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群眾文化建設與發展分析

時間:2022-01-27 04:10:33

導語:新時代群眾文化建設與發展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時代群眾文化建設與發展分析

摘要:本文通過對新時代背景下群眾文化活動存在的意義進行深入剖析探討,詳細闡述如何開展群眾文化的活動建設,指出干部管理隊伍的規范化,兼容并蓄地發展多元化文化,加強基礎設施開發力度,以及強化政府部門的管理職責等,同時,對于發展群眾文化的實現路徑給予探討說明,提出在傳承保護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融入創新思維,使得群眾文化在新時代能夠重新煥發生機,豐富內涵。

關鍵詞:新時代;群眾文化;社區管理;創建發展

一、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在解決了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基礎上,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也已得到明顯改善提高,而中華文明歷來不滿足于現狀,在取得了一定的勞動成果后,還要攀登更高的山峰,也正因如此,文化傳承才會延綿不斷、持續至今?!豆茏?#8226;牧民》中就曾提出“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中國人民自古就重視禮節、榮辱等精神層面的文化重要性,現階段的中國人民不僅要有足夠的物質滿足生活,還要追求更加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而群眾文化正是由群眾自發組成的群體性公益類活動,也是業余生活中一種自娛自樂的表現方式,它能夠吸引廣大群眾的積極參與熱情,充滿趣味性和娛樂性,是一種大眾消費行為[1]。群眾文化能夠滿足不同年齡段的人群共同加入,并從中得到滿足,體驗工作之外的快樂與幸福感,隨著當下群眾文化活動種類的多樣化,參與群眾的基數越來越大,對于分管群眾問題的社區及各級居委會的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地服務群眾,開展文化建設,提升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已然成為亟待解決的普遍社會問題,而且涉及到社會和諧穩定、百姓安居樂業,更是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二、群眾文化基礎建設

(一)隊伍建設規范化管理。群眾文化的基礎是廣大人民群眾,群眾文化的蓬勃發展也離不開群眾的參與支持,在提出四個自信時,就特別增加文化自信,當然這其中也包括中國特有的群眾文化,這也是伴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衍生而來的新的文化形式。為了進一步加強群眾文化建設,形成更加規范的組織與管理,就必須創建專業化的干部隊伍[2]。本著體現便民惠民的服務理念,按照群眾居住地的就近原則,組建以社區、居委會、村委會、街道辦事處等基層單位為個體單元的牽頭組織部門,動員所屬管轄范圍內的居民群眾積極參與群眾文化建設,同時,為了更好地維護和運營管理,可以吸收招納退休干部、老教師和青年志愿者等等人員加入,充分調動發揮每個人的積極性,組織人員結構也能滿足各年齡層、各社會層的群眾需要,最大限度推動群眾文化活動的有序開展,同時,在組織活動過程中篩選管理人才,鍛煉干部隊伍,提升組織管理能力,加快文化自身建設。(二)海納百川,創建多元群眾文化。文化建設不能只呈現一家獨大的現象,要百花爭艷、百鳥爭鳴,才能更加利于群眾文化的建設發展,在組織基層群眾開展文化活動和文化建設的過程中,要根據群眾需要和地方文化特點與優勢,因地制宜地循序漸進開展,組織干部管理團隊多學習,與其他地方組織多開展交流合作,海納百川、兼收并蓄,創建更加豐富多元的群眾文化,讓廣大群眾也有更多的選擇性,接受不同的文化洗禮[3]。除了群眾自發組織學習的廣為流行的廣場舞以外,還可以引入年輕人的健康操,或者國外引入的曳步舞,等等,凡是有利于群眾身心健康,體會生活快樂,提升幸福感的活動方式,都可以借鑒學習,只有把傳統與現代做到有機融合,積極促進文化建設的改革創新,更好地服務群眾生活,才能確保群眾文化保持新鮮活力、不斷完善發展。(三)加強軟硬件配套設施建設。近年來,我國雖然在城市建設、道路交通及公共衛生服務等方面投入大量的資金與精力,不斷改善百姓的生活質量,使得物質生活不斷提高得以滿足,但是,真正用于開展業余生活的精神娛樂場地卻十分有限,尤其對于一些條件要求較高的專業用地,更是少之又少,相對滯后。在國內市縣一級行政區域建設規劃有用于百姓健身娛樂的公園綠地、健身場館等專業場地,但是相對條件落后點的村鎮一級可供群眾開展活動的場地并沒有在政府工作的規劃中有明確要求,配套設施更是匱乏,除了土地用地的政策影響之外,村鎮政府對于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對于廣大農村群眾而言,不能享受與城市群眾同等條件的文化資源,基礎設施建設問題亟待加強解決。(四)政府部門的制度化、責任化建設。群眾文化關系到普通百姓的生活質量、健康生態,更關系到提出的“健康中國”發展理念的實踐落實,因此,黨政各級部門必須高度重視,親力親為。常言群眾之事無小事,在群眾文化建設方面更是大有文章、大有可為。這就要求政府管理部門要制定詳細的可行性建設發展規劃綱要,形成專門管理制度、構建管理組織體系,切實落實健康中國的各級責任目標,要把這一宏偉藍圖當作良心工程層層把關、逐級負責,尤其當前處于國際環境的疫情防控之下,群眾文化建設更聯系到群眾健康生活,通過文化建設帶動更多群眾參與文化健身、強健體魄,鞏固好群眾文化建設的群眾基礎[4]。

三、群眾文化發展路徑

(一)政府參與文化發展與保護。政府職能部門除了利用自身資源優勢,充分協調調度好加快用于群眾開展文化活動的場地建設,還可以發揮自身的人才優勢,組織培養各級管理干部和基層管理人員,認真履行踐行黨中央和各級人民政府下達的惠民政策,積極宣傳引導,組織群眾開展好文化創建活動。通過制定法律化的規章制度,對有益于群眾健康利益的活動進行保護扶持,同時,對于一些利用群體性活動之便開展的鄉村惡俗文化、賭博活動,以及傳銷活動等也要加強執法監管力度,堅決予以打擊,重塑群眾文化的健康干凈環境,為群眾文化的長久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保護。文化館是在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鼓勵下,存在的文化公共組織機構,具有資源整合、合理調配的政府權力,因此,在文化的宣傳調度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此外,文化館旨在面向群眾、服務基層,目的在于幫助廣大群眾更好地開展文化活動和文化建設,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化形式,滿足精神生活的需要,從而使得群眾在文化的熏陶感染下,提升自身文化素養和思想意識。由于群眾的文化基礎不盡相同,個人素質參差不齊,文化館的公共服務功能要滿足各個階層的文化需要,要具有專業性和指導性,引導群眾自發學習的同時,也要指導如何開展文化學習,通過文化的宣傳教育,更好地服務大眾、提升改變大眾,逐漸形成嶄新的精神面貌,展現新時代的生活風貌,幫助更多群眾充滿文化自信。(二)產業創新助力群眾文化的市場化發展。群眾文化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由于其自身具有龐大的群眾基礎,因此,也可以通過開發二級市場,促進群眾消費,從而帶動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隨著市場的規模效應不斷擴大,又可以將創新產品推向群眾、服務群眾,把群眾文化作為一種新興市場發展主體,與社會經濟建設相銜接,改變傳統意義上的文化概念,在群眾休閑健身的基礎上,以群眾文化為載體,帶動各行各業等關聯產業的創新經濟發展,深挖消費市場的內在潛力,拉動更多產業投入參與到群眾文化的發展當中[5],比如開展廣場舞活動,可以帶動音響設備的產業升級,改變有線設備為無線設備,提升服務品質;引進快手、抖音等短視頻APP平臺,開拓群眾視野,豐富文化內容,使得群眾在公共平臺實現學習交流,完善健身方式。通過此類方法的市場化管理推廣,既滿足了群眾對于休閑娛樂生活的精神需要,促進了文化產業的發展,也通過服務創新升級,帶動了文化的泛娛樂消費,拉動了經濟增長,創造了新的經濟增長點與社會效益,形成了文化發展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循環。(三)群眾文化的傳承發展與特色保護。群眾文化作為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化活動,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和區域適應性,是被地方百姓廣為接受的,也是傳統民俗風俗的一部分。而更加廣義的群眾文化也是和地方人文、地理、歷史等社會文化相關聯,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和意義。比如,傣族每年一度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湘西土家族的山歌對唱,以及廣東佛山的舞獅表演、賽龍舟等活動,都屬于群眾性的文化內容,因此,從這個層面而言,群眾文化也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需要我們結合地方特色與地域優勢加以區分,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傳承保護,在此基礎上,才能進一步改革創新,按照現代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再度重現,重新煥發傳統文化的生機,在保護中得以延續發展。

四、結語

群眾文化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一環,直接關系到小康社會的和諧穩定,關系到群眾精神文化層面的幸福感與滿意度,需要全社會各級力量共同參與到群眾文化的建設中來,為了長久發展作出共同努力。同時,在開展文化建設的過程中,也要注重對于傳統文化的保護,最終實現對于傳統的合理創新,賦予新的生命力,更加豐富完善群眾文化的內涵,實現多元化、多樣性地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學娟.基于群眾文化輔導工作創新的有效性探究[J].大眾文藝,2020(07):16-17.

[2]楊志杰.淺議青海藏戲對藏族群眾文化審美的影響[J].當代戲劇,2020(04):73-74.

[3]陳剛.試論群眾文化志愿者在群眾文化實踐中的重要作用[J].大眾文藝,2020(06):11-12.

[4]馬小亮.探析新媒體背景下群眾文化的傳播策略[J].傳媒論壇,2020(007):149-150.

[5]李靜.信息化時代群眾文化工作的探索與認識關鍵思路分析[J].產業創新研究,2020(06):99-100.

作者:厲輝 單位:綏中縣文化旅游事務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