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信息技術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研究
時間:2022-03-21 10:25:50
導語:大學生信息技術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生培養中創新創業意識是目的很多高等院校有待解決的問題。通過建立工作室,讓學生用自己課外的時間強化知識內容,進行項目設計,開展自我管理,形成較強的創新能力,從而培養自身創業素養,強化自身創業能力。
1工作室為導向的創新創業意義
工作室創業模式即學生在學習期間自己組織的小團體,目的是在工作室內研究課上的難點和重點,并將學習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以期在實踐探索中尋找不足,不斷的進行改進,通過實踐理論的充實實現成員間的互動,共同尋找未來共同發展的平臺。通過工作室的模式,能強化學生的管理,讓學生在學習之余管理自我、創新自我、團結自我。并由具有創業經驗的導師帶隊,學生根據知識內容自主設計實踐活動,自主規劃和經營。在工作室內工作和學習,能夠累計經驗和人脈,掌握團隊合作理念,從而為今后的就業和創業提供籌碼。工作室項目的開設能突破傳統授課模式中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象,可更好將課堂上的理論知識通過自主實踐的形式表現出來,使教學更好的融合實踐。借助工作室模式能縮短理論與實踐間的差距性,工作室的開展先要提升學生的職業發展能力,然后結合學校的專業進行項目設定,最后調動學生的價值理念和導向,并將實戰看成是驅動學生發展的前提保障。
2工作室模式下的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路徑研究
2.1培養機制上具有開放、連續和融合性
工作室要想長遠發展人才是發展的核心前提,所以工作室就應網羅各類人才積極參與到建設中。工作室開設時人才的納新和管理上要重視主體開放,從而拓展學生的知識層面,管理學生的團隊意識。就機械類專業工作室為例,可在全校范圍內招收具有科研和制作愛好的學生,可不限專業,只要有這方面愛好和研究即可。這樣做的目的是使工作室內的人員形成學科交叉,避免工作室內的學生都是同一專業,問題處理中多使用同一處理模式。除此之外,讓工作室內不同專業的成員間相互學習,進行優勢借鑒,能利用本專業的優勢特征,帶動其他專業的發展。團隊內成員間的頻繁交流,能使團隊中成員了解更多相關專業的知識,進而拓寬團隊中成員的知識層面,避免學生學習機械專業只能了解這一專業的知識,對其他專業的知識知之甚少,不能滿足未來國家綜合性人才的需求。工作室管理中可以使用開放式的管理模式,即非團隊內的成員也能參與科技發明活動,這就能發動成員周邊的同學、室友或者朋友等都積極的參與到項目研發中,成員間的親密互動,能強化彼此間的合作意識。如項目完成后,需要進行后期的外觀設計,小組成員就會向美術專業的學生尋求幫助,他們能為小組成員提供新的思路或者設計理念,在雙方的配合下共同完成外觀的設計,非美術專業的學生能在設計中重新整理思路,打破以往專業思路中的固化思想。所有參與工作室內的新成員,應經過一年的“試用期”,然后才能成為真正的工作室成員。并要為工作室內的成員建立檔案,使用編號制度管理成員,要求每個成員有著自己對應的編號,建立工作室微信或者qq群,利于成員工作之余交流項目和專業知識。定期開展討論大會,總結一段時間內的工作狀況,探尋業務的進展情況,并解決工作中常見問題。
2.2培養內容上的主體、互動和獨立
2.2.1主體活動
作為工作室內的成員要結合自身的項目開發需求,設定具有針對性的項目探索計劃。要求教師在培養中注意培養內容和方向上的一致,同時在保有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喚醒學生主體學習意識,讓學生有良好的主體性。培訓中,教師應積極的與學生互動和交流,以構成師生互動平臺,雙方在交流與互動中,能了解彼此的看法。教師先要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學生可能在經驗和能力方面會略顯不足,但部分學生的思路不受傳統思想束縛,具有創新意識,教師就要加以鼓勵,讓學生積極的思考,并努力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氛圍。學生在和諧的氛圍中,將具有質疑的權利,也愿意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2.2.2互動性活動
工作室組織定期討論,這能提升小組內成員開拓的思想理念;積極的發言,并將自己的理念和想法說出來與大家分享。為培養學生的能力,要求每個小組成員都輪流組織會議,擔任會議主持,從而鍛煉人員的能力與表達。作為小組負責人需要協調好成員關系,并在互動中探索知識,提煉關鍵性知識要點,加入自己的想法,鍛煉自己的創新創業意識。如,電子通信專業的學生在討論中發現,現在互聯網軟件的發展,很多手機廠商不重視硬件,導致手機藍牙傳輸速度仍舊停留在過去的緩慢傳輸狀態中,大型文件在無網絡的情況下,傳輸速度極慢,那么是否未來創業可以從這方面入手,研制無網的傳授系統。大家就此開展激烈的討論,成員間進行互動必然會有意見沖突之時,通過沖突碰撞不斷的談論,涌現出新的思路,那么就應讓學生在沖突中尋求能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并通過應付困難強化解決困難的意識與勇氣,這才是開展創新意識的最終目的。
3結語
工作室是創新與創業的實踐性載體,就應將學生看成是課程教學的主體,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新能力,從而讓學生具有良好的綜合素養。培養中以機制、內容和手段為主要入手點,共建創新意識,構建師生共建的學術共同體,補充現有教學模式,發展學生創新意識,提升學生的就業發展理念。
作者:翁潤鋇 蔡露燕 單位:廣州珠江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林小軍,劉君,張紅巖,馬青麗.基于課外師生工作室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5(03):11~12.
[2]李智.創新創業工作室對大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J].高師理科學刊,2013(07):131~141.
[3]鄧小明,鄧志龍.基于工作室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體系研究———以移動通信技術專業為例[J].科教導刊(下旬),2015(06):111~112.
[4]宋俊鋒,林素仙,計佳燚,吳瓊.基于“工作室”模式的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J].科技展望,2013(07):131~141.
[5]張紅巖,林小軍,馬青麗.依托課外工作室模式的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大學教育,2015(06):111~112.
- 上一篇:納米生物醫學技術創新人才培養研究
- 下一篇:林業技術創新在林業快速發展中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