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學教學問題實例及思考
時間:2022-05-17 08:39:18
導語:高中化學教學問題實例及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聽評課是指導和促進教師課堂教學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是校本教研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聽課過程中,教師能“旁觀者清”地看到自己和他人在教學中意識不到的問題;與開課人的教學進行思維上的沖突,在此過程中力爭尋找教學全過程的合理性。
關鍵詞:聽課;問題;思考
在新的課程標準已經頒布和新的高考方案即將實施之際,教師在學習和領略新課標、新高考方案的同時,開始重新審視課堂教學。而聽課是研究課堂教學的一種有效手段。筆者通過平時聽課課堂觀察,發現部分教師在實施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和困惑,并對這些教學實例做了一定的分析和理性思考。
一、注重情境的創設
情境教學就是把學生的主動參與具體化在優化的情境中產生動機、充分感受、主動探究。鐘啟泉教授曾指出“只有情境化的教學才稱得上是有效的教學、理想的教學,而現代教學發展的方向,就是從定型化教學轉向情境化教學?!薄敖逃皇潜硌荩且粋€對話的過程。”優化的情境能充分地實現課堂教學中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主動進行的、快樂的事,且有利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鍛煉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其終身學習的能力。前段時間聽了人教版必修2“生活中常見的有機物——乙醇”的同課異構。上課開始教師甲讓學生觀察桌面上的乙醇并結合常見用途描述其物理性質。教師乙則設置了這樣一個情境:完成詩詞:(1)?牧童遙指杏花村。(2)勸君,西出陽關無故人。(3)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4)明月幾時有,。(5),人生幾何。由此引入乙醇的教學。學生不知道老師葫蘆里賣的什么藥。滿懷著好奇心地進行了搶答,課堂氣氛頓時被調動起來。再如“葡萄糖的結構和性質”一課,該教師課堂的引入是這樣的:馬拉松運動員比賽前常多吃些意大利面,最終提供能量的是葡萄糖。大家對葡萄糖有哪些了解?學生回答葡萄糖注射液等等。這樣的教學情境單一且不貼近學生的生活。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在新課程理念下不僅要構建知識的課堂,更要構建生活的課堂。筆者曾經在學校運動會看到運動員3000米長跑時,同學追著遞上葡萄糖口服液這樣一個暖心的例子,如果該教師能播放這樣的一段視頻,可想而知會在學生的心里引起多大的共鳴。再根據學生的回答,展示葡萄糖應用的一些圖片。在講葡萄糖的性質——生理氧化時再結合前面的視頻。這樣利用多媒體電教設備拓展了教學空間,創造了身臨其境的氛圍,給課堂教學注入了活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滲透了化學服務于生活的理念。新的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重視開展“素養為本”的教學,倡導真實問題情境的創設,對必修和選擇性必修的每一個主題都有情境素材建議。在新課程標準下創設、運用好情境是提高化學教學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二、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美國教學法專家斯特林•G•卡爾漢認為:“課堂提問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钡牵谡n堂提問時常常會走入誤區,導致課堂提問這一環節不能很好地服務于課堂教學。筆者最近聽了“元素周期律”一課,為了引導學生探究元素的排布規律,教師投出前18號元素的位置和原子結構示意圖后,給出K和Ca的原子結構示意圖,讓學生排出兩種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在學生正確回答后,教師問表的排布規律是什么?學生就被問住了。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因為教師的問題范圍太寬、指向不明確,導致學生思維斷層、無從答起。這種提問抑制了學生的思考熱情和信心,違背了學生的學習規律。不如問:你為什么這樣排?這樣更貼進問題本身和學生的思維。所以問題必須是準確、具體、切口小,便于學生表達的。教師在提問的時候還應注意不能先點名再提問、提問不留思考的時間、對學生的回答評價工作不到位等等,造成學生的積極性下降,失去了回答問題的興趣,使提問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三、注重設置學生活動的梯度
新課程標準的一個變化是初步認識有機分子的立體結構,增加學生對空間結構的認識。將“搭建球棍模型認識有機物分子結構的特點”作為必修的九大必做實驗之一。通過模型拼插引導學生認識有機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鍵特點、價鍵類型及簡單分子的空間結構。人教版必修2“生活中常見的有機物——乙醇”的同課異構中,兩位教師都有給出乙醇分子式后,讓學生動手組裝乙醇可能的分子模型的環節。其中教師甲:結合我們知道的碳能形成四個價鍵、氧能形成兩個價鍵、氫形成一個價鍵,大家動手組裝乙醇可能的分子模型。部分學生對著零散的代表原子的小球和代表價鍵的小棍沒有明確思路、嘗試著連接,最后大多數學生沒有在預期的時間完成。教師乙:大家對比乙烷的分子式,結合著乙烷的結構,想想乙醇的分子模型可能是怎樣的?動手組裝一下。學生對比發現乙醇分子比乙烷分子多出一個氧原子。于是學生設計先將乙烷的結構拼裝好后再采用插入氧原子的方式。學生分析后發現其實插入方式就有兩種——插在碳碳鍵間和碳氫鍵間,最后學生基本上都順利地組裝好了乙醇的兩種可能的模型。設置學生的活動跨度太大,學生的思維夠不著,問題就得不到及時解決。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針對難點設置坡度、巧搭支架,形成階梯,有策略地組織學生的活動。
四、注重教學的規范性
“物質的量濃度”一課中,教師設計學生的活動很用心,物質的量濃度概念中要注意的問題如:表達式分母中是溶液的體積而非溶劑;取任意體積的溶液其物質的量濃度是不變的等等不是用語言去強調,而是巧妙地設計成幾個小題讓學生去做、出錯、感悟。為了引導學生找出化合物所含離子的量與化合物的量的關系及建立物質的量濃度與前面學習的粒子個數的關系,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題:將34.2g硫酸鋁溶于水配成100mL溶液,此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是多少?取10mL該溶液,含鋁離子物質的量濃度、硫酸根的個數分別是多少?這個題由三個學生去板演。幾乎每個學生都出現了不規范的寫法:將NA寫成NA;計算過程無單位,結果帶單位等不規范的行為。但是老師并沒有關注并指出,給這節本來比較精彩的課留下了諸多遺憾。在平時的教學中,常有教師出現諸如:將明礬讀作十二水硫酸鋁鉀;將稀有氣體仍叫惰性氣體;將pH寫作PH;化學方程式的條件“催化劑”簡寫成“催”等等不規范的行為。此外活動單或PPT毛糙:文字顏色、字體大小、加粗與否不一致;化學式、離子符號的上下標不符合要求及方程式中氣體沉淀符號不標明、反應條件不寫等等現象比較普遍。這些教師自身的不規范課堂行為并沒有引起教師足夠的重視,但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不到規范的示范和教育,使學生養成了毛糙的習慣,阻礙了學生知識的正確掌握。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用自己嚴謹、規范的治學態度去給學生良好的示范作用,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源頭上減少或杜絕考試中非智力因素的失分。這些課堂教學問題的解決,除了教師要不斷研修使自己具有過硬的業務能力外,還應該在集體備課中不斷地對教學內容進行精心打磨和同事之間進行互聽、互評等。在集體備課中凝聚集體的智慧,在互聽中以旁觀者的角度審視不同教學方式帶來的不同教學效果,在互評中進行思維的碰撞,從而不斷地改進教學實踐、提高教學技藝,在錘煉教師教育思想的同時,促進學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73-74,105
[2]余文森.核心素養導向下的課堂教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72
[3]田長明.例析化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若干問題[J].化學教學,2012(3)
作者:范海燕 單位:江蘇省沛縣中學
- 上一篇:核心素養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探討
- 下一篇:構建初中化學高效課堂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