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骨科患者中高壓氧治療的應用論文
時間:2022-09-27 10:21:00
導語:創傷骨科患者中高壓氧治療的應用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針對高壓氧治療應用在創傷骨科患者中的護理問題,探討護理措施,完善護理管理,提高患者的治療安全。方法對創傷骨科250例次行高壓氧治療的患者,在治療中出現的護理問題進行探討,通過治療前對患者的詳細護理評估和耐心細致的心理護理、充分的治療前準備,以及治療后的密切觀察、指導患者應對不良反應和加強飲食護理等,實施綜合護理管理。結果通過系統、有效的綜合護理管理,本組患者無一例發生并發癥,取得較好的效果,提高了治療安全。結論為提高高壓氧治療在創傷骨科患者中的應用,實施綜合護理管理是必要的。
【關鍵詞】高壓氧;創傷骨科;護理;管理
高壓氧治療在創傷骨科中應用廣泛,對軟組織擠壓傷及缺血、筋膜間隙綜合征、骨折、骨愈合不良或骨壞死、斷肢斷指再植術后、皮瓣移植、骨髓炎、脊髓及周圍神經損傷、周圍血管疾病、皮膚潰瘍等的治療效果較好[1]。本文通過對2003年1月~2005年11月,本院行高壓氧治療的250例次創傷骨科住院患者的護理進行總結,就治療中出現的護理問題進行探討,通過系統、有效的綜合護理管理,提高了患者的治療安全。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250例次患者中,男165例,女85例,年齡17~65歲,平均38.5歲。其中軟組織擠壓傷32例,軟組織缺血38例,筋膜間隙綜合征1例,四肢骨折51例,骨折愈合不良6例,骨壞死2例,斷肢斷指再植術后18例,皮瓣移植26例,骨髓炎8例,脊髓及周圍神經損傷28例,周圍血管疾病18例,皮膚潰瘍22例。在手術后接受高壓氧治療5~10天,每天2h,無一例發生并發癥,取得較好效果。
2高壓氧應用的綜合護理管理方法
2.1治療前對患者進行詳細的護理評估評估內容包括:患者的病情、體位、肢體的活動能力和血液循環情況、創口的愈合情況以及文化水平、理解能力、對高壓氧的認知情況、健康教育需求等,然后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健康教育處方,進行個性化指導,實施綜合的護理管理。
2.2做好患者進艙前的心理護理,消除其恐懼感在高壓氧治療前,先要耐心細致地向患者做好宣傳、解釋工作,說明高壓氧治療的目的及對康復的作用,以取得患者及家屬的信任、理解和配合,使其做好心理準備,從而避免驚慌失措。高壓氧治療是將患者置于耐高壓的密閉艙體內,使其在高于1個大氣壓的特殊環境中呼吸純氧,以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2]。由于患者處于高壓環境,因此,身體可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輕微不適感,如頭暈、耳鳴、惡心、心慌甚至呼吸困難等,但體內的血氧含量較常壓下則會增加數倍以至數十倍,治療效果則更加明顯,身體更易康復。當患者明白了此番道理,定必會克服困難,全力配合治療。
2.3為患者做好進艙前的準備工作治療前患者必須經醫生檢查,排除禁忌證后,方可進行。進艙前詳細詢問病史,若有感冒、發熱、上呼吸道感染或妊娠、月經量過多者則不宜進行;此外,還應囑患者勿將香煙或火柴、打火機等易燃品帶入艙內,以防引起艙內起火爆炸;不宜飽餐或過量飲水、進食產氣食品如豆類等,排空大小便,取下義齒、首飾、手表等,并可自備糖果、話梅;避免穿著化纖類衣物,應更換棉布衣服,以免產生靜電火花引發火災[2];將患者身上的各種引流管或導尿管夾緊。
2.4正確處理患者搬運過程及治療中的體位,以免造成再次損傷對于脊髓受傷或下肢大面積植皮、下肢斷離再植后、血管吻合術后等患者,應用平車運送,入艙后安排臥位;其他的患者則可安排坐位,但在運送和治療中應注意保護并適當抬高患肢,使患肢保持有利于靜脈回流的體位,并密切觀察患肢端的血運情況。
2.5減輕患者在入艙治療中的不適感患者入艙后,應向其詳細介紹供氧裝置、艙內的通訊設備以及使用方法,不得隨意搬弄艙內閥門、開關、按鈕等設施,以防意外事故發生。并做好預防各種氣壓傷基本知識的宣教工作,對于首次進艙治療的患者及陪艙人員,常規用1%呋麻液滴鼻,教會其做好耳咽管的調壓動作,在加壓過程中如出現耳鳴、耳痛等不適時,可咀嚼糖果、話梅,以增加唾液,并加強吞咽、鼓腮等動作,或捏鼻鼓氣,以促使耳咽管開啟,從而減輕加壓時中耳受壓引起的不適。如疼痛難忍,應隨時與工作人員聯系,以便減慢升壓速度或暫停升壓;告訴患者正確使用吸氧面罩,固定帶應松緊適宜,不使漏氣,連接面罩的兩條軟管不得折疊、扭轉、受壓,以保持呼吸通暢,保證有效治療;吸氧時囑咐患者不要講話,不吃東西,不作深呼吸,并要注意觀察患者有無出現頭昏、出汗、惡心、面肌或口角緊張抽搐,刺激性咳嗽,胸骨后疼痛等氧中毒癥狀,一旦發生應立刻中斷吸氧;做好患者翻身預防褥瘡等護理。減壓時,由于氣體膨脹吸熱,使艙溫下降[3],應注意為患者保暖,以預防發生感冒而影響治療;為患者開放各種引流管及導尿管等,囑患者自主呼吸,絕對不允許屏氣,防止肺氣壓傷。
2.6做好患者在高壓氧治療后的病情觀察,指導患者應對不良反應患者出艙后,應注意密切觀察其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的變化,尤其是患肢的血液循環情況,保持有利于靜脈回流的體位,并給予保暖。囑咐患者注意加強休息,可進熱飲料或行熱水浴,以協助氮氣的繼續排出。如出現皮膚瘙癢、關節疼痛、傷口滲血過多等情況,應及時向醫生報告,及時給予處理。此外,還應做好患者的飲食指導,在治療期間,注意加強營養,給予進食高糖、高蛋白質、高維生素、高熱量的飲食[3];耐心指導患者按照醫生的指導進行適當的功能鍛煉,以促進康復。
3討論
3.1高壓氧治療的機制高壓氧可使組織的血管收縮阻力增加,導致灌注范圍內的血流量減少,減輕組織的滲出和水腫,改善微循環,從而防治創傷性肢體腫脹,減少創面的滲出,還可以改善脊髓的缺氧狀態,減輕脊髓的出血及水腫,保存較多的可逆性損傷的神經組織,有利于脊髓損傷的修復。在高壓氧治療時,血氧分壓和細胞外液氧分壓均提高,機體新陳代謝旺盛,能量產生增加,利于促進血管環纖維細胞的活動和分裂,以及膠原纖維的形成,加快側支循環的建立,促進微血管再生與連接,因此可用于皮瓣移植、斷肢再植等治療[3];此外,高壓氧治療還可以提高組織中的氧張力,使氧在組織中的彌散半徑增加,向組織提供充足的氧,由于組織中的氧濃度提高,細胞活性增加,因低氧造成的細胞代謝障礙得以恢復正常,從而使細胞功能得以恢復[4]。
3.2實施個性化的護理管理,提高治療安全針對每一個患者進行評估后,根據個人需求制定出具有個人特色的健康教育處方,進行有針對性的個體指導,使患者在接受高壓氧治療之前就對此作好了充分的思想準備,并盡早掌握相應的知識和技能,學會處理一些特殊情況及應對治療后不良反應的方法,從而增強了患者在治療中的適應能力,提高了治療的安全性。
3.3注重患者的信息反饋,及時與相關的醫護人員溝通,共同參與管理護士在日常的護理工作中,多與患者接觸,隨時觀察患者在接受治療后的生理、心理變化,了解患者的需求,收集相關的信息,及時與主管醫生、高壓氧的醫護人員進行溝通,協同為患者解決治療上的問題,從不同層面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指導和護理服務,從而增強患者的適應能力,提高治療安全。
【參考文獻】
1易治,翁其彪.高壓氧醫學臨床指引.廣州:廣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6-10.
2賀愛蘭,張明學.實用專科護士叢書骨科分冊.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293.
3羅蘊衡.高壓氧療法問答.北京:海洋出版社,1995,34,40,69.
4李溫仁,倪國壇.高壓氧醫學.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8,358.
- 上一篇:安監局依法行政先進事跡材料
- 下一篇:財政系統先進事跡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