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支出結構偏向的影響論述

時間:2022-06-23 03:16:35

導語:財政支出結構偏向的影響論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財政支出結構偏向的影響論述

科學技術、醫療、教育及環境諸多領域財政支出領域偏低,且相關領域發展落后2011年我國財政支出109247.79億元,其中教育支出16497.33億元,占財政總支出的15.89%,科學技術支出3828.02億元,占財政總支出的3.5%,醫療衛生支出6429.51億元,占財政支出總額的5.89%,環境保護的財政支出為2640.98億元,占財政支出總額的2.42%。盡管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已躍居世界第二,但從人均方面來說,我國仍是個資源困乏、落后的發展中國家,尤以與民生相關的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環保等領域發展落后,通常表現為相關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領域體系的不健全,基礎設施不足以應對突發事件,導致效率與公平之間的社會問題及事件。

財政支出結構偏向對我國外貿競爭力的影響

財政支出是一國或一地區政府活動的資金來源,政府部門主要通過對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公共衛生事業等民生事業或政府活動事業支出資金得以實現預期目標。財政支出結構狀況與一國的社會經濟體制、發展側重點及政府職能相關,并且財政支出結構的長期發展及演變主要取決于社會經濟發展階段,因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顯示出的經濟特征、產業布局或民生需求的不同重點決定了不同階段的財政支出結構。因此,與經濟發展階段相對應的財政支出結構可以實現資源的優良配置,增加就業,極力地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但不能滿足社會經濟階段需求的財政支出結構偏向也在阻礙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速度。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根據社會經濟發展階段的特征需求不斷地改善財政支出結構,但是長期以來的財政支出結構偏向存在的問題卻難以從根本上轉變,其對我國外貿競爭力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財政制度與政策難以形成科學、合理的體系,應對全球化不穩定因素的抗風險能力差自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開始,我國的進出口貿易總額呈現出不斷的擴張。我國的農產品、紡織工業產品、石化產品、鋼鐵貿易產品等面臨著機遇與挑戰,一方面,加入世貿組織使得我國進口產品的關稅下降,降低了進口產品的成本;另一方面,通過享受世貿組織成員國的優惠待遇增加了我國出口產業的銷售數量與數額,實現各國的產品交換與資源的優化配置,極力地促進國球分工帶來的各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但是,由于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時間較短,而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全球化經濟環境復雜、動態、多元化,而我國的財政支出結構偏向政策仍在實踐、摸索中前進,在應對各種貿易問題或事業中逐漸成長趨向完善,但總體而言我國的財政政策與制度目前難以形成一個科學、合理的體系結構,應對全球化經濟帶來的不穩定因素承受能力極其低。

2.財政支出結構偏向覆蓋面不廣,面對財政支持對象難以建立形成公平、透明的共享制度財政支出結構偏向對社會經濟活動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收入分配、資源配置、宏觀調控、政府監督等方面,而財政支出結構的外貿偏向主要體現在出口補貼、出口退稅等直接或間接的資金補貼或優惠政策。財政支出結構對外貿出口的偏向主要目的在于扶持高新技術產業或本土產業的發展,鼓勵其出口并發展壯大得以促進本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但是我國的財政支出結構偏向的覆蓋面不全面,且申請機制難以實現公平、透明,申請程序、條件頗為繁雜,往往符合要求或急切需要國家政策支持或資金補貼的私有企業或中小型企業難以享受到各種優惠機制。

3.財政支出偏向方式單調,長期的財政支出偏向致使我國長期處于國際產業分工的最低端政府部門主要對對外貿易或事物通過投入資金或給予相關的優惠政策來支持高新技術產業或本土產業的發展。財政支出結構偏向的目的在于通過政府的宏觀調控方式對有效的生產資源實現分配,從而滿足社會經濟發展所帶來的不斷擴大的社會生產規模的需求。但是面對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與日益復雜、多元化的全球經濟,我國的財政支出偏向方式單一,主要通過直接資金補償或稅收退換的方式給予支持,對外貿易狀況并未優化。此外,我國財政支出的資金分配缺乏計劃性,一般預算的財政支出通常表現為程序化、形式化,財政支出結構偏向對于資源分配的作用也顯得尤為低效率。長期的財政支出偏向致使我國長期處于國家產業分工的最低端,貿易保護主義不斷抬頭,國與國之間的貿易摩擦不斷

相關對策與建議

1.建立與完善財政制度與政策,增強應對全球化不穩定因素的抗風險能力根據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不斷面臨的對外貿易事件,借鑒對外貿易歷史悠久的發達國家的財政支出結構偏向相關制度與政策,逐漸建立與完善我國的財政制度與政策,以應對復雜、動態、多元化的全球化經濟環境,增強應對全球化不穩定因素的抗風險能力。金融危機后的世界經濟環境日益復雜,全球經濟復蘇速度的明顯減緩,歐洲經濟疲憊不堪美國財政赤字緊縮,各國貿易保護勢力導致的貿易摩擦頻發,國際市場需求狀況持續低迷,我國應努力調整對外貿易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努力完善我國的財政制度與政策以形成一個科學、合理的體系結構,來靈活應對全球化經濟帶來的不穩定因素。

2.增加財政支出結構偏向覆蓋面,加大財政貿易支持力度,豐富財政支出手段與方式財政支出結構對外貿出口的偏向主要目的在于扶持高新技術產業或本土產業的發展,鼓勵其出口并發展壯大得以促進本國國民經濟的發展。而我國財政支出結構仍偏向于初級產品或低附加值的工業產品,為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結構的調整與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應增加財政支出結構偏向的覆蓋面,重點把握品牌或高附加值產品的投入效應,實現我國對外貿易的產品由國際分工的生產鏈的最低端向中上端的發展,努力提高外貿質量和水平,提升中國制造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位置。如應對國際上頻發的與中國相關的“傾銷”與“反傾銷”事件,一方面,政府部門鼓勵出口企業實施產業結構的調整,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升級;另一方面,政府部門應采取對出口企業進行補貼或退稅相反的手段與措施,為涉及“反傾銷”事業的企業尋找相關國際專業人才的幫助,并斷培養國內人才成為“反傾銷”領域的專家。

3.擴大貿易創新示范點,創造良好的對外貿易環境,發揮貿易集聚點的輻射與帶頭作用首先,創造良好的對外貿易條件與環境,營造積極的財政服務環境,盡量減少政府的直接干預措施以建立透明、公開的服務平臺與信息共享機制,促進外貿企業公平競爭與健康、持續發展。努力擴大消費,調整對外貿易出口結構,實現以粗加工、低技術含量和低附加值出口產品向深加工、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產品的轉向,同時,穩定全球化外需市場,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以形成以品牌、技術、質量、服務等生產鏈上游為核心的對外貿易新優勢。其次,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穩步推進對外貿易創新示范點的建設和發展,完善對外貿易創新示范點的基礎設施的建設,引進高新技術人才與流動資金,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擴大對外貿易事業預警信息的獲取渠道,提高企業參與創新試點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發揮貿易集聚點的輻射與帶頭作用,加強貿易要素的區域集聚、產業的功能集聚、企業的生態集聚、人才的優化集聚,從而充分發揮對外貿易創新示范點內外貿一體化的功能,規范與穩定對外貿易進出口的經營秩序。

作者:潘武洲單位:浙江財經學院東方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