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技巧在精神科護理質量的影響

時間:2022-05-10 03:05:22

導語:溝通技巧在精神科護理質量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溝通技巧在精神科護理質量的影響

[摘要]目的探討語言溝通技巧精神科護理質量影響。方法研究起止時間為2019年1月~2019年12月,在此期間進入本院治療的精神科患者作為研究樣本,94例患者經過隨機分組后形成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7例。觀察組患者主要使用溝通技巧與常規精神科護理相配合,對照組采用常規精神科護理。然后利用口述記錄、調查問卷等形式了解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將病歷資料進行整理后把患者異常情況(語言、行為、抑郁、失眠等)進行統計對照分析。結果護理工作滿意度統計數據表明,觀察組患者比對照組患者滿意度評分更高(P<0.05);另外,對照組患者語言異常、行為異常等異常事件發生率15起,觀察組則為4起,二者差異顯著(P<0.05)。結論從精神科護理的特殊性來看,溝通技巧的使用能夠有效地弱化護士與患者之間的角色感,從而讓護士更好地與患者生活與治療相融合,也能夠最大限度地避免護患矛盾的發生,此舉值得臨床大范圍推廣。

[關鍵詞]溝通技巧;護理質量;精神科不良事件

溝通技巧是一種人類傳遞信息的技能,更是提升人與人之間交流順暢性的工具,對于精神科護理來說,部分精神類疾病病患心里相對脆弱,更需要良好的語言溝通來提升護理效果[1]。但是良好的溝通技巧通常需要耐心觀察、情緒感知、肢體語言、文字、語氣、聲調等多種形式配合來體現的一種溝通能力[2]。精神科患者存在一些特定情緒,制約了他們真實、準確、合理地表達自身情感或者感受。故此精神科護理工作人員更是需要利用良好的溝通技巧來提升護理質量。本院在2019年進行了相關的研究,現將報告整理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研究起止時間為2019年1月~2019年12月,將進入本院治療的精神科患者(全部為住院治療患者)的相關信息統計完成后作為研究的基礎資料。全部病例總計為94例,平均隨機分組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的個人信息(包括性別、年齡、收入、家庭背景等)以及病情基本情況(病情、病程、治療方式等)均無顯著差異(P>0.05)。1.2方法研究開始前,本院專家組通過會議討論確定了一套溝通技巧培訓方案,然后隨機選擇精神科護士進行培訓,培訓期為3個月,完成培訓后作為觀察組護理工作人員。對照組護理人員未接受溝通技巧培訓。利用問卷統計的形式在患者出院時進行調查研究,客觀評價患者對精神科護士的護理工作滿意度。同時對護理工作中的資料進行整理,對比兩組中發生的異常現象,并且由本院專家組給出判定,確定原因。主要培訓的溝通技巧包括如下幾個。①情感支持培訓。首先需要進行形象改造,讓護士能夠以良好形象面對工作,盡可能給患者帶來陽光、樂觀、積極的印象。然后在溝通過程中需要熱情、積極、真誠、友善的交談,并且針對性地使用一些肢體語言來緩解患者情緒。②專業技能強化培訓。針對常見的精神類疾病進行細致的專業培訓,通過強化護士的專業護理技能知識儲備來提升護士對患者的病情感知,進而能夠在有限的溝通中準確了解患者訴求,方便護理操作的進行。③心理疏導技能培訓。通過培訓提升護士心理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對一些負面情緒相對較重的患者可以進行部分心理疏導,尤其是利用一些正向引導語言、行為,甚至是游戲或者娛樂活動等,來進一步避免患者的情緒激化。輕松心理是保證護理氛圍的關鍵,尤其是一些病情較重或者病程較長的患者,在長期精神類疾病困擾的情況下極易出現焦躁、易怒、厭世等情緒,所以護理人員最好的方式就是利用積極健康的精神狀態融入患者的生活之中,避免對精神科疾病患者產生心理上的二次傷害。1.3統計學方法統計學軟件SPSS16.0為本研究主要軟件。計量資料統計完成后進行方差對照分析,齊性方差數據采取LSD-t法分析;非齊性方差采取Tamhane’sT2法分析,顯著性檢驗概率值P<0.05作為顯著判定標準。

2結果

2.1精神科患者滿意度對比情況在護理工作滿意度評價上,觀察組患者普遍認可精神科護士的良好溝通技巧,對照組則不太認同護士的護理工作,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2護理完成后不同精神科異常行為發情況主要的異常情況包括行為異常、語言異常、精神類疾病復發、焦慮、抑郁、失眠等。觀察組患者中僅有少量發生行為或者語言異常、精神類疾病復發等,其余心理異常未發生;對照組的精神異常行為發生率較高(P<0.05)。見表2。

3討論

近些年社會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壓力也隨之增加,部分人因為無法承受巨大的壓力或者是因為遺傳等因素[3],出現精神疾病,近些年精神科患者有低齡化發展趨勢,給自己的生活和家人的生活,甚至給陌生人也帶來一定的負擔。精神科護理工作的重點之一是加強患者安全看護,否則容易產生刺激,給患者本身以及他人帶來傷害,破壞社會穩定,加強護患溝通是強化精神科護理質量的方法之一[4],精神科患者由于其經常受到疾病的損傷,生理或者心理上會存在一些脆弱點,尤其是入院治療之后醫護人員與患者之間的角色會加重患者的心理負擔,故本研究對護理人員進行了溝通技巧的強化培訓,旨在利用溝通技巧減緩角色沖突,讓患者有更好的護理依從性。針對不同人格的精神科患者,應該采取針對性的溝通技巧,精神科患者可分為偏執型、反社會人格障礙與狂躁癥、抑郁發作、軀體形式障礙等,具體溝通技巧如下:①偏執型人格。此類患者注意在和其交流時不要太熱情,究其原因在于,此類人格患者,其非常多疑和敏感,有著強烈的自我保護意識,警惕性非常高[5],因此護理時不能怠慢患者,同時也不要太熱情,偏執型人格患者,其觀察力非常強,護理工作中,首先要正視患者,同時保持一定距離,在光線充足且空曠的地方交談,語言盡量簡單明了,不要有過多的表情,并且也不要觸碰患者,以免患者多加猜疑,若患者有猜疑的心理,可以以一些實際行動來消除其觀念,例如患者懷疑水中有毒,護理人員可在患者面前嘗試,若要整理患者的床鋪,先征得其同意,保持適當距離,慢慢建立信任感[6]。②反社會人格障礙與狂躁癥。此類患者對社會表現得非常反感,可能會有犯罪行為,無愧疚感,無情,狂躁癥患者表現為思維活躍,活動頻繁,心境高漲,此類型患者要進行一定的限制,防止對他人造成傷害,經常觀察患者是否出現了異常表現,狂躁患者若病情發作,可能出現心衰[7],甚至死亡,故要加強安全看護,予以適當保護措施,保證患者的生命安全。③抑郁發作患者。此類患者表現為意志活動減退、思維遲緩、心境低落,容易有失望、悲觀的心理活動,甚至自殺,與此類患者交流時,首先做好耐心陪伴,觀察其行為和情感變化,采用簡單易懂的語句與其交流,鼓勵患者傾訴,采用一定方法幫助患者發泄情緒。④軀體形式障礙。此類患者需做到耐心傾聽,同時評估患者負面情緒程度,找到源頭并制定解決方案,和患者說明負面情緒對病情的影響,同時疏導患者情緒,使其心理負擔減輕。護患溝通一般是指言語溝通,但同時也包括非語言性溝通,現如今非言語溝通在臨床護理中引入,精神科很多患者不愿意開口說話,長期保持沉默狀態,為了不打破其沉默行為,需要用到非語言溝通技巧,例如手勢、眼神等[8],對于精神科患者而言,可能會取得比語言溝通更好的效果。從本次研究的數據結果上看,觀察組患者在良好溝通技巧下普遍對護理工作有更好的認同感、異常行為發生情況都有明顯的降低,這也證實了溝通技巧能夠很好地提升護理質量,進而讓患者緩解了精神壓力,更能夠讓患者減少對治療的恐懼,這也是提升治療效果的主要方式之一。與此同時,實驗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病患家屬與護士之間的交流比較多,良好的溝通技巧能夠讓患者家屬對護理人員的信賴、溝通態度等都有明顯的提升,這也從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護患矛盾,同時家屬也可以提供更有力的家庭治療支持。綜上所述,在護理中采用溝通技巧能夠提升護理質量,建立更加和諧、健康的護患關系,提升精神科護理工作的優異程度及護士工作效率,適宜在醫院內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1]李亞蘭.精神科護士與病人溝通藝術的實踐與效果[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20,20(7):208+211.

[2]梁永玲,李曉燕.手術室腹腔鏡手術護理中護患溝通技巧的應用對并發癥發生的影響[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20,26(16):2471-2474.

[3]褚麗紅,陳文琪,朱海燕,等.團體式多元化藝術治療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溝通與互動技巧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20,35(2):13-16.

[4]姚丹,李榮,汪霞,等.護患溝通技巧系統護理在支氣管肺炎患兒霧化吸入治療中的應用及對患兒肺功能的影響[J].檢驗醫學與臨床,2020,17(7):979-981.

[5]陳慧燕,陳雪玲.護患溝通技巧模式護理在體檢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名醫,2020,11(12):139-140.

[6]張艷紅.減少病房護理糾紛提高護理人員的護患溝通技巧探討[J].人人健康,2020,17(8):130.

[7]陳德英.手術室細節護理在腹腔鏡膽囊切除患者圍手術期的應用及對護理質量評分,滿意度的影響[J].當代護士(綜合版),2020,27(5):126-128.

[8]SreedharanGeethaSajith,YafenTeo,CandiceSarahLing.DevelopmentandIntroductionof“CommunicationPassport”inanAdultInpatientPsychiatricUnitforPersonsWithIntellectualDisabilities:ABriefReportfromSingapore[J].JournalofPolicyandPracticeinIntellectualDisabilities,2018,15(2):166-170.

作者:張沙沙 張鴻昌 劉新愛 單位: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第醫院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