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危機與商業銀行數字化對策

時間:2022-04-24 11:17:40

導語:疫情危機與商業銀行數字化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疫情危機與商業銀行數字化對策

摘要:疫情危機的發生導致社會經濟鏈條斷裂,供應鏈流通受阻,并不斷向上下游和其他節點傳導,引爆諸多潛在的風險點,對社會經濟產生巨大負面影響。本文以商業銀行為例,研究疫情危機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和管理危機的對策。研究表明,疫情危機的發生既是對社會經濟秩序的一種破壞,同時也會在應對危機過程中催生出一些新的行業、產業或經營模式的變化。面對疫情危機,數字化不僅僅是商業銀行應對危機的有效手段,更是商業銀行轉型升級的新方向。全面推進數字化對于其他行業應對疫情危機同樣具有示范和借鑒意義。

關鍵詞:肺炎;疫情危機;危機管理;公共衛生事件;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數字化轉型;產業鏈;風險管理

一、疫情危機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疫情危機對社會經濟活動的影響是全面而深遠的,既有直接影響,也有間接影響,既有短期沖擊,更有長遠的影響,其對商業銀行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一)增加財務成本。疫情危機下,一方面,商業銀行的營業網點直接停工停產,除線上業務外,線下業務幾乎全部停止,而同時人力資源、固定成本等剛性支出并沒有削減,且為了防疫情擴散還較以往增加了防疫、抗疫的支出。另一方面,客戶層面由于受疫情影響,營業收入減少,現金斷流,無法按期還貸還息;商業銀行為了救助客戶,不得不在突破財務盈虧點的情況下忍痛降息減費,這部分減少的收入可能變成沉沒成本,若客戶救不活,貸款就變成了壞賬。此外,由于疫情的影響,規模效益減弱。據江蘇迪普思數字經濟研究所調查測算,疫情將對受災嚴重地區的區域性商業銀行造成財務收入年減收在6個百分點。(二)加大不良資產。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不僅僅取決于管理水平,更取決于服務客戶的質量。疫情危機的背景下,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區域大面積客戶出現問題,商業銀行難以獨善其身,客戶直接破產倒閉帶來的影響就是產生大量的呆賬與壞賬;二是商業銀行為救助客戶形成的不良資產,從銀行客戶結構來看,中小微企業首當其沖遭受影響并且程度最深,而對應服務的中小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也將最為突出。據江蘇迪普思數字經濟研究所調查測算,疫情對受災嚴重的區域性商業銀行約造成新增1個百分點的不良率。(三)激活潛在危機。客戶和商業銀行都面臨潛在的風險威脅,在經濟上行周期還能通過發展進行稀釋,最終可能走出困境,但是在經濟下行,特別是疫情危機的背景下,各種潛在的風險將加快充分暴露,并加重其嚴重程度,各種風險點在同一時間點爆發。這使得本來可能化解或避免的風險可能成為現實。如同疫情一樣,帶有基礎性疾病的患者的死亡風險要比健康人患疫死亡率高得多,一些有潛在風險的商業銀行在疫情危機沖擊下,其潛在的風險加快了顯現的步伐。(四)削弱金融功能。支持經濟發展是商業銀行最基本的功能。在疫情危機沖擊下,商業銀行的信貸支持新增功能幾乎喪失:一方面,實體經濟的供應鏈本身已經由于疫情危機的影響斷裂,而金融的結算、信貸支持功能不能發揮更是加劇了斷裂程度;另一方面,金融結算、新增貸款的粘合、連接功能不能發揮應有作用,造成供應鏈硬性斷裂。金融血液功能的阻滯加重了產業鏈重構阻力,影響到實體經濟的應對危機能力。(五)放大風險系數。目前,世界就是一個地球村,是一個命運共同體。而在這個體系中,各個國家就是一個個微觀主體,各個主體之間的經濟依存度越來越高。在這樣的一個大系統中,即便是個體發生的微小變化都可能帶動整個系統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更何況疫情這種全球性風險事件的發生,其帶來的“蝴蝶效應”“多米諾骨牌效應”更是不可忽視。商業銀行作為現代經濟的樞紐,疫情危機可能成為風險的加速器,放大商業銀行固有的風險并進而演變成行為危機,甚至金融危機。疫情發生以來,到2020年3月21日,美國股市四次觸發融斷機制,這雖然與美國經濟的固有矛盾有重要的關聯,但疫情的影響也是最直接的因素。(六)拖累發展速度。疫情危機沖擊下,很難有獨善其身的主體,總體上商業銀行均放慢了發展速度。但是疫情在各地的發展情況并不均衡,且疫情影響傳遞、傳導效應會隨著地區遠近、時間有所差異,疫情重災區的商業銀行一般受害最為嚴重。不同地位的商業銀行受影響程度也是不同的,在同一家商業銀行,數字化程度不同的分支行、不同的業務種類受到的影響程度也不一樣。疫情對于全線下業務的商業銀行沖擊最大。因此,經歷疫情沖擊后,各家商業銀行的行業地位將重新排序。以上都是立眼可見的直接影響與損失,而從長遠的影響來看,可能會增加部分本身實力較弱的商業銀行退出市場的概率,降低銀行業整體增長基數,削弱整個行業市場的競爭力。

二、疫情危機與商業銀行數字化的內在邏輯關系

疫情危機與商業銀行數字化似乎并無直接的顯性關聯。然而,透過表面的現象,類似這類疫情危機與商業銀行數字化確存在內在的邏輯關系。歷次的疫情危機的發生,一方面給社會經濟生活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但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人類應對各種危機的管理能力,應對危機的過程中,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也會發生諸多變化,甚至催生、催熟很多產業、企業。從2003年的SARS事件的影響來看,一方面,疫情之后,中國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建立并逐漸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機制,加快我國公共衛生事業的大發展,并加大了對公共衛生事業的投資。另一方面,從改變社會經濟形態和發展方式層面看,極大地推動了互聯網事業、線上業務的快速發展。這一時期,可以說是中國的互聯網事業發展最快、發生質和量飛躍的17年,電子商務發展出現了突飛猛進的態勢,京東、淘寶等電子商務平臺緊緊抓住在此階段市場提供的需求機遇,各項業務快速增長,一躍成長為世界互聯網企業的巨頭,市場估值都在千億美元以上。2008年,我國電子商務交易總額大約3.4萬億元,而到了2013我國電子商務交易總額一舉突破10萬億元,2018年我國電子商務交易額已經達到31.63萬億元,較2017年增長了8.5%,2008~2019年間共增長了10倍①。與此同時,直播電商、跨境電商等成為電商業務發展的新趨勢。在互聯網金融領域的創新更是日新月異,第三方支付、互聯網小貸、眾籌等互聯網金融工具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高潮,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有關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的移動支付業務605.31億筆,金額達到277.39萬億元,支付筆數、金額同比分別增長了61.19%和36.69%。特別是互聯網小貸業務有力地服務了長期被傳統金融排斥在外的長尾群體中小微企業。而眾籌還給無數患有疾病的貧困家庭帶來了醫療治理機會,讓有愛心的社會群體在精準扶貧中發揮更大作用。在政策層面,中國人民銀行等部委共同出臺了《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等金融科技以及以金融科技廣泛運用的數字經濟的發展,已經轉化為新時代經濟發展的新模式、新特征,SARS疫情危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線上消費、電子商務的發展進程。本次疫情發生后,人們應對病毒最有效的措施就是自然人足不出戶、物理空間相互隔離,以防止通過接觸等形式形成交叉傳染。對于商業銀行而言,商業銀行所有從業人員之間、商業銀行與服務對象間都無法進行面對面的溝通與交流。按照傳統的線下思維模式,銀行與客戶之間的交易必須在固定的物理營業場所實現,而通過數字化,物理場所已經變成虛擬,銀行與客戶也可以突破空間的限制來完成交易,而且還可以突破傳統的八小時工作日的時間限制,即通過商業銀行的數字化可以實現客戶所要辦理的業務、商業銀行承辦的業務都在虛擬空間實現。從本次應對疫情的國內商業銀行來看,數字化程度高的商業銀行在應對疫情過程中表現得明顯更加主動和有效。如中國銀行業協會等單位發起的“無接觸貸款助微計劃”(以下簡稱“助微計劃”),計劃用半年左右時間重點支持1000萬家中小微企業,在金融服務方面主要以提供線上支付、線上小額貸款方式進行支持。其中,參與此活動的商業銀行中,政策性銀行3家,國有大型銀行6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8家,城商行42家,民營銀行7家,農商行17家,村鎮銀行21家。如江蘇銀行作為金融科技創新能力較強的城商行之一,疫情發生后,其以“無接觸”“不見面”的線上服務,通過“跨境e點通”一站式服務,“稅e融”產品、“融惠e點通”小微服務平臺,及時開通線上“抗疫頻道”,為企業提供跨境匯款、純線上貸款業務?!傲憬佑|線上貸款”業務較為火爆,因其正好滿足了疫情導致大家無法出行而實現足不出戶即可辦理金融業務需求之急。因此,疫情危機下,商業銀行數字化的實質不僅是線下業務完全線上化,而是以此為契機實現商業銀行的整體數字化轉型。這在數字化程度極高的香港金融領域表現更為突出,2020年3月24日香港第一家面市的虛擬銀行眾安銀行向市場推出了活期存款產品“ZA活期GO”,并同時宣告開業。實際上早在2018年5月香港金融管理局所的虛擬銀行的認可指引就明確指出,銀行、金融機構以及科技公司可以申請虛擬銀行牌照,并在2019年3~5月向平安壹賬通、螞蟻商家服務(香港)等8家機構發放了虛擬銀行牌照,而這些虛擬銀行都具有全線上、零分行的新運營方式,且有不同場景衍生業務,與傳統金融機構相輔相成。虛擬銀行就是一個完全意義上的數字化銀行。數字化不僅僅能解決商業銀行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更主要的是使商業銀行業務流程、經營模式、風險控制、管理成本等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應當說,疫情危機加快了商業銀行數字化進程,而商業銀行的數字化既是應對疫情危機的有效手段,也是加快商業銀行轉型升級的重要路徑。我們在審視商業銀行數字化發展模式時,應當同時從應對疫情危機和商業銀行轉型升級兩個維度來進行頂層設計。

三、疫情危機下商業銀行數字化管理的應對策

危機管理是管理學一門分支,其管理的目標、方法、流程等都有一定的通用模式和路徑。商業銀行應對疫情危機除了要遵循危機管理的一般方法、流程外,基于數字化的應對方略,需要統籌應對疫情危機、商業銀行轉型升級雙重目標。從目前商業銀行的數字化程度來看,其底層技術仍然是以自然人操作設計為基礎的,數字化程度仍很低,或者說科技基因含量仍然較低,因此,借助疫情危機的沖擊,特別是人們思維理念變化之際,化危為機,在應對危機中提升商業銀行數字化水平,在提升數字化進程中提升應對危機能力,在有效抗擊危機、提升數字化水平中實現商業銀行向高質量銀行發展的進程。(一)數字化底層設計思維。盡管我國商業銀行近年來不斷進行線上業務的探索與創新,直銷銀行、線上貸款、網絡支付等基本實現了客戶離柜辦理業務交易。然而,科技基因在商業銀行的運用并不充分,商業銀行仍然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無網點”“零接觸”“無接觸”的業務運行模式。雖然目前商業銀行的底層IT系統數量和硬件設備數量快速地增長,支撐各種業務規模快速擴張與發展,但由于思維的固化,傳統的技術手段和系統架構在滿足各項業務的連續性特別是完全“線上化”“無人化”等需求方面捉襟見肘。因此,按照“開放銀行”“無網點”“零接觸”“無接觸”銀行的思維,必須對商業銀行系統的底層架構進行根本性的改造,支持目前流行的微服務架構,開放面向互聯網的各種應用場景的API接口及外部對接平臺,并且提升系統平臺的安全防護能力,從而構建商業銀行的業務完全線上化的技術基礎。因此,要積極引用先進的底層系統架構、區塊鏈技術、生物識別技術、物聯網技術、5G技術等,將傳統業務結算、零售運營、授信融資、風險評估等系統,開放API接口到云平臺,方便商業銀行迅速構筑對接外部的各種技術場景,充分利用外部的前沿技術,形成商業銀行技術層面開放的生態云平臺,從而讓大量的信息處理過程實現自動化,將自然人員工從簡單、重復、大流量的工作中解放出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無網點”“無人銀行”的轉變,以新技術高科技支撐商業銀行業務功能的存在并發揮作用。(二)數字化平臺搭建。平臺思維是互聯網重要思維,平臺化是數字銀行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數字金融實現的載體。目前,各家商業銀行除了建立核心系統外,搭建了諸多使客戶可以在虛擬空間實現金融業務的平臺,而這些正是應對疫情危機所要實現的業務場景載體。目前,商業銀行的業務平臺主要有直銷銀行平臺、手機銀行平臺、各類寶寶類理財產品平臺、小微企業貸款業務平臺、消費金融平臺。這類平臺業務的特點是單筆業務小、客戶可以足不出戶實現交易。根據中國銀行業協會2019年的銀行業服務報告,2018年底商業銀行客戶離柜率為88.67%,另外商業銀行的內部交易基本也已平臺化,實現移動辦公。目前,平臺化存在的問題:一是各行際之間發展不平衡;二是平臺的功能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目前一些關鍵業務,如個人客戶的銷戶業務、修改本人信息(改姓名、證件號碼、手機號碼)、開立手機銀行和網上銀行、辦理銀行卡以及理財簽約,以及對公業務中支取現金支票、開戶及銷戶、變更企業信息,等等,仍需客戶到商業銀行物理網點辦理,因此要在監管政策上許可遠程開戶、身份驗證。目前的生物識別、遠程開戶、交叉驗印、智能化管理等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再加上物聯網、區塊鏈、大數據相關信息搜集和比對,確認唯一承辦人在技術上已經不是難題。因此,可在這方面再進一步突破,向無人銀行邁進,客戶在虛擬空間完成上述需求服務。至于物理網點,可主要提供個性化的服務。(三)數字化精準營銷??蛻羰巧虡I銀行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客戶營銷能力是商業銀行重要的發展能力。面對面與客戶溝通的效果與通過視頻等通訊手段溝通的效果是不一樣的,面對面溝通還體現了對客戶的尊重與禮遇。然而,這是建立在精準目標客戶的基礎上,同時,不同層次、不同習慣的客戶的溝通方式又是有所不同的,新生代企業家往往都是“高知”“技術控”,因此,對以通訊工具為主的溝通方式是容易或愿意接受的。而在疫情危機下,與客戶的面對面溝通、營銷難以進行,因此線上溝通就成了唯一的選擇。數字化營銷的優勢在于:一是通過大數據庫的建設,收集足夠多的客戶信息,并根據商業銀行經營的目標和原則,確定客戶的篩選標準;二是由系統自動控制,選擇符合商業銀行描繪的目標客戶,并對客戶進行分類、評估,測定其風險、收益、業務需求,以及與商業銀行可提供的產品和服務進行匹配;三是智能營銷,可通過數字機器人與客戶實現溝通,這種營銷不僅精準而且效率高;四是溝通成本更低,可以縮短內部審核時間,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實現隨時溝通。(四)數字化風險管理。風險管理是商業銀行的管理重心。商業銀行的風險種類很多,根據監管部門的分類主要有信用、利率、國別、操作、聲譽等八大類風險,風險還在實踐中不斷變異,風險形式不斷出新。因此,盡管這些年來商業銀行在加強風險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效果并不明顯:一是大案要案持續增加;二是信貸資產質量持續下降;三是勞動效能并沒有得到很大的提高,管理層次仍然相對較低,很多工作還處于自然人親力親為的經驗管理階段。面對疫情危機的沖擊,這種以勞動密集型為特征的風險管理顯然難以應對,而數字化風險管理既可以保持風險管理不斷檔,又可以提高風險管理的質效。數字化風險管理強調的是通過信息系統、預警系統、管理系統的建設,基本實現風險管理的自動控制。一是透過風險管理信息系統,將商業銀行所有的信息全部納入大數據系統管理當中,同時通過系統的自我學習、收集整理,將涉及到的可能影響風險的各種信息全部收集入庫。由該系統根據商業銀行管理者要求,進行清洗、分類、整理,提供風險管理的各種有用信息,供決策者進行參考。二是透過風險預警系統使商業銀行的所有經營活動都能通過各種指標體現出來。經營活動間有很嚴密的邏輯關系,因此,通過各種算法、模型的建立,以各種信息為依據,可以提前及時預報各種風險的可能。商業銀行就是經營風險的,風險無處不在,通過風險的預警系統,可以及時掌握各種風險信息。風險管理既需要及時掌握風險信息并抓住主要風險事項,又需要能對風險的預期有足夠的估計,而風險預警系統都能很好地解決這方面問題,非數字化是難以實現這樣的目標的。三是透過風險管理系統集成了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及物聯網等多種新技術,可以根據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要求,實現自動執行風險管理程序。比如利用區塊鏈智能合約技術,對于供應鏈金融融資、授信融資等的逾期客戶,系統可以按照事先約定,窮盡借款人各種賬戶直接扣劃有關款項;利用物聯網技術對于不能按期支付租金的客戶,自動控制、鎖定出租設備;利用大數據技術可以對所有服務的客戶進行風險級別的評定,給出風險溢價。這既是在疫情危機下非自然人風險管理的基本功能,也是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技術手段的有效應用。(五)數字化經營決策??茖W的決策是商業銀行健康發展的前提。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系統主要由決策管理系統和執行系統構建。在傳統模式下,實現經營目標的形式最主要是通過面對面的會議討論、集體研究的形式來實現的,所以有的商業銀行總行級的物理會議室甚至多達十幾個,而會議更是繁而多,從時間上分有年度會、季度會、月度會,從性質上分黨委員、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營層會、各個部門會,從會議層次有總行級會、總行部門級會,到各個分行會議會少一些,但又會增加若干富有地方特色的會議。對于上層信息的傳達除了少數的遠程視頻會議外,大量的仍然是選擇現場會議的形式。而從各層決策事項來看,更多的也是運用會議的形式來實現,并且將面對面的討論會議作為一種制度甚至作為章程的有關內容給予固定下來,從實踐效果來看目前各種研究性會議資料信息量一般不大,支撐決策的信息依據不夠充分,因而增大了主要負責人或主管負責人決策的裁量權,也就增加了較大的尋租空間。疫情危機下聚集性活動被暫時停止,而各種形式的會議是典型的聚集性活動,因此最大限度減少或取消會議是應對疫情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商業銀行的各種決策與執行系統不能停止,唯一的選擇就是通過數字化經營決策替代傳統的會議型決策,即在虛擬的空間舉辦各種類型的會議,實現有效的決策,同時系統執行也是通過數字化的形式來實現。數字化的經營決策與執行與傳統的會議型相比具有更多的優勢:一是信息量大;二是決策意見易于統一;三是決策、執行速度快,決策信息可以直達商業銀行的管理末梢;四是各種信息不會走樣,保真性強。因此,一個數字化的經營決策、執行系統將在商業銀行的平臺上完全實現。(六)數字化管理體制。管理體制是保持商業銀行運行方向與方式的基礎。商業銀行現在大都實行“分支行”管理體制,內部實行“三級管理一級經營”發展模式。這種管理體制優點在于形成分級管理,層次清晰,構成“寶塔型”權力執行系統,遍布全國甚至海外的分支機構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業務覆蓋面,不足之處是同級橫向分支機構之間缺少融合,多層的分級管理造成信息傳導失真。而且這種管理體制主要是根據權力的運行來設計,越往上權力就越大,越到基層就是一個執行的崗位。在數字化背景下,必須以“數字”“信息”理念來設計商業銀行的管理體制,即將商業銀行的管理體制按照數字信息處理中心的理念來設計。在這種理念下,商業銀行完全成為一個信息收集、加工、處理的系統,從組織管理體制上完全實行扁平化管理,即總部成為信息中心,分支機構成為信息收集和執行者,搭建“總部+N”組織管理體制。其中,總部作為決策、控制、戰略、檢查、創新、溝通等中心,大量工作完全由系統自動控制和完成;前臺“N”也主要是信息的收集、反饋和執行,前臺很多功能也由智能化設備所替代,僅有少量的自然人員工提供個性化服務。(七)數字化資產經營。資金規模與質量決定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與盈利水平。固定資產、流動資產、信貸資產、無形資產等都是商業銀行重要的資產形式。商業銀行的經營就是要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這就需要必要的運營形式,如發放貸款,通過信貸資產的增加,擴大商業銀行的財務收益。然而,疫情危機下,商業銀行所有的非線上業務都要被臨時暫停,在這種背景下數字資產卻可以“逆擴大”。數字資產從資產分類上可歸類為商業銀行無形資產中,是商業銀行在承辦存、貸、匯客戶過程中所形成的可以轉化為價值的信息數據,比如客戶在商業銀行辦理結算業務的信息,通過月結算量可以測算出其月現金流量、企業規模、企業信用情況、企業的主要合作商等,從而根據這些信息調整對該企業的授信額度;通過個人在商業銀行儲蓄存款、理財金融產品、個人貸款等各種信息可以基本對此客戶的信用劃分等級,而授信機構可據此發放貸款。商業銀行數字化資產經營不僅可以有效地回避疫情危機的沖擊,還可以為商業銀行優化資產結構、豐富資產種類、擴大資產規模提供新的通道。商業銀行經營數字資產:一是要做好資產保值,數字資產信息每時每刻都在變化,也就是說數字資產隨時都有貶值的可能,因此要實時更新數字信息,保持足夠多的信息源;二是要力求資產增值,數字資產如果只滯留在商業銀行體系內運用,只有使用價值,只有在市場上進行交易才能實現其價值,因此商業銀行要積極運用數字資產交易場所,實現數字資產的價值和使用價值,為企業創造更多的收入;三是要積極做大,規模經濟的效益同樣適用于數字資產的經營原則,因此數字資產規模越大,管理成本越低;四是要提高質量,商業銀行要通過擴大數字交易、互換,增加信息渠道,要積極創新數字資產品種,滿足多元化的數字信息需求,同時要盡可能收集獨一的數據資源,只有高質量的數字資產才有更高的市場價值。(八)數字化員工入職。人力成本是商業銀行重要的成本構成。截至2018年底,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達到4558家,銀行從業人員約400萬人。雖然近年來商業銀行的科技手段運用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在一定程度上講,商業銀行很多部門特別是中小商業銀行金融機構還屬于勞動密集型的行業,以網點多、人員多作為競爭的主要手段,特別是有些服務小微企業客戶較多的中小商業銀行,其客戶經理數幾乎占據了全行一半以上人員。疫情危機受影響最大的就是勞動密集型的行業和企業,因此,既要有效地應對疫情,又要保證商業銀行的功能正常運行,唯一的渠道就是非自然人進行操作,將任務傳遞給數字機器人執行,即數字員工。目前,數字員工已經廣泛應用到商業銀行一些重復、簡單的崗位上,有些計算量大、結構簡單的業務也都由數字員工來頂崗。實際上,目前數字員工應當可以從事商業銀行大部分的崗位工作,這在技術層面已經不是問題。但是,數字員工終究非自然人,因此,處理好數字員工與自然人之間的平衡與管理也十分重要,商業銀行引入數字員工:一是要做好數字員工引入計劃,有步驟地推進數字員工的應用,要將數字員工的應用列入到全行發展戰略;二是要處理好數字員工與自然員工的比重,要將數字員工的推進速度與自然人員工的分流、轉崗、補充知識的速度有機結地結合起來,讓更多的自然人員工從簡單、重復的勞動下解放出來,也為應對疫情危機期間的其他工作提供人力資源上的支撐。

四、結語

縱觀人類發展的歷史,人類是在與自然界各種風險、災害斗爭中成長起來的。疫情危機影響的也不僅僅是商業銀行,疫情危機終將過去,但此類危機并不會就此結束,在未來的世界,還會反復出現,只是以不同的形式出現而已。因此,研究疫情危機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并提出以數字化的推進來對沖危機造成的負面影響,對于其他金融子行業和其他的行業同樣具有借鑒與指導意義。數字化不僅是有效化解疫情危機的手段,更是為商業銀行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先進的發展理念與通道。

作者:陸岷峰 單位:江蘇銀行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