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技術創新采取措施

時間:2022-05-13 11:22:53

導語:國有企業技術創新采取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有企業技術創新采取措施

[摘要]經濟全球化與信息技術革命推動技術創新進入密集活躍期,劇烈影響全球經濟貿易環境,加快了全球科技創新板塊變動和產品變革重構,關鍵核心技術的公關、突破與創新不僅對人們生活工作方式產生巨大影響,也對人們思維模式產生了重要影響。本文簡要介紹分析了當下國有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因素,以及應當采取管理、技術措施,期望為國有企業技術創新提供參考和建議。

[關鍵詞]企業創新;因素;措施

經濟全球化與信息技術革命推動資本經濟轉變為信息經濟和知識經濟,技術創新引領世界新的發展方式,而我國國有企業更應適應當今科技發展形勢,依托研發創新,帶動我過科技發展走在當今世界強國前列。國有企業即國有控股企業,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別代表國家履行現代公司制股東職責的國有企業,包括中央和地方國資委及其他管理機構監督管理的企業。國家對企業產權擁有所有權,最高權力機構也是由國家派駐的代表構成,國有企業經營盈利行為處處體現了國家利益與政府意志。國有企業作為一種經營組織模式,同時具有經營性和公益性企業的特點,其經營性體現在為國家賺取稅收和利潤,其公益性體現為在一些基礎性行業、民生保障性行業提供產品及服務,起著調和穩定國民經濟各個方面發展的作用。技術創新是指通過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新服務等方式創造新技術的一種經濟活動,從技術新構想到應用于實際生產,同時產生社會效益的商業化全過程活動,整個過程關鍵在于技術開發的經濟化。技術創新戰略包括自主創新、模仿創新、合作創新等方式。下述,就影響國有企業技術創新的因素加以分析,提出強化國企技術創新的措施。

1.國有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因素

1.1基礎研究

我國研發總支出占GDP的比例在相當長一段時間低于1%,近年雖逐漸增長到2%,但其中主要是應用研究,用于基礎研究的多年來僅占到國家研發總支出5%左右,發達國家均在15%以上,德法兩國更達到20%,我國研發總支出占比仍有待進一步提高。我國目前擁有全球數量最多的技術創新人員,但基礎教育、短期獲利和物質收益等因素嚴重干擾了人員成長。另外,我國科技資源較為分散,有許多科技人員重復申請項目,同時還得頻繁接受各種項目評估評價檢查,這就導致很少有科技工作者能靜心從事風險高、探索性強、周期長的基礎性研究課題。此外,社會整體控制弱化,穩定支持欠缺,各個創新單元分工不夠明確,功能漸趨統一,這都造成項目研究混亂。對此,科學研究需要加強統籌思考,協調各項目研究的范圍與深度。

1.2創新效率

國企資產回報率相對較低。國企資產回報率相對于民企而言人仍處于相對較低的水平,同行業國企比民營企業資產回報率低2-5個百分點,這是國企目前遇到的困難問題,從企業發展的目標來看,仍需大幅度提高投入產出比。國有企業在技術研發效率上與民營企業也還有較大差距。研發投入資本數額相差不大,但整體運行效率仍有不小差距,每1億元研發支出獲得的有效發明專利數,國有企業僅為民營企業的41%,是外商投資企業的68%。整體上,國有企業的創新能力明顯不足,仍需要繼續推進和深化改革。目前,國企和民企都面臨同樣的營銷競爭,如果不能及時解決研發效率和技術創新問題,也必然將在市場競爭中遭遇到巨大挑戰。

1.3科技成果轉化率

科技成果轉化率是科學技術研究成果商品化的成功率。目前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不足30%,而發達國家這一比例達到60%至70%;我國2016年科學技術進步對社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6.2%,與發達國家70%左右仍有較大差距??萍汲晒艹浞譂M足市場需求且能產生良好經濟收益,更容易被推廣;而與消費者脫節或是社會需求范圍相對狹窄的科技成果,特別是一些不成熟、不完善的科技成果,由于經濟指標尚未能符合生產要求,也不能產生經濟效益,往往難以推廣。我國目前以論文數量衡量科技人員的學術水平與創新水平,對于科技成果綜合性評判更重視數量,對質量的要求仍較低。盡管我國科研人員數量已達到世界前列,但這些科研人員因職稱晉升需要更加重視,相反對于成果轉化慢、開發難度大、耗用時間長的項目開展研究則存在困難,更難以充分體現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

2.采取措施

2.1完善創新機制,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相結合

管理創新是保障。管理創根本目的是促進企業構建穩定的創新管理支撐體系,建立優化配置資源、持續激發創新的企業整體管理架構。國有企業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構建當代甚至面向未來的技術創新組織,通過設立技術創新專職管理部門,不斷優化企業組織架構,打造專業技術研究團隊,同時仍需關注日常漸進式基礎創新,從而帶動員工創新激情,獲取企業技術創新成果。國有企業立足全球信息化大發展,建設完整的技術創新信息管理軟件系統,結合現代網絡及數據處理信息技術,提升各種技術信息處理分析能力。技術創新是核心。國有企業需努力圍繞技術創新的核心作用,構建穩定的技術創新機制,在完善創新管理平臺基礎上,提升自主科技創新能力。國有企業應采取自主研發和合作創新相結合的模式,既要充分發揮宏觀作用,通過企業聯合、項目合作、“產學研”結合等方式,在重大技術創新中發揮帶動作用,下決心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問題;也要匯滴水以聚江河,通過循序漸進方式開展技術創新,推動產品、工藝、設備、材料、服務等方面創新,形成擁有核心技術的生產效率、產品質量及服務能力。

2.2突出創新主體,完善現代企業制度

國有企業以產權為基礎,對所屬財產進行合理的支配與使用,完善產權制度,充分發揮產權制度區屆、激勵、約束、交易等功能。企業產權制度的運行情況最終會影響到資源配置的效果,實現企業資源優化配置,一方面要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要促進資源的合理流動,進而影響企業創新效果。組織制度是企業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是企業從事組織活動的基本規則。企業組織制度實際就是規定了企業組織架構及運行要求,明確了各部門的職責與權利,同時也明確了組織內人員行動方向及相互之間行為關系。完備的企業組織制度可以為技術創新管理部門和技術人員提供良好的組織環境,使企業各種資源能夠協調一致地實現技術創新目標。管理制度是企業在管理思想、管理組織、管理人才、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等方面的集中體現,特別是建立完整的研發管理制度,健全完善能夠完全滿足企業需要的研發體系,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發管理制度,才能促進企業的研發工作,穩定提高企業產品的技術水平。

2.3加強基礎研究,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

國有企業需面向未來長期發展和提升核心競爭力等提前基礎研究部署,加強基礎研究,以應對日新月異的科技創新變革;在研究模式、評價機制、人才招聘、職稱評定、組織制度等方面積極探索,形成技術創新體系,并積極推進企業應用,讓基礎研究配套體系落到實處;加強掃除高校、科研院所之間人才流動,通過共建技術中心、委托開發、合作項目等方式,開展技術創新研究;加快“產學研”之間融合貫通,逐漸形成基礎研究、應用研究以及技術創新相互貫通發展的科技創發展環境。國有企業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之間橫向交流,通過聯合創新的方式,支持承擔企業甚至國家科研項目,用實際應用科技成果獲得國家資助,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用科技產品增效來提高技術創新團隊的社會地位和盈利水平,進而推動高校及科研院所研究方向,提高高校及科研院所研究水平,通過技術創新發展推動對社會進步。

2.4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激發創新活力

國有企業需增強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遵守國際知識產權保護公約和國內相關法律法規,遵循企業間有關知識產權保護的合同,加快知識產權戰略規劃,在尊重他人知識產權,學習外部先進知識產權同時,更應立足自主創新,注重保護本企業自身知識產權,提高本企業保護、運用和創造知識產權的能力。國有企業需加強宣傳保護知識產權,與社會各界共同致力于知識產權事業的健康發展;認真履行與知識產權相關的企業責任,增強全體員工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共同推動企業保護知識產權。國有企業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或核心技術,擁有本企業所在行業領域更多的自主知識產權,進而才能擺脫受制于人的弱勢地位,才能更具經濟競爭力,才能更具國際影響力。

2.5以創新人才為本,營造崇尚創新的企業文化

國有企業要實現創新引領,重點在人。國有企業要把尊重科技創新人員的科研活動主體地位落實到位,建立并完善符合科技創新特點及規律的管理制度,堅決堅持以人為本,持續增加對科技創新人才的支持。國有企業應重點圍繞科技創新人才配置各種資源,包括完善創新機制、營造創新氛圍、配套創新經費等等,推動科技創新人員更加高效開展各項技術創新工作。國有企業需充分保障科研人員各項工作和生活條件,放寬科技創新人員在科技項目立項選題自主權,釋放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強化建設企業技術創新核心團隊,落實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對科研骨干在內部績效工資分配時予以傾斜。國有企業首先應尊重科研人員的個性,構建知識共享平臺,依靠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加強不同方向、不同類別、不同層面的知識信息互通交流;針對企業自身生產經營方向,從公司總體發展戰略規劃培養行業技術創新領軍人才和核心人才,為企業技術創新注入連續不斷的人力資源;在人才團隊技術上,通過完備的體制機制,吸引匯聚優秀技術創新人才,打造具有未來視野、戰略思維、進取精神、勇于開拓的技術創新人才隊伍;建立健全容錯糾錯機制,營造激勵創新的良好環境,形成支持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鮮明導向;創新文化必然是人本文化,逐漸形成激勵探索、鼓勵超越、包容挫折的創新文化。

【參考文獻】

[1]國有企業百度百科[EB/OL]

[2]陳文健,國有企業提升創新力的五個維度,經濟日報[N],2020-04-10.

[3]丁紅梅,趙立春.國有企業技術創新滯后的原因與對策分析[J].勝利油田黨校學報,2002(3):58-60.

[4]周瑋,范月龍,高璐,等.影響國有企業技術創新的因素分析[J].北京:企業改革與管理,2017(13):5,12.

[5]趙秀麗.國家創新體系視角下的國有企業自主創新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3.

作者:唐誠 單位:安徽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技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