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議仿生設計的困境及路徑
時間:2022-12-17 03:23:03
導語:試議仿生設計的困境及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工業設計師的工作最大的特點就是程序、方法的發散性和非線性,任何其他學科的技術方法或研究成果,均有可能被作為工業設計的研究基礎或是設計方法,因此充滿無窮智慧的大自然成為工業設計師競相模仿、學習、研究的對象?!胺率裁础?,“怎么仿”,如何科學有效地將“仿生設計”成功運用到工業設計領域?歸結整理后發現,“仿生設計”在工業設計領域中運用時,應參照以下一些新策略。
1.自然與人文的交融
“自然”和“人文”交融是“仿生設計”在工業設計領域的第一特點?!胺律O計”在工業設計領域通常多以“技術性”作為手段,解決“人與物”的關系問題,因此“自然”和“人文”的雙重特征表現得較為突出,這很大程度上是工業設計自身的邊緣交叉性特點所決定的。工業設計本身就含有“自然”和“人文”的雙重特征,同時“仿生科學”天生具有自然科學的特征,不過當其在工業設計領域運用時,會因為工業設計的影響而不可避免地被注入人文的基因,這歸結于工業設計中自然天成的藝術細胞和人文氣質,因而可以看到幾乎所有優秀的“仿生設計”,都蘊含著濃濃的人文氣息。因此,當“仿生設計”作為一種方法融入其中時,就自然具有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交融的特征。所以“出于自然,融于人文”,是“仿生設計”在工業設計領域運用的第一要務。
2.緊密聯系美學
工業設計常常是在解決“人與物”的關系問題,其工作的基本載體就是形式。所以對形式的設計,幾乎占據了工業設計師的大部分工作時間和內容。在設計師進行形式設計的過程中,形式美學是不可避免的一個重要方面。在這個時候嫻熟的設計技巧和美學意識,就顯得十分重要。所以基本上美學知識是每個工業設計師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當然在設計過程中美學的因素很難簡單、直觀地描述,這和現代美學可能有很多不同的“出處”且很多美學理論交叉影響,導致對美學的認識千差萬別有關。如果追本溯源,不難發現現代美學與生物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比如在美學里時常提到的對稱、均勻、節奏、整體、比例等諸多公認的美學法則,早已固化在生物的內在“品質”之中。就這一點大多數學者有著共同的看法——現代美學的很多基本美學觀點都源自生物界。在當代的工業設計實例中,單從外觀形式上看,很多工業設計產品不僅有著“生物美學”的內涵,甚至可以發現不少具有各種各樣生物外在特征的優秀設計,因此與美學的緊密聯系是“仿生設計”的重要手法。
3.邏輯性、科學性、系統性、實證性
工業設計自身是“技術”與“藝術”結合的典范學科。通常認為工業設計是通過系統設計來解決產品的形式美觀、使用時的方便性、人機安全、市場化等問題。不難發現在整個設計過程中,將會涉及到大量不同類別、不同屬性的問題,很多的問題、因素甚至相互矛盾。將各種問題分門別類地整理,理順頭緒在整個過程中并不容易,所以整個設計的過程就是一個分析問題的過程。邏輯性和科學性在其中發揮著“穿針引線”的重要作用,在設計的過程中只有具備了較為嚴密的邏輯性和科學性,才能厘清各種紛繁復雜的問題并擰成一股繩,理順各類關系。這點在大型的設計案例,比如交通工具設計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剡^頭來看“仿生設計”,其觀察性和分析的特點則更加明顯,所有的“仿生設計”都是基于對生物長時間的觀察和分析,而被生物的某些特殊的功能所啟發的。在這點上工業設計與“仿生設計”有同質性。再看工業設計實質是尋求對產品在運用過程中人和機之間的問題的解決,而對問題的解決與否是需要被實踐所檢驗的,其中“實證性”的特點顯而易見。“仿生設計”通過對生物的模仿,來對特定問題的解決是其唯一的目的。通觀全局,在工業設計和“仿生設計”之中,都充斥著邏輯性、科學性、系統性和實證性,二者都有著技術性和科學理性的DNA。
4.多學科融合研究“仿生設計”
在工業設計領域有著很強的交叉、交融的特點,在設計過程中常常要與其他學科共同協調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設計大師LuigiColani有著專業的空氣動力學習的背景,他很多的交通工具設計作品,既是仿生的結果而且也有著很好的外部氣動布局。奔馳2005年6月的概念仿生汽車,由機械工程師、工業設計師、生物學家共同完成,車體模仿箱魨魚的外形結構,而設計具備了極好流體效率,其空氣阻尼系數是緊湊型汽車中最小的。由此可以看到與“仿生設計”相關的很多學科是緊密的聯系。如鳥兒能在空中自由的飛行,得益于它們紡錘體的結構,魚兒在水中輕松地游弋,取決于它們梭狀的外形,而這些生物形態本身就蘊含著流體力學等基本原理。所以,與其他相關學科交叉融合,是新時代下“仿生設計”在工業設計領域運用的重要策略。
二、結語
“仿生設計”和“工業設計”各自作為一門系統的學科,都是現代文明的產物,他們都有著繼續發展和完善的內在要求。兩者走到一起是由它們諸多相同、相似的特質所決定的。所以,當“仿生設計”與工業設計結合時,要強調以“仿生設計”為用,工業設計為體,要回避形式和功能、形式與結構、形式與材料分離,而導致“形”“神”分裂的情況。強調“形”“質”一體、“內”“外”一體;強調外部形式是內部結構的自然延伸;強調“自然”與“人文”的兼顧。在“仿生設計”時既要考慮被模仿對象的自然屬性,又要考慮產品的社會屬性,即“出于自然,融于人文”,強調仿內在、仿本質、仿原則,如此才能清楚地在“仿生”的過程中“仿什么”、“怎么仿”。只有強調交叉、交融,與其他學科結合互動、走向綜合,方能促成“仿生設計”在工業設計領域的大發展。
作者:馬澤群茍銳黃強苓單位:成都紡織高等??茖W校西南交通大學
- 上一篇:中學英語的素質教育闡述
- 下一篇:學生素質教育和誠信教育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