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經濟論文:開放經濟下工業發展路徑透析

時間:2022-02-21 03:19:43

導語:開放經濟論文:開放經濟下工業發展路徑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開放經濟論文:開放經濟下工業發展路徑透析

本文作者:譚冰工作單位:廣西科技大學

廣西工業產業結構調整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廣西作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前沿陣地,東盟各國產業的調整、經濟的快速增長,使廣西工業產業結構面臨著很大的調整壓力。因此,調整工業產業結構,促進經濟快速增長顯得尤其重要。廣西需要利用先天的地理優勢,增強與東盟國工業結構的互補,發展優勢產業,加大投資優勢不足的產業。區域內的產業分工促進廣西工業產業的快速發展從產業分工的角度看,雙方的降稅進程將促進廣西與東盟的產品和產業分工的發展,有助于廣西一些產業、行業生產規模的擴大,從而獲得規模效益,提高生產效率。在資本密集型產業方面,中國—東盟自貿區建成將使廣西的工業產業相對東盟新成員國的競爭優勢得以發揮。而在勞動密集型產業方面,中國—東盟自貿區建成,將使廣西的工業產業相對東盟老成員國的競爭優勢得以發揮。明顯的區位優勢奠定廣西與東盟合作的基礎廣西與東盟毗鄰,是中國唯一與東盟海陸相接的省區,又處于華南經濟圈、西南經濟圈與東盟經濟圈的結合部和中國—東盟自貿區與泛珠經濟圈的中心點位置。而便利的公路、鐵路、海運、航空和邊境口岸,使廣西成為中國內陸省份到東盟地區海陸空交通運輸距離最短、時間最省的必經區域,也是東盟進入中國的重要門戶。中國—東盟自貿區建成后,廣西的這一獨特優勢更有利于企業廣借外力,即引入泛珠、東盟國家先進的技術、設備、管理模式和資金來增強自身的產業基礎,提高廣西的產業素質,同時又可以向東盟欠發達國家輸出我區的產業,如通過鼓勵有實力的企業“走出去”投資辦廠,促進產業鏈的延伸,從而推動我區工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顯著的戰略地位提供廣西與東盟合作的保障永久性落戶于廣西南寧的中國—東盟博覽會,以及近年來蓬勃發展的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中國—東盟經濟合作論壇成為國家級、高層次、大規模、綜合性的交流合作平臺。2008年國務院批準實施《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標志著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將成為中國與東盟間,第一個“重要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2009年后開始陸續分期封關運作和拓展功能的欽州、憑祥等四個保稅監管區,進一步加大了廣西外向型經濟對工業產業的輻射作用。2012年國務院正式批準設立中國—馬來西亞欽州產業園區,該產業園區的開工建設,為廣西加強與東盟國家的聯系起到良好示范效應。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成提高了廣西對外開放程度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成,要求廣西用開放的眼光重新審視廣西產業的發展,要求廣西盡快建立更為開放的產業體系。這有利于廣西促進原有封閉式產業體系向開放式產業體系轉變,有利于通過資源的集聚和整合以及產業集群的建立,促使廣西在認真分析自身產業的比較優勢和東盟國家產業優劣勢基礎上,能科學地選擇一些基礎較好,又具備資源優勢的產業如汽車、鋁、錳、糖、蠶絲綢、醫藥、珍珠等,建立形成廣西的優勢產業集群。廣西與東盟全面對接導致廣西工業競爭壓力較大中國—東盟自貿區建成從體制、政府職能、觀念、發展環境、市場機制、配套設施、人才培養等方面對廣西的經濟增長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廣西不能及時調整產業發展方向以適應外在變化,非但不能充分把握機遇,更嚴重的恐怕是被排擠、被邊緣化。廣西經濟水平與東盟多數國家接近,工業產品結構相似,競爭多于互補。雖然廣西工業已擁有制糖、有色、冶金、電力、汽車、機械、建材、食品、醫藥等一批優勢產業,但優勢限于資源型和初級加工型,深加工及精加工缺乏,上下游產業鏈不完整,產業附加值不高,競爭力不強。而且中國-東盟自貿區建成后,在廣西與東盟成員國的邊境貿易與國際貿易中,邊境與內地經濟政策拉平,使廣西邊境貿易失去原有的貿易優勢和政策優勢,將嚴重影響廣西工業產品的出口貿易。爭奪外資的競爭日益激烈廣西引進外資的主要來源是歐美等國家,與東盟外資來源雷同,加上經濟水平接近、地理和氣候相似,競爭必然激烈。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使東盟投資環境大大改善和升值,對外資吸引力增加。由此將使廣西的外資來源渠道減少,并使原本投向廣西的外資轉向東盟。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框架下廣西工業結構調整思路

針對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成后,廣西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在立足自身發展的基礎條件下,廣西工業產業發展的思路,更應該站在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區域經濟合作背景的高度上去重新考慮工業產業的發展對策。以開放合作促發展,實施“產業興桂”戰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成為廣西與東盟的發展提供一個難得的合作與開放新契機,使廣西的工業產業能充分的利用獨特的區位優勢和地緣優勢;利用近7000種零關稅產品以低成本的優勢,較快的融入到東盟自貿區經濟合作中去,通過加強雙方產業的合作,推動廣西經濟的跨越式騰飛。為此,我們應加強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堅持以開放合作促發展,以“產業興桂”為目標,認真研究東盟國家產業的優劣勢,科學分析廣西與東盟的競爭性與互補性,在《關于做大做強做優廣西工業的決定》和40個配套文件的指引下,明確優先重點發展14個千億元產業,大力發展四大新興產業,形成“14+4”的產業集群。確定廣西未來十年廣西工業化發展路徑。努力通過開放促進國內外產業合作,通過開放吸引國內外資源向廣西聚集,通過合作增強區域間上下產業鏈的延伸,實現我區與東盟雙方產業合作的共贏。以產業轉移促優化,推動廣西工業結構跨越式發展產業轉移是國際間或地區間產業分工形成的重要因素。廣西在經濟發展水平,以及資金、管理、技術和產業結構層次等方面,與東盟發達地區存在著較大差距。有利于用優勢區域來吸引和承接東盟新加坡、馬來西亞的電子、石油化工、高端制造業,高新技術、信息產業、生物技術等優勢產業轉移,促進本地產業鏈的升級。而廣西與東盟的越南、老撾、緬甸、柬埔寨之間又明顯存在著經濟結構的階梯差異,雙方互補空間極大,進行雙邊合作的前景廣闊。廣西憑借這些優勢向東盟欠發達地區輸出本地的優勢產業技術和產品,如鋼材、五金機電、微型汽車、農用車、制糖、中醫藥、紡織品、建材等。廣西與東盟各國在各自工業化過程中參與程度越深,越有利于推動廣西工業結構在新的一輪調整中跨越式發展。以沿海戰略為主線,提高產業集群效益隨著《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深入實施,廣西與東盟自貿區合作的突破口應以發展沿海區域戰略、提高產業集群效益為主線,重新調整沿海工業園區集聚功能布局,確立沿海產業發展重點,強化產業優化升級的目標。以沿海工業帶形成優勢集群,有序的積極承接東盟發達國家和國內沿海區域大型工業區優勢產業的輻射,通過雙向承接國內和東盟的產業轉移,形成沿海區域園區產業集群發展優勢。在產業布局上,以港口為依托重點選擇臨海重化工業,如能源、石化、鋼鐵、鋁加工、船舶修造、林漿紙等,充分發揮優勢產業的經濟和競爭優勢,建立能源、石化、有色金屬產業集群,利用廣西、東盟沿海豐富的海洋資源和沿海區域優勢建立海洋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如先進的海洋環保產業、電子信息產業、生物工程產業等;提高新興海洋綠色產業的發展能力,重點發展海洋生物、海洋綠色能源、海洋化工等;通過以上產業布局和發展,逐步形成廣西沿海優勢產業集群工業帶,提高產業集聚效應。以現代物流為基礎,推進“國際大通道”建設以現代物流的產業化意識,加強與周邊省份和東盟的物流產業對接,通過加強對周邊的輻射功能和集聚功能,增強廣西工業產業的發展條件,這是目前廣西與東盟區域經濟合作實踐的重點。也是未來廣西經濟新的增長點。首先是強化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物流園區建設。為了適應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的需要,北海、欽州、防城港等沿海城市和憑祥、東興等沿邊口岸城市,南、柳等中心城市的物流園區建設要抓緊搞好。包括與車站、港口、機場相連的路網、倉庫、物流中心、送配中心、站場、信息網絡設施、運輸工具機械等都要配套,以適應貨物儲運增加的需要。其二是強化物流中心和送配中心建設。(1)把北海、欽州、防城港、憑祥、東興等五大物流中心建設好。以此形成不斷的聯線網絡,加快物流流通速度和提高經營管理水平。(2)把兩南寧、柳州把兩大配送中心建設好。這樣,遠可以發揮物流業承東(廣東、華東)接西(西南、西北)的作用,近可為廣西沿海、沿邊區域性物流中心的后盾,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物流平臺的有力支撐。其三是強化國際區際物流服務。憑借口岸經濟,開拓國際區際物流市場。北海、欽州、防城港等沿海城市和憑祥、東興等沿邊口岸城市,憑借區域經濟,擴大區際物流服務。憑借城市經濟,發展物流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