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寄宿學校管理問題與策略
時間:2022-03-02 09:54:20
導語:鄉村寄宿學校管理問題與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前,鄉村寄宿學校和寄宿生在我國鄉村教育體系中已具有相當規模,如何管理好寄宿生的生活和學習已經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本文著重探討義務教育階段鄉村寄宿學校的發展現狀以及管理中的問題和應對策略。
一、當前我國鄉村寄宿學校的發展狀況
20世紀70年代,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鄉村人口自然增長率大大降低,鄉村人口向城市不斷流動,鄉村學齡兒童逐年減少,加之近些年,村民對優質教育的追求使本就稀少的生源不斷向城鎮學校轉移,生源稀疏已成為鄉村教育繼續發展的瓶頸。為此,上個世紀90年代,我國便開始著手對鄉村學校布局進行調整。2001年《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指出,“因地制宜調整鄉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按照小學就近入學、初中相對集中、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的原則,合理規劃和調整學校布局”[1],由此開始了有目標、有計劃、有步驟地調整鄉村學校布局的教育改革。鄉村學校布局調整的主要策略是以鄉鎮為單位,通過“撤點并?!钡姆绞?,把教學點和一些辦學條件差、生源少的學校并入辦學條件較好、生源較多的學校。鄉村學校和教學點的大量撤并導致“學校服務的覆蓋半徑大大提高,由過去的平均5公里擴大到10余公里,最多的達到20公里以上”[2]。家距學校較遠的兒童面臨上學距離遠、交通不安全等問題,為此教育部門創建和改建了大量的鄉村寄宿學校,越來越多的鄉村兒童步入寄宿行列?!?011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表明:小學生寄宿人數占小學在校生總數的比例為10.4%,中、西部地區該比例均超過10%,其中西部鄉村地區為17.2%[3]。在鄉村教育的“撤點并校時代”和“后撤點并校時代”,寄宿學校為鄉村兒童提供了平等入學的機會,并為整合教育資源、改善教育質量提供了機遇。
鄉村寄宿制在促進教育公平、教育資源整合和提高辦學效益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鄉村寄宿學校在基礎設施建設、內部管理體制、與家庭和社區互動等方面均存在一系列管理的問題。1.基礎設施簡陋受制于國家、地方用于鄉村寄宿學校建設專項資金的不足和鄉村地區經濟的落后,鄉村寄宿學校用于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缺口大,影響了寄宿生生活條件的保障與改善。鄉村寄宿學校中,基礎設施不完備突出表現為與寄宿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住宿、飲食、活動場所、安全等方面。以住宿為例:鄉村學校發展中往往忽視寄宿生生活設施的建設,新建宿舍少,通常由學校的舊建筑改建而成,室內住宿人數多,空間狹窄。有研究者對四川南充鄉村地區寄宿學校的宿舍空間進行調查,發現單間宿舍住宿人數8人、10-30人、30人以上的比例分別為34%、30%、36%[4]。另外,宿舍里沒有暖氣、電扇等調溫設備,也沒有衛生間和洗漱間,放著便桶的宿舍空氣可想而知。簡陋的住宿條件對學生的健康造成不良的影響,筆者進行調研的河南省,長期睡地鋪的寄宿生不少人患上了風濕;另外,艱苦的寄宿條件還會導致學生心理上的不適應,產生厭學情緒。2.學校內部管理不健全鄉村寄宿學校往往因為管理觀念落后、人員配置不完整、管理人員缺乏專業技能等原因,造成整個管理機制的不健全,具體表現如下。(1)教學和管理缺乏制度性的統一安排鄉村寄宿學校在管理上時常呈現分裂狀況,由此導致兩種極端:要么重教學輕管理,要么重管理輕教學。前者將主要精力放在提高成績上,輕視對寄宿生學校生活的管理,對學生課外生活采用放任自流的管理方式;后者將主要精力放在管理上,保證學生“不出事”是底線,把教學質量置于次要位置。以學生課外生活為例:重教學輕管理的學校,不注意寄宿生課外生活的管理引導,導致寄宿生的課外生活單調無趣。筆者在一所鄉村寄宿學校調查時發現,除了國家安排的每天8節課外,還有一節早自習、兩節晚自習,每節45分鐘,一、二年級的學生也如此,校長對此的解釋是:“你不安排早晚自習,那學生豈不是要玩瘋了,萬一出點問題,誰負得起責任?”無論把管理僅僅看作教學的輔助,還是把教學看作管理的手段,都違背了學校的一切活動都應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這一教育原則,不利于寄宿生的健康發展。(2)教職工編制不完整,教師負擔重,管理工作難以深入受教育資金不足的限制,鄉村寄宿學校的人員編制不夠,許多中心校都沒有配備專職的校醫、宿舍管理員、食堂管理員、心理輔導教師以及安保人員。筆者了解到,教師的負擔已經超出了他們的承受范圍。以負責學生宿舍管理的教師為例:他們平均每天有六七節的課時(晚自習值班不計入),分別負責六年級和三年級的語數外的教學,備課、上課、批改作業已是十分繁重的任務,還要輪流安全執勤、每天查寢,負責宿舍內學生的人身與財務安全,處理學生之間的各種矛盾。沉重的寄宿管理工作負擔,分散了教師的精力,使教學上出現備課時間不足、上課常顯疲態等問題,影響了教學質量;同時由于教學和管理工作的相互牽扯,學校的寄宿管理工作也難以細化和深入。(3)學生心理發展面臨困境,缺乏疏導寄宿生離開父母到外村或者鄉鎮上學,學生不僅要面臨分離焦慮,還要面臨獨自解決生活問題[2],大多數寄宿生會不適應寄宿生活,特別是剛入學的小孩子。有教師告訴筆者:每年新來的住宿生,多數都要哭幾天,才會安靜下來,好幾個月都不愿意到學校去;一旦學校推遲了放假時間,年齡大些孩子也會因想家而偷偷抹眼淚。中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沖突和困擾是這一階段孩子的常見問題。寄宿生遠離父母、得不到親人關懷和幫助,而學校由于缺乏專職生活輔導教師、班主任缺乏專業訓練或者沒有精力顧及學生的心理起伏,大多數的寄宿生只能獨自面對,常常處于無助狀態。在遠離家庭、缺乏教師關愛、同學之間相互“排擠”的生活氛圍內,寄宿生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4]。學生的心理困境得不到及時的幫助和疏導,學生心理在無法自我調試的時候容易出現畸形,可能對學生一生的幸福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上述三個方面,既是學校寄宿管理不健全的表現,也是影響學校寄宿管理難以改善的重要因素。三個因素相互影響,最終導致整個學校內部管理機制的不健全,既不利于學校的發展,也對寄宿生健康成長造成負面影響。3.缺乏與家庭、社區的互動,家庭教育和社區教育缺位寄宿生在校期間,與父母分離,得不到父母和其它村民的照顧、呵護、引導、教育等等,他們的生活幾乎完全處在父母的視野之外。長期與父母分離使寄宿生已不愿意與父母交流,通常一句“就那樣”打斷了父母的交流企圖,親情關系面臨危機。寄宿生遠離家庭所在的村落,由于寄宿學校通常出于安全考慮而采用封閉的管理方式,學校成為了李書磊所言的“村落中的‘國家’”,學生活動范圍被限制在校園之內,在鄉村環境里讀書的孩子幾乎與鄉村社會隔離。有研究者將走讀生和寄宿生對比后發現:“走讀生對地方性知識理解要深于寄宿制學生,親子關系也要好很多。寄宿生對環境的陌生感使其很難融入集體之中”[7]。研究者認為:“鄉村寄宿制學校制度使鄉村社區和家庭功能弱化,降低了社區和家庭對兒童的影響”[8]。寄宿生長期與家庭、社區、鄉村文化相隔離,學生與家庭的親情日益淡漠,對鄉村社會和鄉村文化的熱愛也正在慢慢消解。
三、改善鄉村寄宿學校寄宿管理的策略
對鄉村寄宿學校中管理問題的改善,我們必須重視以下三個問題。1.推行鄉村寄宿學校的管理體制改革學校管理工作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學校寄宿管理必須協調與學校其它工作的關系,從整體上系統構建鄉村寄宿學校的管理機制。首先,完善寄宿學校的資金投入和管理制度,改善寄宿生的基本生活條件。要拓寬教育經費的來源,在增加中央教育財政、地方教育財政對鄉村寄宿學校投入的基礎上,增加社會教育經費的投入;統籌經費使用,合理分配基礎建設、寄宿生生活補助、教職工聘用等方面份額。嚴格按照國家有關部門制定的政策和標準,加強鄉村寄宿學校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寄宿生補助,為學生提供安全舒適的住宿、飲食和活動條件。其次,完善教職工聘用和管理制度,配備專職的生活教師和心理輔導教師,加強對教師的專業培訓,加強對寄宿生心理發展的關注和引導。教師和管理人員的不足、教職工缺乏相關知識技能是影響鄉村寄宿學校的教學和管理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應本著教育公平的理念,增加鄉村教師的數量,放開寄宿學校后勤人員的編制限制,加強鄉村寄宿學校教職工關于學生發展、心理、交往和管理等方面的專業培訓,完善寄宿學校教職工的聘用和管理制度,減輕教師負擔,加強寄宿生的生活管理和心理輔導。再次,確立鄉村寄宿制學校的管理準則。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為出發點,挖掘寄宿生管理的育人價值,將之作為鄉村寄宿學校改善內部管理的標桿和衡量其管理水平的標準。具體而言,這個準則既應包括招收寄宿生學生資格的底線性標準,也應包括根據地方經濟文化設定的理想標準,還應該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既應該包括學?;A性建設的硬件標準,也應該包括衡量學校內部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執行等的軟件標準,還應該考慮寄宿生的身心感受。一個全面的標準,應該包涵寄宿生整個完整的學校生活,從學校資金投入、學校人員配置、制度建設等方面綜合考慮。2.加強以“關愛”為核心的學校文化建設學生對寄宿生活最大的不適應在于:寄宿意味著生活在一個與家庭迥然不同的制度化的生活和心理環境。學生最先感覺到的是離開父母后的無助、孤獨以及學校制度性生活的人情冷漠。改善寄宿學校的生活氛圍,需從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著手,加強以宿舍和班級為單位的文化建設,營造一種以關愛為核心的寄宿文化氛圍。寄宿學校的關愛文化,需要從三個方面入手:其一,教師對學生投入更多感情,主動去了解、理解、關愛學生,建立師生之間的關愛關系;其二,引導寄宿生建立學生之間的互幫互助的友愛關系,特別是“大”學生對“小”學生照顧,營造宿舍內部的關愛文化;其三,建立寄宿生和走讀生之間的理解和關愛,建立以班級為單位的學校關愛文化。這樣,不僅為寄宿生營造了一個充滿關愛的文化氛圍,緩解學校生活環境的緊張關系,也可減少學生之間的沖突,減輕管理的難度,更可以通過這種文化培養學生愿意關愛、感受關愛、善于關愛的品質。3.加強學校和家庭、村落之間的聯系,進行親情教育和鄉土教育受學校封閉管理的限制,學生與家庭、鄉村、社區的交流受阻,對家庭和社區的感情日益淡漠,更因為長期不參與鄉村的社會文化活動而對鄉村的地方性文化產生陌生感,有些鄉村的學生已分不清韭菜和麥苗。學校應堅持開放的管理理念,加強與家庭和村落的聯系,建立交流機制,既讓家長和社區了解學生在學校的學習生活情況并參與到學校的管理之中,也要對家庭和社區提出一些具體的要求,構建適宜學生發展的校外環境,使學校和家庭、村落形成教育合力。另外,學??赏ㄟ^設置免費電話、家長探訪時間等方式,為家長與學生的交流提供機會;還可以鼓勵學生參與社區活動,通過家庭或者社區參與墻報、班報、講故事、做鄉土調查等形式的親情教育和鄉土教育,培養學生與父母的親情、對家鄉及其文化的熱愛。鄉村寄宿制管理問題從主體上說,不僅僅是學校和教師的事情,還需要教育行政部門、村委會、村民、家長、社會等各方的共同參與,從整體上建立有利于寄宿生健康成長的管理機制和文化氛圍,規避寄宿生活對學生成長的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1]何東昌.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要教育文獻:1998-2002[M].??冢汉D铣霭嫔?,2003.
[2]王景,張學強.當前我國鄉村義務教育階段寄宿制學校發展的問題研究[J].教育科學,2010(6).
[3]2011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3/201208/xxgk_141305.html.
[4]蒲培勇.農村留守兒童寄宿制學??臻g環境研究———以四川南充地區為例[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11.
[5]薛媛.農村小學寄宿生與走讀生發展狀況比較研究———基于廣西東蘭縣切學鄉x小學的考察[D].重慶:西南大學,2012.
[6]萬明鋼,白亮.教育公平、教育資源整合的路徑反思———對鄉村地區寄宿制學校的重新解讀[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9).
作者:蔣欽 單位:湖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學校管理微信公眾平臺研究
- 下一篇:圖書館管理體制創新
精品范文
5鄉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