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L教學在急救護理學的應用與評價

時間:2022-09-09 03:50:13

導語:TBL教學在急救護理學的應用與評價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TBL教學在急救護理學的應用與評價

【摘要】目的在急救護理學的教學中采用任務驅動教學(tbl),分析其應用效果。方法將學校2014級119名護理學專業本科學生作為研究對象,依授課方法隨機分為實驗組(59名,任務驅動教學)和對照組(60名,傳統教學)。課程結束后進行問卷調查和考試成績分析。結果對59名實驗組學生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TBL教學法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而且提高了自學、動手及臨床思維等方面的能力。考試成績分析顯示,實驗組學生成績較好,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TBL教學法能使學生在素質、知識和能力方面得到提升,實施效果理想。

【關鍵詞】任務驅動教學法;急救護理學;本科;教學;應用;評價任務驅動教學法

(taskbasedlearning,TBL)是以完成一個具體的“任務”為學習導向和線索,將學習內容隱含在具體任務中的教學方法,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1-2]。急救護理學是一門研究各類急危重癥患者搶救護理的臨床護理課程,該課程的教學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綜合應急能力和素質,使學生能很好地勝任急救護理工作[3]。一直以來我校急救護理學的授課沿襲了傳統的教師講授、教師演示輔以學生練習的教學模式,制約了學生職業能力的發展,在工作中面臨急危重患者時常常會不知所措。本研究在護理本科生的急救護理學教學中開展TBL教學法并對教學效果進行探討。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于2017年2月—2018年2月選擇我院2014級本科(護理學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依據授課方法不同分為實驗組(59名,TBL教學法)和對照組(60名,傳統教學法)。實驗組男生6名,女生53名,平均年齡(22.0±0.8)歲;對照組男生6名,女生54名,平均年齡(22.0±0.6)歲;兩組的急救護理學課時(30學時)相同;兩組學生的性別、年齡、急救護理學課時及先修課程成績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2教學方法。對照組按照傳統教學法,依據教學大綱要求學生課前預習,理論教學以老師講授為主,隨堂提問,課后通過練習題進行鞏固。實驗教學是教師示教結合理論講解,然后學生動手“演練”。實驗組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1)教學案例的準備:根據教學大綱,結合臨床選取了適合急救護理學實驗教學的典型病例,經過各位授課教師及專業相關教師的研究討論進一步完善,并初步給學生設計好了任務;2)學習小組的成立:將59名學生按照性別、性格并結合前期課程成績分組(7~8名/組),每組選出1名組長和記錄員;3)課前病例學習及任務討論:課前1~2周老師依據教學內容以臨床的真實案例下達任務,各小組帶著任務查找收集相關資料后,經小組討論制定出完成任務的工作流程;4)課堂實訓:課堂上由授課教師先在急救模擬人上顯現與臨床一致的急救情景,學生根據工作流程,分配角色,進行情景演練,通過演練完成各項工作任務,然后由老師和其他小組同學對完成任務的情況給予點評,最后小組討論、改進后再次進行急救護理演練。1.3教學效果評價。課程結束后通過問卷星調查實驗組學生對課程的滿意度。兩組同時進行理論閉卷考試,考試成績采用百分制。1.4統計學分析所得數據用SPSS20.0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數據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實驗組學生的問卷星調查結果。對問卷星調查結果進行分析,學生對TBL教學法有較高的滿意度且提高了自學、動手等方面的能力,見(表1)。2.2理論考試成績分布與比較。兩組學生成績的區分度均為優(D>0.4),優秀率(80分以上)分別為50.84%和26.67%,不及格率分別為0.00%和1.67%,實驗組學生成績的最高分、最低分及均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急救護理學是護理學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門臨床護理課程,要求學生不但要有較強的急救理論,還要有熟練的急救技術,具有較快的應急反應能力[4-5],針對以往在臨床帶教中發現的護理學生動手能力較差,理論不能應用到實踐中的問題,在急救護理學的教學中引入了TBL教學法,授課教師依據教學大綱,選取臨床典型病例并安排任務,學生通過自學、小組討論、情景演練的方式[6-7],在緊密聯系學習、臨床及生活實際的“任務”情景中,通過完成任務來形成能力、獲得技能及學習知識[8]。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中大多數同學喜歡任務驅動教學,認為相對于傳統教學方法能提高自學能力,尤其在學習效率、動手參與、臨床思維、概括和團隊合作能力方面,與火睿等的研究結果一致[9],最關鍵的是學習的興趣有明顯提高,說明學生對這種教學模式的接受程度較高,真正實現了“早臨床”“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目標。其主要原因分析如下:1)選取的是臨床典型病例,而且與生活比較貼近,學生樂于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和動力。2)在對病例的學習、探討及“任務”的完成過程中,每個學生都要發表自己的見解,有壓力就有動力,大家積極查找相關資料,改變了以往都是“老師灌”的狀態,教師只要設計好學習任務并提供學習資源,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占據主導地位[10-11],在學習效率、概括總結及自學能力方面明顯提高。3)通過情景演練體現“早臨床”,同學們在模擬臨床危急重癥情景下,通過團結合作積極把“任務”完成[12-13],學生學到的不僅是理論知識,關鍵是能把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提高了動手參與、團隊合作及臨床思維能力。此外,從學生考試成績分布及優秀率、最高分、最低分及均分來看,實驗組學生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該教學法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能力,更好地掌握危急重癥護理方面的相關知識。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該教學方法能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通過“自主、協作、探究”式的學習,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了急救護理學的教學效果,提高了學生的崗位勝任力,使學生在知識、能力和素質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值得在護理學其他課程中逐漸嘗試與運用。

作者:張國華 劉愛梅 武曉紅 薛曉燕 李紅梅 單位:山西醫科大學汾陽學院護理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