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原創:論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的整合

時間:2022-06-10 11:32:00

導語:獨家原創:論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的整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獨家原創:論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的整合

摘要: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信息技術為學校教育提供了許多新的潛在可能性,為當代教育理論提供了許多實現的途徑。隨著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及其在教育中的應用,教育本身從目的、內容、形式、方法到組織最終都將發生根本性的變革。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也因此成為二十一世紀中國基礎教育的主要目標。

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整合是將現代教育技術應用于教育,是改革教育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重要途徑。小學語文教學是實現整合的實踐場所,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整合就是通過小學語文課程把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從根本上改變傳統教和學的觀念以及相應的學習目標、學習方法和評價手段,而要實現這種結合,就離不開教學設計。

關鍵詞:小學語文信息技術課程整合實踐

一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理論分析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教育界出現了以信息技術廣泛運用為特征的發展趨向,國內學者稱之為教育信息化現象,教育信息化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概念。教育信息化有其自身的基本特征。

從技術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點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多媒體化。數字化使得教育信息技術系統的設備簡單、性能可靠和標準統一;網絡化使得信息資源可共享、活動時空限制少、人際合作易實現。智能化使得系統能夠做到教學行為人性化、人機通訊智能化、繁雜任務化;多媒體使得信息設備一體化,信息表征多元化、真實現象虛擬化。然而,任何技術的社會作用成功與否取決于它的使用者,教育技術變了,教學方法也應相應變革。

1.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術教育應用

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可以有兩個層面。

①基于“輔助”的理念,將信息技術作為教學媒體、手段和方法來幫助教師或學生解決教或學中的問題。在這一層面上,信息技術主要扮演媒體的角色,發揮的是媒體功能,不能引起真正意義上的教學模式、學習方式的改變。

②基于“整合”的理念,使信息技術作為構建自主、探究學習環境的重要因素來支持學習。這個時候,信息技術不再是輔助教學的手段,而是成為學習內容或教學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扮演學習、研究工具的角色,發揮學習環境的作用。無論是知識的學習,還是技能與能力的掌握與培養,都可以基于這種包含信息技術要素的學習環境,達到統一和諧的完成。因此,信息技術在這一層面的應用可引起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學習方式的改變,特別是在學習方式上,能讓學生轉變單純的接受式學習方式,學會自主、探究式的學習,能引發學生對學習更濃厚的興趣。

2.信息融入教學

媒體科技具有數字化、影音聲光多重刺激、易于存取、快速處理、便于溝通等功能。信息融入教學就是教師教學時配合授課內容與教學策略所需,應用計算機多媒體網絡的特點,將信息科技視為教學工具。因此,信息融入教學不只是教師會用計算機那么簡單,而是教師會用計算機來更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

3.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的認知工具

這種方式是利用信息技術作為課程學習內容和學習資源的獲取工具;作為情境探究和發現學習的工具:作為協商學習和交流討論的通訊工具;作為知識構建和創作實踐的工具;作為自我評測和學習反饋的工具??傊?,是學生自己主動選擇利用信息技術工具,去完成學習的各個環節,達到學習的目標。

據信息技術作為認知工具的應用環境和方式的不同,又可分為“資源利用-主題探究-合作學習”模式、“小組合作-遠程協商”模式、“專題探索-網站開發”模式等。下面分別討論這三種教學模式所要求的信息環境和教學過程。

教育信息化為終身學習帶來了機遇,但只有學生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養,才能

把把終身學習看成是自己的責任,才能夠理解信息所帶來的知識并形成自己的知

識結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正是培養學生形成所有這些必備技能和素養的有效

途徑。

二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小學語文教學現狀分析

當前,以多媒體和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為小學語文教學改革提供了物質平臺和理想的教學環境,信息技術不再單單作為演示工具而存在,而是發揮了更多的功能,如認知工具、情感激勵工具等等。

現代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閱讀、寫作整合、口語交際的實踐探索,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進展。通過多媒體、網絡與閱讀教學的整合探索出了許多閱讀整合模式,如“主題探索式閱讀模式”、“支架法教學模式”、“互動拓展閱讀模式”“三維六階主動探究式閱讀模式”等等;通過多媒體、網絡與寫作教學整合,已摸索并建構出一些新型寫作教學模式,如,強調思維加工的“思維加工型作文心理模型”;既重視教師主導作用,又重視學生主體作用的“雙主作文教學模式”;以及“看圖作文三維教學模式”、“命題作文三維教學模式”等。

目前,把多媒體、網絡與口語交際教學整合的實踐探索,尚不多見。己有的一些研究也僅局限在小學低年級口語交際教學。主要是通過多媒體、網絡來創設生動、活潑、有趣、愉快的說話情境,包括現場演示情境、實物情境、圖像情境、聲音情境等,來激發學生說話興趣。然后讓學生觀察這些圖像、動畫,隨后分組討論發言,教師對學生說話中不完整、不規范的地方,隨時指導糾正,培養學生正確的說話態度和語言習慣。這些實踐有利推動了小學語文課程改革的進程。這些經驗為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提供了極好的示范和參考。

三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1.整合運用之中的原則問題

①注重過程

學習過程中,語文老師十分注意不給學生準備好太多解決問題的提示,而是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根據各自的能力,通過自己艱辛的勞動,能爬多高就爬多高,讓他們在實踐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獲得克服困難的喜悅。

②主動性

強調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自己對問題的看法,表達解決問題的想法(或者寫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按照方案解決問題”,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的“教”為主的教學模式,營造一種主動探究式學習的學習環境,建構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

③個別化學習和協作學習相結合

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個別化學習是指學生在集體環境下,運用計算機等信息技術資源進行語文的學習,能自主地思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進度的一種現代教學模式,它不受時間和空間的約束,對于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無疑是大有好處的,而協作學習對協作學習能力的培養和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在課堂整合中,把個別化學習和協作學習相結合就能取得最好的教學效果。

④注重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培養

強調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并不是學有余力的學生的專利。在教學中教師設計一些有難度的環節,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悅。

2.教學中的具體案例分析: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為例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閱讀的方法,提高閱讀的能力。在傳統的閱讀教學中,主要存在的問題是:忽視學習情境的創設,忽略學生的情感體驗;側重教師的分析,忽視學生的自主閱讀和協作交流;過分追求學生對一篇課文的理解和掌握,忽視學生的拓展閱讀;只重視學生在課堂上的閱讀學習,忽視學生課后的積累和實踐運用。

小學語文閱讀如何能真正地吸引學生?能讓信息技術在課程教學中起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閱讀并能引起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能集合信息技術與語文兩課程的特點,與小學生個性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于此,筆者以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的《草原》這一課文集合信息技術,進行整合教學,設計了以下的教學流程圖:

圖表《草原》課程教學路線圖

在小學閱讀教學中,網絡在課堂中發揮了資源提供、信息交流的作用,使該課和傳統的課堂教學相比,顯得更為生動活潑。在整個設計中,學生的發展被置于了首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更強了。對剛接觸“整合”這一概念的科學課教師來說,必須要給他們一定的摸索時間,逐漸把握蘊涵在整合背后的教育理念,逐漸掌握網絡技術并使其和科學課相結合,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根據不同教學任務來選擇合適的整合方式。

運用多媒體網絡環境,增設靈活實用的實踐活動課程,為學生主動進行語言實踐提供條件。《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語文的規律。傳統的作文教學一般僅由兩課時完成,缺少課后的延伸,這種教學方式割裂了語文教學和實際應用的聯系,學生缺乏實踐的應用,必定會降低學習的興趣。

四結語

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相結合,真正使教師和學生都從一本教科書、一間教室、一本作業本、一張考卷中走出來,帶著書本走進社會、走進生活,為教育改革中的課堂引來了一泓活水,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教師教的方式和學生學的方式,這些體現人文精神、重視學生發展、重視學習進程的教育理念、手段和方法,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生活的主人。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的整合,對深化小學語文課程教學發揮了巨大作用。

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創造了與生活相聯系的自主發展的廣闊空間,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獲得親身體驗,學會了合作,學會了觀察,學會了分析,學會了操作。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讓學生走進自我,走進互聯網,使得學習內容變得豐富多彩和貼近生活,適合學習規律和生活的積累,保護了學生的個性,促進了學生的發展。這就使得學生在學習方式上發生了變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