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平臺企業資源整合路徑研究

時間:2022-12-24 09:07:34

導語:物流平臺企業資源整合路徑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物流平臺企業資源整合路徑研究

隨著“互聯網+物流”的發展,我國物流企業的平臺化進程于2013年啟動,其產生了大量面向物流行業的管理軟件、信息系統、車貨匹配平臺、園區信息化平臺、同城配送平臺、物流信息平臺,同時還產生了眾多相關的手機APP程序。京東等物流平臺的出現顛覆了我國原有的物流產業鏈條和傳統商業模式,其激發了平臺用戶的網絡效應,實現了平臺用戶物流、商流、資金流、信息流的供應鏈協同。但與此同時,物流平臺企業也存在解決物流企業多層次需求與可選資源匹配之間的矛盾。以運力資源整合為例,2018年我國交通運輸部辦公廳了《關于深入推進無車承運人試點工作的通知》,其指出2018年我國229家試點企業共整合社會運力64.4萬輛,相比2017年全年增長了20%。同時,2018年229家試點企業完成運單1952.8萬單,貨運量1.27億噸,月均增幅均在10%以上,80%以上的車輛與試點企業形成了較強的粘性,平臺集聚效應逐步顯現,運輸組織化程度明顯提高。這種運力資源的整合大大縮短了貨物流通時間,極大地降低了貨運交易成本。在“互聯網+”背景下,市場信息的透明度越來越高,企業的轉移成本越來越低,物流平臺的資源、信息、技術和物流行業的整體整合是物流產業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提高物流平臺的信息共享水平和物流資源優化整合能力,能夠降低物流企業的運營成本,從而能推動可持續物流生態圈的建設。如今對國內各物流平臺的實證研究仍處在初級階段。物流企業及平臺參與者如何將內外部資源、互補性產品或服務資源以及其他信息和知識整合在平臺運行?并如何通過運營監控、金融服務、物流園區定價等方面實現資源共享,充分利用物流平臺參與者資源?對此,本文基于物流平臺企業資源整合的相關文獻,針對上述問題,對物流資源整合的路徑進行了實證研究。物流平臺生態系統的認知早期學術界對平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造業方面,如汽車、飛機的設備制造和消費者電子產品行業等。Robertson and Ulrich(1998)將平臺定義為一系列生產制造產品過程中可共享的資產的集合。這些行業平臺的產生有利于企業把某一個行業多個參與方(通常是買方和賣方)積聚在管理范圍內,并可利用基礎技術和第三方企業的互補性創新,從而產生正反饋循環和網絡效應。整合是平臺的基礎,多個細分市場的需求被整合是實現多樣化產品和服務創新設計的保障,其能夠滿足消費者碎片化需求,從而幫助企業贏得市場龍頭地位。當行業創新轉移到平臺,其就能通過促進行業平臺增加而在不同程度上促進產品和服務的創新。創新越多,企業的價值共創就越多,企業就越能激發網絡效應并充分挖掘潛在用戶,從而形成自身的累積優勢(cumulative advantage),這種累積資源優勢將成為一種行業門檻,其很難被競爭對手和新進企業超越。平臺是企業價值創造的基本架構,在生態系統的重構過程中,物流平臺企業作為核心企業需要掌握整合資源的能力,在組織系統條件發生變化時,物流平臺企業可通過整合產業鏈條上倉儲、配送、信息等商業生態系統內部的資源和外部資源獲得競爭優勢。物流平臺企業的認知框架如圖1所示。

物流平臺企業的資源整合路徑

(一)資源整合概述。所謂的資源整合就是企業通過重新組合已有的資源而實現的系統優化,其是一種資源優化配置的過程。國內外物流界專家對物流平臺企業的資源整合進行了廣泛研究,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其主要從以下五個角度對物流企業資源整合進行分析:第一,從政府的角度出發對物流信息平臺進行資源整合。學者定量研究了區域性的物流信息平臺,并將物流信息平臺當作雙邊市場的經濟組織,定性分析物流信息和資源在全國范圍內整合的目的、意義、方法和作用。第二,側重供應鏈企業在物流運作層面的縱向合作。Gawer and Cusumano(2014)指出,物流資源整合能力是物流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特別是發展第三方物流和構建模塊物流平臺。美國的羅賓遜(C.H.Robinson)在運輸車輛整合方面首次提出了無車承運人模式,該模式通過鏈接運輸商和客戶承擔貨運網絡系統,使傳統貨運企業成功轉型為輕資產的貨運平臺企業。第三,以服務生態圈邏輯出發的資源整合。與傳統企業強調的以產品主導不同,平臺的特性了決定其是以服務為主導。價值創造本身就是企業和消費者通過產品這一媒介進行雙向互動的過程。Vargo and Lusch(2014)提出了基于服務生態系統的價值共創觀點,其將服務生態系統定義為一個相對獨立的資源整合參與者自我調節的系統。該觀點將資源整合作為連接社會和市場技術方面的核心手段。物流平臺企業為了吸引平臺用戶的流量,通過尋求融資機會自建物流基礎設施以實現規模效應,或者在資金約束的階段利用眾包協作整合資源。這一物流整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于轉型升級背景下的物流平臺企業,其不僅需要考慮組織間的網絡資源,還需考慮企業董事、經理和雇員的個人網絡資源。第四,從資源整合有效性機制出發的資源整合。相關學者提出,平臺企業通過孵化機制、能力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分別提升其能力、運營資源和經濟資源,并通過提供溝通渠道保證參與方的合作程度。在此基礎上,王茹紅(2017)提出了物流平臺資源整合框架,即價格整合機制、信任整合機制與服務整合機制以及政府支持體系結構體系。Lush和Vargo(2014)認為,只有當資源稀缺或資源被開發和利用時,這些潛在的資源才會被整合。這一類觀點認可了資源的可利用性和資源整合在市場營銷領域的重要性。第五,從系統科學的涌現性分析資源整合。系統科學把整體才具有、孤立系統及其總合不具有的性質稱為整體涌現性,系統科學就是關于整體涌現性的科學理論,其探索整體涌現發生的條件、機制、規律以及如何利用。涌現性又可理解為非還原性或非加和性,涌現性是系統非加和的屬性。Peter(2016)運用哲學的概念,將涌現作為區分這兩個過程之間的基礎,指出資源整合可分為非加和關系的資源整合和加和關系的資源整合。(二)物流平臺企業資源整合路徑。物流平臺企業在商業生態系統中資源整合可通過三條路徑完成:第一,商業生態系統物流平臺企業合作伙伴的異質性資源整合;第二,跨平臺企業在商業生態系統內整合外產品和服務資源;第三,物流平臺企業內外部關系的整合以此實現價值共創。1.異質性資源整合。物流平臺企業在生態系統中存在許多合作伙伴,這些合作伙伴參與企業不同的工作環節,并掌握著各自的知識和資源,這些異質性資源可形成網絡化的資源結構。對此,企業可通過網絡化資源協同能力建構線上線下資源共享的聯結點,或者通過不同地域區間的供需資源、行業經驗和創新知識形成多式聯運結構化的資源社區。物流企業的線上轉型可利用物流平臺企業在電子商務技術和集成整合方面的資源,通過提供專業的倉儲或運輸大數據服務,在此過程中形成兩種類型的資源交互。其一是核心企業和平臺參與者之間的交互模式,即“賦能”—“依存”的交互模式;其二是平臺參與者和平臺參與者之間的交互模式,即“共生”和“再生”的交互模式。2.互補性產品和服務資源整合。Helfat和 Raubitschek(2018)采用互補資產(complementary assets)來指平臺領導者提供互補性產品和服務,以及平臺領導者使用的互補性技術與創新(如軟件的商業化運作)。由于物流服務的實施需要大量線上線下資源作為支撐,對此,企業在內部一般基于有限的資源和較為靈活的產品設計,從而進行產品開發和生產等一系列活動,而在外部企業則需要通過平臺獲取創新能力或低成本的組件和技術能力。因此物流型平臺企業是產品、服務、技術積聚的平臺,為了構建創新型商業生態系統,物流平臺運營方應具備主動的產品創新機制,并通過創新發展不斷完善平臺的服務內容。3.關系整合。關系整合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系統內部合作企業間關系的維持,二是系統外部關鍵關系的識別。依靠系統外部資源的創新能夠推動平臺產生更有價值的互補品。服務主導邏輯認為,價值創造的主體不僅是企業,其還包括消費者及消費者的知識儲備和專業技能。關系整合主要強調了核心團隊的建設、關系的識別、引進與維持,而運行機制主要是信任機制、溝通機制、共享機制與利益分配機制等的確定。運行機制的整合能夠促進平臺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溝通與資源共享,進而能夠實現平臺內知識、資源的順利流通。

案例分析

(一)樣本選擇。為了從多維度說明物流平臺企業資源協同路徑以及商業模式的變化,本文采用單案例嵌入式研究法,通過選取行業中典型的單一樣本企業,從多維度對其進行考察,進而確立理論架構。盡管在案例研究中,很多學者提出多案例研究要比單案例研究更為可靠,但是對于獨特的或者比較特殊的案例,其對挑戰和擴展理論的單案例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本文以“物流匯”平臺為例進行研究,主要原因有:第一,“物流匯”經過10多年的發展已成長為一家“互聯網+物流”的第四方物流企業集成化服務平臺;第二,“物流匯”平臺自成立以來經歷了數個重大事件,其符合構建演化模型的要求;第三,關于“物流匯”平臺的第一手研究資料能夠直接從其上??偣精@取,這有利于數據采集、分析和驗證,能夠提高研究的信度和效度。(二)“物流匯”平臺企業介紹。我國中小微物流行業存在“小、散、弱”等特點,只有為中小物流企業提供完整的物流服務,才能促使其由傳統物流企業向現代物流企業轉型。對此,一個為物流行業提供全程服務的線上線下平臺服務商——“物流匯”應運而生。2006年,上海新躍物流企業管理有限公司正式創立,其運營品牌“物流匯”通過為中小型物流企業提供信息化服務、公共服務、供應鏈服務、大數據服務、金融及資源交易等綜合集成服務,從而促進中小型物流企業向高技術服務型電子商務企業轉型?!拔锪鲄R”平臺服務上海8000多家中小微物流企業,目前為中小微物流企業提供上線產品和服務多達70多項,其為中小微企業提供從注冊、發展到成長的全生命周期服務。截至2019年,上海新躍物流企業管理有限公司已在我國新疆、河南、湖南、安徽等20個地市成立分公司。作為上海電子商務“雙推”聯盟企業,上海新躍物流企業管理有限公司將自身定位為“一帶一路”背景下物流資源全球化交易平臺,其通過建成多式聯運平臺,獲得了物流行業大數據,并利用大數據優化行業資源配置。上海產業互聯網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區模式帶動服務創新,促進了我國中小型物流企業業務發展,其以O2O拉動B2B和B2C變革,建立了產業互聯網生態圈(見圖2),并在生態圈中通過模式重組、渠道再造和精益運營,實現了產業互聯的協同創新發展。從2012年開始,上海率先進行了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實施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上海新躍物流企業管理有限公司作為第一家為物流企業開具“營改增”增值稅發票的平臺企業,由于“營改增”的減稅增收效果明顯,其走出上海并向全國擴張。借此機會,上海新躍物流企業管理有限公司在無錫建立了自己的第一個分公司——無錫新躍物流匯信息技術有限公司。2018年,上海新躍物流企業管理有限公司計劃沿“一帶一路”整合物流及產業資源,以“產業互聯網平臺孵化”和“網上物流大通道建設”為抓手,著重培訓新躍現代服務體系建設,進而培育更多的服務業企業。(三)“物流匯”平臺企業資源整合路徑。異質性資源整合?!拔锪鲄R”平臺在2018年致力于打造“一帶一路”全國布點各地資源的互聯互通。全國節點的關聯能為物流企業提供一體化的物流資源,這有利于促進現代物流創新創業平臺發展?!拔锪鲄R”平臺這一計劃由點及面,需要利用大數據模型將23個城市或地區的數據組合分析?!拔锪鲄R”平臺運用一套算法,客觀地根據客戶業績和信用值進行物流匹配和推薦,其從后端發展到前端,客戶可以直接在平臺上尋找自身所需的供應商和承運商?!拔锪鲄R”平臺上還存有“物流購”,其是一個“物流匯”商場?!拔锪鲄R”會員通過串聯各個節點資源,能為中小微物流企業提供全國乃至海外的服務(見表1)?!拔锪鲄R”平臺的合作伙伴不僅包括銀行、電信、保險等公司,其還包括他的行業平臺。如“電商匯”平臺是一個混合所有制公司,其將電商行業的產業集聚于這個平臺,“物流匯”既是平臺服務的提供方也是平臺服務需求方,“物流匯”平臺的產生拓展了中小微企業合作伙伴,整合了相關企業線上線下產品和服務,打造了完善的商業生態系統?;パa性產品和服務資源整合?!拔锪鲄R”平臺把大量中小微物流企業的需求“打包”,通過整合大型服務供應商的服務和產品資源,進而將其資源轉化為中小微物流企業所需要的產品和服務?!拔锪鲄R”平臺不僅面向中小微企業,其面向的大型服務供應商包括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電信、中國平安、中國人壽財險等,同時也包括工商、稅務等相關事宜的快捷服務。作為平臺服務企業,“物流匯”平臺能夠為注冊會員提供信息化改造、金融保險等外包服務,以及中小微物流企業所需要的外包服務。2016年6月15日,新躍物流取得了監管部門的征信服務備案登記,其建成為國內首家的物流行業企業征信平臺。2016年成立的上海新躍商業保理有限公司,對接了相關商業銀行和融資租賃公司,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小微物流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新躍物流通過與國內優秀企業合作,共同研發適合小微物流企業的優質產品和服務,其包括且不限于以下產品與服務(見表2)。關系整合。從商業運作來看,“物流匯”平臺通過對接工商、行政等服務,整合了資源,為中小微企業提供了服務,從而解決了中小微企業的發展需要,讓中小微企業能夠集中精力做好物流主業?!拔锪鲄R”平臺主要通過三種方式整合客戶關系:第一,通過在特殊日期舉辦活動吸引客戶。如上海新躍物流企業管理有限公司在每年5月6日的“物流日”舉行活動聚集客戶;第二,通過黨員活動形成凝聚力。2010年3月,上海新躍物流企業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了黨支部,其通過黨建工作將“一盤散沙”式的小微物流企業聚攏起來,從而提高了會員單位的凝聚力,提升了整個物流行業的能級,同時會員單位的文明程度也得到大幅提高;第三,通過設立營業廳整合客戶關系。上海新躍物流企業管理有限公司在上海各個區都設有營業廳,其通過營業窗口和營銷人員與客戶建立情感聯系。

物流平臺企業通過整合各企業的優勢與資源,提高了物流資源的利用率、降低了整體物流運輸成本。物流平臺的數字化和物流企業的平臺化將成為社會物流發展的必然趨勢。對物流平臺與生態系統的深入探討,有利于實現物流行業生態系統的良好運作。對此,本文通過實證分析,得出了物流平臺需通過聚集商業生態系統中各專業化物流資源來獲取競爭優勢,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物流平臺企業的資源整合路徑。其中,異質性資源整合是推動平臺產生更大價值的重要來源?;パa性產品和服務資源的整合是解決物流平臺企業線上線下資源協同的關鍵。而關系整合主要強調平臺內外部人才、客戶等參與主體的關系識別、引進與維持。本文選取“物流匯”平臺為樣本,深入挖掘了“物流匯”平臺整合異質性資源、產品和服務以及關系的具體實踐,從而夯實了物流資源協同基礎假設的穩固性。本研究的不足在于僅選擇了一個物流平臺企業進行分析,然而,對于不同類型的物流平臺企業而言,其資源整合路徑也是不完全相同的,這是今后需要繼續研究的課題。

作者:李清 單位:上海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