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高校學生管理新特點
時間:2022-12-22 10:35:08
導語:新時代高校學生管理新特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十八大以來,在多個場合談到中國文化,指出:“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強調提高文化軟實力事關國運。在黨的報告中,總書記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文化軟實力在高校學生管理中同樣舉足輕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思想,為學生管理工作提供了行動指南,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中國高等教育進入新時代,文化管理成為新時代高校學生管理的管理理念和手段,絕不是一件偶然的事件,而是具有著深刻的歷史發展必然性,中國的高等教育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必然也是具有中國特色,尤其進入新時代,教育和管理環境在變,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面臨諸多不同程度的新挑戰,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者要在學生成長環境的變化中不斷轉型工作方法、理念、內容等才能更好地服務好和管理好學生。運用文化管理的思想管理學生,可促進學生管理工作更能被接受,提高學生工作滿意度和效率。
一、教育部令第41號《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新內容解讀
2017年2月教育部頒布新修訂的教育部令第41號《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以下簡稱新《規定》),是在2005年5月版教育部令第21號《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基礎上修訂的,新《規定》明確提出“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實施彈性學制”、“保留學籍休學創新創業”、“實施學生管理,應當尊重和保護學生的合法權利”、新增“學生申訴”一章等,有多處改動,教育部網站解讀新《規定》主要體現了五方面的特點:一是突出了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二是為學生創新創業提供了制度支持;三是更加注重保護學生權益;四是促進學生自我管理;五是推進高校依法治校,健全轉專業的條件和程序[1]。從這些修改的內容以及從教育委員會令第7號、教育部令第21號到教育部令第41號,體現了高校學生管理更加科學化、法治化和人性化,《規定》的頒布與推新也體現了我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從傳統的個人經驗管理到整齊化一的科學(專業化)管理漸漸轉為以人為中心的文化管理,總的趨勢是管理的軟化,即理性管理和感性管理相結合。新修定的《規定》更加符合中國式的學生管理,即把中國特色的文化融入其中。能否認識到文化管理在學生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對能否提高高校學生管理效率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文化管理在新時代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意義
管理是人類組織社會活動的一個最基本的手段。大至一個國家,小至兩人組成的群體,無論進行何種活動,都離不開管理[2]。因此管理也是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者需要掌握的一門科學和藝術,不同時期的學生工作管理者對管理思想有著不同的理解,早在2004年就有管理者提出“學生管理工作的專業化是未來學生管理工作的趨勢”[3],2009年以學生為本的人性化管理又漸漸成為學生管理者的主流思想,到近幾年提出既要專業管理、法治管理,又要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等,不同管理思想的演化、豐富和創新體現了時代的要求,文化管理漸漸得到認可和運用,中山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朱雪梅認為“文化管理是教育管理的未來模式”[4]。國外的管理思想及其演化也值得我們參考和借鑒,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指認,管理理論不應是理性的推理或分析,而應從特定的管理實踐和管理文化出發[5],管理大師曾仕強認為“中國式管理是人類解決21世紀全球化與本土化矛盾的唯一正確途徑”[6],而中國式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便是融入中國的文化,形成中國式的文化管理。我國高校學生工作與國外高校學生事務管理不同,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追求、生活方式、道德理想、教育理念在不斷發生變化,青年一代受教育者包括大學生在內部成長環境和外部發展也發生巨變,形成了中國所特有的教育文化氛圍,我們的學生工作講求政治性、有思想性、有組織性等,這些都是由我國特有的文化決定的,只有對癥下藥,用中國特有的文化管理才能在新時代條件下做好高校學生管理工作。
三、文化管理視域下新時代高校學生管理的新特點
文化管理是與經驗管理、科學管理同一范疇的管理模式,是現在管理理論發展的新的階段,它強調用文化的力量創造和影響管理,以人為出發點,并以人的價值實現為最終管理目的的尊重人性的管理。與傳統的科學管理不同。本文主要是從文化管理視域下淺析教育部令第41號的新特點,指出文化管理在《規定》中的體現與有機融合,突出文化管理在高校學生管理中的作用及由此體現的新特點,讓管理者重視文化管理的管理思想,提高管理效率。首先,文化管理的核心在于核心價值觀的塑造,也是高校學生管理的出發點。新《規定》強調以立德樹人為核心價值觀。德文化源遠流長,德是文明的基石,是法治的基本,是文化的內核,在古代德治也是治國的重要手段,一個國家的文明離不開德的支撐,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主席高占祥也是提出“教之道,德為先”,也多次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傳統思想價值體系的認同與尊崇,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的新生力量,是社會進步與否的主導者,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熏陶,可努力達成以文化人和以德樹人相統一?!傲⒌聵淙恕钡暮诵膬r值觀是管理的根本出發點,也是學生管理者所要達到的目標,更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用人思想的導向。其次,文化管理的中心是人,是以“軟性”管理為主,為高校管理提供良好的管理環境。教師們常常抱怨現在的學生越來越難管,當你“管”學生時,是否想過在你自己被上級“管”時,是否也會產生抗拒和不滿?任何人都不喜歡被管,大學生們有自己的思想,他們需要做主,需要獨立,需要尊嚴,所以管理時要“以學生為本”,并非強加管理,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受管。新《規定》為學生創新創業提供制度支持,創新是一個國家是否能夠依舊繁榮昌盛的靈魂,而創新創業是青年人的優勢,尤其體現了青年大學生的精神面貌和潛力。新《規定》給大學生創造了創新創業文化基礎和氛圍,鼓勵他們敢于大膽創新、不畏懼風險,讓創新文化深入思想,既是響應了“萬眾創新”、“人人創新”的新勢態,也為校園文化注入新活力。創新的靈魂和思想需要思維發散,而非管出來的。新增的“申訴”一章更是體現學生的權益得到重視和保護,高校管理者需與學生緊密聯系,了解時代的潮流,尤其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文化多樣發展,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相互碰撞,只有將新時代學生管理要求與青年人的要求相融合,傾聽和尊重學生的心聲,才能管好學生,讓學生健康發展。這些都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軟性”管理思想,給學生創造了良好的文化心理環境。最后,文化管理的重要任務是增強群體凝聚力,也讓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更有魅力。
新《規定》強調促進學生自我管理,當學生在管理中地位明顯轉變,不是被動地被管理,而是轉變為管理的中心,即自己管理自己,學生會覺得管理更加人性化,尤其是新一代青年大學生,思想和行為有著新的時代文化特征,文化軟性管理更能適應他們的理念,易被他們接納,增強教師和學生之間凝聚力。同時《新規》規定推進高校依法治校,平常的“軟性”管理,結合法治管理,軟更兼施,既矯正了學生的言行,又給了他們自由和鼓勵,使學生管理工作更加合理化。黨的報告中多次提到“人才”一詞,其價值意蘊豐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人才,新時代比任何時候更愛人才,高校學生管理者有著強烈的人才意識,渴望培養出賢才,他們作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學生事務管理和學生發展服務的實施主體之一,深深地影響著每一位學生的三觀和思想,因此,符合新時代的要求即是符合教育的發展規律,文化管理即是新時代的趨勢,文化管理的思想需得到學生管理者的重視。管理者應當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了解本校的核心文化,了解中國文化背景下的大學生,發揮文化管理的軟實力,更好地貫徹和執行新《規定》,提高高校學生管理的效率和滿意度,方可培養出德才兼備、投身黨和人民偉大事業中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突出立德樹人,體現學生為本———教育部頒布新版《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EB/OL].
[2]尤建新.管理學概論(第二版)[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2.
[3]曠永青,王再青.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專業化[J].高教論壇,2004(1):10-13.
[4]朱雪梅,葉小明.文化管理:優質高職院校管理發展的新趨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137-141.
[5]惠寧.20位影響世界的管理學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3.[6]曾仕強.人性管理[M].東方出版社,2006年.
作者:侯怡芬 孫提 單位:浙江中醫藥大學
- 上一篇:心理學效應在高職學生管理探索
- 下一篇:農村青少年吸毒原因分析及預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