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征信制度對消費信貸的作用分析

時間:2022-04-12 11:12:07

導語:個人征信制度對消費信貸的作用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個人征信制度對消費信貸的作用分析

消費信貸市場中建立個人征信的必要性

(一)消費信貸市場發展現狀我國消費信貸起步晚規模小,但發展快。按照用途分住房貸款、汽車貸款、教育貸款、旅游貸款和信用卡貸款等。從短期來看,消費信貸一方面是將收入---購買力的未來預期增量提前轉化為現實的消費力,提高當期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促進提前轉化而來的消費購買力增量同現有的購買力存量“匯合”形成即期更大的消費力,即提高整個社會的總消費需求,從而拉動經濟增長。1997年我國的消費信貸總額僅為172億元,而2012年前11個月消費貸款已達到104萬億元,消費信貸占信貸總額的比重也由1997年的0.23%上升至2012年的16.04%。而美國廣義消費信貸占整個商業銀行比重高達50%,可見,我國消費信貸所占份額較低,居民的信用資源還有很大的開發利用空間。隨著個人征信體系的完善,會使我國消費信貸突破發展瓶頸,并逐步消除金融風險隱患。1、住房消費貸款目前我國個人住房貸款在消費信貸中占60%--80%。截至2009年一季度末,中國居民消費信貸余額為3.94萬億元,在金融機構貸款中的比重約為11%。其中住房消費信貸余額3.41億元,占全部消費信貸余額的98.52%,而其他類型消費信貸余額僅為5300億元,在金融機構貸款中的比重僅為1.48%。梁媛(2012)在驗證消費信貸中中長期消費信貸對經濟增長作用更為顯著,以北京市為例中長期消費信貸每增長1%,可以帶動GDP增長1.03%。2、汽車消費貸款汽車消費貸款是指銀行對其特約經銷商處購買汽車的購車者發放的人民幣擔保貸款的一種新的貸款方式。人民銀行統計顯示截至2011年底,汽車金融消費市場余額已突破3000億元。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預計,到2025年,汽車貸款市場將達到5250億元。我國汽車消費信貸發展速度較慢,2003—2008年件汽車消費貸款增幅僅為10%左右,而這期間汽車消費規模增長了2倍多。2009年我國汽車銷量達到1364萬輛,2010年國內汽車銷量為1806.19萬輛,同比上漲32.37%,我國汽車工業已經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時代,但我國車貸滲透率僅為12%-15%,這個水平并不符合我國汽車消費量。消費信貸占汽車消費總額的比重世界平均為70%,而美國這一比例高達80%-85%。相關人士測算,車貸滲透率與汽車消費的關聯度在80%以上,即汽車消費貸款滲透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帶動汽車消費增長約0.8個百分點。目前,惡意騙貸使我國的車貸平均違約率達到30%。由于我國尚未建立完善的個人征信體系,個人的違約成本較低,再加上汽車本身動產的性質,使得汽車消費信貸是最難控制的貸款風險之一。3、信用卡貸款信用卡業務是商業銀行近年來發展最為迅速的業務之一,但臺灣卡奴事件和韓國信用卡危機也集中顯示了信用卡激增后隱藏著極高的道德風險問題。截止到2008年6月底,全國累計發行信用卡12240.09萬張,信用卡信貸總額為6931.73億元。據麥肯錫預測:中國信用卡帶來的個人信貸規模2013年的利潤將達到130-140億元,成為僅次于個人住房貸款的第二大零售信貸產品。4、個人助學貸款在國家助學貸款方面,即使得到國家財政支持,但大量學生畢業后拖欠貸款和過高的追討成本都影響了各銀行開展此業務的積極性。據中國人民銀行2006年的一項統計,大學生助學貸款違約率高達28.4%,截至2008年底,我國助學貸款規模大致在500億左右,整體違約率低于8%。2011年,我國有242.2萬學生申領到國家助學貸款,總金額達到136.5億元。為使這部分較為特殊的消費貸款能夠順利收回,必須借助完善的信用體系,這也是增強全民誠信意識,推動我國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二)消費信貸市場競爭狀況消費信貸的不均衡市場結構、競爭狀況及信息壟斷程度的不同是影響消費信貸市場信息不對稱的重要原因。在競爭性市場中,某家或幾家金融機構與其他金融機構相比具有明顯的信息壟斷優勢,則他們不會自愿共享信用信息,因這會帶來信息租金的減少從而降低市場競爭率。我國消費信貸市場集中度較高,80%左右的消費信貸由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發行,隨著其他金融機構的消費信貸產品的豐富,近幾年有下降趨勢,消費信貸市場的高度集中說明大部分自然借款人的信貸信息被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所壟斷,其他銀行必須通過消費信貸產品的創新、提供優質服務與之競爭。消費信貸市場中也存在著寡頭壟斷競爭,這表明銀行之間實現自愿的個人信用信息共享有很大難度,如果由監管部門主導組建公共征信數據庫,并強制銀行共享信用信息可以解決這一問題,中國人民銀行個人基礎信用信息數據庫的建立有效的降低了國有商業銀行的信息壟斷程度,減少其信息租金,使其他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的進入門檻放低,促進消費信貸市場的競爭,這會有效促進各銀行積極開發更多的信貸產品,增進消費者福利。另一方面,從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在消費信貸市場上占有比重來看,并無一家銀行占壟斷地位,雖然工行和建行份額大于農行和中行,但它們之間還是存在信息共享的要求。

個人征信制度的作用

(一)將零散在各行業、各部門管理的個人信息聚集起來,因此可形成信息的規模效應,具有經濟的外部性,使個人信用信息更加透明化。信息不對稱是長期普遍存在的,只有采取一套程序化的信用評價體系,對交易雙方的信息進行嚴格審查,甄別出“誠信”和“不誠信”或識別出項目風險的高低,才會解決借貸和債權關系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征信可以調查了解影響貸款人和債務人償債能力的各種信息,盡可能挖掘和發現征信對象的隱藏信息和行為,避免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征信機構對信用信息進行加工產生信用報告,依據相關規定信用報告可以銷售和使用。如此一來,信用交易者的一次博弈行為就轉化為連續的多次重復博弈行為,其產生的懲戒效應對失信者具有一定的約束力和威懾作用。由于信用產品負面信息的傳播,和在一定期限內的限制其行為,會使失信者付出高昂的失信成本。因此,個人征信系統的建立和強制實施,可以形成制度性約束,規避借款者的道德風險,改善目前我國市場經濟信用缺失狀況。(二)個人信用征信機制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交易成本是在一定社會關系中,人們自愿交往、彼此合作達成交易所支付的成本。交易的經濟效率由交易成本直接決定,較低的交易成本有助于增強交易的積極性和交易量,使社會資源流轉加速進行,進而帶動經濟發展;較高的交易成本就會挫傷交易積極性,減少交易量,甚至阻礙經濟發展。收益內化和成本外化是人行動的基本動機,為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交易雙方在締約前會支付一定成本來了解對方的信用狀況。信息搜尋過程如銀行內部完成,篩選和鑒別借款人所付出的成本相對較高,因此有必要建立個人征信制度,來彌補征信制度缺失給銀行帶來的的高額付出。由專業人才、大型信息數據庫、先進信息技術和數據處理技術構成的專業征信機構可憑借規模經濟優勢,大幅降低信息成本。銀行只需和征信機構簽訂數據共享協議,就能以較低成本獲取詳細反映其借款人資信狀況的信用報告,使得銀行的授信決策時間減少,擴大消費信貸規模。(三)個人信用征信機制可以促進金融創新個人征信制度是消費信貸市場中金融創新由潛在需求轉化為現實需求的重要條件和推動因素。消費信貸已成為金融領域最活躍的創新之一,新的消費信貸產品正不斷涌現。而個人征信提供的信息支持功能是消費信貸市場迅速擴大的重要支撐。以個人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為例,可以預見的未來現金流是商業銀行的住房抵押貸款債權證券化的基礎,征信機構中龐大的數據資源使得銀行通過對住房抵押貸款資產進行剝離、分類和合理定價再進行金融產品創新,從而對未來現金流作出科學合理的預測。美國30%以上的消費貸款已實現了證券化,這得益于美國健全的個人征信制度。因此建立完善的個人征信制度,可以使銀行個人資信評估技術向定量化、模型化、精細化方向發展,進而帶動金融創新。四、結論綜上分析,信息不對稱下消費信貸的發展需要個人征信體系的支撐,個人征信體系有助于縮減消費信貸業務成本,開拓個人信用資源,降低信用風險。因此,我國需要加快完善個人征信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完善各類金融機構個人信用指標體系,提高個人資信評估水平;建立失信懲罰機制、強化全社會信用意識。

本文作者:孟方琳工作單位:上海杉達學院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