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與旅游產業的差異及協調
時間:2022-06-23 02:32:15
導語:煤炭與旅游產業的差異及協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總體來說,新世紀以來,山西省煤炭產業的地區差異性在減少,均衡度在增加;同時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區域差異(或均衡)的波動性。山西省煤炭產業區域的差異性或均衡性,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01~2006)迅速擴張階段,是山西省煤炭產業差異變小,均衡性增大的階段。這一階段,國際國內煤炭能源市場需求旺盛,煤炭價格一路飆升,隨之而來的是,高投入、高強度、粗放式、大規模的煤炭開采。但這一階段是低水平的均衡發展,煤礦企業具有“多、小、散、亂、低”的特點,即煤礦數量仍然較多;煤礦規模普遍較?。患卸鹊?,礦井布局分散;小煤礦私挖亂采,無序競爭;回采率低,生產水平低。第二階段(2007~2010)波動階段,這一階段煤炭產業區域差異及均衡程度波動性大。這主要是受市場波動影響,特別是2008年以來,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煤炭市場有所疲軟,煤炭價格有所回落,山西省煤炭產業的地區差異又有所加大。隨后,2007~2009第一輪煤炭資源整合與煤礦企業兼并重組工作的初步完成,各地區的煤炭產能又都有所恢復。煤炭產業的區域差異在減小。第三階段(2011~2012)穩定發展階段。2010年,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設立,為各地市煤炭資源開采,煤礦企業空間重組提供了重要契機。煤炭產能的地區間分布漸趨合理,山西省煤炭產業也進入了國有大集團控股的大礦時代。2012年是山西煤炭產業資源整合煤礦企業兼并重組工作收宮之年,各地市的原煤產能經過調整進入合理均衡發展階段。山西省旅游產業的總體發展趨勢是區域差異性逐步減小,各地旅游產業發展越來越均衡。這一方面反映出山西省各地市對發展旅游產業的重要性認識的趨同,都把旅游產業作為新的區域經濟增長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隨時間的推移,旅游產業空間擴展條件的成熟,區域差異變小,均衡性增大。旅游產業的發展是各種產業要素綜合的結果,旅游資源、政策導向、資本投資、市場開發等條件的成熟是區域旅游發展的前提條件。山西旅游產業發展經歷了資源導向型、市場導向型、形象導向型階段[4]。于此相應,旅游的空間分布主要經歷了由極點到軸線再到面域,由聚集到擴散演變過程。在旅游資源導向發展階段,旅游資源稟賦條件對旅游產業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條件好的自然山水和人文遺跡就成為了觀光游的基礎。晉祠、五臺山、云岡石窟、恒山、應縣木塔最能代表山西旅游特色,所以大同、太原旅游增長極首先形成。市場需求的多樣性,交通干線的拓延,山西省旅游產業空間分布呈沿大(同)運(城)軸線、太(原)長(治)軸線、夏(家營)汾(陽)—太(原)舊(山)軸線的“大”字型旅游產業空間格局形成。各地市旅游產業如火如荼開展,區域差異進步縮小,均衡性逐步增大。旅游產業形象導向型階段的到來,山西省逐步形成,覆蓋山西省全省的三大旅游軸帶、六大旅游區域旅游空間一體化格局。三大旅游軸帶是太行山、呂梁山、大運旅游帶;六大區晉北、晉中、晉南、晉東南、太行山水、黃河黃土旅游區。各地市旅游產業差異更進步縮小,均衡發展的格局進步增強。
山西省煤炭產業與旅游產業空間性區域差異分析
一直以來,山西省各地市普遍把煤炭產業作為主導產業、支柱產業發展,全省各地市的煤炭產業均大幅提升??傮w空間分布呈現差異變小的趨勢。但根據煤炭產業的區域經濟貢獻率,可以把11個地市分為傳統煤炭強區、新興煤炭強區、潛力煤炭強區。傳統煤炭強區為一直以來煤炭產業比重大,煤炭產量的年際變化較平穩的地市,如太原、大同、陽泉、晉城等。這些地市煤炭產業發展時間早、基礎好,年際原煤產能增加的幅度有限,甚至有些資源枯竭地區,要限制產能。新興煤炭強區,指新世紀以來,煤炭產業發展迅速,產能比重迅速增大的地市,主要有臨汾、忻州、長治、晉中等。潛力煤炭強區主要指發展潛力大,2012年資源整合兼并重組后,煤炭產量會大幅增加的地方,如運城、呂梁、朔州。當然有些新興煤炭強區,目前發展速度快,將來發展潛力也稍大,如臨汾、忻州。根據產業發展基數、產業發展速度[5],可以把11個地市分為傳統強勢型、平穩遞進型、跳躍速進型。傳統強勢型旅游產業發展地區,表現為產業發展基數大,產業發展速度穩定,如太原、大同。一直以來這些地市旅游產業在全省的產業比重大,雖然近年來所占比重有所下降。平穩遞進型,如臨汾、運城、晉中、長治、晉城、忻州、陽泉,產業發展基礎、發展速度均為中等程度。跳躍速進型有朔州、呂梁,空間信息熵較小,旅游產業基礎薄弱,但是發展速度呈現出高速跨越式發展。
山西省煤炭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及其空間協調的途徑選擇
山西煤炭產業與旅產業的融合主要通過產業融合、資金融合等途徑。具體的形式主要有煤炭博物館、煤礦工業旅游、煤企投資旅游業等[6]。煤炭博物館形式主要是以靜態的展品,通過科技、藝術手段,展示煤炭的歷史,傳播煤炭科學文化知識。現已建成太原的中國煤炭博物館就屬這種類型。煤炭工業旅游,主要是通過工業旅游,以活態的煤炭生產生活場景為展示內容,以旅游者親身感受體驗為目的的旅游形式。如大同晉華宮煤礦、平朔露天煤礦都有煤炭工業觀光旅游項目。煤旅資金融合主要是煤炭產業完成原始的資金積累,煤炭產業轉型時,資金的一種流動方向及方式。煤炭產業的資金注入旅游產業,產生綜合經濟環境社會效益,既是煤炭產業對社會環境的補償,也是產業資金高效利用的一種途徑,破解了旅游產業資金不足的難題。煤炭產業與旅游產業資金融合形成互惠互利的雙贏效果。煤炭產業與旅游產業的空間協調,要從系統角度,區域全局高度,因地制宜,因煤炭與旅游產業不同組合狀況,選擇不同的空間協調方法、措施與途徑。對于傳統的煤炭產業強區,如太原、大同、陽泉、晉城、長治等地市,面臨煤炭產業的成熟,煤炭資源的枯竭。旅游產業在煤炭產業轉型,地區國民經濟與社會中地位,也因區位條件、經濟背景、產業的單一與多元等因素的不同,呈現出同的煤旅產業空間組合與協調態勢。太原屬于省會城市,產業的多元化,生產生活服務功能的強化,煤炭產業在地區經濟結構中的地位有所降低。煤旅產業結合形式以創新創造為主,發揮省會城市區域中心性的優勢,建立煤炭博物館,舉辦煤炭旅游節,深化挖掘煤炭文化價值,創新煤炭旅游文化的展示形式與內容。大同、晉城、陽泉、長治,要立足于煤炭旅游兩種資源優勢。積極開展煤炭工業遺產旅游,煤炭產業生產生活觀光旅游,還有通過煤炭產業的資金優勢,注入投資旅游開發,形成新的的區域經濟發展的亮點。對于煤炭產業發展居中,但發展速度快的地區,如臨汾、忻州、朔州、晉中、呂梁等地。既要發揮資源優勢,進行資源型產業融合與空間協調,也要未雨綢繆,進行資金對接與融合;對于煤炭產業具有相對劣勢,但發展速度快的地區,如運城,要合理規劃兩種產業的發展規模、發展速度,使之協調發展。
本文作者:毛彥斌孫根年工作單位:山西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
- 上一篇:財政支出結構偏向的影響論述
- 下一篇:財政周轉金的管理核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