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技術應用下的煤礦安全論文

時間:2022-03-06 03:52:45

導語:新媒體技術應用下的煤礦安全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媒體技術應用下的煤礦安全論文

1新媒體技術引入的可行性

從煤礦企業角度看,新媒體技術能滿足員工隨時隨處學習的需要,避免了集中脫產學習影響日常生產;同時,目前安全培訓多流于形式,培訓考試違紀頻發,違規辦理培訓合格證現象嚴重,致使培訓效果堪憂。通過新媒體技術組織的培訓課堂,企業監管人員也可以遠程參與其中,對培訓機構和員工進行監督和檢驗,真正達到培訓目的。從培訓員工角度看,當前我國煤礦員工整體文化素質有了大幅提升,完全具備運用新媒體技術進行學習的能力,同時新媒體技術大多具有較強的趣味性和沉浸感,容易調動學習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培訓教師的角度看,相對于傳統教學手段,新媒體技術具有的多元化優勢便于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教育媒介來組織教學,同時通過便捷的師生互動,教師能夠及時了解教學效果進而改進教學方式。由此可見,將新媒體技術應用煤礦安全培訓中是完全可行的。

2新媒體技術的學習特征與應用場景

2.1虛擬現實技術

虛擬現實技術可以模擬顯現那些抽象的或者傳統教學環境無法實現的事物,在這樣的仿真環境中,學習者可以讓時間暫停,以便仔細觀察煤礦火災從隱患出現到釀成災難的發展軌跡隨時間的變化過程;也可以反復演練事故救援等高危險性技能和生產過程中的低概率事件,既能得到最佳處理方案,也可以在虛擬環境中獲取實際操作經驗;還可以通過交互式數據手套、頭戴式虛擬現實眼鏡開展煤礦生產實驗,體驗實時的物理反饋,加深感官印象,檢驗相關技能的可操作性。目前,這種低成本、高效率的培訓方式已經得到煤礦行業的高度重視和廣泛應用。

2.2網絡教育游戲

相關研究發現,角色扮演法更易于贏得成人學習者的青睞。教育網絡游戲“寓教于樂”,將網絡游戲的內在機制融入到教育培訓領域,利用虛擬現實技術來構建支持合作學習的可視化、多用戶虛擬學習環境,并通過真實情景、角色機制和任務驅動機制來吸引學習者參與[2]。安全事故救援是開發煤礦教育游戲的最佳藍本,在這個游戲中,學習者可以分別扮演救援指揮人員、技術專家、施救人員、被困礦工等角色,而解救被困人員、最大程度減少損失是游戲的最終任務。學習者進入游戲,實際上就是進入了煤礦安全事故救援的現場,通過學習游戲規則,學習者可以獲得各個游戲角色應該具備的安全知識和技能。在這個特定的虛擬游戲環境中,學習者獨立思考、相互合作、加強溝通,從而獲得煤礦事故救援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同時通過角色互換,既增強了學習者對救援知識的整體性把握,也有助于學習創造性、團隊協作和換位思考能力的培養。

2.3微博和微信

微博和微信作為目前最流行的信息分享和個人交流平臺,以文字、圖片、音頻以及視頻等媒介為載體,實現了信息的即時傳播、交流和分享[3]。微博和微信在煤礦安全培訓領域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鼓勵互動,促進師生間點對點、點對面的指導和溝通。通常,煤礦員工的口頭表達能力有所欠缺,微博和微信等新媒體平臺避免了面對面交流的壓力,學習者可以暢所欲言,分享學習和生產過程中的心得和體會;開展泛在學習,擴展課堂學習。通過微博和微信,學習者可以對煤礦安全領域的專家學者、技術能手“加關注”,跟蹤技術前沿,向他們學習最先進的安全生產知識和技能;構建虛擬課堂,推動團隊協作學習。通過微博和微信建立虛擬學習課堂,其信息精確傳播的特點確保了課堂成員之間共享信息的可靠性,大家群策群力,在交流、討論、爭辯中獲取知識和技能、完成學習任務,增強了學習者協作學習的能力。

2.4微視頻

煤礦企業生產任務繁重,學習時間很難得到保證,造成了員工學習方式的碎片化和微型化。微視頻課程的出現,正好迎合了煤礦員工微型學習的需求[4]。微視頻課程是指具有完整意義的教學知識單元或知識點,通常以2~20min的時間呈現,由多個“知識原子”構成的供學習者自控步調、自主學習的微型教學視頻資源,具有“短、快、精”的特點。目前,現成的煤礦安全生產微視頻課程資源較少,但可以通過以下2種渠道獲取:企業外部資源。我國高校建設的諸多精品課程,如中國礦業大學的《采礦學》、《礦井通風與安全》等課程,提供了大量免費的教學錄像,同時網絡公開課等網絡平臺也提供了為數不少的教學視頻資源,通過技術手段,可以將其改造成適于微型學習的微視頻資源,實現課程資源的重復再利用;企業內部資源。煤礦企業不乏技術標兵和資深專家,他們在日常工作中積累了大量安全生產的技能和經驗,可以將他們最拿手的技能和知識錄制成微視頻,既能供員工學習和借鑒,同時對專家本人來說也是一種精神上的激勵。

2.5手機二維碼

手機二維碼開啟了煤礦安全培訓微型學習的新視角,其學習的流程大致如下:將加載有相應信息的手機二維碼印刷在教材或其他培訓資料上,也可以印刷于生產設備或相關生產場所,學習者用帶有攝像頭的智能手機掃描二維碼圖形,通過手機上安裝的二維碼識別軟件解讀出二維碼信息,這里的信息可能是培訓資源本身,也可能是培訓資源的鏈接網址,學習者只需點擊該鏈接就可獲得相關的擴展知識[5]。可以看出,手機二維碼在學習過程中充當了連接學習者和培訓資源的紐帶角色,這樣的培訓方式特別適合于整體文化水平相對較低的煤礦員工,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不善于通過網絡獲取知識,或者從來就沒接觸過網絡,手機二維碼正好將所需的知識點推送到學習者面前,使學習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極大地拓展了學習者的知識獲取渠道。另外,手機二維碼精確的定位功能,使學習者能在魚龍混雜的海量網絡信息中有效地定位到自己所需的知識,能有效提高學習者的依賴性。

3新媒體技術培訓的效果與展望

3.1新媒體技術培訓的效果對比

為了對比以上幾種新媒體技術在煤礦安全培訓中的應用效果,借助層次分析法來進行定量分析。首先,構造層次結構模型,將整個決策體系分為3層:最高層為目標層,即前文提到的5種新媒體技術的培訓效果對比排序;中間層為準則層,包括教育媒介的融合性、信息感知渠道的豐富性、教學組織的開放性、教育形式的多樣性和教育互動的即時性等衡量指標。鑒于每種教育技術的存在,其最終出發點都在于提高學員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因此將知識積累與技能提升也作為衡量指標之一;最底層為方案層,即可供選擇的5種新媒體技術。根據層次結構模型中各要素間的隸屬關系,對同一層次各要素關于上一層次中相關聯準則的重要性進行兩兩比較,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構建判斷矩陣。邀請專家學者對問卷統計得到的判斷矩陣進行評價和調整,以滿足一致性檢驗要求,最終得到7個判斷矩陣(數據略)。最后,計算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值及所對應的特征向量,歸一化后作為新媒體技術培訓效果的權值,最終得到5種新媒體技術的權重排序。

3.2新媒體技術培訓的應用展望

通過上一節的對比分析,可以得到新媒體技術的權重排序依次為:虛擬現實技術(0.4249)、教育網絡游戲(0.2604)、微博和微信(0.1879)、微視頻(0.0835)、手機二維碼(0.0432),由此說明虛擬現實技術是煤礦安全培訓領域最佳的新媒體培訓技術,該評價結果與新媒體技術在該領域的實際應用也基本吻合,表明獲得的評價結果是合理可信的[6-8]。同時,教育網絡游戲與微博和微信的權重值也較高,前者見長于多感官沉浸的角色扮演式教學,后者則有助于學員的即時互動和協作學習,并且它們在其他教育領域也都顯示出了令人矚目的教學效果。另外,微視頻課程和手機二維碼技術雖然權重值較低,但在學員開展移動學習時擁有優勢,隨著技術的發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這些新媒體技術必將在煤礦安全培訓領域占據一席之地。

4結語

安全是煤礦生產永恒的主題,加強安全培訓,改進教學方法,與時俱進地將新媒體技術引入到現代煤礦安全培訓教學過程中,同時突出教師主導、學員主動,使其與傳統教學方法優勢互補,有效提高培訓質量,更好地為煤礦安全生產服務。系統分析了幾種最常見的新媒體技術在煤礦安全培訓領域中的學習特征及應用場景,并采用層次分析法對新媒體技術的培訓效果進行定量分析,確保評價結果的科學性和精確性,能夠為未來新媒體技術在煤礦安全培訓中的應用提供實踐參考。

作者:聶偉單位:中原工學院信息商務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