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質量論文:小議食品質量影響原因及防范策略
時間:2022-02-22 05:30:14
導語:食品質量論文:小議食品質量影響原因及防范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魏想明謝云峰工作單位:湖北工業大學管理學院
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影響因素
原材料供應商食品供應鏈的源頭是農戶。理論上講,農產品供應鏈系統難以將農村、落后地區與發達地區緊密聯系,加上農村物流基礎設施落后等因素,致使食品供應鏈系統的優化工作難度加大。農產品在種植、養殖過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農藥、化肥、工業“三廢”的污染,亂用添加劑和防腐劑給人們的健康形成了嚴重隱患。食品加工商現階段我國食品產業規模普遍偏小。大多是10人規模以下企業,特別是沒有生產資質的小作坊、小工廠大量存在,極大地限制了食品的規模效應。許多食品加工企業衛生狀況不達標,生產過程處在無監管狀態。生產人員沒有經過健康檢查,甚至沒有嚴格的崗位培訓,導致安全事故頻發。食品儲運商運輸損耗與冷鏈物流問題。據統計,由于我國冷鏈物流及基礎設施發展相對滯后,倉儲貨柜等達不到標準,導致許多出廠合格的食品,在流通環節變成不合格的食品,甚至成為腐敗變質的食品。食品在運輸途中的腐爛變質給我國帶來每年750多億元人民幣的損失。易腐變質食品從原產地收購、加工、貯藏到消費的各個環節并不能完全處在冷鏈環境的有效控制下。監管方面現階段我國的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帶有很強烈的短期行為色彩,通常是在發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之后,各有關部門才會行動起來,并且大都只會處罰卻不加以指導和糾正,以處罰代替監管。工作方法大多是采取突擊檢查,階段性的進行專項整治,一旦風頭過去,食品安全事故還是反復出現。所以問題的關鍵還是監管機構沒有采用一套行之有效的技術、管理手段來對其實現全程監管。
我國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事件頻發,食品供應鏈的源頭、儲運、監管、終端銷售更是問題層出不窮,嚴重威脅著我國消費者的健康和合法權益。原材料供商數量多分布廣,且企業成熟度低農戶作為最原始的原料供應商,數量巨大,分布較廣,管理難度很大。由于上述現狀,使得源頭的物流工作復雜且繁瑣。2008年9月,石家莊三鹿集團生產的嬰兒奶粉,被發現含有三聚氰胺導致多名嬰兒出現腎結石。據衛生部通報,截止2008年12月底,全國累計因食用三鹿牌奶粉和其他問題奶粉導致泌尿系統出現異常的患兒共29.6萬人。石家莊三鹿集團為了解決原材料問題,分散向各地收購牛奶,因此在奶農和乳企之間設立了許多奶站,各散戶的奶都通過奶站被集中送至三鹿的各家工廠。這些奶站或者由三鹿直屬、或以個體加盟形式存在,布局比較分散。這種輕資產的經營模式由于將養殖成本分散化,三鹿能夠輕裝上陣從事高附加值乳品加工生產,在解決了奶源不足問題的同時使得三鹿集團效益迅速增長。但這種急功近利采購模式的采用失去了奶源的品質保障。參與主體之間缺乏協調約束機制國內食品業對食品供應鏈理論研究及管理認識不夠,供應鏈各環節之間缺乏必要的溝通與聯合,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對產品的標準化和規格化認識不足,食品供應鏈物流過程中缺乏必要的監控等。2011年10月9日,跨國零售巨頭沃爾瑪在重慶的13家門店被當地工商部門責令停業整頓15天。重慶官方透露,該公司在重慶的10余家門店近兩年銷售假冒“綠色食品”豬肉逾63噸,非法牟取利益人民幣73萬余元。同時,沃爾瑪重慶九龍廣場分店還發生了散裝食品未依法標注法定條款,食品標簽含有虛假內容等違法行為。此事的爆發,沃爾瑪“綠色供應鏈”徹底毀信,零售業巨頭沃爾瑪自己在供應鏈下游環節出現的嚴重問題,導致所謂的安全綠色食品欺詐長達兩年之久,在中國,食品行業的整個供應鏈都非常脆弱,基礎信息還不夠完善現,因此,在生產行業中,應該有一套嚴格的許可制度。物流設施落后,質量安全意識差目前,我國80%的食品通過公路運輸,而公路運輸中專用運輸工具又較為缺乏,此外,食品倉儲容量不足,庫點分布不合理,規模普遍偏小,質量安全意識不足等都是確實存在的問題。2012年9月,深圳鹽田口岸查獲一例因運輸環節失誤導致的食品安全事故。檢驗檢疫人員查驗現場時發現,一個裝載有27噸巴西產凍雞翼的集裝箱不停地流出血水,卸貨查驗時發現大部分貨物已是變質狀態,其余小部分貨物雖未發臭但也有明顯解凍現象。經查實,該集裝箱由于在運輸過程中制冷系統出現故障,柜內溫度升至1.5℃,高于凍肉產品-18℃的保存要求,導致裝載的凍雞翼變質。物流企業應建立食品低溫冷凍環境和食品冷鏈體系,在實際操作中讓易腐食品始終保持合理溫度,確保食品在運輸過程中始終處于良好的質量狀態。監管不力近年來,食品安全事件不斷發生,屢見不鮮,食品安全事故屢禁不絕,這其中不乏監管部門的不作為、少作為的因素,反映了監督環節確實存在著一定的疏漏。2011年5月28日。央視播出了《食品安全在行動》的調查,有8成以上的被調查者認為,利益驅動和道德淪喪是食品安全問題屢禁不絕的一個主要原因。而對于食品安全監管難的問題,被調查者又是怎么看的呢?問卷調查顯示,認為是誠信不足的占到了53.6%,認為是媒體過度炒作的占到了32.1%,認為是政出多門和標準不清晰的分別占到了25%和7.1%,而認為監管不力的占到了60.7%。從這個調查結果不難看出,監管不力和誠信不足,是目前民眾對于食品安全問題不滿的最主要原因。
我國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的應對策略
針對當前我國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筆者認為,只有切實加強以下幾方面的建設,才能有效地改變我國的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的現狀,提高我國的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管理水平。健全法律體系,提高法律法規執行的有效性我國食品安全的法制化管理與發達國家還有不小的差距。我國食品法律體系的框架仍有待進一步的科學化、合理化、標準化。尚未構建一個合理的、有效率的食品安全法律體系。當前與我國的食品安全相關法律尚未覆蓋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部節點,尚存在空白、重復、交叉。比如,1995年頒布的《食品衛生法》規范的是食品的生產、采集、收購、加工、貯存、運輸、陳列、供應、銷售等環節的活動,卻不包括種植和養殖環節。2009年實施的《產品質量法》規范的是食品的生產、銷售活動,2003年實施的《農業法》規范的是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等產業以及與其直接相關的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傮w上看,種植、養殖等環節的食品質量安全領域尚沒有專門的法律予以規范。因此,健全法律體系,提高法律法規執行效率,是提高消費者信心的必然之舉。不斷完善標準體系,為提高產品質量提供技術支撐雖然我國已經初步建立了食品標準體系,但總的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標準有一定的差距,這主要體現在食品標準的總體技術水平偏低、檢測標準不夠詳細、食品標準政出多門、相互交叉、相互矛盾等問題。為了構建統一、權威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解決國內食品標準、行業標準重復、交叉、矛盾的問題,有效提高食品安全標準技術水平,為食品安全工作提供可靠、有效地的技術依據,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要著重從食品加工品及農副產品安全質量標準、食品工業基礎及相關標準、食品檢驗標準、食品加工產品標準、食品包裝材料標準、食品添加劑標準等系列加以規范和修訂,同時吸收最新科學研究成果和國際先進標準,盡快清理與食品安全相關的質量和衛生標準,及時糾正我國食品安全標準不規范、不夠嚴密的缺陷,穩步構建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加強食品安全供應鏈綜合管理,提高食品質量安全保障水平加強源頭管理,從源頭保障食品質量安全。通過加強產地周邊環境保護以及規范化肥、農藥、獸藥、飼料、添加劑等的使用,構建和完善食品的產地環境監測網絡,保證產地周邊環境符合安全、衛生生產要求,提倡發展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從原料、加工制造過程保證產品符合食品安全標準。嚴防偷工減料、以次充好、采用替代品等手段,嚴格按標準進行操作,加強生產中關鍵節點的質量控制,嚴格產品檢驗,對原材料、半成品、成品進行檢驗,發現問題及時處理,不要轉入下一過程以免造成損失,保證食品安全。構建并完善企業的信用體系,建立有效的監管機制唯有食品供應商、生產商和銷售商的溝通,健全誠信制度,食品安全才能得到有效控制。企業可以通過完善食品認證,使用國際通行的現代化質量管理、質量控制等有效手段,來證明其食品在生產、加工、運輸、倉儲、銷售全過程符合技術標準規范。提倡食品企業開展產品認證,推進管理體系認證,例如ISO9001、HACCP、ISO14000體系認證,并將認證“關口”前移,提高食品安全準入門檻。食品企業只有規范操作、誠信經營、嚴于律己,才能在市場上站穩腳跟。當今,社會各界對食品衛生安全的關注,是提高其質量安全水平的重要保障。通過提高消費者的自我保護意識,有效限制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場。通過報紙、網絡、電視等各類媒體,加強輿論監督,提高消費者的食品安全意識。曝光各類問題食品黑幕,將食品的生產、銷售過程透明,公開地展現在社會大眾面前。
- 上一篇:安全整頓論文:當代食品安全整頓的問題評議
- 下一篇:水務局會議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