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問題改革分析論文
時間:2022-07-24 06:02:00
導語:教育問題改革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03年9月19日至20日,國務院召開了全國農村教育工作會議,頒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近日,記者就我國義務教育的發展、保障公民受教育的權利以及教育經費投入等備受社會關注的若干問題,采訪了教育部負責人。這位負責人強調指出,近年來,我國義務教育取得了長足進展,地區之間教育發展水平的差距正在逐步縮?。晃覈衿降认碛惺芙逃臋嗬玫搅擞辛ΡU?;教育經費投入持續快速增長,為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關于教育的均衡發展問題
1.請您介紹一下我國義務教育的發展狀況。
答: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政府提出到20世紀末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10余年來,中國政府始終堅持將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作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制定一系列重大方針和政策大力推進“普九”目標的實現。截至2000年年底,全國實現了中國政府提出的“普九”目標,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例從20世紀90年代初的40%左右提高到85%,全國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從1990年的97.8%提高到99.1%,初中毛入學率從1990年的66.7%提高到85%以上,2002年更是達到92%。據2000年在巴西召開的9個發展中人口大國教育部長會議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的小學入學率、初中入學率均位于9個國家的前列。
近年來,國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加快義務教育的發展,包括調整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全面實行“在國務院領導下,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新體制;加大政府財政對義務教育的經費投入,落實稅費改革中保證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的有關政策,“三?!?保工資、保運轉、保安全)工作初見成效,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辦學條件得到改善;積極扶持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接受義務教育,采取措施減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雜費、書本費和寄宿費等。
但是,由于經濟和社會的原因,我國的義務教育也面臨一些突出的困難和問題。我國義務教育總體水平低、基礎薄弱、發展不平衡的矛盾十分突出,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在辦學條件、師資水平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全國還有400多個縣尚未“普九”,一些已經“普九”的農村地區中小學基本辦學條件亟待改善,鞏固提高的任務十分繁重。中小學教師素質還不能完全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經費投入尚不能滿足事業發展的需要等。
2.現在中國東西部之間、城鄉之間義務教育發展水平存在著很大差距,國家將如何縮小這些差距?
答:根據國務院近期召開的全國農村教育工作會議和下發的《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精神,國家將從以下五個方面采取有力措施發展農村和西部貧困落后地區的義務教育:一是從2003年開始,力爭用5年時間完成西部地區“兩基”攻堅任務,使西部地區“普九”人口覆蓋率達到85%以上,青壯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已經實現“兩基”目標的地區特別是中部和西部地區,進一步鞏固成果、提高質量。經過不懈努力,力爭到2010年在全國實現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目標。二是進一步落實“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建立和完善規范的農村教育經費投入機制。三是進一步深化中小學人事制度改革,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促進教師合理流動,引導和鼓勵具有相應教師資格人員到農村中小學任教。四是積極推進農村學校的信息化建設,認真組織實施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五是大力開展“兩幫扶”(幫扶中西部貧困地區、幫扶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工作。在繼續實施教育對口支援“兩個工程”(“東部地區學校對口支援西部貧困地區學校工程”和“大中城市學校對口支援本省、自治區、直轄市貧困地區學校工程”)的同時,建立東部地區、經濟發達地區對口支援西部地區貧困縣、大中城市對口支援本省(區、市)貧困縣制度,并廣泛動員和鼓勵社會各界捐資助學,整體推進受援貧困地區的教育發展。
3.現在大中城市義務教育階段仍存在著一定數量的薄弱學校,社會各界對如何加強薄弱學校的建設,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十分關注。請您談談這方面的工作情況。
答: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在很多大中城市義務教育階段還存在一些薄弱學校。為解決這個問題,當前重點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1)大中城市要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制定中小學辦學條件標準,加大對薄弱學校的投入,改善辦學條件,盡快使薄弱學校達到各地的辦學標準。同時要從學校領導班子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改善生源質量、完善教育教學評估機制、調整學校布局等方面全面加強薄弱學校建設。(2)各級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對薄弱學校建設工作的領導,要從當地教育、經濟發展水平的實際出發,制定加強薄弱學校建設的規劃和年度工作目標,提出加強薄弱學校建設的辦法和措施,盡快改造薄弱學校。(3)各地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對薄弱學校建設的督導檢查工作,并把這項工作作為領導干部政績考核的重要依據。(4)各級人民政府要在解決薄弱學校問題的同時,積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滿足人民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5)進一步規范辦學行為。要保證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試就近入學,小學、初中不得以考試的方式擇優選拔新生。各類辦學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較高、社會聲譽較好的公辦中小學和幼兒園不得改為民辦或以改制為名實行高收費。
4.成人掃盲作為我國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請您談談我國掃盲教育的進展、個人脫盲標準和促進婦女掃盲工作的情況。
答:1990年國際掃盲年以來,中國政府積極推動掃盲教育的發展,兌現在《世界全民教育宣言》中的承諾,努力實現將文盲率在1990年的水平上降低一半的要求。1993年,中國政府提出了到2000年全國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目標,即將青壯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根據1990年、2000年兩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我國成人文盲(15歲以上)數量從18200萬人減少到8500萬人,成人文盲率從22.23%降低到8.72%;青壯年(15-50歲)文盲人數從6171萬人降到2044萬人,青壯年文盲率從10.34%降到5%以下,實現了我國政府提出的到2000年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目標,也實現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世界全民教育宣言》中將文盲率降低一半的要求。為此,我國許多地區或單位也榮獲了“娜杰達·克·克魯普斯卡婭獎”、“野間掃盲獎”、“世宗國王獎”等國際掃盲獎勵和榮譽,充分反映了我國掃盲教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對世界掃盲行動作出了重要貢獻。2003年9月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局(UIS)公布了全球過去10年掃盲最新統計數據并指出:在所統計的40個國家中,中國在掃盲教育方面取得的成績最大。
關于個人的脫盲標準,根據城鎮和農村生產、生活的需要,經過大量調查研究和科學測算后制訂的標準是:企業和事業單位職工、城鎮居民識2000個漢字,農民識1500個漢字,能夠看懂淺顯通俗的報刊、文章,能夠記簡單的賬目,能夠書寫簡單的應用文。
中國政府十分重視婦女掃盲工作。教育部和全國婦聯共同開展了“巾幗掃盲行動”,設立了“巾幗掃盲獎”,在農村廣泛開展了婦女“學文化、學技術”活動,使婦女文盲率大幅度下降。1990—2002年全國脫盲的5040萬人中,有62%是婦女。成人婦女文盲人數由1990年的15900萬人降到2000年的6181萬人,婦女文盲率由1990年的32%降到2000年13.5%,10年間下降了一半以上。男女文盲率差別由1990年的19個百分點縮小到2000年8.5個百分點。青壯年婦女文盲數量由1990年的4443萬人降低到2000年的1503萬人,青壯年文盲率由1990年的14.78%降到2000年的4.21%,婦女文盲下降的幅度超過了全國文盲平均下降的幅度。為進一步掃除婦女文盲,國家將把婦女掃盲教育作為全國掃盲工作的重點,推動各地積極實施婦女掃盲項目;在課程改革中以婦女學習為重點,確定適合婦女需求的內容、課程;國家新增的掃盲獎勵經費重點獎勵掃除婦女文盲先進地區;注意選聘婦女掃盲教師;實行掃盲工作責任制,把婦女掃盲任務落實到村,落實到人。事實上,目前中國的掃盲教育對象大多數是婦女,所有的措施都是圍繞這一需求制訂的。
5.民辦教育作為我國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國家采取了哪些措施促進民辦學校和公辦學校的共同發展?
答: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的民辦教育有了長足的進展。各級各類民辦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比重逐漸增大,民辦教育的質量也不斷提高。民辦教育已經發展成為我國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民辦教育的發展為群眾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性的教育機會。盡管如此,從總體看,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來看,公辦學校由于發展歷史較長,仍處于強勢地位。但是,隨著近年民辦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和質量的逐步提高,特別是法制與政策環境的不斷完善,民辦學校的國民學校待遇和平等地位不斷提高。為了形成公民辦教育共同發展的社會環境,近年來,我國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政策措施。
第一,制定和頒布《民辦教育促進法》。2002年年底,我國制定和頒布了新的《民辦教育促進法》,從法律上明確了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的同等地位,明確了民辦學校的舉辦者、教師及學生與公辦學校的平等權利。如對民辦學校實行與公辦學校相同的稅收優惠政策,明確民辦學校的學生與公辦學校的學生具有相同的就學、升學待遇等。
第二,為了營造公辦和民辦學校之間公平競爭的社會環境,采取措施規范了公辦學校的辦學行為。如規范公辦中小學轉制學校和高等學校民辦機制二級學院的辦學行為,要求采取民辦機制辦學的公辦學校必須實行法人、校舍、財務和教學上的獨立。這些措施的實施,對于制止公辦學校辦“校中?!?、“翻牌”和打著轉制名義的“亂收費”等不公平競爭行為,形成公辦和民辦學校之間公平競爭的環境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焦新)
- 上一篇:課程整合改變管理論文
- 下一篇:民營企業文化素質論文