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副產品加工工藝課程開發與實踐

時間:2022-11-22 04:39:25

導語:農林副產品加工工藝課程開發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林副產品加工工藝課程開發與實踐

摘要:本文對中職農林副產品加工工藝課程開發的必要性、課程開發的過程、課程教學實踐及成效進行分析闡述,并針對問題進行反思,以期對同類選修課程的開發和實施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中職課程開發;農林副產品加工工藝;選修課程

在中職選修課程改革大背景下,農林副產品加工課程資源開發按照基礎操作模塊、特色產品生產工藝模塊、技能操作實訓模塊進行分類整合,形成了教學內容模塊化、基礎知識單元化、工藝過程系列化、實踐操作實用化的特色。

一、必要性分析

在浙江省中職選修課程改革背景下,農林副產品加工工藝課程的開發基于地方資源特色和區位特點,對建設特色學科、促進實用人才培養有重要作用,對科學提升農林業經濟效益、節約林業資源、保護生態環境起到了推動作用。

1.提升農林資源開發水平的需要

在報告中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生態、地理環境優越,農林資源豐富的欠發達地區,農林副產品加工要在保護珍貴的自然資源的同時,利用森林資源的廢棄物、剩余物,如樹皮、草根、果殼、花卉、葉片、鋸屑等,提升產品附加值,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農林副產品加工工藝課程的開發就是瞄準這一迫切需求,通過中等職業教育把合理利用當地農林資源的實用技術傳授給學生,既讓學生掌握致富的方法,又使得資源與環境得到保護。農林副產品加工工藝課程的開發對于優質高效地服務地方經濟、保護環境、節約資源有重大意義。

2.提高農林副產品加工從業人員專業化水平的需要

從相關調查看到:在林區散亂分布著家庭作坊式農林副產品加工企業,有的從業人員嚴重缺乏生產加工基本常識,主要憑經驗進行土法操作;管理者對加工工藝知識的了解大都比較膚淺,對降低成本、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增加附加值、提高生產效率等方面沒有實質性策略。農林副產品加工工藝課程的開發對培養農林產品加工實用型人才有重要作用。

3.建設特色專業的需要

農林副產品加工工藝課程的開發對密切結合地方產業發展前景,以開發特色課程、建設特色專業帶動職業辦學特色的形成,放大職業教育品牌效應能起到重要作用。

二、課程開發過程

1.準備工作

(1)設定開課對象。農林副產品加工工藝課程面向中職在校生或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相關領域從業人員。在課程試驗磨合階段,可作為涉農專業納入選修課彈性學分管理學制,也可以作為非涉農專業的知識拓展課程或科普特色課程,還可以作為社會從業人員短期培訓內容。在課程定型推廣階段,可以與物理、化學、生物、機械加工等課程進行整合,成為一個獨立的農林副產品加工特色專業。

(2)確定培養目標。通過農林副產品加工工藝課程使學生掌握或了解農林副產品加工的基本單元操作和具體產品的加工工藝,讓學生學會利用林產加工的剩余物制造產品的技術和思維,為建設和完善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提高經濟效益、節約林業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做出更多貢獻。

(3)規劃知識和操作技能結構。根據農林副產品加工生產的實際知識技能需要,研究制定農林副產品加工工藝課程知識與技能結構框架,按照基礎操作模塊、特色產品工藝模塊、技能操作實訓模塊進行分類,明確相關知識技能之間的關系與地位。

2.編寫教材

教材按照基礎操作模塊、特色產品工藝模塊、技能操作實訓模塊三大塊編排?;A操作模塊匯集了農林副產品生產過程中需要用到的各種機械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對比較復雜的原理和工藝計算進行了刪減處理。特色產品工藝模塊涉及各種具體農林副產品加工的工藝過程,對涉及比較復雜工藝計算或化學化工過程的部分進行了刪減或僅進行粗略介紹,目的是使本教材符合中職學生的基礎及基本的教學要求。技能操作實訓模塊根據教學實踐的需要,并結合學校校內外實習條件擬定內容。

(1)基礎操作模塊。在教材編寫的過程中,對教學涉及的具體內容進行綜合與歸納,按照共性的知識要素進行單元化編排。例如離心泵、容積泵、通風機、鼓風機、壓縮機和真空泵等,都依據其“傳質”特性歸入到“流體輸送”單元中。這樣便于在教學過程中抓住共性、對照不同點集中講解,從而提高授課效率?;A操作模塊包括流體流動過程、傳熱過程、傳質過程、熱力過程、機械過程、新技術單元操作等基礎知識。

(2)特色產品工藝模塊。對教材中涉及的生產工藝過程,按照類別進行合理編排,形成了科學的系列。例如人造板的生產工藝中就以膠合板、纖維板、刨花板、細木工板等整合成一個比較完整的系列。這樣編排是為了便于學生比較類似生產工藝的異同,并且理解這些不同之處對生產的重要性。系列化的工藝過程編排對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拓展認知、培養比較和分析思維能力等均有顯著功效。特色產品工藝模塊包括:造紙、人造板、熱解產品、水解產品、樹脂深加工、栲膠、精油等實用專題內容。

(3)技能操作實訓模塊。在造紙、制板、木醋液、木焦油、明子干餾、木煤氣、生物柴油、木炭、活性炭、酒精、酵母、糠醛、木糖醇、松香、松節油等生產實踐項目里,設計了對應農林副產品加工過程中需要使用到的離心泵、容積式泵、通風機、鼓風機、壓縮機、真空泵、過濾機、換熱器、板式塔、文氏管吸收器、填料塔、混合澄清槽、離心萃取機、干燥器、液化設備、冷凍機、離心機、攪拌器等機械的操作訓練,涉及設備電器電路連接、設備安裝調試、設備的操作、工藝參數及生產操作彈性控制、設備維護與檢修、產品質量控制、產品質量指標檢測、污染控制與后處理等的實用操作技能的訓練。

三、教學實踐

1.選修課

在教學資料及教學計劃編寫基本完成之后,利用每周四上午的兩節選修課實施教學。略過基礎模塊,直接選取專業模塊中的實用技術進行單元化的教學,即一課時就完成一項實用技術的教學。這樣可以充分利用較短暫的教學周期取得實質性教學進展,激發學生對該課程的興趣,還可以檢驗教材編寫的內容,對教學形式進行探索。

2.教學觀摩研討

課題組通過教學研討課,在全校教師面前現場演示教學過程,廣泛征集并聽取改進意見,促進了相關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提升。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教學研討課的溝通,課題組獲得了學校機電組的大力幫助。機電組在教學內容上與本課程基礎模塊有銜接,為我們提供了教具和技能操作教學方面的幫助,使農林副產品加工工藝課程開發在沒有經費來源的情況下得以縱深發展。

3.合班專題講座

由于學校大力支持特色專業的建設,現已形成不定期合班專題講座制度。不定期合班專題講座主要面向非農專業學生,通過專題講座讓他們對農林副產品加工的種類、工藝等有一定了解,激發他們從事農林副產品加工行業的職業熱情,為他們將來繼續深入學習農林副產品加工方面的知識技能做好鋪墊。

4.校內外實踐

根據教材內容開展校內外實踐,充分利用校內外豐富的實訓條件。通過參觀、學生進行實踐等方式,引導學生對農林副產品加工過程形成具體認識,通過通用機械的實踐操作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的提高,通過綠色產品加工培養學生的職業情感、經濟頭腦以及環保意識。

5.檢測與評價

農林副產品加工工藝課程按照教學進度納入正常的學期考核,對學生知識點的掌握情況進行階段性考查或考核,并參照學生的操作技能水平進行成績評定。也可在每一個模塊結束時進行復習鞏固式的技能考查,到學期結束時累計匯總,得出成績,同時以這些成績對教學工作的開展效果進行評估。

四、成效

1.填補學科空白

隨著農林副產品加工工藝課程的開發,逐步形成了系統的農林副產品加工課程資源和實踐經驗,在浙江職業教育界尚屬先例,在國內也屬罕見。在課程實踐中解決了教學內容與學生基礎適應性、工藝過程實用性、教學進度與教學周期安排、重點難點過于分散等問題。

2.提升學生職業行動能力

從學生在農林副產品加工工藝課程的學習表現來看,本課程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尤其是專業模塊。學生一課時學習一項實用技能,課程內容精彩,且教師采用了豐富的課堂組織形式,使學生的學習變得積極主動,學習效果得到提升。同時,隨堂檢測、階段性測試、實訓考核等多方面都反映出學生學習效果明顯提高。單元化的創業小項目激發了學生的動手參與技能操作的積極性,使學生的職業行動能力很快得到提升。

3.提升經濟和社會效益

農林副產品加工工藝課程對轉變農村發展方式,提高農林產業經濟效益和人員素質,改善農村生活生產條件,加快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村生產力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五、課程開發與實踐的反思

農林副產品加工工藝課程的推廣實施需要一支專業化水平比較高的師資隊伍做支撐。除了進行上文提到的研討、觀摩等培訓方式以外,還應當選派非本專業的教師赴相關高校進行短期培訓、下企業蹲點實踐。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由校際聯合、企業贊助、政府扶植,合力打造農林副產品加工實訓基地。這樣既方便學生進行實訓,滿足學生實訓的需求,也方便有關教師積累經驗、提高指導學生的水平。經過一線教學實踐打磨,提煉出了利用形象化教學手段促進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通過參觀、實踐引導學生對生產過程形成具體認識,通過通用機械的實踐操作促進職業能力的培養,通過綠色產品加工培育學生的職業情感、經濟頭腦以及環保意識等推動課程有效實施的要素。這些經驗總結對同類選修課程的開發和實施具有較好的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蔣乃平.“寬基礎、活模塊”的理論與實踐[M].寧波:寧波出版社,1999.

[2]黃克孝.職業和技術教育課程概論[M].武漢:華東師大出版社,2001.

作者:方芝娟 單位:江山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