6.科技工作者普遍認為科技創新環境有待于進一步的改善,特別是挑戰學術權威的氛圍很不理想。上海科技工作者對科技創新環境的很多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評價,總體來看,普遍認為上??萍紕撔颅h境需要進一步的改善,這樣才有利于上??萍脊ぷ髡叩膭撔路e極性的提高和創新潛能的挖掘。從被調查的1300名科技工作者的評價來看,有三個方面不太理想,挑戰學術權威的氛圍、學術獨立不受行政干預和寬容失敗的氛圍是上海創新環境中比較嚴重的問題,認為上述三個方面一般的比例分別為37.38%,39.15%和43.54%;認為上述三個方面不理想的比例分別為42.00%,37.23%和34.85%。另外風險投資對創新的支持力度也不是很強,只有1.62%的人認為風險投資的可獲得性非常好,11.85%的人認為很好,51.00%的人認為一般,19.38%的人認為不理想。知識產權的保護、產學研合作、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三個方面不理想的比例都在10%以上。

改善上??萍紕撔颅h境的對策建議

科技創新環境的建設關系到科技工作者創新積極性的發揮和科技創新潛能的挖掘,影響到整個上海自主創新型城市的建設,最終會影響到上海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經濟的增長。因此改善科技創新環境,建立良好創新環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改善上??萍脊ぷ髡邉撔颅h境。1.加大政府對科技創新經費的投入力度,讓更多的科技工作者能夠得到創新經費的支持??萍紕撔禄顒咏涃M不足是上海一部分科技工作者創新活動重碰到的問題之一,調查樣本中有43.01%的科技工作者遇到科技創新經費不足的困難。世界各國的經驗表明,加大政府對科技創新經費的投入是改善科技創新環境的重要舉措之一,美國政府長期以來一直注重對科技創新經費的投入,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效果。上??梢酝ㄟ^以下四個方面來加大對科技創新經費的投入,讓科技工作者有更多的機會參與科技創新活動。一是增加科技創新活動經費投入占上海GDP的比重,保證每年的政府經費投入的增加比例不低于當年的GDP的增加比例;二是政府以大量商業合同的方式,向企業直接投入研發經費;三是采用稅收激勵政策,對所有商業性公司和機構以及個人,如果其從事研發活動的經費同以前相比有所增加的話,可獲得相當于新增值的一定比例的退稅;四是加強財政資金對基礎科學創新的支持力度,提升上??萍脊ぷ髡咴谌珖踔寥澜缰匾诳l表的論文數、取得的科技成果數。通過上述措施可以增加科技工作者的科研經費,提高科技工作者獲得科技創新經費的資助比例,減少科研項目申報中審批的尋租行為,提高評審的透明程度和項目的易獲得性。2.加強產學研平臺建設,促進產學研信息交流,提高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比例。加強上海企業、高校、科研機構之間的合作,加快推進科技工作從“科技系統內部小循環”進人“經濟社會發展大循環”,把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全面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大循環之中。把握創新規律,鋪就創新通道,構建產學研創新戰略聯盟。利用創新的外部分工,彌補內部創新資源不足或資源結構缺陷,加強對產業界的共性關鍵技術和競爭前產品的前期開發。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構建產學研合作創新戰略聯盟。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為此,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必須積極參與到“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的建設中去,主動瞄準企業發展中的重大技術、科學問題,承擔企業的重大項目,加強科研攻關,并積極促進科研成果向企業的轉化,以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與核心競爭力。通過產學研平臺建設,形成產學研戰略聯盟,在企業和高等學校、科研院所以及企業內部研發部門之間形成相互信賴、相互交流的合作機制,可以促使市場需求信息和研發機構的研發信息之間的整合,做到以需求為導向,同時又可以引導市場、培育市場,做到企業與研發機構之間的雙贏,形成良性互動的局面,自然會提高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比例,反過來又可以提高科技工作者的收入和創新經費,產生更多的可以轉化為生產力的科技創新成果。3.加大對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鼓勵科技創新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動。加強對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是提高上海科技工作者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選拔有的杰出貢獻的學科帶頭人,讓他們組建自己的研究團隊,通過團隊合作的形式加強對科技人才的培養,形成一定的人才梯隊,既有利于科研團隊的合作,又可以避免科技人才資源的浪費。出臺對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政策措施,通過“三配套”的特殊政策,即“人才梯隊配套、科研條件配套、管理機制配套”,讓從事科技創新的拔尖人才擁有良好的事業環境,創建“一站式”服務機制,為高層次的科技創新人才開辟“綠色通道”。從參與科研創新項目、科研設備等硬件措施的配套和科研工作的收入和獎勵等方面來加強對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鼓勵上??萍既瞬庞酶嗟木氖驴萍紕撔卵芯俊萍紕撔氯瞬诺目蒲歇剟罱涃M實現稅收優惠,對一些引進的稿層次的科技創新人才、學科帶頭人的高收入實行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鼓勵科技人才合理有序的流動,讓廣大科技工作者能夠根據自身的研究特長以及企業、研究機構的需求自由的流動。破除認為設置的限制科技人才流動的制度。讓上海科技工作者能夠在企業、研究機構和高等院校之間合理有序流動。加強實施上??萍紕撔氯瞬艖鹇缘牧Χ?,積極參與國內國際高層次的科技創新人才爭奪戰,圍繞重大項目的需求,加大對國內外頂尖人才包括高水準人才團隊的引進力度,提供一切可能的保障條件,形成一個吸引優秀科技創新人才的技術創新人文環境;同時,改革人才激勵機制,采用多種形式留住和使用好科技創新人才,并探索利用期權等各種激勵機制提高技術創新人才的收入水平,充分體現技術創新人才的創新價值。4.規范完善科技中介機構的服務功能,讓科技中介機構為科技創新提供全方位的服務。隨著經濟的發展,以上海技術交易所、上海技術產權交易所、上??萍奸_發交流中心、上??萍汲晒D化服務中心、上??萍紕摌I中心和科技評估中心等單位為代表的科技中介服務機構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在促進科技信息的交流和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方面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萍贾薪榉諜C構促進了一大批科技成果,特別是高新技術成果正在向生產領域擴散,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上海資產評估機構和項目評估機構在科技管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上??萍甲稍儥C構在上海科技和經濟發展中起到了參謀和信息傳遞的作用。上海技術交易所在對外技術交流活動中上海已從單向引進國外技術,發展到積極參與國際技術貿易。加強健全科技中介機構法律法規,讓科技中介機構在法律制度下合理地運作,為科技創新活動提供規范的服務;理順科技中介機構自身的管理體制,和改變政府多投管理的局面,促使科技中介機構公平有序競爭,更好地為科技創新服務。加強對三類科技中介機構扶持和發展:一是為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技術應用提供服務的中介機構;二是利用技術、管理和市場等方面的知識為企業提供咨詢服務的機構;三是為科技資源有效流動、合理配置提供服務的機構。5.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提升所有科技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和學術規范。在調查中有13.54%的科技工作者受到過不同類型的知識產權方面的侵害,這樣會影響到被侵害科技工作者的科技創新積極性,同時也造成了科技創新評價的不公正性,進一步扭曲科技創新的激勵作用,減少原創性的科技成果的產生。制定更加符合科技創新特點的法律法規,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加強上??萍脊ぷ髡邔χR科技創新成果的專利申請、科技成果向產品的加速轉化,讓更多的科技工作者能夠免受知識產權方面的侵害。加大對知識產權侵害的處罰力度,讓一些剽竊他人專利成果的人受到一定的制裁,讓周圍的人不敢輕易侵犯他人的專利成果和學術成果。拓寬科技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和學術規范相關知識的獲得的渠道,從大學階段和進入科研崗位后的繼續教育中加強對科技工作者的職業道德教育,減少對別人科技創新成果和專利的抄襲、剽竊行為。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學術規范的教育,以避免一些因為學術上的不規范行為而造成對別人科技創新成果的侵害。6.營造適宜創新的人文環境,激發上??萍脊ぷ髡叩膭撔聺撃?。進一步優化人文環境,可以激發上海科技工作者的創新潛能。適宜創新的人文環境是科技工作者創新環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激發科技工作者的創新潛能、創新思維的關鍵之處。北京大學校長許智宏在第一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期間,在回答記者提問中國何時獲得諾貝爾獎時講道:“我覺得我們的大學應該首先營造一個適宜的環境,先營造科技研究環境,人文環境,有了很好的環境、良好的土壤,諾貝爾獎獲得者無論在哪個研究機構或在哪個實驗室產生出來,就不覺得奇怪了”。沃森在獲得諾貝爾獎的大會上致答詞時說,“我們獲得如此高的榮譽,非常重要的因素是由于工作在一個博學而寬容的圈子中……”,“博學和寬容的圈子”就是他們適于進行科學原創的人文環境。華人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朱棣文(StevenChu)在他的諾貝爾獎講演中說:“貝爾實驗室是研究的樂園”,“樂園”指的就是科技創新的優良環境,這是科技人員為了獲得重要科技成果所極其渴求的,朱棣文認為那時的貝爾實驗室具有這樣好的治學人文環境。上海要在全社會形成一個良好的科技創新人文環境,塑造一個寬松、包容的創新氛圍,允許科技工作者,特別是青年科技工作者自由發言、挑戰學術權威。允許科技工作者創新失敗,改變“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對科技工作者的評價方式,對科技工作者的創新要以原創和思想為主,符合社會需要、時代進步的及創新活動就是失敗了,也要對他們的失敗表示理解,減少科技工作者對創新失敗的壓力。

本文作者:陳國政工作單位: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