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網絡倫理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02 10:17:00
導語:大學生網絡倫理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網絡的迅速發展,一方面改變著社會、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也給人們帶來許多道德倫理問題。大學生作為網絡生存中的一支主體力量,培養他們形成健康的網絡道德人格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大學生網絡行為主要受網絡固有特點、大學生自身特點和環境的影響。網絡環境在倫理與道德方面存在先天的不足,網絡的功能和特征使網絡成為一柄“雙刃劍”,而學校、家庭與社會對大學生網絡行為產生了綜合影響。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道德;網絡特點;外部環境
互聯網進入我國后的發展速度遠比其他媒體要迅猛得多。電話進入我國家庭差不多用了100年的時間,電視大概30年,而互聯網不到10年就已經形成規模,截至2005年12月31日,我國上網用戶總數達1.11億人,網民數和寬帶上網人數均位居世界第二,且85%為35歲以下的青少年,大學生則是最主要的群體??萍及l展史表明,科技作為人類首要的物質創造力量,同時還負載著利益和價值;每一次技術的進步,都伴隨著利益的紛爭和價值觀的沖突。網絡和每一次技術進步一樣體現著“雙刃劍”的特點,既改變著社會、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動人類的進步,為人類道德進步提供歷史的機遇,同時也給人們帶來許多的道德倫理問題。隨著網絡影響的不斷擴大,互聯網不可避免地給大學生道德觀念和行為帶來一些消極影響。
一、大學生網絡倫理危機的主要表現形式
(一)網上聊天語言失范,網絡交友心理失衡,在亦虛亦幻的浪漫中行為失控
網絡語言有自己獨特的“規則”。除具有形象便捷的特點外,網絡語言更多地充滿著戲謔和粗俗,逐漸失去原有的語言規范。大學生上網聊天的目的多數是交友,網絡世界的虛擬性決定了交友對象的不可確定性,而大學生他們渴望接觸更多的人,體驗各種新奇的感覺,在制度化的校園和有規律的家庭生活里很難得到滿足。在虛擬的網絡空間里,大學生的自主選擇性達到了最大化,并且由于相當一部分門戶網站經營者的功利性導向,大部分聊天室充斥著各種富有挑逗性、誘惑性的言語,甚至不時還會出現色情交易的信號,這些常常使尚處于青春期的大學生難以自持。網絡交友甚至網戀成為大學生網民一種司空見慣的行為方式。
(二)開放與封閉、虛擬與現實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給大學生帶來危害
網絡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但從其作為虛擬世界的角度看,它又是一個封閉的系統。網絡世界中人與人的交往與現實社會相比,具有交往范圍更廣、關系更加平等等優點,可以使人們更好地互相溝通。通過網絡有機會認識陌生人,與志趣相投的人交流。這種虛擬世界比現實世界自由,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任意創造網絡中的自我角色或隨意欺騙他人,這樣,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人際關系的信任危機。這種網絡交流的匿名性使大學生面對的是缺乏面對面的人際互動和人格、交往情境雙重分裂的環境、氛圍,容易使大學生患上“網絡疏離癥”從而導致人格異常和心理障礙,不利于他們承擔本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嚴重影響其心理健康。
(三)網上論壇無序化,黑客行為英雄化,計算機病毒的破壞作用無限制擴大
BBS(BulletinBoardSystem),即電子公告牌,俗稱網上論壇或討論版,可以就某一話題發表自己的看法,提倡百家爭鳴。自誕生之初BBS就頗受大學生網民青睞,如早期的“水木清華”??捎捎谟懻摪娓嗟厥且云湫畔⒆杂蓙硖岣唿c擊率,因此論壇內相互謾罵、攻擊成風,發貼內容與版面主題相去甚遠。曾經小有名氣的西祠胡同中還有專門的“亂墳崗”,不服可以去那“單挑”,“亂墳崗”之亂可想而知,國罵、粗口,所學為數不多的英文單詞也時時派上用場。無序的BBS越來越脫離其初衷。
“數字化生存”同時帶來了信息崇拜。信息崇拜的極端表現就是黑客與計算機病毒的出現。黑客是英特網上破壞性最強的群體,雖然偶爾也會扮演網絡俠客的角色,但更多地充當著“網絡流氓與網絡罪犯”。他們典型的動作就是在網絡空間亂砍濫伐——“劈”,在知名網站亂涂亂畫——“黑”,已經由最初的惡作劇發展到故意進行數字破壞。計算機病毒也多數是這些所謂“網路俠客”的“得意之作”。他們把自己的行為更多地看作是一種智力“挑戰”或游戲,其行為的潛在破壞作用幾乎可以使英特網自生自滅。(四)色情網站圖文并茂,網絡游戲魅力難擋,學業就在“快意人生”中荒廢
古人云,“食,色,性也。”色情網站對處于青春萌動時期的大學生來說極具誘惑力。在最近一項名為“網絡十大罪狀”的民意調查中,網絡色情高居第五。色情業隨著網絡的商業化滲透到英特網的每一個角落。另外一份對北京五所著名高校學生的調查顯示,98%的人曾查閱黃色圖片或文字。而在接觸過網上色情內容的青少年中,有60%以上有性犯罪的行為或動機。網絡色情已成為網絡空間的公害之一。
(五)對于互聯網這塊巨大的蛋糕,游戲開發商自然不會無動于衷
傳統的單機游戲已足以滿足大學生這個年輕的群體,網絡游戲卻另有其別樣魅力,網絡提供了一個絕佳的互動游戲空間。但是過度沉迷于網絡游戲的危害是巨大的,根據心理學測試的統計結果,所有服食的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焦慮、緊張、憂郁等等。而迷戀網絡游戲的人經過測試后,其結果也都超過正常值,無一例外地提示具有心理障礙問題。
二、面對大學生網絡倫理危機的對策
(一)強化社會道德責任,加強網絡道德建設
所謂道德就是調節人與人的相互關系的一種準則?;ヂ摼W由于眾多網民的參與,形成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這個關系也需要一個準則來調整,需要有一個規范來約束。心理學有一個內模仿的概念,即網上行為是個體心理歷程的再現,網絡社會是現實社會的延伸,網絡道德實質上是社會道德的一個延伸,因而又會反過來影響現實道德。同志關于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講話,提出“八榮八恥”觀,高度概括了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范和社會風尚的本質要求,是對傳統文化精髓的傳承與發展,也是對加強大學生網絡道德建設提出的要求。知恥明榮,就是要求大學生網上行為也應像現實生活一樣,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社會公德,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分析、判斷問題,加強自律,自覺校正自己的網上言行,大力弘揚真、善、美,抨擊假、丑、惡。
(二)借鑒國外經驗加強立法,凈化網絡環境
在強化社會道德責任、加強網絡道德建設的進程中,制度建設尤其關鍵,要通過道德立法賦予道德強制性的特征,以全面提升整個社會尤其是大學生網絡道德水準。制度是“行為規則”,其本身有“褒揚”和“懲治”兩層含義。道德的作用機制主要是自律,而道德的制度化是把自律與他律有機融合,賦予道德強制性的特征,從而使道德的作用能夠更充分地發揮,最大限度地扼制不道德行為的發生。
美國是全世界互聯網最發達的國家,也是最大的成人網站分布地。其做法有兩點值得借鑒:一是明確的分級制度,便于實際執法中對違法信息內容和游戲的識別鑒定;二是將違規網站和經營者、有網絡性犯罪污點的人納入黑名單全國公布,對不法分子有著極大的震懾作用。
法國的做法是對網絡色情課以重罪。1998年6月,法國對《未成年人保護法》中有關制作、販賣、傳播淫穢物品的定罪量刑做了部分修改,從嚴從重處罰利用網絡手段腐蝕青少年的犯罪行為。
上述國家為凈化網絡環境,加強網絡立法的做法,對加強大學生網絡道德建設具有很好的借鑒作用。
(三)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工作,拓展高校德育空間
高校思政教育要充分利用網絡的特點,創新德育的方法和手段,開辟大學生喜聞樂見的網站,正確引導大學生開展網上討論,貼近大學生思想,貼近現實生活,充分利用網絡陣地對大學生進行正面教育,切實加強大學生德育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總之,大學是一個特殊的階段,生理上已為成人的大學生心理、情感都尚未成熟。如果學業與生活不能夠使他們忙碌與充實起來,那么虛擬世界便可能成為他們的一種很好的寄托。而一旦走向社會,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和多重角色使他們立即能夠感受到生活的豐富多彩,同時也很快會明確,生活不是游戲,也無法游戲人生。
參考文獻:
1、丁仁能.網絡世界也要明榮知恥[EB/OL]./jxcomment/system/2006/04/11/002238707.shtml,2006-04-19.
2、劉志剛.當代大學生網絡倫理危機探析[EB/OL]./Abstract.aspx?A=jsdxxb-gjyjb200501013,2004-10-16.
3、周春燕.大學生網絡倫理道德規范研究[EB/OL]./A-yzdxxb-gjyj200605025.html,2006-07-11.
- 上一篇:網絡倫理分析論文
- 下一篇:殘聯發展殘疾人救助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