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效應在高職學生管理探索
時間:2022-12-22 10:32:30
導語:心理學效應在高職學生管理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心理學效應的源頭都有一定的科學依據,有一定的實效性,有效地將這種效應應用于高職學生管理工作中,可以使輔導員、班主任工作更加有方向,為學生管理工作提供新的指導依據。從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出發,通過案例研究,分別介紹了“赫洛克效應”“破窗效應”“手表效應”“登門坎效應”在學生管理中的運用情況。
關鍵詞:心理學效應;高職學生管理;應用研究
一、前言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高校學生人數的逐漸增多,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國內眾多學者的研究表明,高校學生的心理問題檢出率維持在20%~30%。作為大學教育主體的重要成員,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如何運用好心理學效應,是值得深思的一個重要問題。當前各高職院校學生工作涵蓋新生入學教育、安全教育、感恩教育、職業規劃教育及特殊群體學生教育(貧困生、后進生、女生、“問題”學生)等諸多方面,教育的過程和方式方法卻因人而異,缺乏統一的理論指導,效果也不突出。因此很有必要運用科學的心理學知識指導學生工作。如何用心理學效應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如何更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這是從事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者面臨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的現狀
(一)重視程度不夠。高職院校辦學,人才培養方案中體現的是培養具有較高技能水平的服務型人才。在日常教學和管理中往往側重于專業技能的培養,忽視了學生思想成長、培養健全人格的教育。同時學校領導層和管理部門對學生管理的量化考核也不夠重視,對高職學生管理工作的意義、任務、功能和作用認識還不夠全面,對其特征和規律也缺少調查和研究。(二)師資力量薄弱。當前,高職院校專職從事學生管理的教師十分缺乏,工作者多缺乏系統的、規范的教育學、心理學訓練,處理學生管理相關問題往往不知所措,或者按照慣性思維去解決問題,這樣就不能及時有效地跟蹤和解決學生的各種問題。另外,管理者流動性較大,輪崗頻繁,自身發展不明確,所以導致從事學生管理工作的專業水平也參差不齊,因此師資力量顯得不專業且薄弱。(三)工作缺乏系統性。大部分高職院校的學生管理工作以事務性的工作為主體,多停留在“保姆式”的管理階段,大量的精力消耗在查遲到、查寢、安全教育、宣傳資助、就業等政策、做各種表格等事務性工作上,缺乏系統的工作規劃;另外,缺乏學生精品工作項目的提煉,教學競賽遠遠多于輔導員技能大賽,導致學生管理工作中榜樣的力量顯得較為薄弱。
三、心理學效應在學生管理工作中的轉化應用
作為高職院校的學生管理工作者來說,每天在工作中都會遇到不同層次的學生。如何正確教育和引導學生,將心理學效應較好的融入學生管理工作中去,是每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面臨和思考的一個重要課題。如果班主任、輔導員能多花一些時間學習心理學知識,并自覺融入到學生管理教育中去,將理論轉化為實踐,就能在工作中發揮更大的教育能量。(一)“赫洛克效應”在學生管理中的運用。赫洛克效應是指在外界及時對工作或學習效果進行評價,能有效促進工作、學習的開展,強化工作、學習效率。恰當的表揚比批評起到的促進作用更強,而批評的效果比不給予任何反饋要好。心理學家赫洛克曾做過一個實驗,將一項重大任務的完成者分成四組,第一組每次完成階段任務后及時給予表揚;第二組完成階段任務后給予嚴厲的批評;第三組為被忽視組,完成階段任務后不給予任何評價,但能觀察到前兩組的表揚和批評;最后一組為控制組,與前三組完全隔離,階段任務完成后也不給予任何反饋評價;最后發現,前三組的任務完成情況明顯優于最后一組。由此可見,及時有效的對學生進行評價,會給學生極大的心理影響。作為學生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善于發現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及時進行肯定和表揚。哪怕是學生的一點點優勢,都要抓住機會和場合讓學生展示自我,引導他們發現自身存在的價值,慢慢培養他們樹立信心,成為一名積極上進的學生。學校的機械與電氣學院近兩年實施“黨員寢室示范工程”,即“學生黨員寢室內務示范工程”“學生黨員寢室幫扶結對工程”“學生黨員寢室文明服務工程”。要求班主任協同輔導員在所在班級實施“三個一新”工程,即要求每個班級每周推選一個優秀學生即“每周一星”,所帶班級中每月推薦一個優秀學生案例即“每月一例”,每個季度開一次優秀學生講評會即“每季一會”。此項目很好地推進學生本人、班干部、老師挖掘學生的優點、培養學生的自信心。項目實施以來,收效明顯,培育并樹立了很多學生典型,給學生帶來了積極影響。(二)“破窗效應”在學生管理中的運用。破窗效應是指:如果一棟大樓的窗戶破了一直沒人修理,就會給其他人一種無秩序、混亂沒人管的感覺,其他人就可能去破壞更多的玻璃或其他設施,在這種不良氛圍的影響下,最終可能會有人進入大樓,一旦發現大樓沒人居住,將會進行大面積破壞或縱火。這個現象稱為犯罪心理學中的破窗效應。在高職學生管理中也經常會出現“破窗效應”。例如:班級在召開主題班會或者團日活動,很多同學會無意識的玩手機、講話。如果沒有管理者認真組織和引導,班會中就會出現更多的同學玩手機、講話。相反,如果班級班會中沒有人玩手機、講話,就會出現安靜、和諧的環境。因此,班級中同學們的行為習慣會受到“破窗效應”的影響。這樣的日常行為現象還有很多。比如在學生寢室中,寢室衛生和文明習慣等都會受到“破窗效應”的影響,如果班主任、輔導員沒有在發現問題的時候及時糾正學生的行為習慣,就會導致其他同學盲目跟風,效仿這些行為,久而久之,班級的日常管理就更加難以維持下去。所以,班主任、輔導員在學生寢室、教室或者其他公共場所一旦發現學生有這樣的苗頭,都要及時采取措施,不能任憑學生擴散蔓延,對班級的管理一定要防患于未然,警惕“破窗效應”在班級中的發生、蔓延。(三)“手表效應”在學生管理中的運用。當一個人擁有一只手表時,他能準確了解到當前時間;當一個人擁有兩只手表時,他就會陷入混亂,不能準確了解當前時間,甚至會讓他今后對準確了解時間失去信心。此效應所指的深層含義是:一個人擁有兩種不同的價值觀是不切實際的,這樣會給他的行為帶來困擾,這就是“手表效應”。在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中,“手表效應”給人們的啟示是價值觀及目標的樹立、相關標準及要求的制定要統一思想、多方一致,否則學生會感到困擾混亂,行為受阻。首先,班主任、輔導員及任課教師要以身作則,表里如一,比如日常工作中經常要求學生上課不能穿拖鞋、背心;不能帶早餐進辦公樓;不能在公共區域抽煙;不能剩飯剩菜;寢室要保持干凈整潔等,然而很多老師也沒能很好地做到以上幾點。其次,班級相關規章制度和要求的執行要有連續性,不能朝令夕改,一貫性且前后一致的作風在學生的教育中尤為重要?,F實生活中,不乏班會開一周、不開一周,晚自習上兩天、停三天,獎勵與懲罰制度虎頭蛇尾等現象;最后,輔導員、班主任要加強與任課教師、學生家長之間的聯系溝通,形成共同的教育理念、相似的價值觀,這樣才能避免學生陷入矛盾和沖突。近兩年,水利與電力學院加強學校、教師、家長之間的聯系與溝通,踐行家校共育的理念。每個班級建立家長聯系群(微信或QQ群),班主任不定期將學生在校學習、生活等情況和家長匯報,并就一些教育理念積極和家長溝通,很多現象有所轉變,比如以往學生委托家長“隨意”請假,學生假借學校培訓報名向家長要錢等。學院還不定期舉行家長公開課活動,讓家長走進學校全方位了解孩子們的生活和學習情況,最終目的是統一教育理念,發揮家長在學院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四)“登門坎效應”在學生管理中的運用。心理學家認為:人們都不太愿意接受高難度的任務,因為它費時又費力,相反,容易完成的任務易被人接納,隨著小任務逐項完成,人們才愿意接受更高難度任務要求,這就是所謂的“登門坎效應”。在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登門坎效應”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比如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動機不是很強,老師不能一次給他們制定太難的學習任務,否則會受到抵觸,應該從較易完成的任務開始,循序漸進地遞增學習難度,并在每次任務完成后受到表揚激勵;另外,每位同學的實際情況都不一樣,管理者應該根據學生的情況,區分個體基礎和能力差異,樹立不同的目標任務,每位同學的目標應該是“跳起來夠得著”的狀態,這樣行動者才能體會到任務完成的喜悅,提升自我價值感。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旅游管理專業一名輔導員很好地踐行了“登門坎效應”,她對自己所帶200余名學生進行了分層管理,制定了《個人學期計劃完成進度表》(每日打卡及每周總結),開學前兩周,她幫助每位同學根據個人情況制定學期計劃,要求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幫助每位同學找到自身的不足,分時間段(一周、一個月、半年)制定“好習慣養成”目標,如養成“鍛煉身體”“每天閱讀一小時”“傾聽別人說話”“參加班級活動”“勤于思考”等等。后期,她利用每周班會時間,讓同學們花5~10分鐘時間填寫每周計劃完成情況,填好后她收上來審閱,下一周時每位同學可以看到來自輔導員專屬的反饋信息。這樣做很好地幫助學生完成一個個小目標,向大目標逐步靠近,既積極地關注到了每位同學,又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
參考文獻:
[1]李夢月.試析學校教學、管理過程中的心理效應[J].南寧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4):39-42.
[2]曾婷芳.簡述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心理效應[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4(4):31-33.
[3]李德明,鮑宜玨.運用心理學效應對問題學生矯治的嘗試[J],江蘇教育,2016(48):38-39.
[4]陳俊.教育者管教言語行為的心理效應研究[D],廣州:華南師范大學,2006.
作者:肖晶星 彭志斌 單位: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企業人力資源戰略管理系統研究
- 下一篇:新時代高校學生管理新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