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引領學校管理創新
時間:2022-11-30 08:57:30
導語:高質量發展引領學校管理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環視現行的學校工作,“高負擔低收益、高付出低回報、高耗費低獲得”的情況司空見慣。如何在“高質量發展”理念的引領下,積極創新學校管理,努力探尋學校管理轉型升級的新路徑、新方法已經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關鍵詞:高質量發展;引領;學校管理;創新
“高質量發展”是我國新時代經濟發展的根本遵循,也可以視作我國新時代教育工作的努力方向。“高質量發展”的要義在于減耗、提質、增效。多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課程改革的深化、核心素養的提出,我國教育取得了長足發展與卓越成就,但是環視現行的學校工作,制度建設僵化、家校共育虛化、課程設置窄化、教學目標異化、學習環境陋化等現象屢見不鮮,“高負擔低收益、高付出低回報、高耗費低獲得”的情況司空見慣。如何在“高質量發展”理念的引領下,積極創新學校管理,努力探尋學校管理轉型升級的新路徑、新方法已經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一、剛柔相濟,打造教師管理新生態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但是教育工作是“良心”工作,教育過程不是流水線,教育“產品”也非標準件,教育結果與教育付出既不同步,也不等值,在職業倦怠日趨嚴重的當下,顯然只注重“剛”的制約而忽視“柔”的元素很難真正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因此,優化教師管理必須切實抓住制度創新這一關鍵,特別注意做到:1.制約性與人文性兼顧。在構建各項管規章制度時,校長要有“首席服務員”的意識,要牢固樹立“替師生著想,為師生服務”的理念,即使簡單如學校的作息時間表,也應從教育節律與生理節律兩方面去研商、去酌定。讓冷冷的規章融入濃濃的人情味,不僅能使規章的執行因“畏”而顯其威,更能因“味”(人情味)而揚其為,大大提高規章制度的認同感與達成度。2.行政性與民主性同構。規章制度的建立,應始終堅持“從教師中來,到教師中去”。這樣的規章制度,因是教職員工集體智慧形成的,而不是少數幾個人“向壁”虛造得來的;是教職員工源自內需產生的,而不是管理者以權力意志強加給“我”的,所以更能為師生所接納、所悅納、所采納。3.穩定性與動態性互補。不是所有的制度在其實施之后都是有效的,也不是所有的制度都是放諸各校皆準的,因此要因時、因地、因情經常做好調整、充實、清理工作,以免教師在陳規舊矩前,因“不敢越雷池半步”而躊躇不前、裹足不進。4.考評性與激勵性并重。“一碗水端平”無疑是學校管理尤其是學??荚u的重要準則,但學生的組成有所不同、班級的狀況有差異、原有的基礎有區別,因此考評時要看變化、看發展、看進步,而不是片面追求考評標準的統一性。從而使更多的教師敢于給自己定一個“跳一跳、夠得著;爭一爭,拿得到”的目標,善于向快的追、朝優的趕、與強的比、同高的爭,不斷自我加壓,不斷自我超越。5.懲戒性與指導性結合。懲戒只是手段,提高才是目的。在拿出評判結果的同時也要提出整改建議。唯如此,才會讓教師“修”有目標、“改”有方向,變消極為積極,變被動為主動,變感動為行動。
二、家校相輔,筑造學生管理新橋梁
對于“家校共育”大家早已耳熟能詳。家校共育,是指家庭、學校、社區等不同教育主體之間在教育方面的合作。[1]“家校共育”在加強學生管理、提高學生素養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但是時至今日,“家”“校”仍處于若即若離、不即不離、貌合神離的狀態。如何通過建立和發展“家”“校”之間的新型伙伴關系,真正實現家庭、學校和社區和諧共處、通力合作,為青少年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更加協調的環境和更為廣袤的土壤,是新時代擺在我們面前的新課題。1.提高共識度。在生活中,家庭、學校、社區作為不同的社會單元分別扮演著不同的社會角色,承擔著不同的教育任務,但在家校共育中,三者有著明確而共同的目標,這就是更好地促進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而不是以“分數定成敗、以升學論英雄”。不斷提高共識度是家校合作共育最堅實的基礎?!靶耐惶幭?、勁往一處使”方能“擰成一股繩、握成一個拳”。2.關注差異度。在組織“家長委員會”等各種家校共育機構時,要特別注意從教育理念、管理水平、熱誠態度、敬業精神等方面綜合考量,其成員應該由學校管理者、教師、父母和社區成員等多邊代表構成,而不能僅以家庭環境優劣、父母社會地位等來吸納成員。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贏得多方支持,使教育共同體成員真正在思想上同心、目標上同向、行動上同步。3.彰顯透明度。“家校共育”是典型的“跨界”行動。教師要“走出”校園,父母和社區須“邁進”學校??缃缃M織的決策平臺應該是透明的。在決策的過程中,要公平、公正、公開,以便在這多邊組織中,學校、家庭和社區既各受其益又各司其職、既各得其所又各善其事、既各安其位又各展其能,真正做到人能盡其才、物能盡其用、事能盡其效。4.擴大開放度。一要敞開校門。作為主導方的學校,要主動向家庭、社區開放,這是家?!肮灿钡幕A。二要啟開家門。讓家與家之間多溝通、多互動、多交流,尤其是讓好的家庭成為典范,能使更多的家庭見賢思齊、擇善而從。三要叩開“大”門。即要面向社會,吸納更多社會力量的參與,吸引各類公益機構的支持。門好進、臉好看、話好聽,才會事好辦,才會好事辦好、實事辦實。5.加強整合度。家庭不是學校,社區也非專門的教育機構,因此,要讓合作共育真正走上“綠色、協調、可持續性發展”之路,必須從大處著眼、由細處著手,科學梳理、整合、規劃好合作共育的重要內容。既通力合作又分工明確、既整體聯動又責任到人、既周密計劃又有效督查。每次活動時,都要做到“五定”———定時間、定場所、定內容、定專題、定形式。彼此不扯皮、不推諉、不抱怨,做到遇事少獨斷、勤協商、多討論,從而使“家校共育”真正變“隔界招手”為“跨界握手”。
三、長短相顧,營造課程管理新磁場
審視目前的課程設置,尚有著諸多的問題與不足。簡言之,一是難度劃一,以致優秀生吃不飽,暫差生吃不了。二是數量不足,尤其是能滿足學生深度學習、超前學習的精品選修課程不多。三是取向模糊,不能很好地適應學生差異化需求和個性化發展。如何使課程設置真正服從、服務于學生學習及個性化發展?我們認為,既要讓優勢課程提檔升級,又要為弱勢課程培根養源,兩手抓、兩手硬。1.補短板。我們不妨在完成國家課程的前提下,通過打通教材邊界、打開校際邊界、打消行業邊界來放大廣義的教學資源,積極探索與開發“分門”“別類”“異層”的校本課程體系,以彌補現行課程設置難以滿足學生不同發展志趣、不同學習水準、不同個性需要的“短板”。2.調結構。即矯正要素配置,推進結構調整。比如,表達能力的培養應是母語課程的重要取向與核心,但是我國的語文教學始終把“閱讀”作為課程的重點,用于“表達”教學的時間不到四分之一,而用于“閱讀”教學的時間卻占了四分之三,造成了語文課程“表達”和“閱讀”教學結構的嚴重失調。因此,調整“語文”的課時安排,建構“讀”與“寫”統籌,“理解”和“表達”兼顧,并且適當朝“表達”傾斜的課程結構已是當務之急。3.促融合。長期以來,我國的學科教學始終是“雞犬相聞鮮有往來”。其實,我們完全可以打破教材編寫各自為政、各科教學各行其是的桎梏,打散并重組各學科知識,即變單維課程為立體課程。如語文課上教學《石壕吏》時可插進安史之亂的歷史知識;地理課上教學“霧霾”時可納入有關“呼吸道”的生物學知識;教數學內容可與美術結合,看“黃金分割”在藝術作品中的應用……諸如此類的“學科融合式教學”,能讓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濃。4.探“走班”?!白甙嘀啤痹谕卣寡由鞂W生的知識視野、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等方面有著顯著的優勢與作用,因此受到了我國許多課程專家的認可與推崇。雖然“走班制”尚在試水階段,尚有許多問題亟待在理論上加以理順、在實踐上加以完善,但值得試、值得行。5.去產能?;居昙镜暮⒆樱瑧撚袣g樂的笑臉。但是,放眼望去,在學生成長的天地間,如海的難題涌起層層濁浪,如山的作業積成重重愁云。課堂上,不需教的仍在滔滔不絕,不需講的仍在喋喋不休,不需練的仍在源源不斷。教師的“供”與學生的“需”匹配度不高、精準性不夠,致使“教師侃侃而談,學生昏昏欲睡”成了我們的課堂常態。只有擠水分、清虛胖,摒棄無效、負效產能,方能讓“供”“需”無縫對接,和諧“共振”;方能讓學生想學、樂學,進而會學、善學,不斷提高學生學習的品位與質量。
四、遠近相諧,鑄造教學管理新平臺
由于“分數至上”“升學率第一”始終主導著許多學校的教學工作,因此課堂改革依然關山重重,“雷聲響雨點小”甚至“光打雷不下雨”。教育部陳寶生部長在談到加強法治人才培養時曾強調,必須解決好“為誰教、教什么、怎么教、誰來教、教給誰”等問題。[2]如何優化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我們認為,也應切實解決好“為誰教、教什么、怎么教、誰來教、教給誰”這5個根本問題,既為學生的當下成長護航,更為他們的未來發展奠基。1.為誰教。這是個方向問題。黨的報告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保?]當下的教育之所以備受詬病,最主要的原因即是“分”的教育獨霸六合、“人”的教育偏踞一隅。因此,關注人、發展人、提升人是我們必須時時遵循、處處對照、課課落實的。2.教什么。我們必須明確的是,學校存在的全部意義與價值即在于學生的發展。所以,滿足學生發展需求應該成為“高質量發展”思路下優化課堂教與學的邏輯起點。課堂應根據學生的學習意愿、需求和基礎,選定合適的目標、內容和方法,真正做到“教”與“學”同頻共振、攜手并進。3.怎么教。要始終堅持“因材施教”“以學定教”的原則。要根據學生學習的狀態和生成,適時調整教學的思路和方法,“順學施變”“以學促教”,從而使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和智慧的挑戰。4.誰來教?,F在的不少課“備”必涉多媒體,“教”必用PPT。毋庸置疑,課件是課堂的“要”件。但這個“要”指的是重要而不是主要、必要。課件在增加課堂氣氛、提高學生興趣、拓寬知識視野等方面的確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但是并非所有的課堂都需要,更非所有的環節都需要。我們始終要明白課件是為自己、是為教學服務的,不能主客顛倒而要“客隨主便”,不能畫蛇添足而要“畫龍點睛”。5.教給誰。早就有人說過:“愛優秀生是人,愛暫差生是神”。對于“暫差生”,有的教師是“輕”而遠之,遠而避之。我們認為教育應該想方設法造就一個人,而不是摧毀一個人。那些“沒出息的”、成績差的孩子比一般孩子更需要關心、關照、關愛。我們要真正樹立“一個也不能少”的觀念,讓每個孩子都能抬起頭來走路;讓每個孩子都能挺起胸來做人。
五、點面相映,創造環境管理新天地
一所學校,是由一個個班級組成的。每一個班級都是一所小學校,一個小社會。隨著教育投入的不斷加大,許多學校十分重視校園環境的育人功能,但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是抓“大”(校園文化)放“小”(班級文化)、重“面”(校園環境)輕“點”(班級環境)。因此,積極探索與優化班級文化當擺上議事日程。1.以人文素養為指向。人文素養所涵蓋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家國情懷、科學精神、傳統美德、集體主義、責任意識等等是一個人安身立命、修身養性的基石。因此,注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理應成為班級文化建設的壓艙石,“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理應成為學生發展的定盤星,從而為班級文化建設敷上濃厚的人文底色。2.以團隊精神為抓手。團隊精神是一只無形的“手”,對學生的個體發展有著巨大的規范、約束、激勵、推動作用。現在的學生很多是獨生子女,自我意識突出但合作意識淡薄、個性特征鮮明但團隊精神匱乏。加強團隊精神教育,就是要不斷增強學生的集體意識,善于協作、勤于溝通、甘于服務、樂于奉獻,營造平等互尊、團結互助的良好氛圍,形成和衷共濟、同舟共贏的生動局面。3.以習慣養成為支柱。葉圣陶先生曾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保?]這方面,教師應言傳身教,班干要身先士卒,學生當身體力行。習慣的養成不會一蹴而就,不能一勞永逸。既要防止無視差異的“一刀切”,也要杜絕不顧基礎的“快步走”。要充分發揮班集體環境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的優勢,著眼于行為提高,著力于制度建設,從而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在躬身踐行中得到提高,令生活更精彩、讓人生更出彩。4.以特色打造為載體。只有體現時代特征、學校特點、班級特色,班級文化的建設才能打動人心、贏得人心、深入人心。一要創設好個性化的班級環境。不僅要“顏值高”還要“氣質好”。真正做到一桌一椅現作風,一花一草顯高雅,一字一畫蘊匠心。二要確立好集成化的班級目標。目標是行動的指南,是努力的方向。目標明確,方能讓大家行有所依、動有所循、學有所規、習有所范。三要開展好立體化的班級活動。有內涵、有創意、有品位、有格調的班級活動是增強班級活力、活躍班級氣氛、構建班級文化的有效方式,也是展示學生風采、融洽學生關系、提高學生能力的有效途徑。5.以實際成效為準繩。一要處理好主流與支流的關系。隨著時間的推移,網絡文化、短信文化、卡通文化、博客文化等一些非主流文化日益盛行。一方面,我們要堅定不移地弘揚正能量,唱響主題曲,讓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始終成為班級文化的主導與主流;另一方面,要積極引導非主流文化,對非主流文化的消極因素則要堅決抵制與摒棄。二是處理好有為與有恒的關系。班級文化不是裝飾品,不能“花花綠綠走過場,熱熱鬧鬧一陣子”,而要“化口號為行動,變隨機為常態,積沉淀為品格”。三是處理好更新與創新的關系。我們不能止步于教室環境的一時更新而要致力于文化建設的不斷創新,進一步貼近時代、貼實學情、貼緊生命。“高質量發展”教育,從本質上說就是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的提高,人們已不滿足于“有學上”,而是企盼著“上好學”。面對人們對優質教育的熱望,我們要有一種等不得、慢不得、坐不住的緊迫感,把神提起來,把勁鼓起來,把責擔起來,全力提高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全面奏響“高質量發展”的時代最強音,對準新標桿,按下快捷鍵,切實以創新指數放大發展指數、以質量指數提升滿意指數,時刻銘記“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5]
參考文獻:
[1]朱永新.家校合作激活教育磁場———新教育實驗“家校合作共育”的理論與實踐[J].教育,2017,(11):75-80.
[2]教育部.加強法治人才培養,深化教育綜合改革[OL].中國高校之窗,2017-5-9.
[3]秦金月.中共開幕,代表十八屆中央委員會作報告[OL].中國網,2017-10-18.
[4]劉國正主編.葉圣陶教育文集第2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78.
[5]霍小光.: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OL].新華網,2018-3-7.
作者:施俊進 單位:江蘇省海門市海南中學
- 上一篇:學業預警談大學生管理工作
- 下一篇:農村財務會計與管理體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