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的人才培養模式

時間:2022-04-19 10:40:27

導語:物流管理的人才培養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物流管理的人才培養模式

摘要: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關鍵是專業定位,明確培養目標,構建課程體系,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和師資隊伍建設。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是隸屬于哈爾濱市政府的一所重點服務地方裝備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綜合性高等職業院校,是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建設單位。我院物流管理專業通過明確的專業定位、校企合作、工學交替、任務驅動、項目導向教學等教學模式,不斷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

關鍵詞:培養模式;課程體系;職教園區

近年來,網上購物迅猛發展,已經占據了零售業的大半江山,而物流在其中彰顯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物流業成為熱門行業,競爭也日益激烈。物流業的快速發展,在為社會提供大量就業崗位的同時,中、高級物流人才的稀缺也顯得尤為明顯。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于2004年開設了物流管理專業,2010年被學校確定為國家骨干院校省級財政支持的重點建設專業。為了適應社會需要,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對物流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探索,并實行了一系列改革,目前已初見成效。

一、明確專業定位

專業定位在人才培養模式中可謂是重中之重,相當于舵手,如果方向錯了,人才培養的方向就錯了。所以我們一方面注重培養適應社會要求、企業要求相應人才的同時,另一方面自我定位也非常重要。經過對人才調研報告進行分析,我院對物流專業人才的培養定位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就業層次定位。我校是高職院校,基于高職學生學習成績較本科差、底子薄、學習能力差的特點,我院培養的是職業道德高尚、職業素養優良、專業理論扎實、職業技能高超、具備創新創業能力,既懂物流管理基本知識又懂現代物流管理技術的中層物流管理應用型人才。二是就業崗位定位。我們致力于培養畢業生就業于企事業單位物流管理及相關崗位群,從事采購管理、倉儲管理、運輸管理、配送運營管理、信息處理、國際貨代管理、物流系統規劃與設計、供應鏈管理等中層管理工作。

二、積極學習和探索新的辦學思路

我們在學習國內其他兄弟院校和國外高職院校優秀辦學方法的同時,也在積極探索新的辦學思路。

(一)訂單培養

我們與企業合作,簽訂訂單培養協議,按照企業的用人要求確定培養規格、設置課程,由校內教師講授基礎理論,企業安排人員講授專業課,理論學習期滿后,可直接進入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并且學生需要同時通過學校的考試和企業的考核合格后,才能在畢業以后進入企業工作。這種辦學模式既節省了學校的實習經費和學生實習難、就業難的問題,又能夠按照企業的要求進行培養,解決了企業用人難的問題,真正達到了校、企、學生的“三贏”。

(二)根據崗位和崗位發展需要設置課程體系

物流管理專業一直實施著“2+1”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以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為目標,在校企合作基礎上,形成了專項技能訓練、崗位綜合模擬、企業頂崗實習一體化的“2+1”人才培養模式。每年,我們都要對企業進行實際調研和畢業生跟蹤問卷回訪,確定物流專業學生就業的職業、崗位、職責、任務、知識要求、能力要求和職業素養,并對物流職業、崗位或崗位群進行工作(任務)、能力分析。每年,我們也都會邀請企業的相關管理人員參加人才培養方案論證,根據企業的用人要求和崗位需要設置課程體系,突出了核心能力的培養,滿足了個性化需求。根據專業對應的崗位和崗位群實施典型工作任務分析,根據能力復雜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務,并根據認知及職業成長規律遞進重構行業領域轉化為課程,再根據完整思維及職業特征分解學習領域為主題學習單元。通過構建專業課程學習情境,編寫課程標準。我們在設置課程體系時,根據課程內容的難度和課程之間的連帶關系,將課程分為前導課程、后續課程和平行課程,依據課程次序關系進行教學安排。課程整體設計包括課程定位、制定課程標準、課程內容的組織與實施、教學資源庫建設、教材、教學方法和手段、師資隊伍建設、實踐教學七個方面。課程定位需要符合高技能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相關技術領域職業崗位及崗位群的要求,這對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和職業素質養成起著主要支撐或明顯的促進作用,與前、后續銜接得當,充分體現職業性、實踐性的特點。課程內容以工學結合、必需夠用為度,以模塊化設計,進行項目導向化教學。教學方法注重因材施教和方法的靈活多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職業道德,主要采用任務驅動和項目教學法,以教學內容項目化、教學方式工作化、教學環境職場化、教學成果產品化等方式實施實踐教學。教材建設由我校統一建設教材庫,教材庫中囊括了近三年的“十二五”高職高專規劃教材,每年定期更新。教師教材的選用必須從教材庫中選取,如教材庫中沒有此類教材,教師要填報教材使用審批單,由教研室、院部、學校教務處層級審核,最終通過審核才允許使用,嚴把教材入口關,確保使用教材的質量。

(三)強調實踐教學、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我院建立了三精制藥等校外參觀基地、校內綜合實訓室、校外實習基地等實踐教學平臺,在教學中引入企業文化、企業的生產和管理經驗,與行業企業一線技術和管理人員共同商討、設置課程體系。我院與京東商城合作實施“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由我院講授一階段的理論課,就是以班級為單位,分批、分階段安排學生到企業直接參與公司的實際工作,工作崗位定期輪換,每年的“6.18”、“雙11”,我們的學生都會到京東頂崗實習一個月,實習結束后,再回到學校上課。這樣可以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同時學生帶著困惑回到課堂上尋求答案,會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四)提高專兼職教師隊伍素質師資隊伍建設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關鍵。我院注重提高教師素質,定期進行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的培養和選拔,加強兼職教師隊伍建設,注重教師梯隊建設,打造連鎖經營管理、市場營銷和電子商務專業群,在高級職稱教師中培育教學名師,并選派優秀的專業教師到國內、國外進修,鼓勵教師到企業進行掛職鍛煉,使“雙師”素質得到有效提升?,F在,我院已經建成了一支穩定的教學經驗豐富、結構合理、操作能力強的高素質專兼職教師隊伍。[2]擁有專兼職結合的專業教學團隊。專業教學團隊中現有專兼職教師24人(專任教師17人、兼職教師7人),專任教師中教授2人,副教授13人,“雙師”素質比例達到80%。省級、校級教學名師各1人,校級教學新秀、教學能手各1人,物流職業資格考評員1人,骨干教師13人。同時,聘請了哈爾濱煒倫申通快遞有限公司總經理等7名企業專家和技術骨干作為兼職教師。

(五)改革教學方法

我院對“倉儲作業管理”、“配送作業管理”、“物流信息管理”、“運輸管理”和“物流采購管理”五門專業課和專業群“特許經營管理”、“市場營銷”、“網絡營銷與策劃”、“商品知識與實務”四門核心課程進行課程改革,其中“采購管理”和“配送作業管理”兩門課程實行“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由企業人員和我校教師共同授課,形成校企合作共建優質核心課程的機制。同時,以專業核心課程改革建設帶動專業整體專業課程建設。在進行核心課程改革的同時進行教學資源庫建設,使教學資源共享。目前,核心課程改革和教學資源庫均已建設完成。我院還在積極探索任務驅動、項目導向、情境教學等教學模式。

(六)鼓勵學生獲取雙證書

我院鼓勵學生在畢業獲取學歷證書的同時,還要參加物流師及相關職業技能培訓,獲取職業資格證書,以更好地適應企業的需求。教師在教學內容中也融入了職業資格考試的內容,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通過率,另一方面即使學生考不過去,也可以掌握相關的職業要求和技能。

(七)校企合作、資源整合

我院正在建設共享型綜合性、開放式的產學研用一體化的哈爾濱職業教育園區,引企入校,實現“校中廠、廠中校”。目前,我們的職教園區還在建設中,但我們已經和煒倫申通快遞有限公司合作,在我校建成了“校中廠”,北京絡捷斯特有限公司捐助我院物流管理專業建設成物流長風創新實驗班實訓室,目前都已投入使用。我們已經與蘇寧電器哈爾濱分公司等6家企業形成緊密的校企合作關系,在安排學生頂崗實習、教師實踐、企業員工培訓方面開展了合作。物流管理專業于2014年正式成立了由京東、中央紅集團等多家企業參與的物流專業指導委員會,聘請企業專家為委員,每年定期召開會議,討論和指導專業建設的相關環節。由企業專家與專業教師一起研討、制訂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教學計劃,指導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參與理論、實訓授課及畢業論文設計。建立了多家校企合作實習、實訓基地,有效地整合了校企資源[1]。

(八)加強校內外實訓室建設

我院現有校內實訓室9個,即運輸模擬實訓室、物流信息技術、物流長風創新實驗班實訓室、電子商務網站、電子商務、商務管理、商場實訓室、市場營銷實訓室、經營管理實訓室,倉儲配送實訓中心1個,能夠滿足學生進行物流倉儲、配送、信息等基本技能項目的訓練,并且能夠完全按照實際生產的需要進行操作。與大田集團哈爾濱分公司等企業合作,建立了6處實習基地,滿足了學生頂崗實訓的需要。

(九)提高專業社會服務能力

目前,有不少高校的教師一味地搞科研,結果科研的方向、目標和重點卻背離了經濟建設和企業發展的需要,不能轉化成現實生產力,對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無益。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許多專家提出要提高高校的社會服務能力。在社會服務中,不能著眼于短期效益和經濟效益,而是要重視長遠規劃和社會效益,使學校和社會之間建立起比較穩定的供求合作關系。要正確處理人才培養、學術研究和社會服務三者之間的關系,突出產、學、研的聯動性,確保學校的可持續發展,用我們的學術成果為地方經濟服務,在服務中求得生存和發展。我們的專業教師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社會服務能力。在我院建立了助理物流師培訓站,進行物流師職業資格培訓,培訓人數達到300余人次。另外,派多名教師到蘇寧電器哈爾濱分公司等企業進行員工培訓,為企業提供物流管理專業知識的咨詢服務,得到企業的好評。

(十)實施“工學交替雙循環”的人才培養模式

工學交替模式以實際工作崗位需要出發,構建以工作導向為主體的教學體系。工學交替雙循環要求按照企業相關崗位的要求來組織教學,企業參與共同制定教學計劃,使該課程可以與工作實踐緊密結合。“工學交替雙循環”的人才培養模式具體內容為:第一個循環在校內進行,以校內物流實訓基地為基礎,學生通過專業基礎知識、專業核心知識的學習和在校內實訓基地的各專業項項目實訓,實現“校內模擬的學訓交替”。第二個循環在校企間進行,以校外實訓基地為依托,學生在企業進行工作實踐后回到學校,將實習的收獲以實習報告和畢業設計的形式提交,通過教師指導和答辯,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頂崗實習的工學交替”。

作者:李淑華 單位: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總結

[2]李選芒,趙居禮.高職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EB/OL].

[3]劉翠萍.高職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思考,清華領導力培訓,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