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信息疫情管理研究
時間:2022-03-23 04:39:35
導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信息疫情管理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19年底,武漢發現不明原因肺炎,由于該疾病由病毒引起,隨后被世界衛生組織命名為冠狀病毒病(COVID-19)。2020年3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將此次疫情定性為重大流行病。截至2020年8月20日,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共報告肺炎病例2242多萬例,死亡人數超過78萬人。2020年2月15日,世界衛生組織委員TedrosAdhan-omGhebreyesus提出了信息疫情(Infordemic)的概念,大型流行病總是伴隨著信息的大量產生。信息疫情指的是在大型流行病期間出現的過量信息的現象。它通過數字和物理信息系統在人類之間傳播,不可否認的是這些海量信息必然包含大量的虛假信息,這與流行病瘋狂肆虐的現象很類似,使得人們在需要的時候很難找到可靠的信息來源[1]。在疫情期間,人們需要準確的信息來調整自己的行為,以降低自己、家人和社區感染的風險。在COVID-19疫情背景下,疫情的全球規模加劇了信息疫情的嚴重性。由于傳染病的原因,人類之間只能通過網絡、數字媒體和社交媒體、聊天應用程序、電視、廣播等渠道進行溝通,這種互聯網下通過相互關聯的方式傳播和消費信息,使得疫情信息所帶來的影響傳播得更遠、更快。盡管部分錯誤的信息可能只是令人產生困惑,但許多虛假和誤導性信息,如虛假或可疑的治療方法,或不正確的預防建議,可能會對公眾健康甚至生命不利。試想如果疫情信息的是不以經過驗證的事實和證據為基礎的在線制造,可能會加劇疫情惡化或造成社會恐慌。雖然大量的信息泛濫現象無法消除,但可以通過一定的信息疫情管理方案從而掌控信息的傳播和利用。2020年4月7日和4月8日,世衛組織流行病信息網絡(TheWHOInformationNetworkforEpidemics)組織了為期兩天的信息疫情管理全球在線咨詢,最終總結出了COVID-19信息疫情管理的大致指導方案[2]。本文在總結和借鑒這次在線會議結果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疫情期間所暴露的信息疫情管理現狀問題,提出適合我國國情的信息疫情管理建議。
1信息疫情
1.1信息疫情的概念。Infodemic是“信息疫情”(informationepidemic)的縮寫,指大量有效和無效信息通過互聯網或其他通信技術迅速傳播和放大的現象[3]。雖然這個詞最初出現在2003年非典暴發期間,但在2020年之前,它在科學文獻中使用得并不多。自COVID-19暴發以來,有關疫情信息的生產和消費都迅速而顯著地增加。世界衛生組織強調信息技術對公共衛生、公共行動、社會凝聚力和全球政治格局都構成了一定的影響。信息時代信息產生的規模和速度是前所未有的,各種形式的虛假信息每天都在出現,對于如何更好地分類所遇到的虛假信息類型,全球學者還沒有達成共識。在個人層面上,信息失真造成了信息接受者之間的混淆,特別是在可靠信息的識別方面,以及虛假信息和錯誤信息。在疫情暴發中,負面信息偏見(造成“災難性思維”)和正面信息偏見(造成“不切實際的樂觀主義”)是信息疫情造成的后果和風險之一[4]。在信息疫情中,媒體素養和信息素養是兩個至關重要的能力。由于目前的信息領域是與健康相關的信息領域,因此信息素養必須以健康信息為重點———這被稱為健康素養[5]。盡管關于CO-VID-19的疫情信息主導著大多數的傳播渠道,但迄今為止,健康素養教育仍然是一個被低估的概念,也是一個容易被忽視的研究領域。一般而言,健康素養定義為獲取、理解、評價和應用健康信息以及作出健康相關決策的動機[6]。有一定健康素養的公民能夠判斷部分COVID-19可靠信息和錯誤信息,以便使用相對正確的衛生決策來保護自己以及家人的安全。1.2全球信息疫情管理行動方案。為了應對和了解COVID-19信息疫情的瞬息萬變形勢,并制定有效策略來減輕其負面影響,2020年4月7日至8日,世衛組織流行病信息網絡(EPI-WIN)組織了為期2天的全球在線咨詢會議,探討信息疫情的基本行動方案。會議通過現有的全球和區域網絡發出了參會邀請,目的是召集一個從不同角度解決信息疫情問題的全球合作伙伴聯盟,涉及但不限于風險溝通、健康信息系統,研究和開發信息工具、科學和政策分析、疫情證據綜合、數字健康、社區響應和人道主義響應等。來自111個國家和地區的1483人在線參加了這次國際會議,主要機構或者組織包括學術或研究(32%)、非政府組織(21%)、私營部門(17%)、聯合國或政府間組織(12%)、公共衛生當局或政府(9%)、醫療保健專業人(5%),公民社會(4%)和學生團體(2%)。會議第一小組發言者從不同角度介紹了信息疫情的概況。會議主題包括風險交流和社區參與暴發、事實核查做法、識別和應對虛假信息的策略、社會行為科學研究方法、人工智能(AI)和計算方法的信息決策等;決策者包括公共衛生專業人員、研究人員、學生、媒體、社交媒體平臺、私營部門組織和民間社會代表等。會議為社會各界提出防范信息疫情的建議并探討進一步行動方案,涉及到多個相關專業和學科。根據會議討論期間提出的594條具體建議,整合為信息疫情管理的行動方案,如圖1所示[7]。如圖1所示,會議提出的594條具體建議可以歸納為信息疫情管理的五個方面內容:(1)辨別信息;(2)科學和知識翻譯;(3)加強措施;(4)擴大影響;(5)協調與治理。分析小組將這些建議歸納成50項具體行動,以建立健康緊急情況中信息疫情管理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六個方面:第一,干預措施和所信息必須以科學和證據為基礎,通過有效的方式傳達給公民,并使他們能夠就如何在突發衛生事件中保護自己和社區做出明智的決定;第二,科學知識應轉化為可采取行動的具體指導方案,并以社會各階層的所有人都能理解和獲取的方式呈現,如向公眾公開透明地解釋某些專業術語,以防止未知的公眾產生恐慌心理等;第三,政府應加強與重點區域聯系,以確保公眾關切的信息需求得到回應,并相關的疫情信息;第四,為了加強對信息影響的分析和放大,應在社會相關部門之間建立戰略伙伴關系,包括但不限于社交媒體和技術部門,學術界和民間社會等;第五,衛生部門應確保將可靠的信息及時告知公眾,幫助其所關心的問題得到回應,防止錯誤信息的傳播變化;第六,借鑒迄今為止應對COVID-19信息疫情和其他疾病暴發的經驗,進一步落實信息疫情管理方案和相關基礎設施等,為減輕疫情風險提供信息和物質保障[7]。
2我國信息疫情管理研究
2.1信息疫情管理現狀與存在的問題從疫情信息的采集、處理、傳播和共享四個過程,結合具體實踐問題分析我國疫情期間信息管理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2.1.1疫情信息的采集。在疫情爆發初期,信息采集最棘手的問題是數據采集環節的缺失與失真,這會造成較長時間的數據缺失與整個信息管理鏈條的混亂。任何公共緊急事件(包括傳染病暴發)要想得到快速有效的遏制,勢必會涉及到社會管理體系中的各個部門或機構,這些日?;静辉趺绰撓档纳鐣块T、各個行業與組織團體,通過臨時搭建溝通渠道與摸索協作方式的時間成本過高。因此,對管理者而言,提前根據疫情情形分類和明確各決策環節所需要的數據種類需求,如防護物資調配和損耗、隔離名單、確診名單、重點區域、人力物力資源等,并制定數據獲取方案是后續信息疫情管理的前提。搜集數據的標準化和結構化是獲得高質量信息的關鍵環節[8]。在這次疫情中,政府數據采集也不可避免出現數據標準的缺失與混亂等。例如:湖北省與武漢市疫情數據出現前后不一致問題,一是在數據統計標準方面,沒有事先設定好;二是在數據的時候,沒有根據標準的調整而對數據進行追溯調整后一起[9]。疫情數據填報效率低也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疫情期間人員、物資等關鍵信息獲取,縱向上報多采用地方到中央的層層匯報方式,報送時間較長且數據內容重復,橫向無特定平臺入口,傳播途徑亂且數據來源混雜,不利于信息有效整合分析數據處理,直接影響全國統籌開展疫情防控和救治工作[10]。2.1.2疫情信息的處理。疫情信息處理主要有三項任務:一是監測,即獲取和監測社會中的傳染病信息,察覺潛在的危險變化并發出預警;二是預備,即采集和分析與疫情相關的環境、結構、系統和人員信息,開展風險評估,發現管理短板,制訂應急預案;三是分析疫情傳播信息,對發現的問題進行盡早干預和處置,減少經濟社會損失。疫情防控的最大依據是對數據分析處理,只有對抓取到的各種信息進行有效處理才能提出解決方案,幫助疫情在最快最有效的防控措施下得到控制。如果收集到的疫情信息內容、標準不一,信息的分析處理將成為浩大且繁瑣的工程。我們需要通過大數據分析手段,給相關管理者提供全面易懂的信息,幫助決策者了解目前的疫情情況及可能出現的疫情局面。例如,提供員工流動地圖、健康狀況統計圖及上報率統計等多種分析手段,管理者通過此模塊能非常直觀地了解本企業的疫情情況,及時做出決策。通過疫情信息,實現對疫情防控所需要顯示的各種情況的動態監管,隨時對各種疫情信息進行多方位分析,直觀、完整、準確、清晰、靈活地顯示各種信息。2.1.3疫情信息的傳播。首先,公眾對疫情的恐慌便會產生大量的謠言,而且會迅速大范圍傳播。面對重大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有效甄別虛假信息有助于公眾求助于正確的救治渠道與治療方案、消除社會恐慌、增強抗擊疫情的信心[11]。1月24日,一個微博用戶聲稱武漢的醫院情況已經惡劣到尸體遍地,并配了一段視頻。這條微博讓不少人信以為真,得到許多網友和大V的轉發,不過這條虛假消息及時被共青團中央辟謠。很多謠言都是利用人們缺乏某方面的知識而進行傳播的。由于早期醫學專家對冠狀病毒的特性及引發的疾病不甚了解,只能邊治療觀察邊采取對策,這就給了謠言傳播者巨大的造謠空間。騰訊新聞較真辟謠平臺上線后,幾乎每隔幾個小時就有一條辟謠信息,非常時期的謠言數量可見一斑。其次,由于恐慌導致超市和藥店的物資遭到哄搶,許多市民害怕疫情導致物質供應不足,紛紛搶購糧食和藥品,這樣的哄搶使得糧食和物質沒法及時送到真正有需要的抗擊疫情人手中,導致政府必須出臺紅頭文件來制止謠言。謠言帶來的最可怕的是群體恐慌的迅速蔓延,使得人們陷入不安和自我懷疑。武漢協和醫院的一個醫生說,有很多患者只是單純發燒感冒,卻聚集到醫院,醫院的物質和人手本來就不夠,這些人聚集之后,造成了大量資源被浪費,也造成了大量交叉感染的風險。2.1.4疫情信息的共享。不同利益個體信息的流向存在一定的差異,跨部門跨省市數據共享意愿不強、信息交互手段不足,導致公共服務數據來源單一,數據分析不準確,區域聯防能力較弱。例如,2月26日,來自河北疑似病例由于異地排查信息不同步,導致北京市出現工作單位內聚集性疫情,增加10名確診病例[10]。通次這次疫情,讓我們了解到了快速獲取和發送信息的重要性,如何打破各個系統的數據孤島問題,實現對突發事件各個系統響應,及時打通突發事件相關信息的數據鏈路通道。數據的共享方面需要各個部門參與者的合作,可以大大提高獲取數據的效率。在政府內部,應加強衛生醫療、公安、信息化與互聯網管理等部門之間的協作,推動醫療衛生機構、相關政府部門、科研機構以及電信企業、互聯網企業之間的數據共享與整合,為疾控部門提供更為豐富的數據資源;另外,建議以國家《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和各地的公共數據開放管理規章為依據,研究制訂疫情防控所需數據開放的專門條例,為非醫療機構參與流行病學研究和分析提供數據支持[11]。2.2我國信息疫情管理建議。2.2.1統一疫情信息管理系統。疫情信息傳遞是從上而下的方式到達決策層,這中間的信息鏈是一級級的信息甄別過程,降低信息的失真現象和判斷誤差是至關重要的。每一層級都需要建立相應的疫情信息采集機構,利用信息技術實時捕獲各種情報信息,幫助決策部門迅速對疫情作出響應。在2003年SARS暴發后,我國建設了中國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直報系統,包括鄉鎮衛生院在內的各級醫院可以對不明原因肺炎等各類傳染性疾病的個案進行實時在線直報,系統中的信息由各級疾控中心實時共享,這樣就大大提高了疫情信息傳遞到上級的效率,使得防控部門在第一時間作出相應的預防措施。這套系統曾經在禽流感、鼠疫等傳染病預警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2]。但是,在肺炎疫情期間,由于信息迅速產生和傳播,縮短了上層的決策時限。因此,只有建立統一的疫情信息管理系統,才能達到高效的良性循環。2.2.2甄別打擊虛假信息。疫情下的數據傳播方式主要通過自媒體,虛假信息是疫情信息傳播過程中的最大隱患。虛假信息指的是沒有相應事實基礎,卻被捏造出來并通過一定手段推動傳播的言論。受眾未被明確或暗示虛構的前提下,被捏造及傳播與事實不同甚至相反的言論。只有當謠言標準的界定與專業學識、來源的權威性產生聯系,大眾便不會對此表示疑問與否定。在疫情爆發初期,就連醫療專家對該傳染病都不甚了解,大眾更沒有防范認知心理,導致不少醫護人員感染。2020年1月20日,鐘南山院士公布了病毒具有人傳人的特點,公眾才開始加強自身的健康防范措施,以降低被感染的風險。疫情防控期間,鋪天蓋地的網絡謠言以及虛假信息,造成了大眾的恐慌心理,政府以及相關部門不得不辟謠。在信息產生和傳播飛速發展的今天,尤其是疫情防控期間,“謠言止于智者”似乎不太現實,“謠言止于知者”可能更加合適,大眾之所以會輕信許多經不起推敲的論斷,是因為大眾沒有相應的認知心理,這是謠言四起的根本原因。筆者認為,首先,衛生部門應該加強衛生健康知識宣傳,提高公眾健康素養能力,只要公眾有足夠的健康知識,才能不信謠、不傳謠。其次,公眾應該享有知情權,有些地方政府工作沒有做到公開透明,或者由于種種原因沒有及時公開,這都會給造謠者以機會。例如,一些帶有社會性、政治性的信息,或者由于它的高密級,只能在較小范圍內傳播,大眾全不知曉的信息就會造成胡亂猜測的恐慌心理。管理部門需要針對最熱門的話題言論,請領域專家或權威機構及時判斷真偽,駁斥謠言,并采用恰當的方式來真實信息,通過傳統媒體、名人、非政府組織、醫療行業等高影響力社交媒體賬號,為公眾解除困惑,提醒公眾注意分辨信息來源,避免陷入騙局或虛假廣告[13]。2.2.3利用信息化技術。在一個經濟高度發展、區域間聯系緊密、人口快速流動的社會中,有效應對各種重大傳染病疫情,信息化手段是必然選擇。與2003年“非典”疫情相比,肺炎疫情的暴發,考驗了我國基礎網絡和機房建設,讓我們深刻認識到了網絡對人類社會的重要性。肺炎疫情防控應用了大量信息技術,特別是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新興信息技術。傳染病都有一定潛伏期,同時不少確診者出于各種目的會隱瞞病情,單純靠人力是很難在短時間內收集和整理這些疫情信息。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對疫情傳播路線和潛在感染者進行精準定位,疫情防控工作才會更加及時、準確和嚴密,疫情防控的社會成本也會大幅降低,而且依靠這些信息工具可定制人性化的可視化圖譜等。如幫助企業更高效地搜集和整理疫情信息,及時部署疫情防控措施。在肺炎疫情防控中,各種大數據工具層出不窮,如疫情實時大數據報告、肺炎確診患者相同行程查詢工具、發熱門診地圖、確診患者地圖等,這些工具不但可以幫助公眾及時了解疫情發展情況,而且還可以幫助政府進行疫情監測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資源調配等,為科學防控疫情提供了強大的科技支撐[14]。例如,疫情期間,廣東省人民醫院引進配送機器人“平平”和“安安”進行院內物資配送,為醫院解決了不少工作困難[15]。2.2.4普及公眾健康教育和衛生知識。重大公共突發衛生事件發生時,公眾面對專業而且復雜的健康信息環境,必須要具備甄別、理解、評價和利用健康信息的能力,即電子健康信息素養能力[16]。一般而言,健康素養定義為獲取、理解、評價和應用健康信息以及作出健康相關決策的動機、知識和能力。健康素養是一個關系概念,它是系統層面的健康素養。信息提供者和服務提供者的健康素養與個人健康素養同等重要。健康知識普及程度低與各種不良健康結果和較高的醫療保健費用有關?;谌丝诘慕】邓仞B研究表明,大部分歐洲、北美和亞洲人口在處理與健康相關的信息時存在困難。近期在8個國家進行的歐洲衛生知識普及調查(HLS-EU)發現,幾乎50%的成年人有“問題”或“不充分”的衛生知識普及,這意味著他們可能難以獲取、理解、評價和應用信息來促進或保護自己的健康。在德國比例更高,達到54.3%[17]。最近一項關于醫學生對COVID-19的研究表明,較高的衛生知識水平可能降低公眾的恐懼心理,健康知識水平的提高顯示了對COVID-19相關抑制的保護作用。了解公共衛生建議、采取防護措施預防冠狀病毒感染、引導covid-19相關的衛生信息環境變得越來越重要,這就是為什么有必要探索冠狀病毒相關的衛生知識普及[17]。德國最近一項研究旨在了解大學生在病毒信息方面的數字健康素養,這項研究是全球健康素養研究的一部分,該研究評估了處于封鎖狀態的45個國家的大學生的數字健康素養、健康信息行為以及評估學生對COVID-19的恐慌狀態[18]。2.2.5構建疫情知識庫。疫情結束后,信息管理的任務是疫情全過程信息匯集、評估和分析,提出疫情防控的改進措施和恢復重建方案。對疫情應對過程進行數字再現,找出工作不足并分析其原因,從而更好地將經驗和教訓轉化為能力。因此,應建立長效的疫情信息管理機制,根據迄今應對COVID-19信息疫情管理方面的經驗總結,以及對以往傳染病防控過程所積累的經驗教訓,進而形成可供重復使用的知識庫,包括專業衛生知識、典型案例、專家名錄、防護措施、親歷者記錄等。一旦類似的危機事件再次發生,各個部門通過相互協調合作,可以快速實現醫學應對、風險預警、應急響應等方面的知識復用,避免重復同樣的錯誤,提高疫情防控效率,使信息疫情管理方法進一步得到發展和完善。疫情知識庫應該以適當的權限免費開放推廣給公眾使用,這樣公開透明的疫情信息庫不但可以減少群眾的未知恐慌心理,提高其應急防范能力,同時這些政府共享數據也會使各個疫情防控部門的聯系更加緊密,一旦碰到類似危機事件可以抽取相關的數據進行預測未來發展趨勢,盡早進入備戰狀態,以最快的速度使危機事件得到高效的遏制。
3結語
對信息疫情的研究出現在21世紀,依靠跨學科的方法來整合應用數學、社會和行為科學、通信和信息科學、數字健康研究、數據科學等,涉及由衛生決策需求驅動的研究優先事項,可以產生證據,為制定工具、方法和信息管理干預措施提供信息,并有助于在疫情暴發期間監測公共衛生干預措施,從而加強對突發衛生事件的防備。應對COVID-19相關信息疫情的管理需要社會和政府多個部門迅速、定期、系統和協調地采取行動,從信息采集、處理、共享等各個階段做好數據支撐,建立統一疫情信息管理系統。
作者:唐鳳 單位: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圖書館
- 上一篇:計算機數據庫系統在信息管理的運用
- 下一篇:電力技術經濟提升效果分析
精品范文
10突發事件報告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