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產業技術創新論文

時間:2022-04-09 10:24:27

導語:新材料產業技術創新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材料產業技術創新論文

一、引言

國內外理論界對關于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的稱謂不盡統一,含義也各有側重,本文根據國內外產業聯盟實踐,將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定義為: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組織機構自發聯合在一起,基于確保合作各方的市場,尋求新的規模、標準、機能或定位,應對共同的競爭者或將業務推向新領域等目的,為解決特定的產業共性問題而形成的一種聯合研發、利益共享、優勢互補、風險共擔的新型技術創新與產業推動組織。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的本質,是以企業為主體、各類市場主體廣泛參與,通過資源共享和創新要素的優化組合并圍繞產業關鍵共性技術進行的協同創新,具有跨區域性、產權獨立以及正式的法律形式和特定產業目標等特征。在市場競爭環境日益復雜的情況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的出現既是企業尋求自身快速發展的需要,也是各類市場主體聯合創新發展的產物。為此,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的研究。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以其特有的穩定效應和持續創新效應,特別適合轉型時期的我國經濟組織形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可以作為我國現階段產業經濟組織形態的重要補充形式,與其他產業經濟組織共同推動我國的區域經濟發展。聯盟構建的重要環節是選擇伙伴,在聯盟中把朋友或者陌生人作為合作伙伴與企業所面臨的不確定性有關。影響高技術企業技術創新聯盟伙伴選擇的重要因素有知識資源的互補性、文化相容性、相互信任持久性以及組織的柔性化。與其他類型聯盟的構建不同的是,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構建要體現和反映四個方面:體現特定的戰略目標,反映企業發展內在需要,聯盟組織開放發展,聯盟協議受法律約束和保護。影響技術創新聯盟績效的因素,主要體現在成員之間有效的知識轉移對于聯盟績效提高有重要影響,聯盟主體因素、聯盟情境因素和知識自身因素等,都會影響知識轉移績效。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分為產業鏈合作聯盟、技術攻關合作聯盟和技術標準合作聯盟三種類型,而從產業共性技術創新的角度來看技術創新聯盟的合作模型,可分為政府推動、行業協會主導、科研院所主導和龍頭企業主導四種模式。我國新材料企業能否通過建立技術創新聯盟組織,沖破自身資源局限的瓶頸,取得較好的發展,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雖然已有很多文獻對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作了探索和研究,然而研究重點停留在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內涵特征、聯盟構建、聯盟績效及聯盟分類等方面,缺乏對于把新材料產業和技術創新聯盟相結合的相關研究。因此,本文通過對我國新材料產業的發展狀況和新材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的組成成員進行研究,構建新材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模式。

二、我國新材料產業發展狀況

新材料產業作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基礎性產業,起步相對來說較晚,但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發展迅速。近年來,我國新材料產業在產業規模、體系建設和技術進步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產值規模不斷擴大,技術水平穩步提升。我國新材料產業市場規模從2005年開始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長,2006年新材料產業市場規模為3176億元。近年來,新材料產業進一步發展。2011年產業規模達到8140億元,2012年產業規模突破10000億元的大關,達到10278億元,2013年產業規模達到13600億元,作為基礎性產業的新材料能對其相關產業的市場規模產生幾何級數的發展,特別是在光伏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玻璃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等產業領域,國內的新材料企業依靠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使產業規模逐漸壯大,產品結構不斷完善。

2.依據區域條件形成了產業格局,部分地區出現了產業聚集。采取淘汰落后產能以及把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相關企業進行兼并與重組等措施,使新材料資源得到優化配置,新材料產業集中度得到提高。我國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地區依托技術與人才、產業基礎及市場優勢,建立了一批高技術新材料骨干企業和產業化基地,新材料產業在一些地區呈現集群化發展趨勢。而我國中、西部地區依靠原有產業基礎和資源優勢,也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新材料產業。新材料產業在我國初步形成了“東部沿海集聚,中西部特色發展”的區域格局。

3.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對外合作明顯加強。受到我國市場需求巨大和市場綜合開發優勢明顯這兩個因素的吸引,國際新材料企業重點向我國轉移新材料產業。國外的一些公司紛紛在中國設立獨資或者合資公司,不少跨國公司還在中國建立研發中心,以占領我國新材料產業市場。國內一些新材料實力較強的企業,為了提高自身的技術競爭水平和經濟實力,也充分依靠國際力量,不斷與新材料的跨國公司開展技術研發交流及市場開發合作。

4.關鍵材料保障能力不足,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相關資料顯示,我國在某些領域所需的130種關鍵材料,其中的21種材料在國內幾乎沒有生產能力,要完全依靠進口;其中的70種材料雖然在國內可以生產,但在產量、性能和質量等方面無法滿足國內需求;只有其中的39種材料,由于其技術含量偏低才實現了國內自給。綜合我國新材料產業的上述發展狀況,發現我國新材料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產業創新能力不足,甚至部分新材料產業領域出現有規模而無技術的局面。在產業格局、產業規模、產業體系建設基本完成的條件下,我國新材料產業發展的關鍵所在,應在于技術創新方面,而產業技術創新聯盟能夠成為帶動我國新材料產業技術創新的突破口。

三、新材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

(一)技術創新聯盟對發展新材料產業的作用

1.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促進新材料產業的研發與合作。新材料產業是高新技術型產業,產業技術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發經費。單個的新材料企業,一般無力獨自進行技術開發。若依托產業技術創新聯盟,聯盟企業可以共同分攤研發投入,縮短研發周期,實現研發資源的互補和共享,共同解決產業共性技術問題。

2.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促進新材料產業市場間的合作。新材料產業的突出特點是,上中下游產業結合緊密,產業鏈較長,鏈上的企業或者產業聯動性強、互動作用明顯。在新材料的新產品推向市場初期,聯盟企業聯合開拓市場,可以降低高額的市場啟動費用,較快實現規模經濟效益。

3.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促進新材料產業集群的發展。技術創新聯盟往往成為產業發展的核心能力和聯動力,并由此形成產業集群。例如,2003年,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成立了中關村新材料產業聯盟,聯盟聚集了產業內最具代表性的企業、高校等各類成員,實現了資源的開放和高度共享,并制定了一系列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標準。該聯盟經過10年的高速發展,已成為北京市新材料產業集群的代名詞。中關村新材料產業技術聯盟的成功,說明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作為一種新型組織形式,已經成為材料產業創新集群發展的重要載體。

4.產業技術創新聯盟能提升新材料企業的專利競爭力。新材料企業之間核心資源一體化促進產業聯盟的形成。企業通過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優化組織資源并提升專利技術競爭力,提高新材料專利技術創新主體的素質,提升新材料產業專利技術的層次,推進新材料產業專利技術向核心技術的發展,鞏固新材料企業在專利申請中的優勢地位,緩解國外發明專利申請長期高于國內的局面。新材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對提升企業的專利競爭力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5.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促進新材料產業鏈的形成。新材料產業鏈的構成。新材料產業位于制造業產業鏈的上游,并且上游產業大多是冶金、化工和建材等基礎性原材料產業。而下游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新能源、生物醫藥、高端裝備、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幾乎全是新材料產業的應用性產業。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形成以后,形成上游原材料企業生產當中的技術創新,新材料企業加工當中的技術創新,下游企業主要應用領域的技術創新。依托完整的產業鏈在上中下游企業當中構造技術創新聯盟,處于技術創新聯盟產業鏈中的新材料企業,通過技術創新活動加強生產企業與上游原材料企業、以及下游應用環節用戶之間的緊密合作,成員企業技術創新資源得到共享,成員企業各自技術優勢得到發揮。

(二)新材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組成成員

同其他所有的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一樣,新材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的組成成員是由政府、大學、科研機構、企業、金融機構和用戶組成。其中政府、大學和科研機構以及企業,是政策鏈、知識鏈和產業鏈的代表。這三條鏈相互作用,促進新材料產業技術創新績效的提高,從而推動整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的發展,如果其中某一個成員出現問題,將會制約整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的發展。在整個新材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中,政府作為一個重要的參與主體,肩負著營造有利于聯盟發展的政策環境、法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重任。政府制定政策法規、搭建公共平臺、引導技術創新活動,從而促進新材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的壯大和發展。健康的政策環境是技術創新活動良性發展的保障,應該通過法律和制度來管理聯盟之間各主體之間的關系與行為。大學與科研機構是人才、技術等資源的搖籃,發揮著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的作用。大學和科研機構充分利用自身知識密集的優勢,做好基礎學科研究,成為新材料產業技術創新活動中的主力軍之一,從另一方面來看,新材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是大學和科研機構進行相關知識產權轉移與研發成果轉化的重要平臺。新材料企業在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中占據主體地位。為了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以及增加企業利潤,企業盡可能將自己具有優勢的生產與技術投入到聯盟中,并利用市場的預測功能為新材料產業的技術創新指明方向。對于大學和科研機構的科研項目,企業更要積極主動地參與,并充分利用企業在基礎設備、工程技術和人力資本等方面的優勢,以最快的速度研發出具有競爭力的新技術或新產品。金融機構是新材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中必不可少的成員,金融機構向聯盟提供金融借貸服務,引導企業和大學把閑散的資金向產學研合作體系集聚,更重要的是,金融機構為創新主體提供高效便捷的聯系通道,使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的資本運作效率得到優化,實現風險共擔與收益共享。在新材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中,用戶能夠直接反饋市場的需求,并且能對企業實施技術創新所產生的利潤和收益進行預先的判定。如果利潤和收益比較理想,用戶企業就會積極謀求與大學、科研機構的合作,并為其技術創新提供資金、人員和設備等。

四、我國新材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發展模式

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是以提升產業創新能力為目的的一種技術創新型合作組織,是政產學研企合作的結果。新材料產業按照技術創新的難易程度,根據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中主導力量的不同,制定出相應的聯盟模式。本文將新材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模式推演為政府推動型、學研驅動型和市場導向型三種類型模式。

(一)政府推動型新材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模式

該模式適用于某些新材料產業中,一些市場前景不明朗、創新風險大的重大技術創新領域,新材料企業一般不會主動參與這類重大技術創新活動,政府要直接或間接介入并引導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的形成。政府通過引導新材料企業,加大對重大技術創新過程的投入,促進企業在重大技術創新過程中占主體地位。在順應重大科技發展趨勢的基礎上,政府針對企業、大學和科研機構重大技術創新的需要,一方面建設科技信息服務平臺,推廣政產學研企對接,另一方面建設高校-企業-研發中心“三位一體”的合作平臺,實現新材料產業重大技術創新資源的優化,提高企業、大學和科研機構的綜合能力。在這種模式中,政府是聯盟中各成員之間的紐帶,它將聯盟中的新材料企業、大學和科研機構緊密聯系起來,使其利用各自的優勢齊心協力完成技術創新聯盟的目標,這種合作不僅能給聯盟中的各成員帶來經濟效益,還能帶來社會效益。

(二)學研驅動型新材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模式

該模式適用于新材料產業中某些科技含量較高的重點技術創新領域。新材料企業對一些重點技術存在科研需求,但企業自身無法獨立完成該類技術創新,而大學和科研機構(即學研)又有供給該類技術的能力,大學和科研機構若主動尋找合作研發伙伴,通過與企業合作,能夠完成該類重點技術創新活動。該模式中,大學和科研機構主要尋求的合作研發伙伴包括新材料企業、政府部門和金融機構等。大學和科研機構利用自身的人才優勢和良好的實驗條件,結合其他合作研發伙伴的資源,與新材料企業重點技術創新需求緊密聯系,幫助企業實現其無法獨立完成的重點技術創新。從這一模式看,大學和科研機構不但是重點技術創新的驅動力量,也是科技轉化為產品的推動者和科技產業化的實現者。尤其重要的是,該模式當中,大學和科研機構可以培養更多創新型人才,為新材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提供更高質量的人力資本,這些人力資本會給聯盟帶來新的知識和技術,把創新、開放的思想理念帶入到聯盟中。

(三)市場導向型新材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模式

該模式適用范圍是,當新材料企業存在一般性技術創新需求或者技術創新難度一般的技術需求條件下,為了降低自身的技術開發成本和研發時間,希望與其它伙伴合作完成技術創新,這時候的新材料企業若主動尋找技術研發合作者,同時聯合政府部門,通過與合作伙伴、政府部門以及其它相關合作成員,合作完成一般性的技術創新。該模式當中要尋求的合作伙伴包括大學、科研機構、金融機構和同一產業內的相關企業。在這種模式中,符合市場需求的一般性技術創新要求,通過該模式,能夠以較短的時間開發技術,聯盟內部的企業可以互相提供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支持。該聯盟的技術創新因為直接面向市場,使得技術創新具有方向性,讓市場的反饋作用得到積極發揮。有一般性技術創新需求的新材料企業,要從自身的優勢和劣勢出發,按照市場經濟交易規則選擇自己所需要的合作伙伴,使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協同效應得到充分發揮。

五、結束語

由于我國新材料企業還沒有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且在政產學研企結合方面較松散,組建新材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重要舉措,是發展我國新材料產業的重要途徑。我國新材料產業領域要引導更多新材料企業與科研機構、上中下游企業或者產業進行緊密合作,通過建立一批以技術創新型企業為主體、上下游企業或者產業緊密合作、技術創新分工明確、技術創新利益共享、成員技術創新優勢得到發揮的新材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在構建新材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時,明確企業、政府、大學、科研機構、金融機構和用戶各個成員在聯盟中的地位,使聯盟中的成員能夠聯合研發、優勢互補、成果共享和風險共擔,促使新材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的高效運行。

作者:賀正楚潘紅玉張蜜單位:長沙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